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中的大人物系列——魏惠王

如同提起魏惠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一方面魏惠王是戰國時代初期的強者,他任用龐涓等人才創造了短暫的輝煌,但是他又讓一個個有能力的人才離開了魏國。「魏才秦用」似乎成了歷史的規律,而用龐涓不用孫臏造成了魏軍的大敗,那麼這個人物到底該如何看待呢?這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他是魏文侯的嫡長孫,可以說是在一個優勢的局面上繼位的君主,在魏文侯時代晉國逐漸被貴族壟斷造成了三家分晉的結果,而魏文侯則是分晉後的勝利者,他搶先進行法家的改革任用了李悝和吳起變法,製造出了「魏武卒」這一戰國時代早期的職業武士軍團。

  在地緣上說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從另一個角度上說魏國又處於各國貿易的必經通道上,所以如何有效的改革成了魏國的成敗關鍵,李悝為魏文侯創造的就是以「法家非法」為主的新型變法,這種變法繼承於管仲式的改革又有自己的突破。

  在封建時代為什麼會發生三家分晉,這是因為當時以「禮制」作為地位與合法性的評判,然而禮制有一個明顯的漏洞,雖然一國國人的身份可以通過「禮制」來區分形成君主、貴族、士族、平民等階級,通過地位的鎖定造成了階級之間很難升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所控制的土地、資產、武士、家臣會因為如此就遭遇限制,所以貴族雖然沒有更高的地位,但是通過發展自己的封地可以有效的加強自己的能力,當能力強大到一定時候,君主也就很難通過「禮制」控制封臣,這造成了三家分晉的出現。

  如果以魏文侯的角度來說同樣需要一種能夠提高自己控制力的方式來實行改革,不然魏國內部的貴族將重現三家分晉、田齊代姜。這便是李悝改革的基礎,在舊時代封地所產出的資產往往是評價封臣能力的標準,但是李悝則將資本的流動方式作為君主的新能力,即君主通過大力發展商品和貿易將大量的資本集中在以都城為範圍的地方,這樣的結果使資本的流動往往容易被君主控制,通過發展貿易所獲得利潤可以裝備和訓練更強力的軍隊,這使得魏文侯具備了訓練「魏武卒」職業武士的財力與能力。

  通過訓練更強力的職業武士來進行戰爭可以有效的提高勝利的概率,這是吳起改革的基礎,再以君主控制資本的流動就提高了的控制力同時也能有效的鉗制軍隊,因為一支昂貴的軍隊必然需要昂貴的價格才能進行維護,在這種基礎上魏國迅速強大。

  解釋清楚了這一基礎之後才能分析魏國的走向,雖然這樣的改革帶來了優勢,但他也存在劣勢,劣勢就是他只能擊敗自己的對手卻很難真正的形成擴張。在君主與貴族之間的平衡中通過封地劃分刺激貴族進一步為君主服務是常見的方式,然而當君主開始控制了資本的流動時,貴族的能力逐漸被限制,這雖然增強了君主的控制力,可貴族的擴張慾望和能力就降低了,這造成了君主在選擇擴張還是維持現狀上,往往偏向了維持現狀。

  由於不能快速擴張或分封來提高貴族的積極性,通過優秀的武士來打敗敵人似乎不再是難事,但是也只是打敗了敵人而已,擴張速度就會降低下來,另外這種變法非常容易被複制,時代在進入戰國之後,各國紛紛進行法家改革,都希望通過改革來獲得更強的能力,這促使如果只是擊敗對手不能展開滅國之戰則會造成別人一旦改革成功就會必然失敗的結果。

  所以在魏文侯時代,各國對於這種變法的改革還沒有全面打開,另一方面魏國地緣位置適合發展造成了魏國的快速崛起,但是到了魏惠王時代各國都在逐漸改革的時候,他的先發優勢就將逐漸減弱。那麼問題在於為什麼魏惠王不再重視人才的使用了呢?

  可以發現的是在魏惠王時代三個優秀的人才和他悄然而過:

  法家法派商鞅、縱橫之術張儀、謀略天才孫臏。

  可以說這三者都曾經前往魏國尋求機會,甚至作為魏國人的張儀在學習了本事之後卻為秦國服務,即便在魏國擔任國相時也為秦國服務,那麼魏惠王為何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了真正的人才,卻任用了心胸狹窄的龐涓,沒有聽從公叔痤殺掉商鞅的建議呢?這讓魏惠王被人們認為愚蠢,再加上魏國在之後對秦對齊的戰爭中落敗,使得魏國霸位逐漸式微造成了更大的罵名。

  其實對於人才的使用在觀者眼中和實際的管理者面前則是完全不同的,人才被恰當的使用造成了其才能的發揮與能力的展現造成了輝煌的勝利,這種結果在魏惠王面前是否能夠實現有兩個條件可以左右,第一個是是否有讓人才發揮的空間,第二是人才是否會真的讓使用者得利上。

  假如用這個條件來看再來看待魏惠王則會顯示出他的無奈,首先魏惠王為何會放走商鞅,可以說商鞅的入秦直接造成了歷史天翻地覆的變化,商鞅變法成為中國歷史中絕對重要的一步,正式商鞅變法造成了中國官權制度的建立,讓之後的王朝制度替代了封建制度,這樣重要的人才為什麼魏惠王不用呢?

  因為不能用。

  魏惠王為何不用商鞅,因為商鞅的改革過於激烈,會徹底動搖封建制度的平衡,這種平衡的變化最終是福是禍魏惠王十分擔憂,甚至可以說在魏國實行商鞅的變法則有可能造成貴族的反叛,因為一旦官權制度建立,貴族就將受到很大限制,所造成的國家變動將異常激烈,在魏惠王看來商鞅與其說是人才不如說是毒藥,所以放走商鞅不是魏惠王無法意識到他是人才,而是希望他的學說前往各國去主動變法,在魏惠王看來商鞅的改革會造成變法國的快速變動,最容易造成的是國家的混亂而不是強大,自己再進行征討就可以獲得很大利益。以如此視角看待商鞅筆者認為並非過分,然而商鞅前往的秦國為什麼卻巨變?這是因為當時的秦國已經接近了崩潰的邊緣,君主、大貴族都已經意識到不變法則會造成崩潰,在這種情下君主的強烈支持,始終不渝的堅持變法和後代收穫變法好處的支持形成了成功。但如果以成功逆推魏惠王沒有眼光則未免有些苛責。

  那麼魏惠王為何用龐涓而不用孫臏,這是因為在魏惠王眼中龐涓遠比孫臏更好控制,誠然在世人眼中孫臏的才能心胸都比龐涓更大,但魏惠王需要的是這樣的人么?這才是看待魏惠王的關鍵,對魏惠王來說龐涓心胸狹窄是他的缺點,但這種缺點如果善加利用則可以為君主創造利益,可以看到的是孫臏雖然戰勝了龐涓,可他也深知齊國君主不會留他和田忌生路。他極力遊說田忌造反,結果田忌不聽導致失敗最終逃亡,雖然孫臏留下了《孫臏兵法》,但是若以仕途的看法來說則同樣是失敗者。

  在當時的時代統兵大將往往動輒帶領10萬大軍出發前去作戰,所以擁有如此的兵馬控制權的統帥是否還會聽從君主的命令將決定雙方之間的關係。對魏惠王來說他並非不能看出孫臏擁有才能,甚至可以說龐涓害孫臏的結果魏惠王也是默許的。那麼為什麼魏惠王會如此的選擇,這是因為對魏惠王來說一個有缺陷的龐涓遠比一個更精明的孫臏更好。

  另外魏惠王擁有控制龐涓的根本,這就是:

  錢。

  魏惠王擁有控制的資本的能力則意味著龐涓的強悍兵馬必須由他供應輜重,這使得一旦失去補充的龐涓即便擊敗魏惠王也很難真的讓自己獲得成功,所以任用次一等的人才魏惠王不是看不上高一等的人才,而是次一等的人才對於魏惠王才是最為安全的。

  那麼最後魏惠王為何不用張儀?這是因為在張儀看來魏國的衰落是必然的,而當時的秦國受限於其他國家的圍堵,所以通過自己的才能破除圍堵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才華,也即是說在當時的張儀看來幫助秦國能夠創造更大的功業,幫助魏國則是一種維持其地位的結果,在功業上來說已經不再是那麼重要了。

  所以魏惠王並不能說沒有慧眼識人的能力,而是他的成功是得利於什麼?使得利於法家非法的改革,通過制度的改革將國家內部的資本和軍事結合起來形成自己強大的控制力,但是他的弱點則在於很難真正的消滅敵人的同時貴族對於擴張的積極性也有所限制和下降。

  在這種根本前提下即便是魏惠王想要去做改革,也是很難改革的,從魏文侯時候的大放異彩已經逐漸變化到了捆住手腳,魏惠王的改革即不能推行舊的改革也很難放棄,這讓魏惠王只能通過征戰才能維持其地位,但是一個國家如果只是不停的發動戰爭,卻不能征服對手他會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是國家發動戰爭的成本越來越高,最終成本壓倒了收益造成失敗的產生,第二種是在戰爭中遭遇中重大失敗後,很難快速恢復勢力導致失敗,而這兩條路最終則是魏惠王無法繞開的,這造成了齊國重用孫臏擊敗了魏國,秦國重用了商鞅變法最終同樣擊敗了魏國。

  在這樣的結果下資本就對魏國產生了動搖,資本的逃離更造成了魏國的衰落,魏國逐漸從戰國時代的最強滑落為朝秦暮楚的國家。

  所以如何來評價魏惠王?

  與其說是魏惠王的能力不佳或者沒有能力去識別人才,不如說他的實際情況限制了他使用人才的機遇,另一方面人纔則是一把雙刃劍,在他看來使用了適當的人才能夠給自己帶來利益,而最終造成了人才前往了適合自己的地方發展出了自己的才能,而魏國也從強力一擊變得如同風中搖葉一樣的國家了。


推薦閱讀: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六:縱橫天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十:武王舉鼎
張儀和范睢到底哪個厲害?
如何評價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中合縱抗秦的主導是公孫衍而非蘇秦?
蘇秦和張儀是不是同一個時期的人?

TAG:张仪 | 商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