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早期勃歐民族武裝鬥爭
題圖:現任勃歐民族解放組織(PNLO)主席昆敏通,現年52歲。他曾是全民盟的青年領導人,1990年大選成為議員,但是當時的軍政府不承認大選結果,他隨即入獄超過7年。出獄後加入了勃歐人民的武裝抵抗組織PNLO,2015年10月15日,勃歐民族解放組織簽署了《全國停火協議》。
本文涉及勃歐族人名以粗體標出,勃歐族組織名稱以下劃線標出,表示其為專有名稱,以利閱讀。
勃歐族是撣邦第二大民族,與克倫族相近,歷史上受到撣族土司統治。勃歐族武裝鬥爭開始時間很早,幾經曲折,延續至今,其間分分合合,令人眼花繚亂。這裡僅簡單介紹20世紀的概況,故名之曰「早期勃歐民族武裝鬥爭」。
1949年,克倫自衛隊佔領東枝後,勃歐族領導人拉佩組建了勃歐民族解放組織。1950年7月,勃歐族軍事負責人波羌匆向聯邦政府投誠,成立了聯邦勃歐民族聯盟(Union Pa-o National League)。由於受到撣族土司打壓,1951年波羌匆又率部轉入地下。1958年5月8日,波羌匆和拉佩率1200餘人再次向聯邦政府投降,成立了勃歐民族解放黨。其餘部波桑頂等人仍率部繼續在山區鬥爭。1964年7月,聯邦政府以波羌匆勾結緬甸共產黨為由,將其逮捕,導致多支勃歐民族武裝又轉入地下開展鬥爭。其中波桑頂與德格列通過聯合,在東枝以南地區逐漸有了較大影響。1965年,波桑頂聯合前勃歐族領導人成立了勃歐解放組織,擁有武裝力量1000餘人,編為2個營。該部初期與緬共交好,1967年由於波桑頂反對與緬共進一步聯合,導致勃歐解放組織分裂,傾向於與緬共聯合的德格列離職返鄉。
圖示:2008年軍政府憲法規定的撣邦五大自治區範圍。圖中巴歐即我文中所言勃歐,該自治區被分隔成不相聯繫的兩塊。實際上,無論勃歐民族解放軍還是勃歐民族軍都不可能控制這麼大的兩塊地域,所謂自治區應該還是在軍方監控之下,如同今日果敢自治區一般。1966年,重獲自由的波羌匆發起成立了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並發動武裝起義。這一新組織的成立,旨在打破各個少數民族之間的界限,聯合抗緬。1968年2月,該部正式改名為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聯合了勃當族、克耶族和撣族,武裝定名為撣邦解放軍。10月,波桑頂企圖合併莫亨的撣邦聯合革命軍,被莫亨打死。此後,緬共幹部拉貌和民族民主團結陣線的桑挺繼任領導人,德格列擔任副主席,克倫人達卡雷擔任參謀長。1970年3月25日,該組織與新克洋邦黨、克耶民族進步黨建立了聯合陣線。整個70年代初,該武裝深受緬共和克倫民族聯合黨影響,廣泛的聯合陣線初步達成。不過,1972年7月,拉佩逃回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轄區。作為老資格的勃歐民族武裝領袖,拉佩與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中的緬共顧問和克倫人達卡雷意見不合,意圖重新回到勃歐單一民族武裝的道路,由此導致組織內部分裂。1973年11月,分裂公開化,拉佩、覺盛等人被迫出逃。
隨後,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分裂為兩派:紅色撣邦民族解放組織和白色撣邦民族解放組織。1974年3月,達卡雷的支持者與撣邦進步黨簽訂了軍事協議。撣邦進步黨當時正與緬共進行軍事合作。7月,他們又與緬共進行了正式會談。達卡雷尚屬於謹慎地與緬共合作者,而親共的德格列於1974年8月宣布成立撣邦各族人民解放組織(SSNPLO),武裝定名為撣邦人民解放軍(SPLA),這就是上述俗稱紅色撣邦民族解放組織的正式稱號。1976年4月,緬共與之協商,由德格列率領約200人赴緬共總部邦桑接受軍政訓練。5月1日,撣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決定接受緬共領導。1977年2月,德格列率部回到加度基地區,緬共4045營隨同到達,並改編為該組織的第7610營。1981年,緬共68師再次派遣3個營來到加度基地區。緬共解體後,該組織繼續與聯邦政府對抗。1992年1月,德格列與撣族聯合革命軍、蒙泰軍及撣邦軍簽訂了軍事聯合協定。由於局勢的惡化,民族武裝鬥爭越來越艱難,其他少數民族的和解也對該組織起到了一定刺激作用。1994年10月9日,吳塔卡爾率部與聯邦政府達成和解,進入法律範圍。截止21世紀初,撣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擁有兵力200餘人。目前比較活躍的勃歐民族解放組織可能是從這一組織演化而來,而又重新恢復了拉佩初次拉起民族旗幟時的名稱。2011年,勃歐民族解放組織舉行反封建革命62周年紀念活動,由此看來,勃歐民族解放組織將其革命淵源追溯至拉佩早年的鬥爭。
另一方面,拉佩等人出逃之後,率領一小股力量,打著撣邦各民族解放陣線(SNLF)的旗號返回邁空山區。而他的主要助手昂坎迪繼續向北進發,與紅色撣邦民族解放組織進行小規模戰鬥。1974年12月拉佩率部攻打紅色撣邦民族解放組織在薩爾溫江靠近緬泰邊境的梅奧地區陣地和在邁空山區的陣地,迫使達卡雷逃入克耶民族進步黨總部避難。1975年,拉佩去世。1976年12月,白色撣邦民族解放組織,即不同於德格列一派而仍使用原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稱號的勢力與昂坎迪等人領導的武裝勢力合併為勃歐民族組織(PNO),武裝定名為勃歐民族軍(PNA)。1977年11月至12月,勃歐民族組織主席覺盛、中央委員色雅相繼向聯邦政府投誠。1983年,勃歐民族組織內部在是否與撣邦聯合革命軍聯合等問題上意見不一,導致內訌。1990年勃歐民族組織與政府軍會談,決定放棄武裝對抗。1991年2月18日,昂坎迪率部向聯邦政府投誠,聯邦政府承認其為撣邦南部第六特區。該特區目前已經改編為勃歐自治區。21世紀初,該組織尚有武裝500餘人。
2016年12月12日
本文主要參考鍾智翔、李晨陽著《緬甸武裝力量研究》,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4年,第239-244頁。文中個別譯名有問題,但此書最大的缺點就是很多專有名稱沒有括注原文,導致沒法核對。例如,據我所知,只有撣邦聯合革命軍,沒有撣族聯合革命軍,文中撣族聯合革命軍不知是否撣邦聯合革命軍之誤。
推薦閱讀:
TAG:缅甸民地武 | 金三角 | 掸邦ShanSt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