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暴利黑幕
02-08
在丹陽,這樣的眼鏡批發價格只有3元到10元。 從市場到產地,本報記者一路追蹤三千里揭開眼鏡暴利黑幕自去年以「直通車」為代表的平價眼鏡超市殺入濟南市場以來,再次讓人們關注起眼鏡業的暴利。一副眼鏡究竟值多少錢?為了回答這個消費者關心的問題,本報記者從濟南一直追蹤到全國最大的眼鏡生產和批發市唱—江蘇丹陽,以期能撥開迷霧,給消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 走馬濟南看零售濟南大大小小的眼鏡店上千家,差不多的眼鏡,價格之懸殊,讓消費者摸不清頭腦。
推薦閱讀:
在泉城路上幾家大型眼鏡名店,記者看到,眼鏡價格動輒四五百元、七八百元,最貴達三四千元,最便宜的也一兩百元,且款式極少。而在洪家樓大眾直通車眼鏡超市,二三百元配副眼鏡即是高檔貨,最便宜的鏡架只有10元,最便宜的鏡片只有15元,最低25元就可以配一副近視鏡。
一副眼鏡房費就攤200多但是,一提暴利,包括打平價牌的「眼鏡直通車」超市在內,所有的眼鏡商都跟記者「瞪眼」。 濟南的幾家傳統眼鏡商斷然否認眼鏡行業批零差價四五倍的說法。他們表示,批零差價達四五倍的有,但極個別,大部分只有兩三倍。部分品牌眼鏡甚至更低,某店BOSS眼鏡只按1.8加價。但是,他們並沒有掙到錢。首先,驗光配鏡既要有巨額光學設備,又要培訓大批有經驗的專業人才,有的設備動輒數十萬上百萬元,而人員也需要長期不間斷專業培訓。在我國,驗光配鏡的投入那麼大,驗光卻是免費的。再加上眼鏡店加工兼零售的性質決定了眼鏡店不能像服裝加工廠那樣地處偏遠,而必須設在商業旺地,其成本肯定會再度增加。 「眼鏡直通車」運營商也很不贊同「眼鏡暴利說」。重慶眼鏡直通車的周先生表示,高生產銷售成本和高零售成本是造成眼鏡批零價格懸殊的主因。比如僅鏡片鏡架從廠家到零售商手中就有一級代理商、廣告費、品牌使用費、管理費、風險費等多種費用,其中一級代理商到省級代理商就要加價1倍,二級代理商到傳統店又要加價60%,風險費則是指代理商手中有30%—40%的貨要被預算為死貨也要打入銷售成本。而銷售成本更高,在省級商業中心,一間二三百平方米的臨街旺鋪,僅年租金就幾十萬上百萬元,但一天只賣一二十副眼鏡,每副眼鏡的分攤費用就達200多元,不高價不足以開店。 他們一致認為,連續兩三年來省城的幾大眼鏡商已很少有人對外擴張再開新店,原來競相在泉城路金街開店的一些商家也開始撤退即是行業利潤大幅下滑的明證。 眼鏡市場 家族控制記者調查還發現,眼鏡行業是家族式的,他們大都來自江浙、廣東、江西一帶,店與店、廠與廠老闆之間,要麼是兄弟叔舅姑父姨父,要麼是朋友師徒,分布到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大小環節,形成了一個特別的「南方商圈」,非知根知底和有特別關係的外人很難真正進入該行業。據了解,眼鏡市場一些讓人看不清摸不透的特別現象與這種商圈文化不無聯繫。比如廠商聯手產品將不同的牌子錯位投放到不同的商家,讓顧客難以貨比三家,再比如,眼鏡產品牌子雜而怪、大興傍名牌之風,等等。 比如,在眼鏡行業,各店之間,想找個相同的品牌貨比三家很難,市場上的共有品牌最多不過20%。在泉城路某眼鏡店,既有沃爾沃(汽車)牌眼鏡、也有紅蜻蜓(皮鞋)牌眼鏡,還有「國美」(家電連鎖)牌眼鏡和「派克」(簽字筆)牌眼鏡。在另一些店,記者不僅看到了大紅鷹(香煙)、阿瑪尼(頂級名牌服裝)之類的以中外著名品牌命名的眼鏡產品,就連港台影視名星任達華和貝多芬、愛迪生等中外名人的名字也成了眼鏡牌子。在洪家樓某眼鏡店,記者還發現了「凱越」(汽車)牌眼鏡和順馳(地產商)、雷朋(防爆膜)牌眼鏡。南下丹陽訪批發
「全國眼鏡丹陽造」,丹陽號稱「全國的眼鏡之鄉」。據說,在全世界每兩個戴眼鏡的人中,其中就有一個人的鏡片產自丹陽。丹陽佔據著全國眼鏡市場上80%的市場份額,同時還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眼鏡批發集散地。山東一知名眼鏡連鎖店的老闆告訴記者,要想搞請楚山東眼鏡市場的內幕,只要到丹陽眼鏡市場上走一走,看一看,就全明白了。 13日—15日,為了一探究竟,記者來到這個位於江蘇省南部的縣級市——丹陽。這裡的眼鏡市場,店鋪林立,大大小小有600多家,由新眼鏡市場和老眼鏡市場兩個市場組成。 「丹陽眼鏡」幕後英雄丹陽眼鏡全國聞名,但是在丹陽眼鏡市場上,記者卻很少看到有標明「產地丹陽」的眼鏡。 15日上午,記者在丹陽眼鏡市場華陽路上的茂昌眼鏡店,看中了一款「寶姿」牌的紅色太陽鏡。記者在眼鏡吊牌上看到,這款眼鏡的經銷商是深圳的,設計總監是香港的一家「寶姿」公司,它的全國總經銷商在北京,是一家叫「大西洋」的公司。每個公司都留有一到兩部電話號碼,並標明了具體辦公地址,但是,在和這些大城市扯上關係之後,唯獨對產地隻字不提。記者問服務員,這款眼鏡是哪裡生產的,服務員說,沒有產地。同時,記者還從服務員的口中得知,雖然上海茂昌眼鏡全國聞名,但是這家叫做「茂昌」的眼鏡店,實際上跟上海茂昌、濟南茂昌等沒有任何關聯。而這款「寶姿」眼鏡,也只需要花300多塊錢就可以買回家。 丹陽眼鏡是全國當之無愧的「眼鏡老大」,為何無論在山東還是全國其他省份,甚至在丹陽本地眼鏡市場上,也很難看到呢?當地人告訴我們說,雖然「丹陽」兩個字在絕大多數眼鏡上沒有標明,但毫無疑問,丹陽眼鏡市場上80%以上的眼鏡,都產自丹陽。丹陽甘作「幕後英雄」,只是為迎合消費者的心理——丹陽眼鏡再有名,丹陽也只是一個小地方,沒有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聽起來更令人信服。而且,丹陽眼鏡總體上還是以中低檔品牌為主,在上海等大城市設一個空殼公司,就能賣出好價錢來。 產地80元 山東賣2000在山東,配一副普普通通的眼鏡,價格在兩三百塊實屬正常。但連日來,記者不止聽一位計程車司機介紹說,在丹陽,如果配一副一百多塊錢的眼鏡,已經是「很好很好的了」,「鏡架一定是純鈦的」,「鏡片一定是超雹樹脂、藍膜的」。在一店裡,老闆指著眼前一片片明晃晃的鏡架說,「這些鏡架是純鈦的,批發價70塊錢一副;這些是記憶金屬的,批發價13塊錢一副;還有這些都是板材的,22塊錢一副。」在連續問了多個眼鏡店後,記者了解到,在這裡,最好的鏡架——一般在山東能賣到1000塊以上的純鈦的,最高批發價格也不超過80塊錢,鏡片的價格普遍從幾塊錢到三四十塊,最高不到50塊。
在丹陽眼鏡城的8號眼鏡店,老闆看記者也戴眼鏡,便摘下來仔細地瞧了瞧:「你這副眼鏡的架子是鈦合金的,批發價大概十幾塊,鏡片質量還不錯,是非球面覆綠膜的,批發價大概要30多塊,這一副眼鏡配下來,批發價總共不會超過50塊錢。」聽記者說這副眼鏡在山東花了600多塊錢,老闆一點也不驚訝,說:「我在這裡給你配一副純鈦的,零售價最高200多塊錢,你拿回去輕輕鬆鬆可以賣到兩千塊。」而且在丹陽眼鏡市場,許多老闆永遠只會回答「批發價是多少」,因為「零售價你能賣到多少,那是你的本事」。在司徒鎮,這樣的手工作坊比比皆是。 眼鏡無名牌 令人很瞠目像牙膏、牙刷、洗衣粉這些大眾化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全國甚至全球還有一個叫得響的知名品牌,但是眼鏡關係到一個人的視力健康,卻沒有一個在國內婦孺皆知的名牌。 目前的現狀是,眼鏡的品牌已被眼鏡店的名稱取代。很少消費者能回答自己的鏡片是什麼牌子,鏡架又是什麼牌子,只能說我這副眼鏡從哪裡配的,靠店鋪的百年老字號,來說明眼鏡質量的好壞,而事實上,全國眼鏡丹陽造,老字號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深入「司徒」探生產在丹陽,幾乎人人都知道司徒鎮眼鏡廠最多。 司徒鎮位於丹陽西約十餘公里處,是當地制鏡業的發源地。進入司徒鎮,各種眼鏡公司的指示牌更是不時映入眼帘。計程車司機指著當地一處處寬敞的居民大院告訴記者,其實這些居民院家家都是制鏡公司,但是絕大部分沒在門口掛廠牌。作坊黑乎乎
平鏡有度數順著路邊「超達眼鏡公司」的指示牌前行,路西一片低矮的棚戶房引起記者注意。推開髒兮兮的帆布門帘,是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五台臟乎乎的機器緊緊地排在一起,六七名農民模樣的男女工人正在忙個不停,每人面前一個一尺見方的水池。一打聽,是鏡片模具廠。 記者假裝瞧新鮮,工人熱情地告訴記者,模具是生產鏡片用的,兩片模具一對才可以澆鑄成鏡片。模具是玻璃片磨成的,邊磨邊在水池中涮,所以人人面前一個水池,涮多了水池裡的水都白乎乎的。電動磨電機半掩在下面,每次師傅們都是伸手進去先把玻璃片卡住,磨一下,舉起來在不怎麼亮的燈光下看一看,然後再磨。記者問怎麼判斷磨得好不好,一位師傅拿起一個圓圓的小儀錶往模具玻璃片上一卡,稱「我們有儀器」。 製造過程有四個程序,就這樣一個個地邊磨邊傳,到最後一個姓池(音)的大姐那裡,就算是成片啦。池說,這樣磨了多少年啦,比自動的新設備還准! 但是,隨後記者在丹陽市海達眼鏡公司購買的一副太陽鏡(平鏡)卻讓人產生了懷疑。戴上後走了幾步,竟然發暈,像是小時候戴奶奶的老花鏡。 「又沒有度數,怎麼會發暈?」找當地有名的晶新鏡片公司一諮詢,稱極可能是那種劣質模具的事,優質模具應該是在對空氣和溫度都有極高要求的環鏡下製成的,模具本身不好,就像是粗糙的橘子皮,澆鑄出來的鏡片也會是疙疙瘩瘩的並附著灰塵等,所以,平鏡也可能有了度數。據了解,在當地,雖然像萬新、晶新之類的大型鏡片廠已不再用這樣的模具,但這樣老式模具廠依然有一定市常 廠家沒品牌 天天賣「白片」模具廠的池(音)大姐熱情地把記者帶到親戚開的眼鏡廠,老闆叫張紅斌。年輕人很直爽,一聽我們只是來批發二三十副(每款)眼鏡,他連說「不行不行,少了300副不幹」。張紅斌告訴記者,在當地眼鏡廠只生產不批發也不直接銷售。生產什麼樣的鏡片鏡架都聽代理商或經銷商的。對方要什麼規格式樣的就生產什麼規格式樣的,生產完後打包給商家,上面根本沒有他們的廠名廠址,更沒有聯繫電話等,行話稱之為「白片」。而平時消費者在市場上看到的這牌子那牌子都是經銷商或代理商設計包裝後加上的,上面所留下的也是那些公司的名稱、地址和電話,與加工廠沒有什麼關係。只有少數生產廠可能在批發市場設有批發點,但是批發商也大都是重起名字另開張,一般都註冊為上海、廣東、福建等地的公司,並不再單純經營本廠的產品。
由於生產廠家大都不做品牌只走「白片」,張紅斌老闆稱,他們賣一副鏡片最多掙一塊錢,最少只能掙幾分錢。「所以,要是小宗訂做,一樣少於300副,我們根本沒錢賺。而小的零售商也不可能通過從我們這裡拿貨把進價降下來。記者問了一下他的批發價,對比了一下,與丹陽眼鏡批發市場相差無幾。記者問再便宜點能做嗎?他稱:能!純鈦鏡架一般至少是80多元,但是你要70元、60元的我也能做。反正我們不會賠錢,原材料分三六九等,用次一點的就是啦,只要你簽好合同准要,我們就能生產。「不過外行人看不出來。到零售市場至少得加價15倍。」 張紅斌老闆得意地說。推薦閱讀:
※你認為知識更新快的行業是什麼?
※360 作了哪些惡?
※【行業分析】No.08家用電器行業: 走向個性和智能
※什麼行業是如今的熱門行業?是高薪行業?
※除了互聯網行業,如果有機會創業,你會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