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功夫茶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工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邊喝茶邊說話
1.歷史
說法一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區的代表地和經濟、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現時行政區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包含揭陽、潮州、汕頭以及豐順縣中的一部分組成的潮汕地區。在現代漢語詞典(普通話)中,「工夫」與「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閩語潮汕話中發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語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區,稱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之人叫「做工夫人」,稱做事考究、細心得有點過分的,叫做「過工夫」。可見,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講究的茶事活動,是潮州人對精製的茶葉、考究的茶具、優雅的沖沏過程,以及品評水平、禮儀習俗、閒情逸緻等方面的整體總結及稱謂。潮州工夫茶不僅是潮汕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潮州工夫茶已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財富,也是中國茶文化一絕,乃中國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倫序、盡禮儀,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的高雅格調,具小中見大、外巧中拙、虛實盈虧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體現,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沉積。「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著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著人們的心靈。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局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說法二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州話中是作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裡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沖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閑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故所謂的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中國茶道形成於盛唐,《茶經》總其大成,簡稱「茶經法」。(《茶經》是潮州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國工夫茶的「元典」)「茶經法」詳載茶藝,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六個主要程序,組成了「茶藝」的核心內容。宋、元是中國工夫茶發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國工夫茶的鼎盛期,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階段。潮汕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明國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後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
2.形成
自唐代韓愈被貶到潮州後,鄒魯之風開啟。現可見最早的有關飲茶文獻資料是北宋時蘇軾的《與子野》書:「寄惠建名數種,皆佳絕。彼土自難得,更蒙輟惠,慚悚。」子野,即潮州前八賢之吳復古(吳遠遊),與蘇軾至交。文學家蘇軾在茶學上造詣頗高,對茶藝頗有研究。吳復古寄上的數品福建茶,獲得蘇軾讚譽「皆佳絕」,且知「彼土自難得」,可見吳復古有相當高的品茗水平,也說明宋代潮州地區至少在上層人士中已有飲茶之習俗。後又經歷次戰爭動亂時之人口遷徙,特別是宋末朝廷南遷,文天祥兵敗於潮州,更是把諸多中原文化帶入潮州,如潮陽笛套音樂等。潮汕地區眾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於此次朝廷南遷。歷次的人口遷入,把中原的飲茶習俗也隨之帶入潮州,融本地民風習俗而成「潮味茶俗」並逐漸成型為後來的「工夫」茶俗。
據考,最先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俞蛟是浙江山陰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間,任廣東興寧典史,其在《潮嘉風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絕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同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朴雅。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師承於陸羽《茶經》並有所發展;用福建產之茶葉;沖沏過程程序分明。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後。庄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說》、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斷烏龍茶創始於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適於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首先行於武夷,再及於閩南、潮州。工夫茶藝傳到潮州後,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並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從工夫茶飲茶器具來看,先時潮人泡茶均崇尚蘇罐,即江蘇宜興產之紫砂壺。至今,老一輩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蘇宜興人,制壺名家,一說為天啟崇禎年間人,一說為清康熙雍正年間人)、「若琛杯」(若琛為江西景德鎮制杯名家)之口傳。據考,宜興紫砂壺的製作始於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較完整的工藝體系,從明萬曆到明末是紫砂壺發展的高峰,這也與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州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壺(容量在120cc左右)沖泡,其它地方飲茶之用壺均用中品壺(容量大於200cc)以上,因此,潮州是宜興小品壺的主銷地,至今仍是這樣。潮州工夫茶的用壺方式,也影響到宜興紫砂藝人的製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壺工藝師到潮汕地區來學習工夫茶的沖泡方法,並把悟到的要點應用於紫砂壺的製作技藝中去,如壺體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暢程度、適應泥質、壺蓋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飲程式定型後,經明未清初的發展,至晚清時,潮州工夫茶藝漸漸擴展成為習尚。民國時期的潮州工夫茶,在潮汕地區飲用範圍更為擴大。當時,除了較富有的商號、仕宦人家、文人學士或大戶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還有三種情況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書先生等讀書人,以茶遣興,故俗語有「坐書齋,哈(喝)燒(熱)茶」之說法;二是手工藝人,以茶解乏,極為普遍;三是鄉鎮中之閑人,聚眾喝茶消閑。因此,以前潮汕地區各鄉里都有所謂的「閑間」和「弦間(演奏潮樂的房屋)」,均是飲茶的地方。喝工夫茶雖成為當時潮汕地區的社會風氣,但,那時的普通人家卻不會有體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區各鄉里中,家中擁有蘇罐做為沖茶用壺的仍是屈指可數,家中客至,向鄰里借用體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後,普通民眾飲用工夫茶的風氣在潮汕推而廣之,蔚然成風。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還是改革開放後這三十年,家家戶戶幾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區是烏龍茶的主銷區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這裡仍是國內人均茶葉消費量最多的地區。
3.詳細介紹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獨特的飲茶習慣。「工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工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衝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態。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裡,馬上衝出來,頭道茶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茶池形狀如鼓,瓷製,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工夫茶所用的沖罐(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張華雲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云: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西湖處女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凈且熱。柔條圍細末, 首衝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干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衝號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沖為肉,芬芳留齒頰。四沖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沖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沖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潮州自古以來的陶瓷工藝也為茶具提供了優秀的物質基礎,也可謂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現在的潮州茶文化和潮州陶瓷文化。
4.茶藝
標準的工夫茶藝,有後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沖,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潮州工夫茶一般主客四人卻只有三個杯子,潮州人有「茶三酒四」之說,之所以四個人只有三個杯子是為體現潮州人禮讓精神。沖泡由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沖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沖入沖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沖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
斟茶時,三個茶杯並圍一起,形成一個「品」字,凸顯潮人重品德。以沖罐巡迴穿梭於三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三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三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5.品茶
品茶的「品」字是由三個「口」組成的,所以喝茶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直至充分體驗到茶香,才能落肚。
6.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為著稱。「功夫」,本為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
潮州工夫茶,起於明代,盛於清代,成為潮汕地區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當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會友。不論是公眾場合還是居民家中,不論是路邊村頭還是工廠商店,無處不見人們長斟短酌。品茶並不僅為了達到解渴的目的,而且還在品茶中或聯絡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閑聊消遣,或洽談貿易,潮州工夫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戲稱「風爐縣長」)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騷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點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緻小巧、烹制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緻之烹製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常見,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硃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隻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沖,也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須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沖、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為:「高沖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沖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沖點——講究「高沖」、開水從茶壺邊沖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沖淋壺蓋,既可衝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為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沖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嘗,杯沿接唇,茶麵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工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7.茶具
飲茶之風,全國皆有,何以潮州工夫茶能脫穎而出?關鍵就在於「工夫」二字。工夫茶最講究的是:「茶具」與「沖法」。「工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計十來種:
茶壺
潮州方言叫做「沖罐」,也有叫「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罐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桿、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渾厚的緣故。壺的色澤也很多,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柚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此外,還講究「三山齊」,即壺嘴、壺口和壺把要在一條平線上,這是品評茶壺好壞的最重要標準。檢驗辦法是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則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起香。潮汕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茶洗
形大如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以浸沖罐;另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經泡過的茶。
茶杯、茶盤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但不管什麼式樣,重要的是寬、平、淺、白。盤面寬,以便客人多時,可以多放幾個杯;盤底平,不會使茶杯不穩搖晃;邊淺色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各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裡面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它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之所以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是為了保證不生異味。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裡積水。
水瓶與水缽
用來貯水烹茶。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屬上乘之品。水缽用來貯水以備烹茶之用,大小約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兩條金魚在缽底,當人們舀水時,攪動了水,這金魚好像也隨著遊動似的,十分有趣。但是這東西如今已經少見了,一般多是素瓷青花,放置在茶床上,蓋上朱紅的木蓋,舀水時才鄭重其事地揭蓋舀水。
紅泥小火爐
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十分好看,形式各異。特點都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除此之外,還要「砂銚」,以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為「茶鍋」,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就會掀動,發出一陣陣悅耳的聲響。
不過,如今的人對工夫茶茶具已經沒有那麼考究了。再不像過去一定要用優質木炭或者欖核炭和泥爐來燒水。
8.沖泡
沖泡程式
工夫茶之沖法,有一套十分繁瑣的程序。按過程,是治器、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釃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爐、潔器、候水、淋杯六個動作。「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銚中的水颼颼作響一陣子之後,聲音突然變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然後,開始納茶:打開茶葉,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將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壺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需適量,每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就足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且好茶葉多是嫩芽卷,如果用開水泡過之後舒展開來,就變得很大,連水也沖不進去。但太少則泡不出味道來。
《茶說》云:「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沸;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這個時候,正好提銚沖茶。揭開茶壺蓋,將滾湯沿壺口壺邊沖入。切忌直衝壺心,否則謂之衝破「茶膽」,使茶味苦澀。沖時提壺要高。謂「高沖低釃」。高沖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而茶素中的單寧則來不及揮發,這茶就沒什麼苦澀了。沖水一定要滿,使茶葉浮起,然後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好壺蓋,再以開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迫使茶香迅速揮發;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乾,即是茶熱;三是衝去壺外茶沫。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目的是使杯子也熱,不要讓熱騰騰的茶沖在冷冰冰的杯子上,影響香味。
釃茶有四字訣:低、快、勻、盡。釃茶切不可高,高慢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不尊敬;「快」,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熱度;「勻」,是保持各個茶盅均勻承茶,這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不可釃了一杯才釃另一杯,只有這樣,才能使幾杯茶的顏色均勻,以示對座中客人一樣尊重;「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才不會苦澀。
茶衝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如果盤中有三個盅,那麼先拿哪一盅也大有講究。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在兩旁茶盅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間一盅,不但會被認為對主人的不敬,也是對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同時,你喝了一盅之後,一般還要讓在座的人每人喝過一盅,才喝第二輪。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潮州工夫茶歷史悠久,中國茶文化盛行於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則盛行於宋朝,貴族茶就是源於潮州工夫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品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會有工夫茶的影子!潮汕人愛飲工夫茶,可以說是達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說的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為末位的茶,破格地晉陞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他們不怕俗話說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另外,潮州人把茶葉叫」茶米」,一種解釋就是:潮州人嗜茶若命,茶與米不可分.茶這猶米,故曰"茶米"。這個說法雖然有點勉強,可是卻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頗為有趣。由此可見潮州人對茶的情有獨鍾。
潮州地方特色濃厚。獨特的韻味地方戲曲——潮劇的古樸典雅的潮汕音樂,成為鄉情鄉誼的重要載體,牽動著海內外潮人的情思;以清淡巧雅馳名於世的潮州小食香飄四海,令人回味無窮;而工夫茶卻最負盛名,蜚聲四海,被尊稱為「中國茶道」。潮藉大文學家秦牧稱 「潮州工夫茶,堪稱中國茶道代表」。
潮州工夫茶整體上有:精、潔、和、思四個特點。精:指的是茶具的精美;潔:指的是茶葉、茶具的潔凈;和:和愛本一家,家人一起品茶聊天更能體現家人的和睦,培養感情;思:品茶可以提神,消解疲勞,啟發人的思維。
潮州工夫茶自然不同日本的茶道,潮州工夫茶一開始就是一種民間習俗,平民百姓就可享用的,而日本開始時茶純粹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大人物才能品嘗得到,後來才慢慢地世俗化,是一種文化下移.日本的茶是在中國唐朝時由遣唐使傳去的,直到十六世紀才盛行,雖然晚於潮州工夫茶,但日本茶道卻無獨辟蹊蹺,具有日本濃厚的民族特色,由唐風茶禮變為倭風茶湯,日本茶道里包含了日本宗教、哲學、倫理、美學,這也是這個學生可怕之處。
蔣子龍在日本時當過日本的「今日庵」的座上客,他寫了《形式的魅力》一書,在此書中,他建議潮汕工夫茶能在理倫上總結一番,滲透進宗教、哲學等地些理倫,得出一套完整的潮汕茶道,彌補潮汕茶道理倫上存在的缺陷。
朋友,在潮州喝上工夫茶絕非是一件難事。你若到潮汕為客,可要記住一定要品嘗一下潮汕這一美食,才不枉你到潮汕一趟呵!這幾年在潮汕還開了不少茶館呢!未進茶館,走到門口你就能聞到一種古樸古香的味道,撲面而來的是一種曲典雅的風味。
喝茶可以補虛扶正、益氣潤肺、提神益志、養顏回春。這絕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也不是因為「月是故鄉明」。
1660年,英國人的茶葉廣告上就有「這刺激品,能驅疲倦,除惡夢,使肢體輕健,精神飽滿,尤能克服睡眠,好學者可以徹夜攻讀不倦。身體肥胖或食肉過多者,飲茶尤宜。」但這個廣告上還漏掉了一個最重要的好處,就是喝茶能夠長壽。唐宣宗時,有一個僧人活到了130歲。唐宣宗曾前往拜訪,問僧人服什麼葯得以如此長壽。僧人回答說:「從來不知藥味,只是偏好喝茶。」唐宣宗遂令隨行大臣賜給僧人名茶50斤。
品茶不僅是品茶,還可以用茶的文化底蘊為自己添一抹神韻,用茶的清香之氣沖淡生活的煩惱,鬆弛繃緊的神經,充實自己的情感。蘇轍有詩:「閩中茶品天下事,傾身事茶不知勞。」這可見茶的功效。對酒當歌,對茶恣情。
因此,朋友相聚,知己相逢,不妨一同品茶。當然,還要品味融入茶中的文化、風俗,果真如此,品茶才算有了情調。朋友,品一品潮州工夫茶說不定你還能品味出另一番味道,品味出自己對於茶道的見解,提出來,把你寶貴的意見奉獻給潮汕,也好讓潮汕的茶道更完美。
http://weixin.qq.com/r/PEzA2IPEyd62rce79xku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在茶藝表演時大多是年輕貌美女子上場的問題?
※什麼茶適合粗人喝?
※求紅茶專家解答幾個關於正山小種的問題?
※接觸茶學四年有餘,私認為已經入門,但無法接觸更好些的茶品,也無法分辨茶葉真偽好壞,應該如何更進一步?
※沏茶需要水溫低的茶葉,比如綠茶,將水燒開後放涼到(比如)80度與直接燒到80度有沒有區別?
TAG: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