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More,Study Less》,整體學習法解讀(理論部分)
整體學習法(Holistic Learning)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是由Scott Young在《Learn More,Study Less》中介紹的。作者是一名學霸,曾經花了1年時間學完號稱全美最難的MIT計算機系本科課程,接著又花了3年時間學習了包含數理、經濟、語言等其他系的課,效率之高令人仰慕。
難得可貴的是,他把他的學習方法總結出來,並且整理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使得高效學習並不只是學霸的專利,而成為了通過訓練可以複製的方法。
跟其他的學習方法書相比,整體學習法的範圍很廣,幾乎適用於所有學科。另外,作者給出了一套體系,用來解釋「為什麼這麼學」,而不僅僅是「應該這麼學」。
本書只有200多頁,但是內容很多,而且由於作者「創造」了很多概念,很多名詞如果按字面意思去理解會出現偏差,也為翻譯帶來了難度。這也是為什麼要寫這篇解讀的一個原因,同樣也建議大家盡量看原版而不是中文版。
在我們認識整體學習法之前,先想像下電腦是怎麼獲取知識的。電腦在儲存信息時,信息是按順序一個位元組一個位元組放入存儲中的。當我們需要查找一個文件時,我們首先要有一個目錄,然後從一個文件夾到另一個子文件夾,最終找到我們想要的文件。整個過程就好像是我們把東西放到一個套一個的盒子里,然後在一個個打開。
然而人腦並不是這樣,人的學習是網狀的,所有的信息互相連接,連線越多,我們對它掌握的越牢固。
做一個測試,提到「數學」你會想到什麼?即便是數學系的學生,也很難回想起代數、幾何、微積分等目錄吧。我們可能會想到的是某個公式、某道題目、某個數學老師、甚至是賬單或者數獨遊戲。所有在我們意識和潛意識中的這些點連接起來,構成了我們對「數學」的認知。
Scott Young把類似電腦的學習方法稱作「RoteMemorization」,即整體學習法的反面。很遺憾,大部分學生就是這麼學習的。
雖然說把整體學習法稱為一個「連連看」的遊戲也不為過,但很多時候並非這麼容易。為了將整套方法論闡述清楚,作者將整本書分為理論和策略兩個部分,拿象棋作為比喻,理論就好像是棋的規則和每個棋子的走法,策略就是具體的戰術了。
其中,有三個概念是最為重要的(Constructs(認知領域)、Models(模型) andHighways(高速公路)),這也是我們用於學習的武器。Constructs指的是一系列連接緊密的認知,每門學科都可以算是一個Construct。就好比是一座城市,有些城市比較繁榮,道路四通八達,這就是掌握的比較好的知識領域;有些城市剛剛起步,只有幾條小路,還坑坑窪窪,這是掌握得不好的或新學習的知識領域。
作者列舉了三個大多數人所共有的Constructs:1、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等,這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工具;2、人物關係,大家都愛聽故事,故事中就包含了各種人物關係;3、基本數學,視每個人數學水平不同有差異,也是學習很多科目都需要的武器。
Models是Constructs的簡化版,也是學習新的知識領域的鑰匙。我們在學習新的知識時,都會用一個比較熟悉的東西來代替它。在課本上經常看到各種模型,就是前輩大神幫我們總結出來的精華。比如高中物理講原子時,我們見到過湯姆森模型、盧瑟福模型和玻爾模型。如何創建自己的模型,就要發揮大家的想像力了,像作者在學習程序設計時,曾經把各種變數類型看作不同顏色的瓶子。
Highways是不同Constructs之間的連接,而不是Constructs內部的連接。我剛讀到這個概念時是非常吃驚的,想像下如果我們在學數學的時候想到語文,學語文的時候想到音樂。事實上,Highways代表了創造力,也是天才思維的體現,即便是看起來毫無關聯的領域可能會隱藏著奇妙的聯繫。比如17世紀前人們都以為電和磁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後來被證明是同一個。當你對一門學科感到無法理解時,尋找跟之前學過的學科的聯繫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
學習被分為6個階段(Acquire、Understand、Explore、Debug、Apply和Test)。Acquire指的是信息的獲取,通常是聽課或者閱讀。如何提升獲取的效率,需要注意簡化、大量、快速這三個方面。
Understand指的是對信息的理解,這種理解是最基本的。比如勾股定理,在Understand階段只要知道a^2+b^2=c^2(a,b,c>0)就行了,不涉及推導、展開和應用。Acquire和Understand是學習最基本的階段,也是後面階段的前提。很多學生學到這個階段就停止了,而對整體學習來說,學習才剛剛開始。
Explore是整體學習真正意義上的開始。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將各種信息和概念相互連接,需要創建模型以幫助我們簡化和擴展新學到的內容。我們需要思考更多問題,還是拿勾股定理舉例,它是怎麼推導出來的,公式中每個變數的含義是什麼,改變其中一個變數會發生什麼,它能與我們學過的哪些內容發生聯繫,等等。發現了嗎,即便手上沒有參考書和習題冊,也能夠花上好長時間來學習這個定理,好奇心會指引我們繼續向前。
Explore是個需要花費大量精力的階段,有三個方向可以探索:1、深度,它是從哪兒來的,怎麼發現的,為什麼這樣表述。深度的探索是無止境的,需要大量時間,但也是弄明白一個知識點最好的方式。
2、橫向,這個領域還有哪些知識點與它發生聯繫。比如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或同一人物又發生了什麼事。比如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就選擇了在同一年份,不同人物和視角切入,對歷史進行探索和分析。橫向探索往往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但需要一點想像力,有時老師或書本都能給予我們啟發。
3、縱向,將看起來完全不相關的信息中,尋找出相似的模式。比如我們在學習電流的概念時,會拿水流來做比喻。縱向探索是最難的,也就是在不同的Constucts之間建立Highways的過程,需要具備豐富的想像力。
Debug階段是幫我們糾錯的。在之前的階段我們創建了很多連接,這些連接可能是不精確的。比如我們能用水流來解釋電流和電壓,但是在交流電的情況下這個類比可能就沒這麼好用,需要為它增加限制條件。另外有時候我們也會做錯誤的連接,比如把beautiful拼成了beeutiful,這時候就需要重新回顧,檢查並去掉那些錯誤。
Apply是把學習變得完整的最後一環,將知識應用於實踐。課堂教育中,這一環經常是缺失的,這時候需要我們儘可能創造條件去實踐。好比看了再多商業書籍都不如自己創業學得更快,前者只能讓你了解社會,而後者真正讓你感受社會。
Test並不是一個單獨的階段,而是貫穿在其他5個階段之中的。我們平常做題、考試就是。每個階段我們都可能碰到問題,由於個體差異,每個人在哪個階段,碰到哪些問題都不盡相同。通常Test並不需要太複雜的工具,只需要保持良好的習慣,自覺完成練習。
學科間是想通的,但不同學科又有各自的特點。根據每門學科信息結構的不同,作者分為Arbitrary、Opinion、Process、Concrete、Abstract 5種。每種類型的難點不一樣,也會採用一些不同的學習技巧。
Arbitrary指的是一系列沒有太強邏輯性的信息集合,英語單詞、地理名稱、歷史年份等都屬於此類。Arbitrary的特點是非常容易理解,但由於沒有太多需要探索的內容讓我們很容易遺忘,比如現在恐怕很少有人能記得起一戰發生的時間了吧。Arbitrary信息主要是靠記憶,整體學習法並不能幫到很多,採用連接、定樁、壓縮等記憶方法可以有效學習這類信息。
Opinion指的是觀點類的信息,政治、哲學、經濟等學科都有這類信息。比如中學政治書中的唯物和唯心兩大觀點的碰撞。它的難點主要在Acquire階段,找到一些共性比單純記憶會更有效。速讀和圖表是學習這類信息的有效方法。
Process指的是那些需要實踐操作的信息,比如寫程序,做手工等。Process的課程的關鍵是動手操作,不過了解它的原理、模型和背景也能夠更好的指導我們實踐。具像化、類比、圖表、模型糾錯等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學習這類信息。好處是一旦掌握了,就很難遺忘。
Concrete和Abstract是一對孿生兄弟。Concrete指的是形象的信息,Abstract指的是抽象的信息。很多學科都同時包含這兩種信息,又各有側重,比如相比生物來說,物理更偏向Abstract一邊,但生物中也包含諸如酶、神經元和化學反應等抽象的內容。大部分方法對學習Concrete信息都有作用。而對於Abstract信息,如何把它變成Concrete信息是第一步,具象化和類比都是有效的方法,模型糾錯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大部分學生都會有那麼幾門討厭的課程,有可能是因為太難,有可能是因為太枯燥,也有可能是不喜歡任課老師的講課風格。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抱怨之前想想能否將這門課程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聯繫起來。比如前幾天看到有老師用LOL作為案例來教授數學,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嘗試。
作者認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踐,而不是為了在考試中拿高分。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作者會想方設法為該門課程的學習創造應用場景,比如學計算機時寫軟體,學財務時記賬,學歷史時將其用於當代國際關係模擬,學外語時甚至特地跑到這個國家生活一段時間。由於對知識更深入的掌握,使得在考試中拿高分變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而在國內,我看到太多的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做題、背書,就是為了通過考試,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
相比機械記憶和題海戰術,學習是有更高效的方法的,在使用這些方法前,先站在更高的角度,對學習的目的進行反思,從而指導自己的學習過程,這是學習高手之所以能夠成為高手的原因。就好比當年清政府即便「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是不能避免被列強分割的命運,而只有將上層建築變革,才能指引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最後再次向大家推薦下《Learn More,Study Less》這本書,它的第一部分已經拆解完成。大家也可以試試能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第二部分作者分享了一些他的學習技巧,下期我們繼續拆解。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復旦姐妹孫雨朦和孫雨彤同入復旦而後同考入哈佛研究生院?
※如何理解《如何高效學習》中整體性學習的概念?以及結構、模型、高速公路的概念?如何理解三者之間的關係?
※如何評價斯科特·揚的《如何高效學習》(Learn More, Study 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