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手帖】立冬:秋末晚菘

(13年寫的。因病,近期不再更新。)

從前有個隱居山林的大才子叫周顒。有一日太子殿下請教他什麼樣的蔬菜最好吃,才子便說: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此菘非彼松,而是大白菜。陸佃《埤雅》中對此有所解釋:「菘性凌冬晚凋,有松之操,故曰菘,俗謂白菜。」只不過它並不像松樹一樣,可長成挺拔喬木,故從了草字頭。這話乍一聽上去好像有點不靠譜:白菜這樣稀鬆平常,價格又賤,怎會是蔬菜中的翹楚?但事實卻往往如此:正因為最皮實,最廉價,才最經得起十八般武藝,做出最叫人刮目相看的絕頂美味。

我一直覺得,在白菜身上,充分體現了吾國勞動人民智慧的博大精深。且不說別的,光是名稱與種類就足以叫人絕倒——大白菜,小白菜,圓白菜,油白菜,洋白菜,可像繞口令?而大白菜又叫黃芽白,小大白菜又叫娃娃菜,小白菜又叫青菜,小小白菜又叫雞毛菜,圓白菜又叫包菜,洋白菜又叫生菜……啊,明明都是很尋常很好認的,這麼一套羅列下來,反叫人瞠目結舌,再往下細分,品類名目就更多了。我們總說什麼東西價格低廉,就是叫「白菜價」——其實真正便宜的,誰還能比大白菜更便宜?這麼個物價飛漲的年代,它在諸多蔬果中的單價始終屬於墊底。有時候買菜,我都忍不住偷偷為菜農發愁:這麼個便宜的東西,從田裡面收上來,能賺得回成本么?但到底不是自己躬耕勞作,這樣的煩惱一轉眼也就忘記,根本談不上深刻。

(地里的大白菜。面前這一排的外層綠色葉片已被剝去,原始形態應如遠處的層疊翠綠。圖片來源:flickr.com/photos/horti

霜降一過,白菜的全盛時期便真正來臨。但凡看到有人夾一顆魁梧的大白菜,衣帽森嚴地走過,心中便知曉:啊,這是冬天了。南方的蔬菜種類可能還多些,上北方的菜市場看看,半壁江山已盡數白菜幫。要是有誰一冬天都不碰白菜一筷子,我覺得也堪稱一件壯舉了。但它口味如此清淡平和,想必厭惡者也不會很多吧?何況還有琳琅滿目的食譜可供選擇,簡單的一炒便是,複雜起來,那簡直超出思考範圍——如《隨園食單》所載,只取菜心,捻在魚丸里燴;或撕去表面薄皮,切成骰子大小的丁,配脂油、火腿、鮮筍、豆粉、雞湯同煨……待遇已趕得上紅樓夢裡的茄子。所以,任憑什麼樣的人,應該都能在白菜這裡找到樂子:如果有閑心,每天以它為材料燒一個菜,恐怕個把月也不會重樣。誒,如果這還不算智慧和情趣,那還有什麼算?

小時候我身邊的人都把大白菜直接叫做黃芽白,導致我一度以為這兩者完全等同。後來才發現並不一樣。傳統正宗的黃芽白乃是將白菜栽培於不見天光的地窖里而得,因為缺失葉綠素與纖維素,分外嬌嫩不同於一般的白菜,反而有點韭黃和蒜黃的意思。關於此《廣群芳譜》里有很確切的記載:「北方多入窖內,不見風日。長出苗葉,皆嫩黃色,脆美無比,謂之黃芽,乃白菜別種。」——倒怨不得南方人把兩者混為一談,畢竟地窖在北方多見,種出來的菜除了顏色深淺,也並無其他顯著區別。還有一種娃娃菜,看起來像是微縮版的黃芽白,做出來也清甜鮮美;網上說是來自日韓的白菜品種,但也有人堅持說,不過是好一些的黃芽白的菜心罷了。於是總有人嫌它貴:本來最價賤的白菜只是多剝幾層衣服,就買出多三五倍的價錢,對於勤儉持家者來說,並不是件太容易接受的事情。娃娃菜的地位於是一直帶一點似是而非的尷尬。

(青菜。https://www.flickr.com/photos/munduate/3300435027)

(奶白菜。葉片如青菜翠綠,但莖幹更修長白皙。其實是青菜的一個變種。)

(大白菜切開,晾曬,腌漬,是久已有之的傳統做法。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m_pixy/4177591481)

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青菜。對,就要叫它青菜,「小白菜」聽起來不僅沒特色,且因為那首名叫《小白菜》的歌,總顯得凄凄慘慘戚戚,叫人沒有胃口。青菜應如其名,翠綠,矯健,姿態挺拔,最重要是它清爽利落,並不像它的大白菜哥哥,扛一顆回家,就必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役,很需要花一點心思來應付。還有青菜的幼苗,有時也被叫做「雞毛菜」——輕巧,纖細,抓一大把都未必有多重的分量;就這麼一大把,細細嫩嫩,下粥下面,都是好的。從這一點來說,雖然口味相差不大,但視覺上,似乎確是青菜和雞毛菜們比大白菜更能點亮人的食慾:那麼新鮮的翠綠色,叫人一看就想起春天來。

冬天也是腌白菜的好時候。張愛玲說童年是曬在老棉鞋粉紅絨里子上的陽光,溫暖遲緩,我則覺得是陽台上一字排開的腌白菜——白嫩清脆的,一點點被揉搓打磨。腌好的白菜夠吃一個冬天。清朝的《燕京歲時記》里曾說:「菜之美惡,可卜其家之盛衰。」菜即白菜,也即用來鑒定社會階級用的度量尺。不知道富貴人家的白菜都怎麼做?但民間的白菜腌漬,的確是門不可多得的飲食文化,我認為並不輸給皇親國戚們挖空心思設計的菜譜。家家戶戶,年年歲歲,做出來的泡菜都有些不一樣的味道,吃下去並非只是口腹之慾,更像是濃縮了好大的一份風土人情。漂泊在外的遊子一定有這個感受——任憑再怎樣高超的手藝,都還原不出父老鄉親手下那一壇腌白菜的味道;其中的酸甜咸辣,縱使瞭然於心,也難以描摹,之於旁人,就更加無法領會。

tips:

白菜一家別名極多,各地叫法不一。根據官方《中國植物志》稍作梳理:

1. 大白菜=白菜,學名Brassica pekinensis(種名意為「北京的」),亦稱菘,部分地區亦稱黃芽白。

2. 小白菜=青菜,學名Brassica chinensis(種名意為「中國的」) ,亦稱小白菜,東北稱油菜。

3. 雞毛菜=青菜小時候。部分地區亦稱菜秧。

4. 油白菜=青菜的一個變種,學名Brassica chinensis var. oleifera可認為是白菜型的油菜。

5. 圓白菜/洋白菜=甘藍,學名Brassica oleracea亦稱包菜、捲心菜。

(對了花菜們其實是包菜的一個變種。學名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貌似很多同學表示出乎意料~)

以上均來自十字花科芸薹(苔)屬,是盛產蔬菜的家族。除以上外,還有油菜(芸薹)、芥菜(芥藍)、塌棵菜(塔菜)等,不一列舉。歡迎大家根據方言稱呼自由發揮~

(本文收錄於2017年書作《節氣手帖:蔓玫的蔬果志》。噹噹、京東、亞馬遜及出版社官方天貓有售 節氣手帖 蔓玫的蔬果志-tmall.com天貓)


推薦閱讀:

為何清明、冬至等節氣不是按農曆計?
【節氣手帖】穀雨:藤花末葉
七言·24節氣申遺成功周年紀念
穀雨節氣,宜吃香椿
立冬 | 殘秋盡,冬未隆,正是相思漸盛時

TAG:节气 | 文化 | 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