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式的原生家庭理論可以指導家庭教育嗎?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一切武志紅式的『原生家庭決定論都是耍流氓」。標題著實引人注目。點進去一看,原來是被「標題黨」的。真正的標題是,「被過度矚目的原生家庭,及當代育兒焦慮」。挺正常的。文章的內容也很不錯,不偏不倚。

當然,大概作者柯晗是留英心理學PhD的緣故,文章寫的比較學術,用了很多抽象的概念,並不是那麼貼近我們這些媽媽的日常生活,難免有些晦澀。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學習和審視武志紅的過程和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理清楚在家庭教育領域中的迷思。

我是在2013年開始接觸到武志紅的文章,一讀就被吸引了,把他所有的文章和一些書都找來看了個遍。他很擅長把深奧的理論結合到具體的案例當中,語言平實,邏輯清晰,讓讀者產生一種「哦,原來我也是這樣!」的感覺。

那段時間正是我的人生低谷期。人大凡都是這樣一種動物,順風順水的時候總想著好了便會更好,一切的隱患和心理糾結都可以忽視。但是一旦遇到難以跨過的障礙的時候,所有的好似乎都難以抵擋內心的恐懼和憂傷。我迫切地需要一種力量來支撐自己。原生家庭的概念就在那個時候走進了我的視野。我開始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自己。抓住自己一絲一縷的情緒,尋找通往自己內心深處的鑰匙,最終面對一個完全真實的自己。那是一段相當艱難的旅程。因為從來沒有那麼明確地認識到自己居然深藏了那麼多的怨恨,恐懼和陰影。

在這個過程中,武志紅可以說給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持。尤其是他剖析自己的抑鬱症的那一篇,讓我知道,原來人可以如此坦誠地公開和討論自己內心深處的陰影,可以如此坦然地批評自己的父母和長輩。以前那個把父親當作精神支柱的我,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態度,站在一個高度來審視自己和父母。在即將奔四的年齡,我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叛逆期。

那段時間,我完全接受了「原生家庭」的觀念。面對那時候一歲半左右的女兒,我總是擔心自己的一言一行是不是會對她造成什麼長遠的心理陰影。甚至每次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難以克制地暗自用自己淺薄的心理學知識好好分析分析。

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影響,我不敢控制孩子吃零食的量。因為擔心孩子忽視她自己的感受,每次她摔倒,我都會跑過去抱著她一再問她是否摔疼了。因為擔心自己會泯滅孩子的想像力,我不敢教孩子技巧,完全放手讓她自己去體會。

家庭教育不知不覺地被一種負面能量所控制。因為總是「擔心」未來,我們變得手足無措。而孩子呢,似乎並沒有成長為一個「愛和自由」的孩子,相反變得更加任性。在我們的縱容下,她產生了一種「強大自我」的幻像。她的感受被過分放大,一有不適就哭鬧。而且為了保持幻像不會打破,她遇到一點問題就會甩手不幹,甚至逃跑。

在她兩歲的那個冬天,生了第二個孩子並且忙著搬家的我沒有更多的空間去包容女兒的任性。她的幻像被焦躁的媽媽打碎了。接下來的那段時間,她變得格外膽小,前一年可以隨便玩的滑滑梯和鞦韆都成了她恐懼的對象。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多大的錯誤。

又是一輪春夏秋冬。這一年的時間,我開始看各種各樣關於家庭教育的書,從正面管教,到如何說系列,從你的兩歲孩子,到如何培養高情商,從父母效能,到最終選擇了蒙特梭利,並且順利申請到新英格蘭蒙特梭利學院開始沉下心來研讀幼兒教育。到目前為止,在家庭教育方面,我遇到的問題幾乎都能夠從蒙特梭利找到切實可行的答案。

現在回過頭去看,是不是武志紅的「原生家庭」理論出了問題呢?

雖然原生家庭並不是他首創的理論,但是是武志紅把這個系統引入中國的萬千家庭,讓大家第一次在家庭內部直視「人性」,可以說是掀開了中國傳統「忠孝」被面下不堪入目的醜惡。從這個角度來說,「原生家庭」並沒有被過度矚目,相反還是遠遠不夠。

然而是否可以從「原生家庭」引申到家庭教育,這個問題卻當別論。

武志紅是科班出身,大量的心理治療集中在家庭傷害。在這個領域,說他是中國第一人大概也不為過。然而,我們必須看到他自己其實並沒有任何幼兒教育的經驗。他自己也是丁克一族,並沒有做家長的體驗。他從對家庭傷害的觀察和分析,警示眾人需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建設,這一點是沒有錯的。然而,應當也就僅限於此。人在被追捧的時候就難免說一些超過自己能力的話。身為家長的我們卻應當時刻保持清醒,理論和實踐往往存在一道深深的鴻溝。孩子的成長是個非常複雜而且系統的過程。對於任何一個對孩子沒有太多了解的人所提供的建議,我們更加需要一份清明。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是很感激武志紅的。通過讀他的文章,我深刻認識個體的重要性,每一個生命生存的意義就在於「找到屬於自己的真理。」

作為一個在醫學科學領域多年的研究人員,我了解科學的實踐過程其實就是抹殺個體的存在。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真理存在於統計學當中。一個假說是否真實,完全取決於95%置信區間,或者說,實驗證明有95%的可能這個假說是成立的。而實驗則需要大量的樣本來沖淡個體差異。個體差異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科學研究的敵人。不可否認科學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科學的進步,個體化已經逐漸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對象。尤其是在醫學領域。一種治療方案對95%的患者有效,然而對於那無效的5%來說,無效的事實是100%真實的。

心理學的研究也存在這個問題。在柯晗"被過度矚目的原生家庭,及當代育兒焦慮"一文里提到,「Judith Harris就曾發表一系列論文反思過去研究對「家庭教養」影響的過度強調。她綜合分析大量發展研究,發現家庭教養對兒童成人後人格直接影響比例,不足10%。」

我沒有完整看過Judith的研究。但是依舊對這個論斷表示懷疑。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她的研究採用了「抹殺個體性」的研究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得到的結論即使對95%的人有用,也依舊有5%的人被忽視。我相信Judith一定是在這個領域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然而,人格的複雜性決定了她的研究只能看到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點。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潛意識對人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意識,而且潛意識往往相對穩定地存在於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和潛意識相比,人格只是是一個人表現在外的性格特點,具有很強的可變性。比如說我三年前的人格和現在的人格就不一樣。Judith的研究沒有辦法觸碰到潛意識領域,所以她的研究本身就具有相當大的系統誤差,結論自然也就只具有部分真實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大量集中在潛意識當中。這是武志紅所關心的領域,也應當成為我們每一個家長關心的領域。在幼年期間的心理建設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武志紅的「原生家庭」給了我們解開家庭鏈條的鑰匙,幫助我們覺察到真實的自我,並且有勇氣面對真實的父母。因為自己所經歷的痛,從而體會到父母曾經的痛,然後給予他們最深的理解和同情。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需要完成的一門功課。感謝武志紅的引領。

然而在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上,武志紅的理論卻不具備指導力。希望他還是把這一塊領域讓給這方面真正的專家。看到他最近和P.E.T.中國督導安心的合作,我很為他高興。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原生家庭的理論中,止步於過去的痛。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們還是需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啊。

謝謝您收聽我的節目。歡迎您加我的微信ikids885,一起討論蒙特梭利家庭教育。


推薦閱讀:

【觀點】蒙氏環境下的尊重
把孩子的畫作變成語言教具
「自由就像風,怎麼去阻止它?」| 不要做限制孩子自由探索的家長
女兒又一次重磅哭鬧來襲

TAG:蒙特梭利 | 武志红 | 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