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記事:戒律的精神是慈悲
6、
僧團里專精戒律的法師上課時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深受啟發。
佛陀因故制了一條戒,比丘不能和沙彌住一個房間。有一天夜裡,年幼的沙彌羅睺羅因天氣的緣故不能在樹下住,就到去敲比丘的房門,希望能暫住一夜,躲避風雨,那時候,沙彌沒有房間。比丘們知道這個情況,但為了持戒,紛紛予以拒絕。不幸的小沙彌羅睺羅只好蜷縮在廁所里。半夜幾乎被毒蛇咬到。佛陀將他帶回自己的房間,睡下,自己坐了一夜。
第二天,佛陀召集所有的比丘,批評他們說,你們這些愚痴的比丘。。。。。。
為此,佛又制戒,比丘可以和沙彌同住兩到三個晚上。這樣一來,小沙彌們就可以在不同的比丘房間里休息。
法師讓我們好好參一參這個公案,特別是要參一參佛陀為什麼會用「愚痴」這個詞來批評比丘。
這個故事非常高級。他解決了我們內心深處的很多問題。在學習戒律的過程中,學習到,戒律總的來說就是不許做的和必須做的。惡的不能做,善的一定要做,我們即將要受的戒有三個,一個叫沙彌戒,十條,一個是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最後是菩薩戒,受戒的儀軌是在一個叫「戒壇」的地方進行,所以叫三壇大戒。
大致的過程是,有十位教內公認的大德按照南山律的儀軌為我們授戒。
戒律的內容非常多,戒相也非常多,學習不好或者領悟不夠的話,就會導致兩個後果,一個是持著持著覺得太難或者太麻煩乾脆就什麼也不持了,還有一個就是非常機械地在戒相上摳,利益眾生的事情就不想做也做不樂。
這是法師告訴我們的,我們都很認同。
持戒不是我們以往想像的那樣,背下戒條,然後一條條地遵守就可以。要是那麼簡單,就不能叫智慧的佛教了,佛陀希望我們把持戒律的精神,按照一定的次第,學習和持守,培養和鍛鍊出高度的智慧,在輕、重、緩、急等等各種複雜的現實環境中,判斷、取捨,在種種緣起條件下,通達開、遮、持、犯,以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戒律持守境界越高的人就越自在。當然,這種自在不是什麼都不管的那個「自在」。
引導我們的法師常告訴我們,戒律的精神就是慈悲。
自在、慈悲。多麼溫暖的詞。
所以,戒不是束縛,不是牢籠,更不是枷鎖,而是我們修道前進過程中的舟船車馬。當然,這養講還只是限於理論層面,真正要了解和持守戒律,就需要深入學戒,精嚴持戒。在種種自利利他的境界中點滴地去體會,非常值得用一生來學習、身體力行。
推薦閱讀:
※證得中道後,不知為何原因起了好似魔障,感覺中道被玷污了的感覺,一想到中道就排斥與反感,是中魔障了嗎?
※買了份鐵板鯽魚的外賣,打開卻突然有種沉重的負罪感,覺得是因為自己一頓飯殺了兩條魚,這種想法正常嗎?
※感覺時空是不生不滅,時間和空間無始無終怎麼會滅的,滅的那個是不是只是它無限的一部分吧?該怎麼理解呢?
※如何找個同樣喜歡佛學的男朋友?
TAG: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