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tional Risk(操作風險)SMA體系的優缺點分析

有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了。主要是因為前段時間去俄羅斯參加了一個summer school,然後染上了重感冒,休息到現在也沒完全好。再加上最近接的兩個projects都在忙,空閑時間很少又不願意拿一些東西濫竽充數,所以一直拖到了現在。現在會議多的夏天過完了,可以繼續規律性的更新一些東西了。另外,在被抄襲了三四次之後,也感謝微信終於給了我原創公眾賬戶的資格,給我微信公眾號留言的朋友,實在不好意思,前段時間我沒有登錄,這次登錄只能顯示5天內的留言了,現在有了原創賬戶資格,可以在文章下開放留言功能,真的是方便多了。。。

我的微信公眾號是QuantJiang,其實大小寫無所謂的應該,喜歡我專欄的朋友可以添加一下,這樣每有新文章,都會第一時間推送給你。因為知乎屏蔽二維碼(也不知道為啥),我也就不在文章最後附微信的二維碼了。

我的知乎專欄與我的微信公眾號都是我一個人在獨立運營,而我本人有時候也會因為搞研究很忙,所以希望大家能夠諒解一下,我在此也感謝大家了!

============分割線============

今天我想寫的東西是關於Operational Risk的。在我之前的一篇專欄文章中有提到過,Basel早今年的春天將OpRisk capital requirements計算手段進行了「徹底性」的調整:將以LDA模型為基礎的AMA方法廢棄,啟用標準化的SMA方法。這樣的做法在學術界和業界產生了不少的震動,一時間爭議不斷。對AMA和SMA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下我專欄之前的一個關於它們的簡介,文章地址:巴塞爾協議里,取代Operational Risk里AMA的SMA是什麼? - Jiang的金融窩 - 知乎專欄

可以看出,SMA極大程度的簡化了計算的難度和複雜度,如果真正地投入了使用,可以說,以後在OpRisk上的高級量化工作都沒必要存在了。SMA降低了模型的難度,把一些靈活性排除,這樣的確有利於監管者進行監督,但帶來的壞處卻也很多。今天我其實想和大家串一篇paper,paper的一個主要作者是我現在一個project的coauther,Gareth Peters。Gareth Peters在OpRisk領域寫過兩本很不錯的書:

不客氣的說,這兩本書涵蓋了OpRisk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OpRisk的百科全書。雖然我本人並不研究OpRisk,只是偶爾的參考過書中的一些方法,但也覺得寫的確實很細膩。

閑話不多說,先把這篇paper的ssrn鏈接掛上:

Standardized Measurement Approach for Operational Risk: Pros and Cons

總的來說,文章從幾個方面分析了廢除AMA,純粹使用SMA體系的一些弊病,以及這樣做法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最後,文章還給出了幾種建議方案。

在這篇文章里我不做細緻的定量定性分析,主要以敘述的方式帶大家認識一下SMA的一些弊端。因為我本人並不是研究OpRisk這個方向,文章也是我在research之餘跟Gareth茶餘飯後聊起來的,所以,在解釋的過程中如果有哪裡不正確,也希望行內的人能指出,我好進行改正,以免誤導他人。

1)SMA體系帶來了Capital的不穩定性

在這篇文章中,第一個實驗是這樣的,假設一個銀行的OpRisk由兩種不同的過程主導,一個是低頻但損失巨大的(比如巨額罰款,烏龍事件),另一個是高頻但損失較小的(比如操作失誤,詐騙)。然後利用這兩個損失過程進行長期的simulation,然後利用SMA體系的辦法來計算每年的capital requirements。實驗的結果就是,在simulation中,即使所有的參數、模型都沒有變化的情況下(也就是風險沒有變化),可能會出現在某一年的capital會比去年底capital翻倍的情況。這也就表示,可能出現一種情況:有兩家銀行,他們在風險承擔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有一家今年的capital比另一家卻多一倍。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SMA體系下,BI這個參數被fix。這種不靈活性導致了這種的可能。

為了深入理解這個,他們又做了第二個實驗:同樣是之前的兩種風險損失來源,但我們用AMA求出capital,然後通過root searching,用這個capital來逆推SMA體系中的BI。從Table 3中可以看到BI值的很大不穩定性。

在第三個實驗中,他們假設的損失過程和之前一致,對於低頻但損失巨大的過程,他們用一個Poisson來模擬頻率,用一個lognormal來模擬損失,對於高頻但損失小的過程,他們用另一個Poisson來模擬頻率,用一個Gamma來模擬損失。在實驗中,在lognormal的sigma為2的時候,heavy tail,或者叫extreme case並沒有那麼顯著,在同樣風險過程下,capital每年的變動幅度差不多是1.1到1.4倍。而當lognormal的sigma增長到2.5的時候,這個時候heavy tail開始顯著,即使風險過程不變,capital每年的變動倍數會變成3到6倍。而這也就說明了,SMA並不是一個很robust的capital計算方式。

2)SMA體系可能會給銀行業帶來更多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在這個章節,更多的是對文件的解讀與分析,並沒有很多的實驗,比如:由於被SMA鎖死的capital requirements,銀行可能會進行更加risk-taking的策略來填補過度的capital。這樣的策略可能會帶來更大的risk;在Basel的文件中,關於data的採集上是「Banks should use 10 yearsof good-quality loss data」,而關於什麼是good-quality其實並沒有解釋與說明。所以,由於沒有了靈活的模型手段來減少capital cost,銀行可能只有訴諸於減少data覆蓋才可以達到減少capital的目的,比如,將一些OpRisk loss轉化成別的risk loss,將一些data拆分成小份,或者不使用某些data。

這些都是道德風險的來源。題外話,其實Moral Hazard在保險精算領域中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

3)SMA沒有有效的利用數據,也沒有給出風險的分析解釋

在Basel II與Basel III中,OpRisk的data來源有四大類:內部損失數據(Internal Loss Data),外部損失數據(External Loss Data),情景測試(Scenario Analysis),Business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Factors (BEICF)。而SMA需要的只有第一類數據,也就是內部損失數據,其餘的3類數據都遭到了廢棄。因此,他們質疑這種武斷的一刀切式風險管理手段,是否能真的反映真正的風險需求。

結論:

總的來說,SMA作為一種計算capital的方式,由於其簡便性,可以給監管者帶來極大的便利,但作為一種風險的計量工具,由於很多的不靈活性,以及對數據來源的限制性,SMA計算的capital並不能正確的反映真實的OpRisk狀態。而且SMA具有capital計算上的不穩定性,與敏感度的不穩定性,這些都不能給金融機構提供一個穩健的OpRisk管理方式。而且在SMA體系下,被鎖死的金融機構可能會增加道德風險,以減少capital cost。在文章最後,作者們給了幾個關於OpRisk的capital計算建議,總結來說,就是:保留AMA計算方式,但將模型的方式標準化,而不是用SMA一刀切的將一切鎖死。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閱讀一下這篇paper。

本文屬於作者原創,抄襲侵權必究。

歡迎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號:QuantJiang


推薦閱讀:

萬能險、前海人壽、妖精,那些年、那些事、那些教訓
尋找經濟增長和金融風險的平衡點
展望十年前景,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何在?
如何理解市場風險中的 jump-to-default risk?

TAG:风险管理 | 金融风险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