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點日本史(一)白江口之戰
咳咳 原定於今天下午發表的這篇文章因為要參考一些資料發晚了。
公元7世紀中期的大唐帝國,望著朝鮮半島,默默沉思著。
上一個對朝鮮半島起心思的王朝,如今墳頭已經三丈草。
上一次對朝鮮半島用兵的帝王,節節勝利卻仍然功虧一簣。
如今輪到了唐高宗,他會怎麼做呢?
大唐體內泛漾的熱血猶溫。當年年僅二十二歲的李世民身先率領三百玄甲軍斬將刈旗,擒竇建德、王世充。突厥、薛延陀、吐谷渾這些國家,哪一個不在大唐的君威下俯身發抖,現在怎能在區區朝鮮半島停下征伐的腳步?
先斬斷犄角。唐高宗如是想。於是公元660年,唐高宗派遣薛仁貴、蘇定方斬將俘君,先滅百濟,設置了熊津都護府。
千年來,朝鮮半島一直處於中國和日本的利益相關衝突點,誰控制了朝鮮半島,不僅有了進入對方核心領土的跳板,對中國來說,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渤海灣都將成為被打擊的目標,而對日本來說,中原王朝如果控制朝鮮半島,則九州島和本州島的狹長海岸線就將暴露在中原王朝的火力下。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必須有所動作了。
滅國的百濟在看到主力唐軍紛紛歸國的情況下,又蠢蠢欲動, 將百濟的唐軍圍在了熊津都護府。在新羅的幫助下,唐軍打退了百濟的進攻,但是這畢竟只是一支只有數千人的偏師,唐高宗對這支偏師也並不很有底氣,《舊唐書》記載,高宗敕書與仁軌曰:「平壤軍回,一城不可獨固,宜拔就新羅,共其屯守。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鎮,宜且停彼;若其不須,即宜泛海還也。」平壤軍回國了,你這一支軍隊孤立無援,要麼去新羅,要麼還是回國吧!鬚髮皆白的老將劉仁軌沒有答應。「《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國家、專之可也。況在滄海之外,密邇豺狼者哉!且人臣進思盡忠,有死無貳,公家之利,知無不為。主上欲吞滅高麗,先誅百濟,留兵鎮守,制其心腹。雖妖孽充斥,而備預甚嚴,宜礪戈秣馬,擊其不意。彼既無備,何攻不克?戰而有勝,士卒自安。然後分兵據險,開張形勢,飛表聞上,更請兵船。朝廷知其有成,必當出師命將,聲援才接,凶逆自殲。非直不棄成功,實亦永清海外。今平壤之軍既回,熊津又拔,則百濟餘燼,不日更興,高麗逋藪,何時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賊中心,如其失腳,即為亡虜。拔入新羅,又是坐客,脫不如意,悔不可追。況福信凶暴,殘虐過甚,余豐猜惑,外合內離,鴟張共處,勢必相害。唯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動也。」這時候不打,等百濟真正死灰復燃,難道再來一次三征高麗么?要打,就打個一戰功成!劉仁軌先乘夜率領新羅兵先登要塞真峴城,打通新羅運糧道路。百濟向高句麗和日本請求援軍進行支援,內憂外患的高句麗此時無暇顧及,百濟只有日本可以指望了。
日軍約四萬餘人出動了,大唐也沒有忘記這一支偏師,從山東半島派來了一支水軍生力軍支援。雙方在全羅道的白江口相遇,此時的唐軍,充分展示了科技碾壓的實力,無論是冷兵器的唐刀,還是堅硬的鎧甲(日本在千年來由於缺乏生鐵,大部分仍然只能使用竹藤甲),以及高大的戰船,抑或是水上火器的使用,讓這支日軍花了萬餘人的死傷門票,觀看了一場科技展示戰爭會。會後的日軍帶著傷痛和震驚回國了。而大唐也如願以償的取得了百濟的真正控制權。
在之後,內憂外患的高句麗,在公元666年,被李績、薛仁貴等人率領的唐軍數路會師於平壤城下,唐將一路凱歌,直縛敵酋,存在了600餘年的高句麗就此滅亡。唐朝在平壤城設置了安東都護府。朝鮮半島,就這樣大部分處於了大唐的統治下。
之所以要以白江口之戰作為開端,是我個人認為這是日本中古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分割線,戰後的日本深刻的認識到了和中原王朝的巨大差距,收起了一貫的傲慢與狂妄。當時那個敢和隋煬帝並稱的日本捂著疼痛的臉,深深感到了自己的夜郎自大。而如今的「小唐朝」日本,就從這一戰後開始了一場對大唐從上到下深刻的學習。
最後,感謝一下韓昇先生的《白江口之戰的唐朝兵力考》,順便提醒大家不要相信日文維基,相信是要過錯年的,嗯。
似乎第一篇不太好看?下一篇寫點啥呢
PS:第一篇就當是試試水 對行文風格有建議 或者說想看什麼樣風格的文章都可以在評論裡面提出 我下一篇爭取有所改進~
預告 下一篇寫日本姓氏
推薦閱讀:
※填七年大坑:本人親歷,給老媽申請長期定居日本的簽證
※一期一果·干支煎餅
※為什麼日本人超級愛吃河魨?
※日語人名中的「三」字為何多讀作「ぞう」?
※如何評價BBC紀錄片《不要和日本人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