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考證發現各國語言中「石油」是這麼來的

從一千多年前發現石油,到19世界後期內燃機加速的工業革命;無論是曼哈頓街頭的燈火通明,還是西伯利亞荒原奔跑的火車,亦或中東繁忙的港口,都無時無刻在消耗著石油;它一直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你是什麼民族,無論你身處什麼國度,無論你用什麼語言在交流,石油工業就在你身邊。

那麼各種語言中「石油」一詞究竟是怎麼發展而來的,我們統計了常見幾種語言,以及發音,一起來感受下不一樣世界。

漢語:石油

當然首先第一個要說的就是漢語里「石油」這個詞的來源。有人認為《易經》中「澤中有火」、「上火下澤」的記載就是天然氣或油的燃燒現象,不過這個有待商榷。

石油作為一種可燃的液體,古人們也曾經腦洞大開,起了各種不同的名字,比如「石漆」、「脂水」「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等。我們就一一看下。

東漢時期,大史學家班固,就是當年的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的弟弟,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高奴縣有洧(wěi)水可燃」,高奴縣大概為現在延安一帶,班大人應該算是第一個記載石油的產地和可燃的特性;

南朝范曄,潮男,愛好捯飭衣服,在《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石漆這個名字可能是當時的人認為是從石頭中流出的,類似於樹漆,或者是因為石油是黑乎乎的(「漆」有黑色的意思),按照正統說法應該是這句話表明了當時人們已經認識了石油並開始對其加以利用。不過我是看到了「不可食」三個字,腦補了一下當時吃貨們是怎麼驗證了「石漆不可食」,應該是爽爆了……

唐朝段成武的小說《酉(yǒu)陽雜俎(zǔ)》,一本描寫唐朝奇幻世界的書,將石油稱之為「石脂水」,而且還寫到了「燃燈極明」,唐朝版亮瞎了鈦合金狗眼。

北宋曾公亮在當時編著的軍事百科全書《武經總要》中,送給石油一個很有戰鬥力的名字:「猛火油」,想想也知道曾大人用它來幹嘛,守城頭的可以潑敵人一身油,並附贈冬天裡的一把火。

重點來了,「石油」一詞終於出現了,大宋朝理科學霸沈括沈學霸在《夢溪筆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至此大天朝的詞典了就有了「石油」一詞。

英語:petroleum

接下來再聊聊腐國語言里「石油」這個詞的來源,在英文中petroleum一詞來源於拉丁語petroleum(其實辣么多都是來自拉丁語),而在拉丁詞根中petr,petra是石頭的意思,延伸到人的品質就是剛毅、堅硬的意思,因此大英人民也喜歡給男孩取名「Peter」、「Peterson」,洋氣吧,其實換中文就「石頭」「小石頭」;而ol,ole表示油,如「oil」、「olive」等,因此petroleum就可以認為是「來自石頭中的油」,也可以簡寫為petrol。

另外,英語中「gas」一詞表示汽油、加油的意思,通常情況下英語里的詞都是有來源的,而gas這個詞卻有點特別,是英語里很少見的、憑空創造出的詞,和孫猴子一樣,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一樣,不過仔細想想也是挺應景兒的。

日語:石油(せきゆ)

日本歷史裡關於石油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797年,也就是唐朝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俗稱唐太宗李世明那會兒。在《日本書紀》(日本最早的正史,由漢字寫成)中提到日本越國地區向天智天皇進獻了「可燃之土」和「可燃之水」,據考證,這裡提到的「可燃之土」和「可燃之水」指的就是瀝青和石油。

在日本的《大和本草》,即日本版的《本草綱目》中曾有記載,在14世紀左右(元朝和大萌朝的時候),日本越後地區就有地面冒出了石油,可能因為石油硫化物含量較高、氣味難聞,當地人稱之為「臭水」,而在日語中,「臭」與「草」發音相同,而「臭」字不雅,因而「臭水」經過流傳逐漸變為「草水」了。

在明治世紀之前的日本,煉製燈油過程中的揮髮油被稱為「噁心的臭水」,天然氣叫做「隨風的臭水」,受當時技術條件影響不能進一步處理的油渣被稱作「該死的臭水」,就好像「百年一遇美少女」、「五百年一遇美少女」、「千年一遇美少女」,看來日本人民詞語匱乏的問題自古就有的啊!

另外在日本又將石油叫做「石腦油」,關於這個叫法的由來,現在是說法不一,有人說因為石油和腦漿一樣黏糊,口味略重;有人說因為輕油煉製餾分的最上端和大腦在人體的最上端相似,好有道理的樣子。同時在民間也有的「石炭油」的叫法。不過在明治時代初期,為了與石炭(煤炭)煉製的油品相區分,日本人選擇了從petroleum一詞直譯的「石油(せきゆ)」,並一直沿用至今,據傳現代漢語的石油一詞就是從日語借鑒的。

俄語:нефть

在戰鬥民族的語言里(俄語)石油(нефть)一詞的由來也是版本頗多。其中有一種說法認為該詞源於土耳其語中的нефт,最早源自新波斯語中naft一詞,後來發展成俄語中的neft,原意為「濕的」、「液體的」、「流動的」,因此可以從字面上將其理解成「液態的、濕的東西」。naft這個詞在英語中另分一支演化成了naphtha一詞,在現代工業中,專指石腦油(粗製輕油的統稱,不是日本人認為的「腦花」)。

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俄語「石油」一詞來源於巴比倫時期的希臘語naptu,在希臘語中nabadu是「光」的意思,應該點燃石油產生光的引申吧。在漢謨拉比法典中也有關於用石油照明的記載,也就是說在巴比倫時期石油曾經用於照明,古巴比倫版亮瞎狗眼,只不過燒起來的黑煙可能有點辣眼睛。

作為戰略物資,據說當時石油就作為希臘火武器的一部分,在海戰中應用,就是不知道是不是潑一船再送把火的模式,或者有希臘版借東風火燒赤壁了。

阿拉伯語:

最大的梗來了,作為最大的產油地區,我一直以為阿拉伯語里石油這個詞會有很悠久的歷史,會有很多故事,可以寫一篇長文;然而,我找了好些資料後,竟然沒有看到阿拉伯語里「石油」這個詞有明確的起源。

【中文讀音:逼特路(需要彈舌)了】這個詞是石油的意思,是根據英語的Petroleum這個詞音譯而來;而 【中文讀音:尼夫突】這個詞,在阿拉伯語里也是指的石油,跟英語的oil相對應,有的學者說這是從希臘語音譯過來的,而有的學者說這是很古老的阿拉伯語單詞,然後被希臘語所引用,然後又用回來了……,關於阿拉伯語里「石油」這個詞我只能寫這麼多了。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石油Link

更多油氣行業趣聞,歡迎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

網路辭彙廣泛流行的弊端有哪些?
單人旁「亻」是「人」還是「丁」?
這首月光光中的「忒」是什麼意思?
中文有類屬詞典嗎?
外國人是什麼時候把中國稱為CHINA的,歷史上曾否把中國稱為Ming或Qing?

TAG:石油 | 语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