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理解善良比聰明重要

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過「善良比聰明重要」,這是一句很容易被人通俗化理解的話。可能出現的問題不止是對善良的定義不清楚,還包括不明白為什麼這句話是有道理的。這裡對這句話給出的解釋不一定是唯一正確的,但只要是邏輯自洽的解釋,都可以參考。道理是別人的,從中體會到的思維過程卻可以是自己的。

首先思考一個逆向的問題,如果一個人不夠善良或者不夠聰明,那麼他會失去什麼?失去了聰明,只是反應會慢,記憶會差,但人與人之間智商上的差異,其實是正態分布的,差距不大。但一個不夠善良的人對內,他會失去對自己的尊重,對外,他會失去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而無論在哪個時代,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都必須有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並能將他人拉入你的合作體系。

人都是渴望被尊重,被愛戴的,並且值得別人的誇獎的。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說的話一語中的。一個人只有在捫心自問時覺得自己是一個高貴的人,才會在白天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嚴格要求,若是他已經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尊敬了,那麼「破窗效應」就會使得其對自己放鬆要求,破罐破摔。

且即使是一個覺得自己不夠可愛的人,也希望在別人眼裡是閃光的。如此,此人白天就要花費認知資源,來裝扮打點自己的面具,並且不一定能在每時每刻騙過所有的人,尤其是在現在這樣一個大數據的時代。所以善良帶來的第一個優勢就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以及節省下來的用於「形象管理」的時間。

善良的人更大的優勢是能夠和更多人的人合作。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不傷害別人,行事符合他人的預期,公正,仁慈,這些品質都不是像執行代碼那樣清晰的,而是像作詩那樣,如何押韻有明確的規則,但若有了好句子,卻可以打破規則。善良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學習的。而這學習的過程,則能讓你變得聰明,同時避免小聰明的陷阱。

在滿足了慾望金字塔上最低的幾個層級後,人們都會渴望被愛,渴望自己值得被愛,渴望自己身邊有自己愛或者崇敬的人。但這三種需求的優先順序,對於善良的人是這樣的,他們最在意的是找到他們身邊自己尊敬的人,之後通過見賢思齊,使自己變得值得被人愛,最後再取得更多人的尊敬。這是一種正向的循環。

而對於那些小聰明,急功近利的人,則是最關注的是自己被很多人看重,而不是像善良的人那樣更關注自己能夠幫助那些自己尊重的人做些什麼(即自己的強聯繫人中有自己尊重,比自己能力強的人),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你無法從身邊的人學習,從崇拜者哪裡,你只能看到自己想要展示的亮點,而不是自己欠缺的地方。

總結起來,善良的價值在於和他人合作的能力。和他人合作,就需要舉止得體,不然和你合作的人會不知道按什麼樣的預期行動,從而不願意和你繼續合作;合作還需要保持與他人的共情能力,具體體現在不止是和自己合得來,聊得投機的人能夠合作,還要能哪怕與自己有相反的政治或者宗教觀點的人合作;合作還需要你公正的以德報德,以直報怨。要做到這些,你需要培養對周遭情況的敏銳觀察,需要能夠靈活的做出取捨。

上述的善良的外在價值,比起一個善良的人對自己的內在要求來雖然更明顯,但內在的影響才是最能持久改變一個人的。通過將自己值得被尊重看得比有崇拜者更重要,一個人會對自己在各方面嚴格要求;通過將身邊有值得尊重的人看得更重要,一個人會進入到良性的上升通道,從日常的生活中學習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聽到例如「善良比聰明更重要」這樣的話,要做一番批判性的思考。我之所以想到這些,一方面是受到了稻盛和夫類似的話,即.「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的影響,從而指導我去定義清楚善良值得是什麼。另一方面,是將每個人看成一個經濟體,從經濟學的角度去分析,從而抓住了合作的邏輯主線。


推薦閱讀:

該怎樣分析看待王曉漁這條微博?
思維的利劍|C計劃周末薦書(以及書作者寫的很長的後記)
放下和堅持哪個更難?
【認真想】人類是一種吃信息的動物
李培根:批判性思維到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TAG:合作 | 善良 | 批判性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