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要廢,要留?
您正在閱讀 撕二條 Issue 60《產業政策:要廢,要留?》部分,讀完本部分大概需要 8分鐘。
林張之爭風雲再起,且看誰能更勝一籌。
事起於二十餘年前,卻至今未能辨輸贏。
九五年國企改革戰,史稱北大交火事件。
一四年大爭論再起,政府市場孰輕孰重?
同是北大經濟大牛,友人借問華生何解?
華生笑言:毅夫在世行,維迎窩居體制。
"毅夫在世行,維迎窩居體制",不知你是否聽懂了這其中的內涵?
其實呢,華生老師的原文回答是這樣子的:
朋友問我怎麼看林毅夫與張維迎之爭,我說:毅夫講政府做的95%都是對的,否則中國沒那麼大成就,恐是他在世行時看到不爭氣的發展中國家太多了。我覺得對70%就不錯了。維迎總說市場萬能政府最好別幹啥事,恐是因他從沒離開過政府附屬單位,衣食不愁話語有平台,不知我等體制外眾人生存的難處。
這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各句警示名言:一切的爭議,來自於你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問題。
這不止是經濟學家所重點關心的問題,也是每個中國人都關心的問題。可能用經濟學的術語來探討這個問題,在一般人看來太高深、看不懂。那麼,如果換句俗話來重複一遍這個事:中國的經濟發展要不要政府干預,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干預?你是不是就聽懂了這其中的意思呢?
話不多說,我們先來拜讀一下這兩位牛掰掰的北大經濟學家的經濟學觀點。
PK戰第一回合
張維迎:林毅夫:產業政策是穿著馬甲的計劃經濟,它會扼殺企業家精神,滋生尋租土壤,於創新無益處。回過頭來看,產業政策成功的案例鳳毛麟角,失敗的例子卻比比皆是。 產業政策的失敗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所以我主張廢除任何形式的產業政策。因為任何特權都是對他人的歧視,會扭曲企業家精神。
作為經濟學家,不能因為害怕產業政策失敗就一概反對,也不能因為產業政策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就無條件地支持一切產業政策。經濟學家的責任應該是研究清楚產業政策成功和失敗的道理,以幫助政府在使用產業政策時,減少失敗,提高成功的概率。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人均收入的不斷增加,它需要有「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的共同作用。
林教授用「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共同作用」的觀點簡單直接的回擊了張教授「唯市場論」的觀點:你的觀點不僅不全面,而且有為經濟學家的責任!
火爆的張教授表示不服,於是再次約戰:我發現你在產業政策問題上存在四大明顯錯誤!
PK戰第二回合
張維迎 :林毅夫:林毅夫在產業政策問題上存在四個錯誤:
後發國家要保持長時間持續增長的奇蹟很難。中國目前瀰漫著一種過度自信的氣氛,一方面反對普世價值,另一方面期望把中國的經驗變成普遍的規律用來指導其它國家。
發揮比較優勢與強調政府作用存在矛盾。這不僅是邏輯上的矛盾,也與歷史上的經驗不相容。
企業家精神與產業政策存在矛盾。產業政策能夠取得積極作用的前提是,制定政策的政府官員比企業家更有能力去判斷未來,然而這個前提是不成立的。
體制與戰略的關係。討論體制與戰略的問題,實際是在討論究竟政府是個人實現幸福的工具,還是個人是政府實現某種戰略的工具的問題,個人不應該淪為工具。
回應張維迎指出的所謂四個錯誤:
張教授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之所以發展不好,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自由。我覺得這個解釋沒有抓住現代經濟出現翻天覆地變化的根本原因。
比較優勢有靜態和動態之分,在發揮動態比較優勢時,政府的作用就很關鍵。
企業家的創新主要是在產品層面或者技術運用方面的創新。而基礎科研和公用技術的突破大多是靠政府支持的。即使是美國,到今天他也還是這樣。
國家發展戰略侵犯個人自由?如果失去政府,企業家精神也發揮不出來了。只要方式是對的,政府是能給予個人更大的自由。
場外圍觀
這場產業政策的大辯論引來了眾多人士的圍觀,前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羅思義便是其中一個。他先後拜讀了林張二人的相關文章。卻驚訝地發現張維迎對英美歷史存在巨大誤讀:原來你,竟然把我大英帝國看成是一個「邊陲島國」!!!?
不行,這個問題有點粗,我必須得寫個文好好說道說道這個事兒!
羅思義:張維迎對英美歷史存在誤讀:
「英國在工業革命前是一個邊陲島國」的觀點明顯是違背史實。事實上,英國早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已經是歐洲(或許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因為英國當時唯一的潛在替代者大清帝國正走下坡路。
美國內戰後藉助史無前例的經濟增長速度超越英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並不是奇蹟。美國崛起成為世界經濟霸主是依靠勞動力和資本的巨大積累。
英國和美國在其各自成為世經濟霸主期間實現經濟增長的政策是依靠政府的大力干預,而非「自由市場」。
學術誤解不可怕,政策誤判才可怕。
為什麼羅思義對這個事會這麼認真呢?一方面,可能是愛國情懷在起作用:不能讓人平白無故抹黑我大英帝國的輝煌!另一方面,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探討,更是關係到中國13億多人的福祉!(畢竟英國人羅思義現在也是一個在中國工作(討飯碗)的高校教授~)
重中之重,還是因為一句話:學術誤解不可怕,政策誤判才可怕!
圍觀群眾中的同行,對此又有何高見呢?
陳恩摯:對於是否需要產業政策的討論,其實可以回歸到了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常識問題:由誰來決定資源的配置?要「市長經濟」,還是要「市場經濟」?
陳興傑:林毅夫和張維迎的產業之爭,仍然還是方法論之爭。
翁一:林張之爭,就是經濟秩序與經濟過程之別,二者的爭論並不在同一個層面上。
聶輝華:「產業政策有沒有用」是一個偽問題。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或經濟體都在追趕過程中都制定了各種產業政策。不管是贊成產業政策的一方,還是反對產業政策的一方,都可以找到支持自己極端觀點的證據。這樣的爭論顯然不可能有定論,也就爭不出一個輸贏結果。因此,在這個意義上,這樣的爭論其實就是在浪費口水去討論一個偽問題。經濟學的精髓就在於,找到最優行為的邊界條件,而不是直接判斷某種行為是不是最優,即什麼時候產業政策會成功,什麼時候會失敗?
本期策劃:Georgia 小白叔叔 Irvin
值乎 - 說點兒有用的
推薦閱讀:
※「林張之爭」觀後感:當林毅夫擁抱了米塞斯,一場無趣的辯論發生了
※[商業與技術創新 31] 把脈新能源 - 《新能源產業發展與政策研究》簡記
※2.5. 競爭政策與國家安全、民族產業扶持政策、具體產業政策、其他非競爭政策目標
※11月9日 林毅夫和張維迎開干 你支持誰?
※產業政策不是政府失靈、市場失靈,是發展機會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