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學術圈,博士的簡歷該怎麼寫
先說,動機配對。儘管我們常說做事情要換位思考,但是做起來並非易事,很經常的原因是你根本不知道對方是什麼狀態,根本無法換位。先舉一個小例子。很多博士寫簡歷最喜歡寫publication,因為你可能還是覺得publication是評判博士水平高低的最好方法。且不論這個認為對不對,先讓我們來設想一個場景:一個諮詢公司HR看到你寫publication寫到了第二頁,而且從文章名的第一個單詞開始就都看不懂,那是多大的傷害?難道為了你一個人去學習IF的排名?這都是一些可能性不太大的選項,所以相比之下直接扔一個頂級雜誌名就比寫一堆list效果好。
換位思考第二步,知道對方公司想要什麼樣的人。還是上面這個例子,publication多可能可以證明你學術能力好?但是你做其他事情就也好嗎?這個問好還是大大的掛著,而且如果你學術做的這麼好這麼順利,為什麼還想嘗試其它工作?不合理吧,不會是來保底的吧。如果簡歷給人這麼多困惑,總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所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讀幾遍招人的要求。學位,多少年經驗,什麼條件優先。這些東西自己有沒有?沒有的話,有沒有可以等價的經驗?先想清楚這些問題再動筆,效果要好的多。同樣的,還要結合之前我們說到的想做什麼,寫好簡歷,給業內人看一看,有沒有競爭力,哪裡可以突破,很快就會有答案。
引申個換位思考的例子,很多人覺得有的公司HR招人口味很奇怪,但是又怎麼知道一個公司HR是什麼樣的人?很簡單,打電話。一個50人的公司,HR最多2人左右,打一個電話過去,這個公司招不招人,招多少人,要什麼樣的人,外加HR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都知道了。唯一的風險是:1)可能這個公司不是/不只是HR看簡歷;2)HR通過這趟電話對於你已經深惡痛絕。這個招數也是我開始工作後才想到的,感覺不適合非常繁忙的校招季,但是在非校招季也許會有不錯的效果。
再說回簡歷。第二個要點:內容豐滿。最好的情況當然是名校,高GPA,獲獎無數,實習經歷豐富,課外活動高大上,技能是無所不能,興趣愛好小眾頂尖。不要以為真的是都有了就是最好,事實是要是這些內容真的都是滿分,會有很多公司發拒信的,理由很簡單:overqualified. 所以,簡歷的難點就在於如何把這些內容搭配在一起使自己看過去是一個讓這個公司覺得來了我挺賺的,但是更好的你也去不了。這個分寸在寫的時候很難把握,所以有經驗的人會是最好的導師。另外,上linkedin看進了你想去公司人的簡歷也是很好的選擇。
內容里,針對學校出身多說兩句。我不知道,非名校出身的博士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競爭力和名校博士的差距?這樣說吧,這個差距就像是擺在你面前兩盤炸雞翅,一盤來自麥當勞,一盤來自誰都沒聽過的麥姥姥,請問你下意識會選擇哪一盤?
大多數人都會直接選擇麥當勞吧,理由和僱主選名校畢業生是一樣的:保險。但是麥姥姥有沒有可能翻盤?有的。比方說麥姥姥跟你說,其實我這個雞翅是通過多年配方研發做出來的,我這個雞翅之前得過美食大獎,雖然剛剛開始賣,但是我是美食圈的達人,混跡美食圈已經15年,而且有整個餐飲業人脈,我的投資人都是我的雞翅粉絲,每天都要吃呢。
當然這不過是我即興編的段子,聽著有點浮誇,只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人家信與不信你,都取決與你做了什麼,和你做過的事情留下了什麼。在剛出來混的時候,不是名校畢業就是要付出代價的。沒有考上清北復交也許並非實力不濟,但是事實就是事實,不付出代價就邁不過這個坎。好在人生很長,五年十年五十年,我們終究會填平這個坎,最後將其輕描淡寫。只有你比名校生更加努力留下的經歷才可以填平和名校的差距。
最後一點:格式正確。有一些格式性的東西不要輕易去創新,在一個公司收到幾百份簡歷的時候,創新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而且事實上,網上那些所謂好看的簡歷模板都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內容變少了,順序變奇怪了。所以,最好的模板還是最老套,最黑白的經典款。不要彩色,不要放照片(除非你相信對方看到你的照片會加分),不要做表格。
推薦大家看一看MIT等名校的Career Handbook,會有不少啟發的。一個很好的的Sample resumes,來自MIT: https://gecd.mit.edu/sites/default/files/jobs/files/sample-resumes.pdf,根據不同的職業,選擇對應的模板和Flow,接受度會高很多。
下一篇我們來講講博士實習的問題,很多人會覺得博士去實習很奇怪,但事實是,博士可能比本科生更需要實習來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推薦閱讀:
※CFD專業博士二年級退學, 有什麼可以選擇的專業可以從事?
※施一公: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
※讀不下去就算了
※如何看待這則有關博士生與美國新稅法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