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韓素音翻譯比賽的意義

昨天,刷微博,偶爾刷到了一篇文章,文采很好,寫的很贊,這兒我結合這篇微博分享一些我參加了兩次韓素音翻譯比賽的感悟。

首先,跟大家普及下韓素音翻譯比賽的來龍去脈: 《中國翻譯》雜誌從1986年開始舉辦青年「有獎翻譯」活動,最早叫「彩虹翻譯比賽」。1989年韓素音女士訪華,提供了一筆贊助基金,才改為「韓素音青年翻譯獎」。至2016年,「韓素音青年翻譯獎」競賽已經舉辦了二十八屆,是目前中國翻譯界組織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翻譯大賽。每年獲獎人員來自社會各界,比賽並非是從所有譯文中選出最好的就評為第一名,很多時候會出現第一名空缺的現象,因為評委組是按照嚴格的標準來篩選譯文,沒有最優秀的,第一名的位置就會空缺,由此可見韓素音翻譯大賽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取自滬江網)。舉行次數:每年舉辦一次,大概在每年3月多份。

去年和今年一樣,我也只參加了漢譯英部分,因為平時很忙,再加上懶散,就沒心思兩篇都翻譯了,去年當然也是認真翻譯和反覆自己修改了好幾遍,當然很高興,得了漢譯英第十名。今年由於太懶散,最後一天幾個小時翻譯就提交了,現在想想都想揍自己,哈哈!翻譯看似簡單,每一步都涉及翻譯思維,不能輕視:

題目部分翻譯思維:

保護古村落就是保護「根性文化」 我的譯文是To Preserve 「Ancient Villages」, to Protect 「Cultural Roots」。首先,1.漢語雖然是個句子,但是在英語題目裡面,我們一般遵循簡潔的原則,能不使用句子就不使用,所以當時出於這個考慮,把兩個都翻譯成了目的短語,把漢語裡面的「就是」選擇了省譯,而且單獨的這種to do顯得更有力度。2. 有的人可能把它翻譯成了doing形式,但是to do和doing形式我在CATTI衝刺班的時候就跟學生有講過,一個表示狀態靜態,而to do表示一種將來,而且體現出了一種責任,而且更有力度(vigorously)。3. 「Ancient Villages」 和「Cultural Roots」都是兩個名詞,體現了一種語言的對稱和平行結構。4. 當時Preserve和Protect必須用兩個不同的詞,這樣體現了英語語言的多樣化。5. 總之,在翻譯題目的時候一定要有這樣的翻譯思維,比如政府報告裡面「讓旅遊成為世界和平發展之舟「翻譯為「Tourism, a Ship of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反向思維:

今年的漢譯英裡面有「綿延不絕的「中西醫」之爭」,這句話我翻譯為「The unceasing tug of war between TCM and WM」,為什麼會用The tug of war ?這個詞原意是拔河、鬥爭的意思,今年參加了CATTI一級筆譯的人應該還記得The tug of war between ...and..wasnt over. 所以這兒我們同樣可以用這個詞,所以學翻譯要有反向思維,看英譯漢的時候想想如果這篇是漢譯英該如何翻譯。

最後再截取下昨天看的那篇微博的部分給大家分享:取自@莉莉__Lili

這短短一千多字的翻譯,卻讓我才真真切切體地會到了翻譯的真諦。之前看朱生豪在翻譯莎士比亞時寫道:「一字一句未愜,往往苦思累日。」現在才明白,翻譯非得如此不可。翻譯確實得把原文嚼碎了,消化了,方能產出譯文來。如果沒有真的進入原文,那麼肯定會出現很多差錯。

之前看到一本書叫《匠人精神》,我覺得翻譯恰恰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嚴復曾為「一名之立,旬月躊躇」,這就是匠人精神。我去年做了幾萬字的翻譯,最快的時候,一天翻譯了兩三千字,那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翻譯,翻譯完之後直接就把作業交了,再也沒有回頭讀上一遍,現在想來那些翻譯於我而言沒有什麼意義,翻譯提高也無從談起。

這次或許是因為參賽的緣故,雖然知道不太可能得獎,但總要為此盡最大的努力,所以在翻譯的時候對原文一再斟酌,對譯文一遍又一遍地進行修改,甚至把十年來「韓素音翻譯大賽」歷屆的參考譯文和評析都看了一遍,從中也確實獲益頗多。

比如文中有「partner」一詞,看似簡單,可是似乎譯成「夥伴」、「同伴」、「朋友」等都不是很合適,對此我糾結了很久,但始終找不到合適的詞。一開始覺得這個詞很簡單,所以一直都沒有去查詞典,最後實在想不出,決定找我們「萬能」的《陸谷孫英漢大詞典》,果然其中一條就是指「伴侶」的意思,放在文中一下子就通了。所以翻譯真的懶不了,看似是翻譯的功夫,其實是勤奮的功夫。

還有一個詞「groceries」,我其實是在看《生活大爆炸》的時候得到的靈感。當時看到字幕把這個詞翻譯成「食物」,我一下字想起了自己在文中把這個詞翻譯成了「雜物」,為了確定,我又查了一下詞典,發現在複數情況下,這個詞確實只能譯成「食物」。

這段時間,我雖不是天天在做這個翻譯,但心中確是時時想著它的。有很多翻譯問題一直不停地閃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可能隨時從不同的地方獲得靈感,然後一旦有了想法,趕快去修改譯文,那種靈光一現的感覺總是讓自己激動半天。

還有一個詞「nobility」,這個詞幾乎大家都認識,可是要翻譯的時候卻很困難。我明白作者想要表達什麼,也明白這個詞想要表達什麼,但是我無論如何都找不到一個貼切的漢語來翻譯這個詞。這種情況在翻譯中經常遇到,每次都令人抓狂,這就像是一個啞巴,有滿肚子的話想說,卻始終說不出來一個詞。本來我是打算放棄了,這個詞我實在是無能為力了,可是就在我準備提交譯文,做最後檢查的時候,我忽然想到了一種合適的譯法,我把它譯成了「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當時我差點激動地熱淚盈眶,這個詞讓我糾結了一個月,最後我總算找到了一種自己比較滿意的譯文。這種滿足感真的無法言表。

但是,這只是我覺得好,至於別人怎麼認為,或者評委怎麼評判可能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翻譯是一個極其沒有滿足感的工作。你永遠不可能譯出完美的譯文,只要是翻譯就必定有瑕疵。我們都明白翻譯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以那種發明家發明出一件東西,科學家解決一個問題的滿足感,在翻譯中是很難找到的。

不光如此,我覺得做好一個譯者最起碼要「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我不是說筆譯一定不掙錢,但是如果我們想要成為朱生豪、楊必或者吳鈞燮那樣的翻譯大家,或者只是成為一個好的合格的譯者的話,我們可能還需要下很多苦功夫,需要耐得住更多的寂寞。我們MTI的學生很多在畢業後都不想從事翻譯了,這不是因為我們不喜歡翻譯,只是因為我們覺得翻譯很苦,報酬很低,生活很枯燥,沒什麼成就感,所以我們選擇轉行,當老師或者做些別的。

這就讓我想起有一次胡顯耀老師在課上問「我們這個時代是翻譯的繁榮時期嗎?」要說不是,可每天有大量的譯作出現在市場上,當今翻譯作品的數量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翻譯時期;可要說是,我們卻看到各種低劣的譯作層出不窮,我們沒有出現朱生豪、吳鈞燮這樣的翻譯大家,也沒有出現所謂的經典譯作(可能時間還沒有檢驗出來),所以現在恐怕真的算不上翻譯事業的繁榮時期。大多數人可能是在用翻譯掙錢,我們似乎真的缺少對翻譯「斤斤計較」的人,而好的翻譯所需要的可能就是在一字一詞之間的「計較」。

翻譯很難。這是我在接觸到了翻譯,體驗過了翻譯,做過一些翻譯之後最真切的認識。而且,我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的能力真的很有限,英文功底不過關,中文也有很大的缺陷。自己對待翻譯,以及做學問的態度也存在很大問題,這些也是我在這段時間感觸頗深的一件事。「嚴謹」二字,李力老師用了一個學期就教了我們這兩個字,可是要實踐起來談何容易。

到今天為之,「韓素音翻譯大賽」在我算是告一段落了,這段時間我為它勞心勞力,享受過翻譯帶來的快樂,也嘗到了翻譯的苦澀,但總歸收穫不少,現在為它寫上一個總結,對這件事來說也算是一個交待。

2016年5月31日

於中圖

@高齋翻譯TransElegant整理的CATTI和MTI備考資料
推薦閱讀:

語言專業的我們,拿什麼安身立命
武峰《十二天突破英漢翻譯》第二版全文批判
「CATTI二筆不過,MTI白讀?」
獨立主格結構,瞬間提高逼格!
MTI院校篇二

TAG:CATTI人事部翻译考试 | M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