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鄉村博士的成長

受@勵靜合的邀請,我也加入了專欄「博士的圍城」的寫作,第一篇就聊聊自己的個人經歷和體驗。

(人生就是一場場的際遇,有些觀點有些視角,有心人遇到了可能勝讀十年書,這是我讀完博士後的感觸。)

我是一個農村出身的生物醫學博士。一路過來,遭受到了許多的經濟文化的衝擊,從最開始的自卑封閉到後來的自信自豪,摸索著走過了很多彎路,有一些心得體會,分享給相似的人。

這個標題想了好久,為什麼不用農村而用了鄉村?鄉村有一種美的味道,countryside,彷彿是英國唯美的鄉下,稻田、麥地、牛和羊,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除了沉醉,還有種自豪。然而這並不是中國農村的現狀,雖然溫飽的問題多數已經解決,但教育經濟和文化等方面依然遠遠落後。就我所在的福建沿海農村而言,過去的20年,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能上到一本的孩子很少,更不用說博士,整個村的歷史上也就那麼一兩個。

我的一些經歷

我的小學、初中是在鄉鎮上的,高中由於偶然的機會到大城市免費讀了3年,大學是985、211高校,後來到香港讀了博士,畢業後走上了生物醫藥創業的道路。大學之前,我只踏入過兩個城市,從未出過省,視野和見識相當的匱乏。那個時代,網路資源接觸的很少,農村與城市的資源相差巨大。我小學時,學校的小小圖書館開放了一年,有幸能讀到一千零一夜、寶葫蘆的秘密和十萬個為什麼,已經算是奢侈。這麼多年過去,我依然記得小學某次城裡的小孩來訪問,教我們念英文,圍上去,滿滿的都是熾熱的崇拜。高中就更不用說了,來到了城市裡,發現人家已經在流行哈佛女孩劉亦婷了,而我在初中畢業之時對清華北大都毫無知覺,哪裡知道這世界上還有個哈佛。那段時間一直覺得自己很憂鬱,幸運的是學校的圖書館藏書還比較豐富,在那裡我可以得到一些心靈的慰藉。從書里,我了解了很多關於這個世界的東西,知道了常春藤名校,看到了很多天之驕子或天之嬌女描述他們在美國的高中和大學裡的生活,這些在我的心裡埋下了一個種子,讓我有了一種嚮往。現在有點缺憾的是,高中時身邊有許多有趣的人,他們並不會因為出身而排斥你,反而是我,把自己從他們中隔離了出來。(備註下,高中是個被稱為小貴族學校的私立中學,經濟文化的衝擊可以想像)

大學期間,我繼續在圖書館裡飄蕩,沖著心中所嚮往的那種生活匍匐前進。除了一個文學社外,我沒有參加其他的社團。我唯一專註的活動是一個叫 iGEM 的合成生物學比賽。iGEM 是我後來許多事情的緣起,包括認識了本欄主。大學已經不是貴族學校,我也有了專註的領域,以前累積下來的自卑情緒慢慢的消散了。因為參加 iGEM,我有一個機會出國到 MIT 參加比賽。雖然只有僅僅的4天,但這個機會成了我人生的新起點。在那4天,我放縱自己徜徉在 MIT和哈佛的校園裡,我坐在 MIT 圖書館的沙發上,對著落地窗和查爾斯河,眯著眼看夜幕慢慢籠罩河畔的黃葉,我驚訝於那個小小農村里長大的小孩,居然有一天也可以看到這個世界最美的風景。如果有這樣的機會,一定要去嘗試,因為翻過這個山頭,你可能就見到了世界。

博士選的是生物化學,大學學的是工科,博士期間就想試試理科,我抱著這樣的想法。因此,在以前分子生物學的基礎上,我在專業的認知上向癌症和免疫學拓展了。待到博士畢業之後,仔細去回顧,還是發現由於認知的不成熟,導致自己成長緩慢了許多。這些認知的不成熟,有大部分是因為成長的環境以及閱歷太淺導致的,所以,我想談談幾個潛在的問題以及試著給出一些解決方案。

清晰的定義博士的目標

我想先確認這個問題是因為這是基礎。我所認識的不少農村孩子,對生活的適應力都很強,但同時也容易隨遇而安,缺乏目標。你的目標可以是發 CNS 論文,拿博士學位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又或者是進學術圈當教授。現在博士的門檻不高,進來的人太多,如果大家都只有一個目標--當教授,顯然是不可能的。博士的本質是專業的訓練以及科學方法體系的建立。我個人認為博士應該做到兩點,一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足夠專業,這證明你沒有浪費你的讀博時間,即便你不喜歡,這也可能會成為你以後的資本;二是博士讀完,你應該學會如何去完成一件事情,不管這件事是不是科研,因為你建立了科學的方法體系,而方法體系具有一般適用性。

建立成熟的金錢觀

錢對於鄉村出身的博士來說,是個首當其衝的問題。讀博的年紀差不多是到了養家糊口的時候了,在農村,同齡人都是當爹當媽的了,這無形中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對海外的博士還好一些,獎學金除了夠自己生活外,還能有一些剩餘。在國內就比較難受了。我想說的是,錢在未來不會是大問題,關鍵是你是否去拓展了自己的視野,完善了自己的認知體系。足夠的專業,可以使得知識變現成為可能。掌握了科學的方法體系,你就知道如何去把知識變現。發好的論文是套路,賺錢也是套路。你把賺錢當作一個科研課題,相信只要時間足夠,你也可以攻克。所以,如果你要謹慎的花錢,那麼就投資自己,做自己的天使投資人。

對有些博士來說,常常想著怎麼賺錢而不是科研可能會有內疚感。事實是當你對社會如何運轉有了足夠的認知後,你會發現錢確實是最大的自由度。不過,在追求個人財務自由的路上還是要保持自己的本心,避免迷失在金錢的漩渦里。

學會投資自己

去環遊世界拓展視野,這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對很多人來說並不現實。讀博士的好處是,學校一般會給學生出國開學術會議的機會。這種情況下,只要自己花少量的錢,就可以去體驗一下未知的世界。博士期間,我去歐洲開了兩次會,對自己影響很大。一方面是學術,在會議上結識一些人,感受一下世界人民都是怎麼做科研的,看看學術圈是個什麼樣子的,對未來自己做選擇有不小的幫助;另一方面是世界很大,我真的出去看看了。在德國,在奧地利,欣賞著醉人的美景時,也回顧著幾十年前的世界大戰,滄海桑田,活在這個世界,總該做點什麼。

投資還可以放在學習的資源上。在這個互聯網改變生活的世界裡,過於豐富的信息反而容易讓人迷失。因此,只投資精品內容。我是一個開放的人,願意去吸納新的知識,新的觀念和新的視角,以此來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現在互聯網上的許多平台都有不錯的內容訂閱,如羅胖的得到平台,樊登讀書會,喜馬拉雅,以及Coursera/edX 上的各類開放課程。自然科學類的博士,懂一些經濟,懂一些人文社科的東西,好處就真的只有自己知道了。還有一個平台是靜雅思聽,有聲閱讀,選書及朗讀的質量都很不錯。博士有不少的零碎時間,如你總需要做一些根本不需要動腦的實驗,或者實驗中間總有那麼多的等待間隙,放棄去刷朋友圈,你會發現,一本本的書很快就都聽完了。這樣的訂閱花費並不高,甚至你可以與他人共享帳號。如果你有心要改變自己,請堅持學習和思考,收穫的喜悅只有自己經歷過了才會懂。順便,推薦下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靜雅思聽上有人類簡史的朗讀版,讀的很好。得到平台上有未來簡史的總結介紹。歷史和未來,這是世界的格局觀。站的高才能看的遠。

出去社交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同大學一樣,很多博士的生活也是三點一線,宿舍,實驗室和食堂。身邊總是那些人那些事,不知不覺中,自己就被同化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社交的價值在於,作為人的你會更加完整。

做有效的科研

有效的科研,這也是我到畢業之時才領悟到的。這個可以類比有效學習,我們肯定都見過不少學習上非常勤奮的人,每天起早貪黑,但成績就是不好,也有些人,整天看著輕鬆隨意洒脫,卻名列前茅。世界真的很有意思,你抓住了關鍵點,可能離成功就不遠了。心靈雞湯很多,但歸根到底是個人體驗與共鳴的作用更大些。我相信,對博士而言,起早貪黑熬夜做實驗並不少見。但問題是,你努力究竟有沒有回報?很多問題並不是你努力做就可以解決的,尤其是你博士時間並不長。你可能一直在錯誤的方向上不斷努力著,越走越遠。你可以抱怨你老闆什麼都不懂,事實上這不太可能,他可能真的不懂你在做的東西,但至少他在其他方面有一些經驗,有一些人脈。而你要做的就是利用他的這些資源。

首先,把自己放到世界這個層面上來,你做的東西可能哈佛 MIT 的人也在做。學術圈的好處是,至少大家都不會太高冷,教授們總是會說沒有什麼問題是幼稚的問題。所以,如果你的老闆不懂,你可以請教懂的教授,發個郵件,甚至讓你老闆邀請他過來做個訪問。機會好的話,你還可以到對方實驗室學習下。其次是有效的合作。科研課題有時候不是自己一個人可以解決的,找找你需要的資源在哪,想辦法或者藉助你老闆拿到自己需要的資源和合作。不要拒絕和同學合作,互相幫助互相署名,也不用擔心產出不夠。三是確定好科研的框架,降低試錯成本。博士僅僅是科研訓練的開始,你可以去學習去模仿。CNS 的論文一般框架、邏輯和故事性都不錯,這是可以學習的套路,學習怎麼去驗證一個假設,如何嚴謹的做那些實驗對照以及如何處理好數據。如果有機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學習下統計學和論文寫作,了解下如何更科學的設計實驗。

借用工具,避免疲於奔命。對實驗的中短期規劃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說,隨性安排實驗的人比比皆是,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想做某個實驗,卻發現沒有提前準備好材料試劑,沒有訂好機器,導致實驗做不成,或者需要在深夜凌晨來做。安排實驗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二是讓自己的實驗更有效。一天緊湊點就可以做完的實驗,為什麼要拖個兩三天?可以平行做的實驗,為什麼要單線程?短期的計劃包括兩三天內所有的實驗,中期的可以是幾周或一兩個月的。不做計劃的人最大的借口就是,實驗成敗意外多,計劃趕不上變化。其實有什麼關係呢,有變化就修正,每天睡前刷朋友圈的那10分鐘就足夠了。這個人人都有智能手機的時代,一大堆的優秀 app 垂手可得,Todoist, 2Do, OmniPlan, XMind 等等,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來堅持使用。

未來在哪裡

這個問題本欄主已經提供了許多的選擇了。我個人的看法是,實現了博士的那兩個目標,即足夠的專業和構建出來自己的科學方法體系,無論你做出哪一種選擇,你一定會有相應的能力去把它做好做成。

後記

這篇文章寫到最後似乎跟鄉村關係不大了,但這些作為我個人的真實體驗,還是有一些參考意義。沒有什麼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鄉村出身的博士,可能在認知和視野上有些欠缺,但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獲取知識的成本已然很低了,只要有方向的努力,差距隨時可以彌補。

最後,如果你有機會讀博士,去試試,沒有機會,那麼保持終身學習,第一代的奮鬥是最艱難的,但路在前方,踏出了第一步,以後走起來也就慢慢穩當了。


推薦閱讀:

上海交通大學直博or新加坡國立大學PhD?
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如何社交?
在名校里是到處聽課重要,還是自己看書做研究重要呢?
如果一個博士,他只想說相聲,那麼這個博士是不是白讀了?
施一公: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

TAG:博士 | 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