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宗教信仰和種姓地位
《知·食——印度》精彩內容
上一篇:烤雞咖喱被英國譽為國菜,印度人怎麼看?
【知·食】的目的,是將準確的、真實的、純粹的飲食內容推給真正喜愛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願你喜歡。
【知·食——印度2|題記】
人的行為由心理活動支配,也受外界影響,飲食也不例外。不同階層的人通常會表現出,帶有其階層文化特徵的心理反應;因此,飲食習慣某種程度上就成了身份階層、社會地位的象徵,這在印度尤為明顯。
《知·食》鄭重推出《印度》連載專題,以印度料理為主題,看印度的風土人情、軼聞趣事、社會變遷……
你我眼中牛或許是一塊肉,但在印度教里牛是神物……
【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信仰,有著不同的特殊食物禁忌,尤其是肉類禁忌。比如,基督教徒對肉和魚來者不拒;耆那教是嚴格的素食主義,甚至不吃紅色食物,因為紅色是血的顏色;而印度教不吃牛的血肉,把牛視為聖物。
同一種宗教信仰下,又有各自的社團、種姓和宗教派別,也具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差異。比如,孟買的杜迪·布哈拉斯家族作為什葉伊斯瑪議派的成員,喜歡交替食用甜味和酸味的菜肴。印度教徒也來自許多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完全不同的食物禁忌和飲食風格。比如,拉賈斯坦邦的印度食物,居然包含兩種迥異的畫風,馬爾瓦商人的素食和拉其普特人的烤肉大餐。
【潔凈儀式】
印度教徒飲食習慣受到潔凈儀式的影響,源於病從口入的理念。這種思想認為,不道德的人、不潔之地都會把污穢傳入吃東西的人體。因此最理想的方式是,沐浴後換上乾淨衣服再吃東西。並且男女有別,作為從屬地位的女子,要伺候男人吃完飯,才能自己吃。
飪者的道德會經過食物,傳遞到吃東西的人體中。水煮的食物易於污染,並由於不是高貴的酥油烹制,因此煮制食物被認為是低級食物。而煎炸食品,因使用來自聖物牛的酥油烹飪而免於污染;以至於即使是由不同種姓的人烹飪,都可以安然食用。
【種姓地位】
在印度,種姓地位由其傳統職業中所接觸到的不潔之物數量決定。因此,學者、神職人員的婆羅門屬於最高級別;而皮匠、清道夫(垃圾和下水道清理者),則被視為不可接觸的階層。
在印度北方的村莊,當地村民告訴人類學家麥克吉母·馬利奧特,婆羅門、賈特人、素食商人等高種姓人,只吃優質的煎炸食品,作為保持純凈和身份的象徵。而僕從、洗衣工、理髮師等低種姓人群,卻吃普通的水煮食物,包括肉類。而婆羅門吃飯前的潔凈儀式,簡化到只洗臉和洗手。
這些村莊的種姓並非建立在是否切實遵守潔凈儀式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食物交換的基礎上,給予者的社會地位高於接受者。因此弄清楚團體間彼此哪個給予食物、哪個接受食物,就可以明確各大團體精確的社會圖譜。
【貧富差距】
印度人的食物,除了受宗教信仰、種姓階層影響外,貧富差距也是其因素之一。印度大部分是鄉村窮人,每日只能滿足80%的營養供給用以維繫生存。部分窮人無力購買食物,只能通過隔日禁食的方式忍受飢餓。比如孟加拉,窮人的食物由米飯、鹽、辣椒和幾種香料調成豆糊或豆湯、土豆、蔬菜、茶和潘(paan)構成,潘是用檳榔果與香料混合後,用萎葉捲起來飯後咀嚼。儘管看起來奢侈,但窮人是藉此充饑。
通常而言,遵守潔凈和污染規則,被用來保持社會現狀的方式。這些規矩代表著良好的行為規範;通過這些規則,人們可以努力達到一種純潔的狀態;甚至會被賣弄的表現,以彰顯社會權威或證明遵從地位。
但某些場景下,這些飲食上的規則會靈活變通,甚至被漠視。以婆羅門為例,素食的婆羅門在體弱重病時,也會喝肉湯增加體質;克什米爾的婆羅門儘管不吃洋蔥和大蒜;但是吃羊肉確是津津有味;而孟加拉的婆羅門對魚也是來者不拒。
社會階層與飲食習慣通常有著鮮明的聯繫。如果不夠形象,那麼不妨試想,餐桌上放著精美似藝術的麵包圈和一杯絕不加奶、更不許加糖的黑咖啡,那桌旁落座的將是個擁有怎樣教育經歷、審美情趣、職業背景和經濟收入的人呢?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印度LCA光輝戰鬥機?
※有了這篇攻略再也不怕找不到2018年印度放假時間
※如何看待中國與印度在軍工方面的差異?
※2015--2025,印度將開啟趕超西方強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