沼澤地部隊,前進!從地形角度看「巴格拉季昂」 行動

《解放》是前蘇聯拍攝的一部史詩性影片

《解放》是前蘇聯於上個世紀70年代拍攝的一部史詩性的戰爭題材影片,以耗資最巨、規模最大、場面最為壯觀而在世界電影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朱可夫元帥提出一個大膽建議:在白俄羅斯方向發動進攻

在這部影片的第四部《主攻方向》中,曾有這樣一個情節:蘇聯統帥斯大林同志把各個戰線的指揮員召集到莫斯科,大家坐在一起討論1944年蘇軍夏季攻勢的主攻方向問題。考慮到此前階段蘇軍在戰略反攻中的成功經驗,包括斯大林在內的絕大多數人都同意把新一輪的打擊重點放在烏克蘭。就在這個時候,朱可夫元帥提出自己的不同方案。他認為,主攻方嚮應該放在戰線的中央,也就是白俄羅斯方向!就在斯大林對此略顯遲疑之際,一位外形帥氣的將軍站出來支持朱可夫的觀點。

《解放》劇照。羅科索夫斯基站出來支持朱可夫的作戰計劃

這個人就是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大將。不僅如此,他還進一步建議,在白俄羅斯的進攻要搞兩個主攻方向。或許,斯大林真的被這個「駭人聽聞」的建議震住了。以致他將羅科索夫斯基趕出了會場,讓其到外邊「清醒清醒」。結果,當羅科索夫斯基被獲准再度進入會場後,仍堅持自己的意見。無可奈何之下,斯大林在嚴重警告羅科索夫斯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之後,同意讓他冒險一搏。

絕大多數人認為,坦克部隊無法在沼澤地帶發動攻勢

客觀地說,斯大林此刻的「遲疑」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那個時候,就連蘇軍的對手德國人在內,很多人都認為:這年夏天,蘇軍不可能在白俄羅斯方向發大規模攻勢,其理由就是,那裡正是一望無際的普里皮亞特大沼澤!

普里皮亞特沼澤地東西長約600公里,南北寬約200公里

這片東西長約600公里,南北寬約200公里的沼澤地濕地位於白俄羅斯、烏克蘭和波蘭交界處,把整個蘇德戰線分為南、北兩個戰場。南部戰場包括加利西亞的半林木地區、沃林-波多爾台地和烏克蘭,這是一片沒有樹木的大平原,儘管公路很不發達,但卻特別適合坦克兵團作戰。北面的白俄羅斯則恰好相反,那裡河流縱橫交錯,緩緩匯入普里皮亞特河、第聶伯河和別列津納河。地勢較高的幾條「地橋」上修築有寥寥的幾條鐵路和公路,兩側則是隨處可見的灌木叢林。就算可以將沿道路設防的德軍陣地完全忽略,這種地形也實在令那些現代化大兵團特別是機械化部隊無法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戰鬥力。

在「巴巴羅薩」行動中,德國人從沼澤地的兩端繞了過去

事實上,對於如何克服這片沼澤地的問題,蘇軍的對手德國人早在三年以前就已經遇到了。只不過,他們採取的方式是「繞過去」。根據「巴巴羅薩」計劃,兩大德軍主力兵團從的普里皮亞特沼澤的北、南兩翼分別撲向莫斯科和烏克蘭腹地。但這樣做的後果也是相當嚴重的,蘇軍固然在受到突襲之後傷亡慘重並被迫撤往內地,但德國人也因為兵力分散而未能達到戰役初衷。

白俄羅斯戰役成為羅科索夫斯基的晉帥之戰

如今羅科索夫斯基卻主張蘇軍主力朝著這片大沼澤直衝過去……這怎麼不叫人為其捏上一把汗?戰鬥的結果令人大跌眼鏡,蘇軍不僅在白俄羅斯方向大獲全勝,羅科索夫斯基還因其在此役中的出色表現而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

必須指出,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優秀的將領之一,羅科索夫斯基這麼做,當然不完全是玩心跳。而是一番深思熟慮之後的產物!

在此之前,蘇軍的反擊重點在烏克蘭方向

眾所周知,在贏得庫爾斯克會戰之後,蘇軍隨即發起了旨在將德國軍隊趕出蘇聯國土的戰略大反攻:從哈爾科夫到切爾卡瑟;從頓涅茨河到德涅斯特河。然而,當我們攤開一份關於蘇軍反攻作戰的地圖之後不難發現,這一系列曾給德軍造成無法返回的損失的戰鬥,絕大部分都發生在蘇德戰場的南翼,即烏克蘭。這裡不僅有極其適合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的平坦地形,當面德軍也因屢遭打擊而處於崩潰狀態,其指揮官曼施坦因元帥也因此丟了官。為了挽救南線危機,希特勒將素有「防禦戰大師」之稱的莫德爾調來頂曼施坦因的缺。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正是這個莫德爾,以其屢試不爽的「彈性防禦」戰術化解了蘇軍在戰線中央地段所發動的一次又一次攻勢。

這種背景下,如果繼續把打擊重點放在烏克蘭方向,地形固然有利,但意圖過於明顯,且又來了個難纏的對手,即便最後成功,戰鬥損失也不會下。反之,若能將主攻方向改在白俄羅斯方向,則可以達成戰役的突然性!

《解放》劇照。朱可夫和羅科索夫斯基等人從這種「船」型鞋上扎到了靈感

當然,普里皮亞特的不利地形也確實需要加以認真考慮。為此,在戰役發起之前,蘇軍上下做了周密而又細緻的準備。《解放》里,羅科索夫斯基陪同朱可夫到一線部隊視察,從幾個老兵腳上穿的一種「船」型鞋上扎到了靈感:既然人穿上這種用樹枝編成鞋子可以在沼澤地上行走自如,那為不能為坦克大炮等重裝備也穿上這種「鞋子」呢?!而這種專門為坦克大炮量身定做的「鞋子」,就是在沼澤地中使用那種原木鋪設一條棧道……反正普里皮亞特那裡有的是樹木。

「巴格拉季昂」行動形勢圖。打擊重點是盤踞在白俄羅地區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

解決了部隊如惡化在沼澤地帶進行機動的問題之後,蘇軍開始了緊鑼密鼓般的部隊調動以圖徹底粉碎白俄羅斯境內的德軍。為此,蘇軍統帥部將4個方面軍,共計140餘萬人,5200輛坦克自行火炮、3萬多門火炮、5000餘架作戰飛機的龐大力量調到白俄羅斯前線。兩大進攻矛頭分別由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巴格拉米揚的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來擔當,分別打向博布魯伊斯克和維捷布斯克,以圖粉碎德軍奧爾沙集團和莫吉廖夫集團。繼而蘇軍主力向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總方向實施向心突擊,合圍和殲滅「中央」集團軍群基本兵力。

《解放》劇照。從沼澤地衝出的蘇軍一直打到華沙城下。

意想不到的進攻方向、絕對優勢的兵力兵器,確保了「巴格拉季昂」行動的成功。蘇軍於1944年6月22日(這一天,恰巧是當年德軍對蘇聯發動戰爭的日子)發起攻擊之後,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向西前進了大約600公里,其先頭部隊已經活動在波蘭首都華沙的郊外。在付出了54萬人傷亡的巨大損失之後,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覆滅了!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

在軍事行動中,像湖泊沼澤戈壁沙漠這樣的地形障礙固然會妨礙軍事行動的正常進行,但朱可夫和羅科索夫斯基等人在普里皮亞特沼澤地帶的「冒險」證明,這種障礙不過是一種相對意義上而言的,只要有果敢的決心和周密的準備,它完全可以被客服。換言之,決定戰爭勝負的要素,還是人!(文 張岩松)


推薦閱讀:

世界歷史上有那些經典的名將對決?
斯大林如果不進行肅反清洗,蘇聯能否避免在蘇德戰爭中初期那種一潰千里的狀況?

TAG:苏德战争 | 斯大林 |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