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井田、戰車、軍制(縮水版修改)

西周的編製需要注意軍隊與戶口的聯繫與區別

《詩經》經常提到的師、旅,很可能是對金文自(師的左邊,讀作官)、旂(qi)的誤讀

戶口的編製是12500軍[官]、2500師、500旅,而進攻時只有伍長及以上參戰,於是一個軍[官]12500人只出一個自[官]2500人、一個師2500人只出一個旂500人

吳慧在《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井田》和《翰苑探史-中國經濟史論集粹二十五題-井田制考索》提到夏、商、先周、周秦漢(、唐)的田尺考古實物存在0.8的度量衡遞增規律。

黑黍大尺系:唐尺(黑黍)0.31米(胡戟《唐代度量衡與畝里制度》),0.31?0.8=0.248米,周秦漢尺(黑黍)0.2463米,0.246?0.8=0.1968米,先周壁羨鎮圭尺(黑黍)0.197米,0.197?0.8=0.1576米,商殷墟象牙尺(黑黍)0.1578米。紅黍小尺系:唐尺(紅黍)0.295米(胡戟),0.295?0.8=0236米,周秦漢尺(紅黍)0.231米,0.231?0.8=0.185米,先周劍尺(紅黍)0.185米。《禮記·王制》(西漢):古者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8先周尺?0.197=1.576米,6.4西周秦漢尺?0.246=1.5744米,一周步等於1.6米。一井邊長160?3加路網溝渠,約500米。五十周里小方國邊長25公里,百周里方國邊長50公里。

有人認為沒那麼多平原,所以井田不可能大量存在,其實井田的溝壑是《周禮考工記》才詳細記載,周朝及以前生產力低下,重犁牛耕沒有普及,不需要平原,山坡上挖個坑埋個種子澆點水,和種樹一樣。井田的邊界,平原是溝壑,山坡則是在無形方塊的四個角上種樹,以示邊界(溝樹之),河南農村至今還有這種習慣。

0.1576?0.8=0.125米,也就是大拇指豎直時,和食指之間的最大距離,俗稱一乍,尺是個象形字。何駑發現一夏尺等於0.25米、五尺為步,其實是2夏尺等於0.25米、十尺為步。2000尺一里等於250米。《連山易》與《歸藏》的區別是乾用七、坤用八,我懷疑甲骨文七字是十字誤讀,也就是前用十、昏用八,改十步為八步,邊長10尺?10步?10份?2=2000尺=250米,變為邊長10尺?8步?8份?3加路網=2000尺=250米。田制的改變標誌著原始社會末期路網土地的出現,與農田土地的分離,代表的意義是深遠的。

夏制80米?3?2?2?5?5?103%(路網和溝渠)=25公里

邊長80米為一塊份地,刀耕火種,所以要輪休。9?4?2=72份。一個成人18份,一家5口就是72份。每家出兵男丁2人,一個部落的領地有一半的土地被開發耕種,25?25=625家,就是1200人,有單馬單人指揮車一丙。四個部落組成一個方國,兩個方國組成聯姻聯盟,所以夏啟進攻有扈氏,留一車防守,《尚書甘誓》召六卿,左600(或300)人攻於左、右600(或300)人攻於右,中間是指揮車。當然也有可能每家只出1人,也就是一車對應600人,甲骨文的商朝小臣牆進攻的危方國就是一車對應600人,依然保留夏朝的軍制。

小臣『牆』從伐,擒危白[伯]『髦』、小臣廿又四,馘千五百七十,俘百、御丙[輛]、車二丙[輛]、櫓[楯]百八十三、(步兵箭)函五十、矢千又百,獻於大乙。用惟『白[伯]印』獻俘於祖乙,用『髦』於祖丁。登甘京,易[賜]。。。

「小臣牆」為殷代晚期一位王臣,危白[伯]『髦』是商朝的伯爵,換算就是夏朝的公爵,換算就是西周的男爵。方百周里的小國,其食者四之一,在西周有25乘馬車、2500人,1馬車對應100人。而殷代晚期,步兵12個中隊,180人為小臣隊長,每中隊150人,分5個小隊,每小隊30人,有正副隊長共3人,一共1800人,其中前排的180人隊長有盾,也就是陣寬180人、厚10人;另有50人為弓箭手,每人20支箭。養三輛單馬單人的「丙」戰車,車上綁有兩個箭袋,箭袋裡各有20支箭,車兵有盾。也就是1馬車對應600人,這個應該就是夏代晚期的兵制,所以《墨子》湯乘九輛,必死六千,夏代初期則是1馬車對應1200人。殷代初期到晚期,商軍1馬車對應300人,紂王時,商軍周軍1馬車對應150人,所以武王伐紂,300馬車、4萬5千人。

危伯髦之戰,步兵近1600人陣亡、100人被俘、不到100人逃亡,兩輛副車的領主陣亡,大部分隊長陣亡。危伯髦作為商朝封臣的白[伯]印也被繳獲。小臣牆並沒有俘虜女人和家畜,可見危伯並不是在國內作戰,所以一家五口只出一人,一車六百人,因為他是伯爵,所以有三百里三車1800人。此時似乎商朝還沒有貶降原夏朝諸侯國的爵位。

夏朝末年,隨著人口繁衍,原有的輪休地不得不拆分給子女繼承,商湯通過加大給個人的份地面積來吸引自耕農人口,而這預示著必須靠戰爭擴大地盤才行。夏初一個男爵部落國有5?625=3125人,夏末有10?625=6250人。商湯革命後,同樣面積,地段更好,開墾更徹底,有5?4?81?9=14580人,可見其聚人心,不亞於虞舜。

102.4?0.8=80米

商制102.4米?8?10?3?103%(路網和溝渠)=25公里

同樣的方國,商使用挖坑埋種等新農業技術替代刀耕火種,單人對土地的面積需求大大降低,人口密度更大,8?8=64塊份地,分給四家。

一家的地的邊長就是一商里,102.4?4=400米,箕子朝鮮,所以朝鮮李朝以400米為一里。

一個部落有10?10=100家,有9個部落。夏軍制出單馬單人指揮車4丙,商軍制出雙馬雙人指揮車9兩。

但是商湯為了刺激盟友戰鬥的慾望,把方國的面積也擴大了。所以《墨子非命》:湯時,諸侯與之,賢士歸之

32公里?0.8=25公里

商制102.4米?8?用9?4?108%(雙馬戰車用的路網和溝渠)=32公里

64塊份地,分給四家,每家五口,出兵男丁2人,一共8人,一個部落有蚩尤的9?9=81家,也就是648人

《呂氏春秋·簡選篇》「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戰於郕,遂禽推移、大犧,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有夏。」湯乘大讚,是否是得到了其它方國的幫助,所以從1個部落9乘增加到8個部落72乘?《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墨子·明鬼下》「湯以車九兩,鳥陳雁行。湯乘大讚,犯逐夏眾,入之郊遂,王乎禽。」72乘*75人=5400人,我懷疑6000人是真的,70乘是一字千金的《呂氏春秋》根據每乘75人算出來的。其實實際是648?9=5832人。商湯是把領地里的全部男丁都拉出來了,周武王也是這樣,趁著饑荒的年份出兵,反正餘量也不夠留種和吃一年的了,乾脆全押上,就食於敵,最後還能帶著大量糧食奴隸回來搶種。商湯的盟友則最多每國提供一千人而已。比如冉求帶了一乘三百男丁和齊軍拚命,季氏則只是一乘七十而已。五十周里等於百夏里,使用百夏里的商田制則有九鄉(部落),一鄉(部落)出戰車一輛,商湯是以自己一國之力滅亡了夏桀。擴大到商百里的商田制則有16鄉(部落)。

商朝中期,武丁二十九年(BC1296)、三十年征討鬼方,三月第一次就五千,同時派蒙侯監視周方和羌方,之後七月到九月,陸續增兵,六次三千、一次五千,多達23000人。婦好也曾有率領13000人的記載。擁有精美青銅器的商朝不可能還用10進位的軍事編製。648/2?9=2916人,648/2?16=5184,武丁的軍隊應該是由王旅5000與六卿的3000組成。武丁時只有「中官(軍)」一軍,到了武丁後四代的武乙,已經有了三軍「乍三官(軍), 右中左」。到了武乙後四代的帝辛,已經有了上五軍和下六軍。

《禮記曲禮》天子之五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

到了商紂王時期,犯愁於16乘與25乘軍事改革的衝突,以及征伐東夷帶回的大量戰俘,而被囚禁的大數學家西伯姬昌幫紂王想出了辦法,一如商湯幫助夏桀對付昆吾、越王勾踐幫助吳王夫差吸膿血一樣,獲得了信任,再加上名馬和美女,紂王才釋放了周文王。

128?0.8=102.4米

乾用九,坤用六。前用9,昏用6

《周易》128米?8?用6?5?105%(合理調整的路網和溝渠)=32公里

64塊份地,繁衍為8家,一家五口出1人,共出兵男丁8人

8?36=288人,出指揮車1輛、輜重車1輛

商朝晚期軍制,行,150人,百夫長率領。大行,750人,千夫長率領,分為東行、西行、中行、上(南)行、下(北)行。旅,3750人,亞旅率領。兩個旅為7500人,分左旃右旃,甲骨文卜辭中有登人七千的記載。卜辭中有「東行中行上(南)行」 ,還有「右旃」、「上(南)行左旃」。「四個旅為一個官(軍)15000人,官正率領。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殷紂之國,左孟門(新鄉輝縣),右太行,常山(石家莊正定)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不算古黃河東岸的泰山南北的12個殷商屬國,僅僅算古黃河西岸,就已經足夠10個32公裡邊長的衛星國了。新商制一國288?25?5=7200?5=36000口。22國就是36000?22=792000口,其中兵有158400,民有633600。10國,遂人不當兵,就是300?25?5?20=750000口。其中兵有75000,似乎更為合理,這也就是紂王牧野70萬軍隊的由來,只是進行了全民總動員而已,75萬減7萬5千。《逸周書世俘》記載周武王牧野之戰後滅國99,紂王屬下王畿10國,每國50個家族,一共500個家族,其中250個軍事家族。一個家族1500人,300出征。99個家族就是含東夷奴隸近12萬人,再加上另外近20萬東夷奴隸,就是《逸周書世俘》的30萬俘虜。只是不知道這99國是王畿內抵抗勢力還是山東地區抵抗勢力。舊商制一國648?16/2?5=25920口。22國就是25920?22=570240口,比新制少了221760口。10國,遂人不當兵,就是518400。為什麼呢?因為新制這20多萬人是紂王征討東夷徐夷得來的奴隸,幾乎家家有份。

《逸書·周書·世俘》武王遂征四方,凡憝(滅)國,九十有九國(99),馘(割耳朵)魔(死人)億有十(七)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177779),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300230)。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652)。

周武王1506男出300兵2輛車,400輛車就是30萬1200男,但是六官的配置是37萬5千夫(2井5家屋1主1奴,1成500男出戰車1乘,官通假軍,6官每軍125乘也就是750乘)到67萬5千夫(1家屋3男,1井9男,1成900男出戰車1乘,官通假軍,6官每軍125乘也就是750乘)。301200+300230=601430,周原本就有餘夫,再加上戰勝國的滾雪球的移民潮,能夠填補戰損,而且還是極限配置,一部分給分封國。俘虜不一定會變成奴隸,漢尼拔和凱撒都曾經釋放過戰俘。這次的戰俘,都是東夷人,武王對商人還是很寬容的。

周公擊敗東夷,分封康叔在衛國、微子在宋國。之後周公在平定東方之後,用新的商人戰俘充實周人的生產,組建了八啟。宋國為公爵國,二軍22萬5千夫,大部分是本地商人,遷徙來的商人數比三監之亂前大大少了,再加上東夷的戰俘,估計主要是靠戰俘了,大分封下不會產生移民潮了。

《逸書·周書·世俘》庚子,陳本命伐磨、百韋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乙巳,陳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兩,告以馘俘。百謂[韋]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兩,告以馘俘。百韋命伐厲,告以馘俘。

紂王在打敗東夷後,擁有天干集團軍(500輛,分成10個50輛)和地支集團軍(600輛,分成12個50輛),兵力遠比武王龐大的多。1車和武王一樣配150人,1100輛就是165000人,加上宣方軍的舊編製的近萬人,和177779差不多。征東夷的10~15萬大軍,只殘存5000殷軍跟隨其子北上,姜子牙的呂國自顧不暇,避而不戰,周公的魯國(原在河南魯山)和召公的燕國都未封,無力阻擋殷人北上,殷人在孤竹國旁邊的夏人遺民故地建立了國家,日後繼續東遷朝鮮半島,就是箕子朝鮮。朝歌和殷墟以及周圍的共22個國加宣方共近88萬男丁,除軍隊外的另外10分之9的70萬,則成為了亡國奴,18萬戰死(部分為萊方),30萬成為戰俘,剩40萬不到。

安陽附近「小百商里」82萬8300男丁,22國*32公里*32公里=22528平方公里,換成58萬3200男丁,也就是東夷奴隸至少有25萬,考慮到要遷徙部分商人到山東,那麼就是30萬男丁以上,商紂王征服東夷的勝利不比周武王少。

戰車的製作是純手工的,殷人沒有了戰車和18萬戰士,所以周公平叛三監之亂才那麼迅速,只是擊敗了管叔麾下的戰車部隊和非戰士的商遺民步兵。周公又俘虜遷徙了20萬殷民到洛陽,殘餘的部分被封給衛國,部分被封給宋國。

武王伐紂,300戰車,4萬5千人,也是150人一車的配置

西周早期康王二十五年的小盂鼎(枟集成枠5.2839)小盂鼎道光初年發現,遺失於太平天國之亂

盂以多旂佩鬼方子囗囗入南(?)門,告曰:王令盂以囗囗伐鬼方,囗囗囗聝囗,執酋三人,獲聝四千八百又二聝,俘人萬三千八十一人,俘馬囗囗匹,俘車卅輛,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八羊。盂又告曰:囗囗囗囗,乎蔑我征,執酋一人,獲聝二百卅七聝, 俘人囗囗人,俘馬百四匹,俘車百囗輛。

這是一次攻擊加一次追擊,所以後者俘虜的百多人都是駕著百輛戰車的,明顯是殘兵,而且沒有牛羊的戰利品。值得注意的是,從南門入,而且羊不多,說明鬼方是在南方。如果牛車是一車一牛共

360輛,那麼馬車就是一百二十一輛,卅應該是二十的誤讀。總共18000人的鬼方軍隊,120輛戰車,一車四馬三人配150人,鬼方是與商末、武王同樣的編製。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靖曰:「[按]左氏說:『楚子乘廣三十乘,廣有一卒,卒偏之兩。軍行,右轅,以轅為法,故挾轅而戰,皆周制也。』臣謂百人為卒,五十人曰兩,此是每車一乘,用士百五十人,[比]周制差多爾。周一乘,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以二十五人為一甲,凡三甲,共七十五人。楚山澤之國,車少而兵多,分為三隊,則與周制同矣。」

楚國也是150人一車的配置,保留商末的舊制

《孫子兵法》馳車千乘,革車千駟,帶甲十萬

《左傳襄公三年》:「(楚王)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 。」 商墓出土的一輛戰車,就是配一套組甲和一套鏈子,鏈子可以纏在身上當盔甲,也可以用來捆綁戰俘。楚國依然保留著商朝的習俗和軍制。

160?0.8=128米

周朝九夫一井,一夫的邊長就是160米

500?0.8=400米

周朝一里是500米

50?0.8?0.8=32公里

周朝百里的邊長是50公里,理論上出馬車100乘

周公不虧是大數學家周文王的兒子

裨將軍

同時管理下屬的騎兵部校尉的5000~10000人和車步兵部校尉的25000人。五代到宋初,馬步軍都指揮使之下,也是分馬軍指揮使和步軍指揮使。日本戰國,部將之下,也是分騎兵的侍大將和步兵的足輕大將。

車步兵部曲:

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漢簡有「左部右曲侯」、「右部右曲侯」及「後曲侯」。曲下有官,官下有隊,如「曲前、左、右官前隊」。隊下又有什、伍,如「什以肩章別,伍以肩左右別」、「五人為伍」。(《大通上孫家寨漢簡釋文》325、307,《文物》1981年第2期)

大將軍營五部《續漢書》,分左右前後中五部《大通漢簡》。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假軍司馬為副,比千石《續漢書》,統率25000人(周朝以12500人為軍)《中國全史軍事卷》,其不置校尉部(12500人),但軍司馬一人,比千石《續漢書》。部下有曲,分左右前後中五曲《大通漢簡》,曲有軍侯{候}一人,假侯{候}為副,比六百石《續漢書》,統率5000人(周朝以2500人為師)《中國全史軍事卷》。曲下有官,分左右前後中五官《大通漢簡》,官有二五百主{千人}一人,五百主為副,統率1000人(周朝以500人為旅)《中國全史軍事卷》。官下有隊,分左右前後中五隊《大通漢簡》,隊有二百將一人,百將為副,統率200人(周朝以100人為卒)《中國全史軍事卷》,隊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續漢書》,統率50人(周朝以25人為兩)《中國全史軍事卷》。屯下有什,什長一人,伍長為副,統率10人(周朝以5人為伍)《大通漢簡》。

周朝1個都有2個州,各2500兵,1個都有25個成,1個成有2個卒,各100人。

根據藍永蔚的《春秋的步兵》,西周,一成之地出馳車一乘,步卒百人。其實配套的,還另外有裝貴重輜重的革車一輛、裝糧食的車一輛、裝工具帳篷的車一輛。所以六軍征討南方時,每軍125乘,合共750乘的周軍,其實是有4倍的車子的,750*4=3000,《詩經》歌頌「其車三千」就是這麼來的。另外三輛車子,是用各4頭牛拉的,1匹馬對應3頭牛,所以叫匹馬丘牛。《春秋·成公元年》「三月,作丘甲」 唐孔穎達疏:「《司馬法》:『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有戎馬一匹,牛三頭,是曰匹馬丘牛。』」但是天子親兵的小車不是用牛拉車,而是用馬,所以「駑馬三(倍)良馬之數」。不打仗的年份,諸侯需要給天子進貢幣馬代替,各種慶典,四方各國也會朝貢一些優秀的種馬,天子死的時候要很多馬陪葬,所以諸侯必須要補充馬匹給新天子。凡將事於四海山川,則飾黃駒。《詩》曰『四黃既駕,兩驂不猗』天子駕六,四黃兩緋,但是諸侯不能直接給六匹馬,而是要給八匹黃馬、四匹紅馬。《周禮》:『乘馬有四圉(人),各養一馬也,諸侯亦四馬』,《顧命》:『時諸侯皆獻乘馬,黃、朱乘,亦四馬』。」

戎右,中大夫二人、上士二人。

齊右,下大夫二人。

道右,上士二人。

大馭,中大夫二人。

戎仆,中大夫二人。

齊仆,下大夫二人。

道仆,上士十有二人。

田仆,上士十有二人。

馭夫,中士二十人、下士四十人。36+4=40

校人,中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趣馬,下士,皂一人、徒四人。

巫馬,下士二人、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賈二人、徒二十人。

牧師,下士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廋人,下士,閑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圉師,乘一人、徒二人。

圉人,良馬,匹一人;駑馬,麗一人。

戎右掌戎車之兵革使,詔贊王鼓,傳王命於陳中。會同,充革車。盟,則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贊牛耳桃茢。

齊右掌祭祀。會同、賓客,前齊車。王乘,則持馬。行,則陪乘。凡有牲事,則前馬。

道右掌前道車。王出入,則持馬陪乘,如齊車之儀,自車上諭命於従車,詔王之車儀。王式,則下,前馬。王下,則以蓋従。

大馭掌馭「玉路」以祀。及犯軷,王自左馭,馭下祝,登,受轡,犯軷,遂驅之。及祭,酌仆,仆左執轡,右祭兩軹,祭軓,乃飲。凡馭路,行以肆夏,趨於采薺。凡馭路儀,以鸞和為節。

戎仆掌馭戎車,掌王倅車之政,正其服,犯軷,如「玉路」之儀。凡巡守及兵車之會,亦如之。掌凡戎車之儀。

齊仆掌馭「金路」,以賓。朝覲、宗遇、饗食,皆乘金路。其法儀,各以其等為車送逆之節。

道仆掌馭「象路」,以朝、夕、燕出入,其法儀如齊車。掌貳車之政令。

田仆掌馭「田路」,以田以鄙,掌佐車之政。設驅逆之車,令獲者植旌。及獻,比禽。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

馭夫掌馭貳車、従車、使車,分公馬而駕治之。

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種馬一物、戎馬一物、齊馬一物、道馬一物、田馬一物、駑馬一物。

凡頒良馬而養,乘之:乘馬(4馬)一(圉)師、四圉(人);三乘為皂,皂(12馬)一趣馬;三皂為系,系(36馬)一馭夫(下士);六係為廄,廄(216馬)一僕夫(中士);六廄成校(36馭夫),校(1296馬)有左右(中大夫);

駑馬三(倍)良馬之數:麗馬(2馬)一圉(人),八麗(16馬)一(圉)師,八師(128馬)一趣馬,八趣馬(1024馬)一馭夫(下士)。(4馭夫4096馬)

天子十有二閑,馬六種;邦國六閑,馬四種;家四閑,馬二種。凡馬,特居四之一,春祭馬祖,執駒;夏祭先牧,頒馬,攻特;秋祭馬社,臧仆;冬祭馬步,獻馬講馭夫。凡大祭祀、朝覲、會同,毛馬而頒之,飾幣馬,執撲而従之。凡賓客,受其幣馬。大喪,飾遣車之馬。及葬,埋之。田獵,則帥驅逆之車。凡將事於四海山川,則飾黃駒。凡國之使者,共其幣馬,凡軍事,物馬而頒之,等馭夫乙祿,宮中之稍食。

趣馬掌贊正良馬,而齊其飲食,簡其六節,掌駕說之頒。辨四時之居治,以聽馭夫。

巫馬掌養疾馬而乘治之,相醫而葯攻馬疾。受財於校人,馬死,則使其賈粥之,入其佈於校人。

牧師掌牧地,皆有厲禁而頒之。孟春焚牧,中春通淫,掌其政令。凡田事,贊焚萊。

庾人掌十有二閑之政教,以阜馬、佚特、教駣、攻駒,及祭馬祖、祭閑之先牧,及執駒、散馬耳、圉馬。正校人員選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

圉師掌教圉人養馬,春除蓐、釁廄、始牧,夏庌馬,冬獻馬。射則充椹質,茨牆則剪闔。

圉人掌養馬芻牧之事,以役圉師。凡賓客、喪紀,牽馬入陳。廞馬,亦如之。

馭夫共60人,每天都有20馭夫休假,良馬1296匹36馭夫,駑馬4096匹4馭夫,駑馬三(倍)良馬之數,這些駑馬就是拉革車、糧車、工具車用的。

天子2.5軍,再加上邊伯,共三軍,再加上三公的三軍,就是西六軍

馭夫共60人,每天都有20馭夫休假,良馬1296匹36馭夫,駑馬4096匹4馭夫,駑馬三(倍)良馬之數,這些駑馬就是拉革車、糧車、工具車用的。

1296匹馬,可以拉324乘戰車,1軍125乘,周王室直轄的有2個半軍,再加上各個邊伯的守邊巡邊部隊,估計有三個軍,最後再加上三公率領的三個軍,就是天子用於徵伐的西六軍。所以說:天子作師,公帥之(天子帥一個軍,三公各帥一個軍,另外三卿只留一個看家)。諸侯大國三軍,只是元侯魯國,7百里,750其食者半375,才有三軍三郊三遂而已,公爵,5百里,500其食者半250,才二軍,一般的侯爵,4百里,400其食者三之一125,才一軍。所以說:元侯作師,卿帥之(魯侯帥一個軍,兩位卿各帥一個軍),以承天子。諸侯(普通侯爵)有卿無軍,帥教衛以贊元侯。自伯子男,有大夫無卿,帥賦以從諸侯(伯子男不算諸侯只算附庸)。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古代度量衡進位那麼亂?
為啥那麼湊巧一公斤剛好等於兩斤,一公里剛好等於兩里,一米剛好等於三尺 一個時辰剛好等於兩個小時?
如何滅了英制這個妖孽?
三國志里的身高是用的漢尺還是三國尺?

TAG:度量衡 | 军制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