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 時間積累 虛榮心 優越感 對比競爭 無知無能 愚蠢 包容 自私自利 認知 分辨 判斷 歧視 原罪 哲學等話題

へ     /|  /\7  ∠_/  / │   / / │ Z _,< /   /`ヽ │     ヽ   /  〉  Y     `  /  / ?● ? ●  ??〈  / ()  へ    | \〈  >? ?_  ィ  │ //  / へ   / ?<| \\  ヽ_?  (_/  │//  7       |/  >―r ̄ ̄`?―_

前言:晚上看書的時候腦海中突然冒出下面探討的問題,當時就剋制不住想要把這個問題給思考清楚,到最後好像沒有思考得太清楚,希望以後可以思考得更透徹,那時候再來刪改更新。

慎入,此文一開始漏洞百出,逐步補充更新,如果沒有耐心,請不要看幾行就妄下結論,此文循序漸進,不斷更改,不斷更新,首次採用更新刪改制,從不完善到儘可能完善,從漏洞百出,到最後圓滿回歸,也是我首次嘗試這種寫法的首篇隨錄(溫馨提示,此文33000字,沒有耐心的趕快撤退哦)。這種寫法的缺陷就是文章讀起來很不流暢,我自己讀,也不忍直視,如果看不下去就停止,此文不僅折磨自己,還有點折磨別人,這種寫法像什麼?就像我們修路,哪裡有問題補哪裡,最後發現怎麼修都有問題,只好摧毀了重建,此文就是這樣,最後發現漏洞百出,於是推翻了重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雖然此文把我折磨得很慘,不過現在看來,還是覺得挺有意思。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如果沒有耐心看完,就不要發表任何言論,請離開現場,該做什麼做什麼。此文語言上較過去犀利很多,可能會有文字和心理上的碰撞,所以,最後強調,只想吐槽的慎入。歡迎對這些現象感興趣並有認真態度的人們一起探討,交流,學習。

關鍵詞:時間積累 虛榮心 優越感 對比競爭 無知無能 愚蠢 包容 自私自利 認知 分辨 判斷 歧視 懶惰 傲慢 嫉妒 貪婪 色慾 憤怒 慾望 貧窮 性 金錢 權利 名利 求生欲 存在即合理 黑格爾 馬克思主義哲學 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 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觀 方法論 哲學 哲學三觀

前面有一篇文章已經講過層次問題,但此文不同,算是作為那篇文章的補充。那篇文章提了層次,但沒有談如何看待不接受層次看法的現象,這是本文的初衷。參考鏈接:音樂學習之路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專欄

越講究底蘊和內涵的東西,喜歡的人越多,說明這個東西越普通,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他們喜歡的此類事物大多也很普通。

金字塔效應可以完美的解釋這個現象,但很難區分這個界限。比方說白菜,大家都說某個白菜好,那這個白菜應該是真的好,因為這不需要太多底蘊,而相對來說,其它有門檻的東西,比如畫畫,如果喜歡的人多了,這個作品往往很普通(這裡說的不是因為成名而喜歡,是因為喜歡而喜歡,本文還強調這種喜歡的根源,這種喜歡應該建立在即使以往從未思考過是否喜歡,以及什麼原因喜歡,甚至毫無理由的喜歡,但在思考後也無法否認的一種喜歡的基礎之上,不反對毫無理由的喜歡,那多是第六感決定的,很多東西本就很難解釋,總之是一種客觀真實的喜歡)。

今晚在看書時,突然想談這個問題,也是因為突然想到了一個音樂問題,思考後,覺得這個現象不好解釋,也很難把控,遂嚴謹的寫如下文字:

大概要用時間來說比較好。講底蘊也好,文化也好,其它詞語都無法準確概括這個東西,最後為了語言的準確性,姑且用下面的語言盡量規避這個問題,使得本文不至於漏洞過多。

觀點:需要較長時間才可習得的欣賞判斷力,需要付出較長時間才可獲得的技能,技術,技巧……等等,此類事物的真實水平只有付出時間並習得判斷力的人群才能對它們有一個很好的評判,按照金字塔效應,這類事物喜歡的人越多,往往越普通。(非所有,這裡主要探討大多數情況,比如已經進入教科書的東西,就不在本文的現象中,因為它們已經被強制性的輸出給大眾了,諸如此類,或者其他類似現象,屬於特殊情況,本文建立在排除此類特有情況之上)

備註: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此文只想儘可能客觀的表達,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

提供一個參考角度: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講,這裡也有一定的說服力,就是越普通的此類事物滿足的是對此類事物需求層次較低的人群,這樣來看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解釋。不過這樣的話就要劃分此類事物不同的層次,不同層次所對應的人群又是呈現金字塔,但這種需求和馬斯洛需求有所不同,但相同的地方就是本文要說的層次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追求的層次應該會越來越高,這方面來說,它可以提供一個思考此文探討問題的思維和角度。

接下來,舉例子。

前面說的,我們去買白菜,雖然大白菜的好壞也需要識別判斷,但這種判斷是可以在極短時間習得的,按照經濟學來說,是低收益短半衰期。而畫畫,可能需要數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長時間才可習得,這種判斷力是建立在時間的積累之上的,這種技能也不可能短期習得,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不經過系統學習就習得這種能力。比如高斯,高斯很小就被發現是個數學天才,但一個還沒有系統學習數學的小天才,再怎麼天才也只能是一個未成型的小孩,所謂的天才也是相對的,高斯即使是天才,10歲的他也不可能比得上一個普通的數學研究者,因為,這個東西,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天賦可以縮短所需時間,卻無法抗拒這種客觀事實,也許,其它數學家用10年的東西高斯可以1年完成,但再繼續縮短,不再可能……就拿數學來說,系統學習即使是天才也要花費幾年時間甚至更長,不可能更短了,這裡我們不談天才可以解決一個普通人一輩子都無法完成的東西,有點離題,說明什麼呢?就是這類需要付出較長時間才可習得的判斷力和技能,是無法迴避時間付出的,這類事物有了這個特點,就造成了一個現象——擁有判斷力的人是比較固定的一個小群體。(能真正判斷韓春雨關於基因研究的人全世界也不會超過10000人,能看懂相對論的人極少,看得懂核武器研究圖紙的人相信也不會太多,諸如此類,這就是為什麼。)

本文就是思考這類問題,從而解釋相關現象。比如解釋我思考這個問題的來源:為什麼TFboy這麼火呢?為什麼鳳凰傳奇這麼火呢?為什麼小蘋果這麼火呢?……諸如此類,觀點很鮮明:主要因為這些作品太普通,金字塔顯示,人數最多的是普通人,而他們能欣賞判斷的僅限於此。網路流行語:如果人人都喜歡你的話,那你得有多普通,這句話放這裡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注意:本文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不過本文確實是我近來寫過的最艱難的文字,因為真的太難把控這個東西,一方面,要研究普通不普通,一方面又強調客觀無感情色彩,這個把我難住了。前面一篇關於音樂的文章在觀點上已經講過這個問題,參考鏈接:音樂學習之路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專欄 我的觀點是,所有事物沒有高低之分,但有層次之分。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高低是感情色彩,層次是客觀事實,是沒有感情色彩的,其餘不再解釋,點到為止。

我們來說說層次問題,就說梁祝和青花瓷,青花瓷的旋律寫得很好,從音樂上來說,只要能力夠,改成一個小編製的古典樂也沒有任何問題,我們今天要講的不是敏感的話題,就說時間積累的問題,寫梁祝和寫青花瓷的作曲人本身對音樂的層次問題,這是必然有層次之分的,即使周杰倫本人也會承認這一點,這裡並不是要深入探討這個對比,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他們的定位不同,無法比較,再三強調,這裡並沒有想過拿它們做比較,只是為了闡述本文觀點,有必要就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我們就說今天的主題:為何喜歡青花瓷的人會多那麼多?是梁祝不行嗎?當然不是,青花瓷很好,但和梁祝就音樂上來講,毫無疑問,梁祝和青花瓷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為什麼導致了這麼一個現象?這就是我們今天探討這個話題的意義……

青花瓷普通?普通也是相對的,所以此文還是應該在相對的基礎之上對以上做總結,這種喜歡的人越多越普通,是一種相對的命題。

蒙娜麗莎很火,為什麼它不是本文的現象?闡述已經非常清晰了,蒙娜麗莎不是因為大眾自己判斷出好壞喜歡的,而是因為它的名氣被大眾認可的,真正喜歡是需要建立在判斷力的基礎上的,沒有判斷力的喜歡沒有任何問題,但參考價值相對來說較低,一個小孩可以很喜歡蒙娜麗莎,但他無法判斷哆啦A夢和蒙娜麗莎的好壞,僅此而已。

再註:這就是為什麼寫此文非常困擾我的一個原因,很難把控語言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明知道這個話題很敏感,把控極其複雜,為什麼一定要寫這篇文章?還是回到那個話題,這類現象太多了,只有給出一個總結性的思考,才能解釋此類現象,這大概就是本文的意義了,也因此,不得不冒險寫此文,為什麼說冒險呢?不是因為吐槽和質疑,而是怕毀壞了「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這一底線,顯然,寫此文對語言的考量已經讓我有點為難,希望除了內心,文字也沒有破壞這個底線。

寫到這裡,觀點已經很清晰了,本文就是關於時間積累的探討,再沒有更好的總結可以概括。我相信時間的力量,很多東西,只有時間的積累才能解決問題。

時間,是一種信仰。

夜已深,不帶疑問,安心入睡,晚安。

——2016年9月6日凌晨2:59

更新補充:之前我一直感覺哪裡邏輯有問題,終於發現了一點。按照前面探討的,如果這類事物喜歡的人越多會越普通,但我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一個集合的問題,這個時候,要區分幾種集合才可更準確的闡述此文觀點。

上面所探討的應該是這樣一個集合,它基本只包含了相應需求底層的那部分人,就是沒有付出應有時間的那群人。

那我們要補充的就是,這類事物如果喜歡的人越多,但是,喜歡的人既包含了沒有付出應有時間的群體,又包含付出了一些時間,較多時間,很多時間,超長時間……等等,一層一層向上,所有這幾個不同層級,如果分別不同層次的向上有包含更高層次的時間付出群體,那麼,這個結論就應該是有問題的。

所以,補充更新是必須的,即上文中的探討的條件是:基本只包含沒有付出時間的群體。

探討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如果此類事物,不僅包含了沒有付出應有時間的群體,還包含了付出了不同層級時間的群體,那麼這個東西就不再滿足這個現象。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喜歡梁祝的人也很多(但相對而言,喜歡青花瓷的更多),這個群體不僅包含了普通大眾,他們可以沒有付出應有時間,但也很喜歡這類作品,這個現象就可以用本文來解釋,即高於第一層級的事物可能被大眾喜歡的,但同時,這類事物也會得到付出不同層級時間群體的喜愛,這是可以並行的,但反過來就不行,而且,你會發現,同時佔據不同層級群體的事物,它被人喜歡的人數加起來的總和還是會遠遠不及比較火的普通事物,就比如說梁祝和小蘋果,梁祝佔據了各個層次的群體,但喜歡的總人數還是遠遠不及小蘋果,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本文的探討同時可以解釋這類現象。這個補充來得很及時,也解決了一大漏洞,有新的思考會繼續來這裡刪改更新。

備註:本文探討的主要是已經對社會,對世界有一定認知的人,比如小朋友,他們大多還沒有這種判斷意識,所以本文是排除這類特殊群體的。說到這裡,我感覺此文的條件會異常多,導致寫此文極其困難,要從各種邏輯上滿足條件,幾乎是不可能排除所有條件的,所以,本文應該是建立在一個理想的狀態,至於這個理想狀態是什麼,只能就此文文字而言,一種難以直接闡述的一種狀態,但這種狀態又可以被人抽離出來。此文若繼續刪改更新,除非重要條件,不再補充。本文搭建在一個排除影響此文觀點的狀態之上。說到這裡,再一次崩潰,崩潰!好了,點到為止——此時,我TM感覺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從地下浸出的水也越來越深,這個時候,只能學游泳了。

——當日17:17

再補充:正看書的我快崩潰了,突然又想說一個補充,這裡的相對普通只是針對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比如牛頓,他很擅長數學,但他在談戀愛或者情感方面可能一竅不通,再比如說愛因斯坦,他在物理領域很強大,但可能在社交上有障礙,所以,本文應該是建立在一個特定的狹小領域的理想狀態,探討的是相應狹小領域的普通以及時間付出的問題,說到這裡,我真的想要放棄繼續寫下去的可能了,我發現這個問題自己不僅給自己挖了一個坑,而且這個坑為了解釋現象,得不斷的提出新的條件使得此文邏輯自洽,給自己心理上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我想我不會再補充了,再也不想思考這個問題了,也許,現在這個答案已經很接近我想闡述的觀點了。

——當日17:48

————————最後的更新————————

本來打算打死不更新了,但是我翻來覆去的想,上面的漏洞太多了,而且語言上很容易引發誤會,想來想去,又不想刪除這篇文章,為什麼?我用了那麼多個小時不斷刪改的東西,實在於心不忍,只好再次做補充,這次應該不會再有多少問題了。

譬如小蘋果,譬如鳳凰傳奇。

到底應該如何評價這些現象?

誠然,聽小蘋果的人聽得很開心,我們當然不應該去破壞別人歡快的氣氛。但是,當有人跳出來並沒有帶有感情色彩的去評價一個作品的好壞時,總有人跳出來說:別人聽著開心還不夠嗎?可是,誰是關注的你開不開心的問題,別人只是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去評價一個作品,並不是針對人,只是針對的作品的評價,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不是因為評價者的不包容,恰恰相反,是更多人的誤解。

我們說:認真你就輸了,但是,不認真,你就完了。

到底是什麼在左右這些現象?

現代文化一次又一次顛覆我們對美與丑、好與壞的審判界限,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一切都變得太快了,以至於很多人無法適應這種節奏,甚至開始產生自我懷疑。這個時代將很多東西一遍又一遍的沖洗,不斷地挑戰著人類的極限。

就說小蘋果,說普通夠普通的,但是,我們不敢說它普通,如果有人跳出來說小蘋果確實很普通,本身只是對作品的評價,不帶有作品之外的感情色彩和任何歧視,但是一旦你參與了評價,問題就來了,有人會跳出來嘲諷你「就你品味高,就你牛逼,我圖個開心不可以啊」,你竟無言以對。就事實來說,評價者並沒有想過用這個方式去彰顯優越感,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優越感,而是「人家」心理上認為你有優越感,這個時候,受制於道德、輿論等等的壓力,你只能閉嘴。

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

世界變化太快了,怎麼看待這些現象?

這些都是急需思考的問題。

我的看法是,這一切都在朝著一個包容的時代前進,在這個時代,面對這些不同,我們要去包容。同時,我認為我們同樣應該支持那些懷著認真態度的質疑者。我認為,他們並不是裝逼,並不是優越感,他們有的不過是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看上去,他們的質疑是缺少包容,但沒有人想過一個問題,這是誤解還是誤解?也許無所謂吧,最後都活成了自己的樣子,該窮的的窮,該富的富,幸福快樂的幸福快樂,這個時候,請記住,當初如何嘲諷別人的質疑,現在就別問為什麼那麼多窮人,為什麼社會這麼不公平,為什麼這世界如此黑暗和殘酷,為什麼······這個時候,他們同樣有理由包容這樣的世界。可能這個時候,那群有錢人也覺得,不公平也不錯啊,不公平挺好的啊,別人被埋沒關我屁事啊。這世界很多事情,很難說得清。

我想,這個世界有太多令人心碎的地方,我們的行為無異於「來啊,互相傷害啊」,為什麼我們不可以這樣——如果你無所謂,可以不聽,可以置之不理,如果你在意,請認真的共同商討,不要嘲諷,沒有互相傷害,沒有撕逼。然而,我知道,這的確是一個烏托邦。漫漫歷史長河,人類不斷上演互相傷害,矛盾衝突,戰爭,和平,矛盾衝突,戰爭······人性如此,如同階級鬥爭一般,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想,這大概就是這個世界無可救藥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或許,這真的是一個反智的時代。

對此類問題,即使我想關注和思考,以後也很難再寫類似文章,因為深知,這世界已無藥可救。正如人們常說的「我們害怕的不是壞人的作惡,而是好人的沉默」,我們不解的是「為什麼明明有差距,卻不願意承認這種差距,為什麼愚蠢的人總是站在至高點無比自豪的向全世界喧囂著他們的愚蠢」。

愚蠢,何為愚蠢?愚蠢就是把自己的無知與無能以基因自私自利的方式轉化為對無辜者的傷害。 在任何時代,人群中的大多數都是愚蠢的。

其實一開始我只想探討一些現象,到最後,我只能把文章標題改了,必須是愚蠢。寫完這篇文章,突然又想起了魯迅,對吧,漫漫歷史長河,群眾從來都是愚蠢的。我也不想再談這個話題,對待不同應該以包容的方式對待。一開始沒有想到探討的最後結果會是愚蠢問題,會是群眾問題,最後看到這個結局還是很喜歡的,畢竟,這個真理跨越歷史長河傳承到如今,說明的是,世界從來沒有改變太多,對世界的認知無論怎麼探討,最後都只有幾個小問題,它們的本質從來未曾改變。解釋現象更偏向於微觀的看待問題,而本質更偏向於宏觀的看待問題,此文一開始就限制在了微觀的世界,最後卻回歸了人性的宏觀話題,像極了過去的故事。認識愚蠢並沒什麼,認知愚蠢,包容愚蠢,最後我們的目標是,遠離愚蠢。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我們還是應該追求美好的事物,而不是互相嘲諷,互相傷害,當有人並沒有帶著任何感情色彩去評價一個東西時,請給別人一個追求更美好的世界的機會,因為只有這樣,到你對這個世界不美好的地方心存質疑時,別人才能回以相同的熱情。

讓我們一起,為更美好的世界,為更好的明天,為更好的自己,加油。

同理,在愚蠢的群眾中,這又成了烏托邦。

所以,寫此文,發現並沒有得出任何可改變的東西,於此,只當是強迫症的自己完成了新一輪的思考,夜已深,晚安。

——次日凌晨1:39

恐怕這是一個沒有終結的更新,繼續更新刪改。

為什麼要加那麼多說明呢?比如——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

因為人類總喜歡對比,而愚蠢的人總能從一篇文章讀出歧視,讀出優越感。明明是自己的兵荒馬亂,最後活生生變成了別人的耀武揚威。

下面,我們就來談優越感這件事。

優越感,何為優越感?優越感就是以事物的高低之分來影射對應人群的高低。

為什麼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因為歧視存在的意義,除了傷害,就是互相傷害。

我堅持認為,不加感情色彩的認知與分辨才是正道。我堅持認為,此文所說的愚蠢是不帶感情色彩的客觀事實。

傲慢與偏見,是人類無法抗拒的存在,畢竟,優越感總能讓人感覺到開心快樂,所以,要做到知行合一也是不現實的,這還是來源於人類基因的自私自利。

再從心理學上說一下優越感這個問題(誰也別攔著我,老子今天非要弄死優越感這個東西,哈哈哈哈)。

從心理學來看,優越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是對本我的肯定。我倒是認為,優越感這個東西換一個角度思考會更好,優越感脫不開競爭這個話題,人類天性中就有競爭的意識,競爭就是要分出一個高低,這和人類的對比也是如出一轍,人類喜歡對比,比來比去最後產生了高人一等的愉悅感。曾看過一部電影《魔鬼代言人》,這部電影可謂是把虛榮心這個東西展現得淋漓盡致,虛榮心和本文的優越感也是大同小異,不同就在於,優越感偏向於本我到外我,虛榮心偏向於外我到本我,有心理學家把它們歸為自卑感,這也是有依據的,這種自卑感和無知也有一定關係,雖然人類都是無知的,但相對的無知在客觀世界表現得更明顯,也就是說,這種自卑感來源於相對外我的無知。

再說一下對比和競爭這個話題,戰爭時代,這直接表現為「今天,你我必須死一個」,和平年代怎麼表現呢?最好的表現形式就是競技體育,它們本質是一樣的,只是轉移了時代。

再說無知,在過往的文章中我無數次提到這個話題,下面摘錄一小段過去的文章:鏈接:音樂學習之路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人類到底有多無知?首先,人的一生時間有限,精力有限,這就足以毀滅一切狂妄自大。就算是天賦異稟的高斯,終其一生,也只能精通於數學的少數領域,一個人,在自己狹小的少數幾個領域追求得越深越遠,越感受到人類的無知和渺小,越學習,越無知——這又可以摧毀很多人,所以需要直面狂風暴雨的勇氣,不跌倒就不會有爬起來的故事!任何人,都只能在自己狹小的世界終其一生,沒有一個人不是無知的,不能讓自私的基因繼續幻想,優越感和歧視這種帶有感情色彩的東西,都只是幻覺。再次摧毀一批人,但並不能終於此,很多人還是站在了金字塔頂端,大部分人還是在底層······誰也無法避免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每個人都無知,所以,每個人都應該一樣,那樣這個世界就沒有了發展的推動力。這個世界是相對的,只需要確定是不是在變化,確定是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糟糕,以及變化的速度。所以,不要在此文尋求自我安慰和自欺欺人。

好了,本文的探討也該結束了。既然人類都是無知的,那麼優越感這個東西也就沒有更多需要談的了。

有人問,優越感的本質是什麼?我想,當然是基因的自私自利,除了它,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答案了。以後別人問我為什麼反對優越感,我回「看看人類多無知就知道了」,要不然,為何大師都強調做人要謙遜呢?

傲慢與偏見,我們生來就有;優越感、虛榮心,或多或少,無法逃避;對比、競爭,藏匿於人類的天性之中,無法改變。然而,無知與無能摧毀了這一切,這個時候,基因的自私自利站出來,瞞天過海,基因說「看我乾坤大挪移」,畫個圈圈詛咒你,好,如果不能傷害你,那我們就互相傷害吧,於是誕生了愚蠢,認知世界,讓我們學會了包容,當我們透過時間的積累習得了分辨力,判斷力,這個時候,不帶感情色彩的層次高低,我們稱它為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我想,這大概就是此文探討到現在的一個收尾。

——2016年9月7日 20:20

··············我是無敵分割線··············

寫到這裡,很自然的又想到一個詞——原罪。

··············我是無敵分割線··············

電影《七宗罪》裡面羅列的七種罪惡: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懶惰(SLOTH)、貪婪(GREED)、暴食(GLUTTOWY)以及淫慾(LUST)。

一開始,我沒怎麼搞懂,為什麼暴食是一種罪惡?查了一下資料,如下。鏈接:「七宗罪」中,為什麼貪吃也犯罪?

科普:「暴食」(Gula)這個詞原意是喉嚨。最早將「暴食」作為一宗罪的是本都的愛伐利修士。他將暴食、色慾、貪婪、憂鬱、憤怒、懶惰、虛榮和驕傲組成八宗罪。有趣的是,這八宗罪並非簡單並列的關係,而是時間和程度上的遞進。即,由暴食導致了色慾(「飽暖思淫慾」的西方版本),貪婪得不到滿足導致了憂鬱、憤怒,得到滿足則演變為懶惰、虛榮和驕傲。所以,一切罪惡都是從暴食發展出來的,強調齋戒無比重要:「齋戒是靈魂的養料,也是心靈的糧食,能將負債一筆勾銷,是獲得救贖的良方,是福澤的根源和純潔的基礎。透過齋戒,我們能儘早到達神的身邊。」

到了6世紀末,羅馬教宗額我略一世將八宗罪調整成七宗罪,並改變了順序。他將最重的「驕傲」放在首位,「憂鬱」併入「懶惰」、增加了「嫉妒」,而將「暴食」放在倒數第二位。於是「七宗罪」就由重到輕排列為:驕傲(虛榮)、嫉妒、憤怒、懶惰(憂鬱)、貪婪、暴食、色慾。

··············我是無敵分割線··············

另外我查到一個版本,覺得很有意思,如下。

··············我是無敵分割線··············

十二因緣說是以緣起說來分析人生的生滅變化現象。依照緣起說,人的生命過程,可分為彼此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十二個環節,這十二環節是:

(1)無明:人與生懼來的矇昧無知

(2)行:由無知而引起的各種慾望和意志

(3)識:由慾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統一體

(4)名色:由識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體

(5)六處;指人的六種感覺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即心)

(6)觸:指感覺器官與外界事物的接觸

(7)受:通過接觸而引起的苦樂感覺

(8)愛:由感覺而引起的對樂的事物產生的貪愛之心

(9)取:由貪愛而產生的追求和執著之意

(10)有:因追求和執著而造成的生死環境

(11)生:有了生的環境就有生命的產生

(12)老死: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

··············我是無敵分割線··············

看到這裡,除了此文已經談過的話題,還有下面幾個問題需要探討。(暴食不談,還是覺得吃貨沒錯,雖然暴食看上去是源起,但並不認為暴食是一種罪惡)

關鍵詞:懶惰、貪婪、憤怒、嫉妒、色慾

懶惰,我相信所有人都對這個詞感到無能為力,同時,這也是我們最常見的一個詞,面對懶惰,我們的表現就是,被虐千百遍,待她如初戀。懶惰為什麼最為人類痛恨和關注?因為懶惰太接近我們的生活,在貪婪、慾望面前,懶惰是一個十足的討厭鬼,有人探討過懶惰的本質,後來發現,懶惰就是天性,無法改變,於是只好放棄。人人都逃不過懶惰,如何平衡懶惰就成了我們共同的話題,勞逸結合,就是懶惰的代名詞,也成了它最終的宿命。懶惰將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在墮落與奮鬥之間,有些人生無可戀,有些人鬥志昂揚。從文字數來看,也可以看出我對懶惰感興趣的程度,偷偷地告訴你,它是我的初戀,多麼痛的領悟,哈哈哈哈。

貪婪,人類的慾望永無止境,不知足的人類,最後終於給自己挖了一個天坑。貪婪是我最嗤之以鼻的一個原罪,我在想,如果沒有貪婪,人類會多麼的幸福、快樂。可惜,貪婪從來都沒有遠離我們,吃不起飯的時候,想著誰給我一口飯吃就夠了,有飯吃了,我們就想,能吃飽就好了,吃飽了,我們就想,除了吃好像還差點什麼,賺更多的錢,擁有更多的物質,物質滿足後,我們又想,只是物質也膩了,來點精神追求吧,安全感,權利、名利,社交,愛,尊重,什麼都有了,就想,人要有理想,對啊,我要有理想,不能和鹹魚一樣,那就自我實現吧,可是,自我實現之後,人類真的就不會動歪腦子了嗎?啊啊啊,我還想長生不老啊······人類的貪婪從來都是無止境的,面對貪婪,我們從來都束手無策。

憤怒,有些人憤怒的比較少,有些人比較多一點,憤怒作為原罪之一,毀壞力會小一點,畢竟,喜怒哀樂,伴隨著我們的一生,相對而言,更多人會忽略它的影響力。

嫉妒,總感覺現在嫉妒的人越來越少,以至於大家都忘了什麼是嫉妒。

色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時再回顧一下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會發現,它們都在講這個話題。人類最關注的兩個話題,一個是性,一個是金錢,性是慾望的一大表現,金錢其實是慾望的一個實現途徑,金錢的最終表現也在於慾望,包括人類關注的權利,權利和金錢共同構成了滿足慾望的一條大道,所以色慾是集大成者。慾望分兩種,物質條件和精神追求,應該來說,食,對應的就是物質,色,對應的就是精神(這只是一種分離性看法,這裡只是將其映射,並不是對等,望知曉)。除了上面說的食物、金錢、權利(影響力、控制欲)、性,常見的慾望還有名利、社交、競爭、復仇、安全感等,另外,我不得不著重提一下生存的慾望,人類對生存的慾望是不同於其它慾望的,生存是基礎,所以生存慾望是所有慾望中排名第一的(那如何解釋《泰坦尼克號》Jack為了愛情放棄求生慾望,把求生的希望交給rose?好吧,無論多少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化學家什麼之類的解釋了多少遍愛情,其實我們都知道,愛情這個東西還真的挺難解釋的,我認為為了愛情放棄求生慾望是另一種生命延續的慾望,人類有求生和生命延續的天性,生命可以通過愛情得以延續、得以繁殖,更多的是面對選擇的時候我們放棄了什麼,但放棄生命從生物進化角度講,就等於物種滅絕,因為求生慾望和生存是生物得以繁殖的首要命題,沒有了求生慾望就意味著物種的滅絕,這個角度講,愛情好像更偉大了。其實,現實中還有因為壓力就放棄生命的表現,比如自殺,為了信仰放棄求生慾望的恐怖分子、戰士······其實這種現象有很多,如果非要給一個解釋的話,也很簡單,既然是求生的慾望,慾望也可以放棄的,就看什麼情況,以及怎麼選擇了,這些現象僅僅表示,人家放棄了這個慾望,或追求其它,或什麼,但無論怎麼講,我覺得愛情這個東西還是挺神奇的······),沒有生存的慾望是不存在的,就像脫離物質談精神,也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只有滿足了生存的條件,才有其它可能性的存在,其實說到這裡就可以引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參照我的一篇文章:淺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專欄 從生理到安全到歸屬、愛,再到尊重,最後自我實現,這些需求就是慾望的一種表現,而且很顯然它們是殊途同歸,從生理的對物質、對食物的慾望,到精神上的安全感、歸屬感、愛,尊重,自我實現,都無疑在昭示著人類的共有天性。隨手查了一下資料,七情六慾,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感情表現或心理運動;六欲: 眼、耳、鼻、舌、身、意,即: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可以看到一個問題,七情六慾和前面說的原罪也是相對應的,但歸結起來講,還是可以總結為對物質和精神兩大方面的慾望,而且它們之間一環扣一環,循環而生,像極了太極,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不是有點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如此生生不息,無法改變,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我們稱它們為「原罪」的原因。

如果有人問,除了以上原罪,最重要最有殺傷力的原罪你認為還有哪些?如果讓你添加額外的原罪,你會加什麼?貧窮、無知、愚蠢、自私自利是不是原罪?我想,如果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貧窮不是原罪,因為貧窮不是天性,貧窮是可以改變的,但同時,面對金字塔效應、8020法則,我們會知道,無論生在哪個時代,貧窮的總還是大多數,但這種貧窮是相對的,舉個例子,2016年的中國,雖然相對來說,90%的人會顯得很貧窮,但我們能吃飽,可以生存下去,生在一個不錯的和平、包容的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手機玩,可以運動,可以娛樂,等等,也算是不錯,因此,我堅持認為,不應該把貧窮歸為原罪,但是,貧窮是最接近原罪的一種罪惡,導致這個局面的是另一種原罪。無知、愚蠢、自私自利,在我看來,當然都是原罪,之前有一篇文章我是這樣寫的——不要試圖看懂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卑鄙和無恥,這個世界充滿惡意,這個世界傷人至深,這世界的卑鄙和殘酷,教會我們練就一顆強大的內心。但有一個問題就是,無知和愚蠢是可以改善的,雖然不可能改變(也有人認為可以改變),但可以改善,人類雖然很無知,但人類又在不斷的離無知越來越遠,這種遠離無知是相對的,按照集合來計算,人類拿走一部分無知,就會減少一部分無知,而能不能做到改變無知,這裡就涉及到認識論,世界是否可被完全認知?這又涉及到無窮性和有界性,還有人類生存時間的問題,這裡還涉及到了連續和離散性,但無論怎樣,在我看來,無知都是一種只可遠離不可改變的客觀事實,所以,我堅持認為,無知和愚蠢是一種原罪。自私自利呢?這是我認為人類最大的原罪,超越所有,從生物學角度講,基因的這種自私自利是為了讓生命得以延續,也是物種繁衍不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這也符合進化論的觀點,明白了基因的自私自利就可以解釋:享樂、幻想、刺激/幸福/愉悅感······等等,自私自利也是集大成者,它將人類各種慾望集合了起來,是更加深入的解讀和本質探討,包括我們關注的賭博,賭博是融合了短期回報、競爭、幻想、享樂、刺激感等眾多因素在內的,這些都或多或少帶有自私自利的影子,再比如:冷漠、卑鄙、無恥、偽善、孤獨······等等,為什麼不把它們羅列出來單獨講,因為它們都不是本質性的東西,比如冷漠,冷漠只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以上所有原罪,其中也包括自私自利,慾望的滿足與落空,利益的權衡和評估等等,卑鄙無恥、偽善,都是自私自利的表現,當然不僅僅包括自私自利,也包括人性中其它陰暗面,比如貪婪、慾望、對比競爭等等,而孤獨是一種什麼狀態?孤獨就是以上沒有得到實現的一種表現,包括慾望、享樂、幻想、刺激/幸福/愉悅感,也包括對比競爭等等,所以我們說,這些狀態不是單純的一方面的原罪可以解釋的,很多情況下是一種綜合性的表現,此文也只是探討最核心最重要的影響部分,而這些最核心的部分的集合已經趨近於它們的解答,因此我只想羅列和添加三種原罪:無知、愚蠢、自私自利。

除了上面這些話題,我還想把此文寫得更加系統一些,我們再來探討幾個東西(下面探討的就不再限於本性了,還有一些非本性的東西,比如道德、情感等等),比如偷窺、八卦、圍觀者、看客、惡意傷害、暴力、殘忍、威脅、攻擊性、自卑、仇恨、埋怨、意志不堅定、怯懦軟弱、妥協、焦慮、猶疑、暗中傷人(卑鄙無恥的一種)、道德輿論、背叛、恃強凌弱、不勞而獲(懶惰與慾望的一種表現)、麻木不仁、謊言欺騙、冷嘲熱諷、不負責沒擔當、脆弱、不包容、虛偽、健忘、衝動、墮落、沉迷、瘋狂、放縱······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為什麼要在此文討論這些問題,主要因為除了以上,基本沒有更多沒能囊括進來的人性陰暗面了,以上都不存在絕對的陰暗,只是相對來說,比較黑暗,放在此文統一系統性的進行探討,最重要的是,本段落探討的所有話題,都不是重點,我要講的就是前文探討的話題足矣解釋所有這些現象,這也是為什麼不把它們作為重點來講的原因(此文的最後,我會把關鍵詞羅列出來,以示核心和重點)。挑一兩個話題來談談,比如圍觀者,我是頂討厭圍觀者這個角色的,一方面,他們充分暴露了冷漠、麻木不仁、不負責沒擔當,甚至冷嘲熱諷、惡意傷害,也許還有猶疑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充分證明了人性的自私自利、懶惰、貪婪、慾望,所以我們說:世界不屬於圍觀者,對此,我的觀點就是:just do it;再說埋怨,埋怨是無知無能、虛榮心、對比競爭、愚蠢、包容、自私自利、懶惰、慾望、貪婪、憤怒等等因素的表現;再比如自卑,自卑是無知無能、愚蠢、懶惰、對比競爭等因素的表現;意志不堅定,怯懦軟弱,妥協,恃強凌弱,猶疑,這幾個話題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它們也充分表現了人性中的對比競爭、無知無能、愚蠢、自私自利、懶惰等等罪惡面;還有不得不說的不包容,這是無知無能、愚蠢、虛榮心、優越感、傲慢與偏見、歧視、懶惰等等的綜合表現,不願意接受別人的不同,本身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健忘,對歷史的淡忘,對時間的淡忘,是人類無法阻擋的,雖然健忘會帶來很多有利的東西,但同時也令人痛恨;至於麻木不仁,冷嘲熱諷,道德輿論,不得不說,它們把人性的無知無能、愚蠢、虛榮、優越感、歧視、對比競爭、傲慢偏見、貪婪、憤怒、慾望等等眾多話題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一例外,它們都展現出了人類的自私自利;最後說說惡意傷害、暴力、殘忍、攻擊性、仇恨,這些都充分暴露了人在追逐慾望、貪婪時的醜陋,同時體現了為自私自利不惜傷害他人和互相傷害的罪惡,在慾望與憤怒之間遊走,在對比競爭中失控,再怎麼標榜其無知無能、愚蠢都不為過,包容不復存在,緊接著,邪惡孕育而生,我想,作為補充性的話題,以此結束,也是極好。再次強調,本段落為補充性說明,非核心探討,也不是此文重點,只是為了使得本文就人性的探討更加系統全面,僅此而已。

談了這麼多人性的罪惡,是為了揭露什麼嗎?當然不是,認知這些罪惡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認知自我,從而幫助我們認知世界。發現罪惡從來都不是為了消極應對,除了罪惡,我們還有更多的真善美,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世界是一個矛盾的存在,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相互關聯,在矛盾中向前推進,不斷地運動,變化,發展,所以,此文並沒有想要摒棄正能量,只是在我們認識了人性的罪惡後,如果我們依舊能從容不迫的愛著這個世界,依舊對我們腳下的大地愛得深沉,依舊深愛共處一片藍天下可愛的人兒,那我想,這就是此文最大的成功。罪惡從來都無法永遠的深埋掩蓋,只願我們都能在認識了人性後,依舊不離不棄,你說,縱使沙場,奉陪到底,攜一匹白馬,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人生在世,不過是,你看透了我,我看透了你,而後,繼續眷戀彼此,繼續熱淚盈眶,繼續愛得徹底,繼續相擁而泣。人生若只如初見,回眸笑,一花一擁抱,只憶美好;至少,你我都曾年少輕狂,都曾純粹簡單,那年,肆意歡笑,肆意擁抱,如今,我只記當年不計成本的簡單幸福。願我們都能感受到活於世間的美好,願那些對人世失去希望的人找回希望,願天下疾苦人兒終能擺脫困境重獲新生,願生活在戰爭中的人民偶爾也能感受人世的歡樂忘記現實的殘酷,願他們終能找到一個平靜安和的世界,忘記現實的煩惱和悲傷,忘記世界的卑鄙和無恥······最後,我只願,願天下人終獲幸福。

到此,此文探討的話題再次告一段落,文末,開個玩笑:「真想砍下某些人的頭顱當柴燒,應該是不錯的燃料」。說好的關鍵詞呢?哈哈,我還沒忘,關鍵詞總結如下。

關鍵詞:時間積累 虛榮心 優越感 對比競爭 無知無能 愚蠢 包容 自私自利 認知 分辨 判斷 歧視 懶惰 傲慢 嫉妒 貪婪 色慾 憤怒 慾望 貧窮 性 金錢 權利 名利 求生欲

——2016年9月8日 15:15

科普資料

一般認為,人科的共同祖先約700萬年前至500萬年前,百科顯示,南方古猿已滅絕,早期的查德沙赫人如今也只剩下化石,查百科資料如下。

約5000多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呈輻射狀演化,從低等靈長類動物原猴類中又分化出高等靈長類動物(即猿猴類,如獼猴、金絲猴、狒狒與猿)。(註:中國中華曙猿比早期高等靈長類動物猿猴類還要古老,基本屬於早期猿猴,也就是說所謂中華曙猿實際上還是猴子,根本談不上人類的起源,如果說中華曙猿是猴子的起源還差不多。)

3300萬-2400萬年前,從舊世界的猴子(狹鼻次目)中產生了猿。埃及發現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3000萬年以前)和埃及猿(Aegyptopithecus,2600萬—2800萬年以前)已經具有類人猿的一些性狀;稍晚後的古猿化石還有森林古猿(2300萬—1000萬年前)分布範圍較廣,在亞洲、歐洲、非洲均有所發現。東非的原康修爾猿(1300萬-1200萬年前)已經是一種猿,是人類和非洲猿的祖先。 以上古猿均為林棲動物,四肢行走,屬於攀樹的猿群。現存的猿中包括兩個類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類)和亞洲猿(長臂猿和猩猩),這兩個類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界限,顯然,二者的分化發生在1200萬年-1500萬年前。

在約1000萬年前至約380或200多萬年前,有兩種過渡時期的化石代表。一種是臘瑪古猿,一種是南方古猿(許多人認為臘瑪古猿是猩猩的祖先,過去在復原頜骨殘片標本和牙齒分析時出現偏差。因此臘瑪古猿作為過渡時期的化石代表只有相對的合理性)。

人類祖先進化路線

人類學家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各種古猿化石和人類化石,測定它們的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從而確定人類化石的距今年代,將人類的演化歷史大致劃分為幾個階段。遺傳學家則運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現代人類、各種猿類及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之間的蛋白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別大小和變異速度,從而計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到2012年,學術界一般認為,古猿轉變為人類始祖的時間在700萬年前。

從已發現的人類化石來看,人類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 南方古猿階段。已發現的南方古猿生存於440萬年前到100萬年前。根據對化石解剖特徵的研究,區別於猿類,南方古猿最為重要的特徵是能夠兩足直立行走。

(2)能人階段。前200萬-前175萬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東非的坦尚尼亞和肯亞陸續發現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萬年前。能人在分類上歸入人科下面的人屬能人種(Homo habilis)。能人有明顯比南方古猿擴大的腦,並能以石塊為材料製造工具(石器),以後逐漸演化成直立人。

(3) 直立人階段。直立人在分類上屬於人屬直立人種(Homo erectus),簡稱直立人,俗稱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發現的。當時還引起了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直到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陸續發現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約為170萬年前到20餘萬年前。至今為止,直立人化石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均有發現。

(4) 智人階段。智人(Homo sapiens)一般又分為早期智人(遠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現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萬年前到10餘萬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約始於10萬年前。其解剖結構已與現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稱解剖結構上的現代人。

當然,存在而不加干預本身就不符合存在,所以這也是不需要擔憂的,自然選擇了人類如今的狀態,而我們在這裡研究著現象的本質,如此說來,人類認知這個世界,認知自我,也是這種存在繼續的原因,使得人類繼續生存繁衍下去,而不至於被自然淘汰,這恰恰又符合社會科學的觀點,人可以通過認知世界來改造世界。

此刻,我的感悟是:原來,我並不想標榜你的真實,我只想打擊你的無趣啊。我想離開一會,現在,心理陰影面積迅速擴張至51100萬平方公里······

相關文章推薦:心理學常見的166個效應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專欄

——2016年9月8日 9:51

存在即合理?

來探討這個由來已久的話題。

首先,我在前文的基礎之上來辯駁這個理解錯誤的哲學觀點(並非黑格爾理論錯誤,而是廣大群眾的斷章取義),大眾的理解就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不僅如此,進一步把合理的看作是正確的、正當的,如何來辯駁呢?

按照誤解來看:發生了一件事,A殺死B,成為了客觀事實,存在的,那麼A殺死B是合理的,是正確的,是正當的。

辯駁:既然A殺死B是合理的、正確的、正當的,那麼如果A之外的事物殺死A這件事發生,那麼這個存在也是合理的、正確的、正當的,(殺死A這件事會不會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因為黑格爾的原話還有上半部分,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這裡姑且先不談這個問題,下文再細說),現在我們假設A之外的事物殺死A,那麼這個存在就是合理的、正確的、正當的,如此一來會出現什麼問題?就是所有事物無論是自殺還是它殺都是合理的、正確的、正當的,按照邏輯推理,既然是合理的、正確的、正當的,這件事就可以不加制止的發展下去,這裡就會出現兩個問題,不加制止是否可能存在?如果不加制止的發展下去可以推導出一個什麼結局?談第一個,不加制止是否存在本身在這裡就不應該提,因為存在即合理只是一個方向的運動,並沒有指出雙向,而黑格爾的原話是有兩句的,前面一句講了合乎理性的事物都是現實的,現在只取後半句,是否滿足現實都無法自證,所以在這裡,只拿一個單向命題來證明這個觀點也是不恰當的,這是其一,其二,不加制止如果不存在,也就是選擇加以制止,那麼對合理的、正確的、正當的事物加以制止是不是矛盾?那麼,拋開這半句話來講,怎麼證明加以制止存在?很簡單,實證法,因為在已有的歷史事實中,我們的法律已經對殺人犯罪這個存在加以了制止、懲戒,很顯然它是存在的,那麼制止合理的、正確的、正當的事情發生,說「存在即合理」這個人是什麼態度?很顯然,邏輯上已經出現了矛盾,這不符合邏輯,更不符合辯證法的觀點,再談第二個,如果不加制止發展下去,理想條件下,我們可以推導出人類滅絕(最後活下來的一個人無法繁殖,不僅如此,還可以被動物殺死,被病毒入侵等等方式它殺),那麼以斷章取義的方式引用「存在即合理」的人是什麼態度?再者,我們假設他理解的是對的,在他所理解的理想條件下,我們可以立即殺死對「存在即合理」斷章取義的這個人,然後對外宣稱他相信的「存在即合理」的觀點的正確性,那麼,這件事就可以不了了之了,是這個意思嗎?

黑格爾的原話是怎麼說的?黑格爾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哲學觀點?百科資料如下。

「存在即合理」是一句哲學名言,出自黑格爾。完整的譯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序)

黑格爾的這句名言出自其《法哲學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

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英文翻譯是:What is reasonable is real; that which is real is reasonable. 另譯:What is rational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

重點在"vernünftig"這個詞上,"vernünftig"和"Vernuft"(理性)有關,英文翻譯成"reasonable"或"rational",與通常意義下的,中文「合理」的含義並不相同。中文的「合理」,即「合乎道理或事理」。在這裡,更接近的含義,應當指「合乎事理」。這並不是翻譯錯誤,這是一句哲學名言,而這句話,也有它特殊的哲學語境。

黑格爾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絕對精神(der absolute Geist)。它自在地具備著一切,然後外化出自然界、人類社會、精神科學,最後在更高的層次上回歸自身。因此,凡是在這個發展軌跡上的就是合乎理性(vernünftig)的,也就是必然會出現的、是現實(wirklich)的。反過來講也同樣成立。這才是「存在即合理」的本來意思。無數現象符合某種「理」(reasonable),有其出現的reason,但並不一定是通常語境下的合理,亦即「正確的(right)」的,例如犯罪。

要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有必要了解當時歷史環境中的「理念論」,這是關於現實、存在,與理念、理性、真實的哲學上的探討。

顯然,「存在即合理」是大眾在理解上產生了誤差,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哲學觀點的引用需要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之上。

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為什麼不是這樣引用?大眾反倒是覺得這樣用文字太長,不易於讓人接受,而這也能看出來,真正理解了「存在即合理」這句話的人,是不會直接引用「存在即合理」的,這也是此文要探討的一個話題,這和前文提到的原罪也有關係,這充分體現了人性的懶惰、無知和愚蠢。

下面我們來說說黑格爾這個人,以及相關哲學問題。

辯證法

定義:辯證法即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

解釋: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的發展有一個過程。辯證法發展的第一階段是通過辯論達到真理,是辯證法發展的思辯階段;第二階段是揭示宇宙發展的普遍規律,是辯證法發展的實證階段;作為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第三階段是前面兩個階段的綜合,即 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階段。如果說第一階段是認識論的辯證法,第二階段是本體論的辯證法,第三階段則是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對稱辯證法。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即對稱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的最高階段。

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客觀唯心主義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辯證法概念的含義,他不只是把辯證法看作一種思維方法,同時認為它也是適用於一切現象的普遍原則,是一種宇宙觀。他繼承了哲學史上關於辯證法是揭露對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時在概念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中進一步闡明了所謂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本質自身的矛盾,並把這種矛盾視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個宇宙發展的普遍法則。他在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地在宇宙觀意義上使用"辯證法"概念。在黑格爾看來,辯證法所揭示的對象本質自身的矛盾和作為發展動力的原則,不僅是普遍適用的,而且是獲得其他科學知識的靈魂,是"真正的哲學方法";只有通過辯證法,才能把握哲學真理,才能真正獲得其他各門科學知識。黑格爾很重視概念的運動原則,他把運動原則叫做"辯證法",又把辯證法視為研究對象本質自身的矛盾,並且試圖揭示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從現象的內在聯繫上揭示運動和發展的源泉和真實內容,這就把辯證法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和關於辯證法內容的科學規定,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基礎之上的。他把辯證法當作"思想的自我發展"強加於自然界和人類歷史。

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集以往哲學思想之大成,第一個全面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對辯證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以唯心主義的形式系統地闡述了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同一與差別、可能與現實、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等諸多辯證法範疇,建立了龐大的唯心辯證法的體系。

後來馬克思對黑格爾進行了批判性的接收,在唯心主義辯證法基礎之上,進行了改進,發展出了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即「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高級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繫和不斷運動變化的統一整體;辯證規律是物質世界自己運動的規律;主觀辯證法或辯證的思維是客觀辯證法在人類思維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豐富、最深刻的發展學說。它包括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可能與現實、形式與內容等一系列基本範疇,而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它是宇宙觀,又是認識論和方法論。

前後對比,可以看出,馬克思是站在黑格爾這個古典哲學巨人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馬克思摒棄了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然後將兩者合二為一,誕生了所謂的唯物辯證法。

黑格爾的另一成就——國家觀

黑格爾青年時代恰逢法國大革命,J.盧梭的思想對他產生了極大影響,他被法國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動。他反對專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國在政治上實現統一,把德意志民族的復興與民主革命聯繫起來,並把立憲政治制度視之為理想的國家制度。1815年拿破崙戰爭的失敗、歐洲專制勢力的復辟,使他的政治態度發生變化,放棄了激進的政治主張,開始讚頌現存的普魯士王國,主張以此為基礎而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黑格爾晚年對普魯士王國表現出忠順態度,但對法國革命始終持有好評,對德國保守派──歷史法學派持反對態度。

黑格爾的國家觀繼承和發展了I.康德、J.G.費希特以來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他用哲學的思辨揭示國家的本質,反對17、18世紀的社會契約論從國家的外部特徵解釋國家的本質,國家不是契約的任意產物。

他的國家概念指的不是現存的國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國家理念。現實的國家只是國家理念的表現。國家的本質在於它是倫理理念的現實,是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的東西。黑格爾對國家與社會進行了區分,市民社會是外在的國家,是主觀意志、個人利益的結合形式。國家以它至高無上的意志、倫理精神把整個民族凝聚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國家先於並高於家庭、市民社會,是它們存在的前提,是決定的力量,是人類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是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的統一。個人只是國家的一些環節,生活在國家中,才能獲得個人的人格、自由和價值。黑格爾對德國古典哲學中整體國家觀的傾向給予充分發揮,表明了他對古希臘以倫理和整體為特徵的城邦國家觀的崇尚。

在國家制度方面,黑格爾認為世襲君主制是國家制度的頂峰,王權是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國王擁有最後的主觀決斷權。但他主張限制王權,三權只是政治國家統一意志的象徵,只能依法簽署議會通過的決議。

他對行政權的論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指出行政權是執政權,應當掌握在為社會服務、與普遍利益相一致的等級手中。他反對官職世襲制度,主張任用官吏應以才智為標準並向一切市民開放。他強調國家制度的整體性和有機性,反對機械的分權理論。

黑格爾渴望德意志統一和復興是與其民族主義思想結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國家、民族要獨立自主,論證了戰爭的合理性與必然性,並把日耳曼民族視為優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體現。

在純哲學範圍以外,有許多新教神學家也採納黑格爾的學說,而且他的歷史哲學對政治理論發生了深遠的影響。馬克思在青年時代是個黑格爾的信徒,他在自己完成了的學說體系中保留下來若干重要的黑格爾派特色。可是因為他是某種哲學的最好代表人物,這種哲學在旁人就沒有那麼一貫、那麼無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著不單是歷史意義上的重要地位。

黑格爾的一生沒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時代非常熱衷於神秘主義,他後來的見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為是神秘洞察的東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學當Privatdozent (無俸講師)——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戰役開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寫成了《精神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後在紐倫堡大學當Privatdozent,後來又在海德堡大學作教授(1816年—1818年),最後從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學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學都講授哲學。他晚年是一個普魯士愛國者,是國家的忠僕,安享公認的哲學聲望;但是在青年時代他卻藐視普魯士而景仰拿破崙,甚至為法軍在耶拿的勝利而歡欣。

黑格爾的哲學非常艱深,幾乎在所有大哲學家當中他是最難懂的。在開始詳細討論以前,對他的哲學先作一個一般勾畫,或許有些幫助。

由於早年對神秘主義的興趣,他保留下來一個信念:分立性是不實在的。依他的見解,世界並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堅固的單元——不管是原子或靈魂——的集成體。

有限事物外觀上的自立性,在他看來是幻覺;他主張,除全體而外任何東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實在的。但是他不把全體想像成單純的實體,而想像成一個我們應該稱之為有機體的那類的複合體系,在這點上他與巴門尼德和斯賓諾莎是不同的。看來好像構成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東西,並不單純是一種幻覺;它們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實在性,因為真正看起來便知道各是全體的一個方面,而它的實在性也就在於這個方面。隨著這種看法,當然就不相信時間與空間本身的實在性,因為時間和空間如果認為是完全實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裡產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書中提出來的理智精製品一定是後來才有的。

黑格爾斷言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但是他講這話時,他的「現實的」一詞並不指經驗主義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認,甚至還強調,凡經驗主義者所以為的事實,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實作為全體的樣相來看,從而改變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儘管如此,把現實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舊要造成一些與「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當的」這個信念分不開的自滿情緒。

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即是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該理論的基礎,所有的實體(和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生理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出於對物質的反應。因此,物質是唯一事實上存在的實體。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唯物主義屬於一元本體論,其本身又不同於以二元論或多元論為基礎的本體論,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解釋,它是唯心主義和心靈主義的一個對立面。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它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費爾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辯證唯物論的代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

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是由辯證的唯物論和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部分組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誕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它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真正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辯證唯物論

辯證唯物論是由馬克思所主張的歷史學說和教條。字面上(來自希臘文),「辯證」意思是對話或交談,但是黑格爾的辯證了解,是把歷史演進放在被決定了的段階上。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論用經濟階級的概念取代黑格爾的集體意識(見黑格爾思想)。依此,辯證唯物論教條認為歷史演進是主要基於經濟階級的優劣:就像封建取代少數統治,資本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而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制度將取代資本主義制度——一切都依循不可思議,無法變動的法則。

辯證唯物論是關於世界的物質性學說、關於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學說 , 它採用辯證法的觀點研究世界的本質,所要說明的是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

唯物論是與唯心論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者對立的根源在於對世界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凡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 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 , 物質決定意識 , 物質第一性的觀點都是唯物論的觀點 ; 反之 , 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 , 世界上先有意識後有物質 , 意識決定物質 , 意識第一性的觀點則屬於唯心論。

辯證唯物論的基本觀點是 :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 主張物質決定意識 , 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 , 同時 , 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承認世界是物質的 , 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 , 這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

辯證唯物論從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出發 , 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 做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要做到主觀符合客觀就要防止主觀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人類的認識來源、認識能力、認識形式、認識過程和認識真理性問題的科學認識理論。它首先是可知論。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可知的。人們不僅能夠認識物質世界的現象,而且可以透過現象認識其本質。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從而與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論。認為物質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而獨立存在的,人的意識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和從思想、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認識路線劃清了界限。它是實踐論。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的目的和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它把辯證法應用於認識論,強調人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能動的辯證發展過程。認識的辯證法,表現在認識和實踐的關係上,認識來自實踐,又轉過來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表現在認識過程中,人對世界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多次反覆、無限深化的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稱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鬥爭。」

歷史唯物主義:它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理論,也是科學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觀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

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方法論

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方法論也是一個哲學概念。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範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

歷史唯物主義主要內容

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7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上,中國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代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斷言初級階段至少一百年。)。

其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係,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係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複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餘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繫,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繫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範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準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複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到此,從存在即合理髮散到黑格爾,再追溯到馬克思,從而探討了辯證法,唯物辯證法,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方法論。

何為哲學?

哲學(英語:Philosophy,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按照詞源有「愛與智慧」的意思。在學術界里,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

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於,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性的本質(本源)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係。

哲學是有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律的學問。而科學則是在哲學對宇宙的定性、定邏輯的基礎上分科認識宇宙中的各部分即萬事萬物的定量變化規律的學問。

廣義的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具體定性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

在古代東方是沒有哲學概念的,哲學一詞是近代從西方引入的概念。在使用中常常與處世學問、宗教信仰、統治術、權謀術、易經算命等等概念相混淆。

哲學的終極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實質就是,認知自我,認知世界;世界本原是什麼;世界可否被認知,是否可改變,以及如何去改變。

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解決的是世界的本原問題,唯物主義的馬克思最後給出了物質是世界本原的回答。

世界可否被認知?唯物主義承認物質世界及其客觀規律的存在,承認思維存在於反映的基礎之上,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是可被完全認知的。

哲學是什麼?何謂哲學?這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哲學本身就強調變化,所以哲學是一個問號「?」如此看來,哲學是什麼?······

哲學三觀

指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是被大多數人所認知的三觀,它們辯證統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為三觀的追求目標。

世界觀

世界觀,也叫宇宙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人生觀

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世界觀的制約。

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就社會和群體而言 ,隨著人員更替和環境的變化,社會或群體的價值觀也會不斷變化,傳統價值觀會不斷地受到新價值觀的挑戰。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構成了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哲學發展過程

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還不了解,打雷閃電、山洪暴發等自然現象激起了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認識,這便是宗教的早期雛形,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哲學以宗教的形式存在。

哲學產生於社會生產力長足進步的古代奴隸制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認識能力的較大提高,人們開始思索世界的本質等理論問題,人類早期的哲學思想出現了。

在古代,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龐雜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各種問題,都是哲學的研究對象。這時期的哲學研究對象,包含了具體科學的對象,哲學和科學渾然一體。

到了奴隸社會中期,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具體科學成為一門門獨立的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去了。哲學的研究對象縮小了,並具體化了,在哲學內形成了各種具體的哲學學科: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產生了近代實證科學,各門具體科學紛紛從哲學中獨立出去,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哲學研究對象又縮小了。恩格斯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存在的,只有關於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它一切都歸到關於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

認識論和發展觀的問題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重點問題。

在當代,由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意識科學的獨立和迅速發展,哲學的研究對象又發生了變化。哲學不再研究世界某一範圍、領域的問題了,而是研究整個世界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普遍的規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世界的基本狀態等問題,從而形成了唯物唯心兩大派系。

來說說一個有趣的話題,數學、天文學、醫學、現代心理學,以及當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都不斷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它們都向科學靠攏,而哲學這個介於科學與神學的東西,好像被拋棄了,這個時候,就會有人問,哲學死了?毫無疑問,對這個問題,我持堅定地否定態度。哲學死了?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它涉及哲學的很多方面,比如世界可否被認知?何時被完全認知?······等等問題,科學不是講究科學嗎?講究實證嗎?給出一個實驗或者證明方法,或其他科學實證手段,證明一下哲學死了試試?

人類是多麼的無知。

終於,再次更新完畢,再會。

關鍵詞:時間積累 虛榮心 優越感 對比競爭 無知無能 愚蠢 包容 自私自利 認知 分辨 判斷 歧視 懶惰 傲慢 嫉妒 貪婪 色慾 憤怒 慾望 貧窮 性 金錢 權利 名利 求生欲 存在即合理 黑格爾 馬克思主義哲學 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 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觀 方法論 哲學 哲學三觀

——2016年9月9日 19:29

對暴力事件的看法

為什麼對暴力這件事如此關注?

也許是因為在那樣的環境中長大。在那個年代,偏遠山區的暴力、打架鬥毆、拉幫結派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事情,看看古惑仔,看看教父,誰敢惹!

在那樣的環境中,見過太多的打架鬥毆,見過太多的恃強凌弱,親眼目睹我的小夥伴們將人活活打了幾十分鐘(我從沒參與,他們也不願我參與,從小到大,我是他們眼中的好孩子,類似上帝之城中那個拍照的角色,事件的目睹者,記錄者,多年後,我回顧過去,我在想,我之所以能在那樣的環境中安然無事,真的是因為幸運嗎?),後來住院兩個月,全是內傷……小學,就親眼目睹為了不被別人欺負,拿砍刀在玉米地等待放學的同學,誰會相信,在他的世界裡,這就是制止欺辱的最好方式······而現在的人,用現代大城市的眼光去審視這樣一個群體,簡直可笑,可悲,可嘆。在他的世界,哪裡有警察?哪裡有法律保護?他只是個貧窮家庭的孩子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去保護自己,讓自己不受欺負,不被傷害。在他那個年齡,那個環境,他的世界觀就是:暴力是解決問題最直接的方式,這是他的可悲嗎?這樣看的人才可悲······這是一個大環境,這個環境由來已久,只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演化,這種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鄙夷、嘲諷,嘲諷他們的無知,嘲諷他們的落後,然而嘲諷者能改變什麼嗎?不過是事後諸葛,不過是圍觀看客,不過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假如讓我們回到原始社會,我們也一樣,他們,不過是存於當今的「原始社會」罷了。正如美國要把自己那套自由民主博愛安插在世界的角落,屠殺印第安人,利比亞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打著「反恐」旗號的阿富汗戰爭,最後結果怎麼樣?越陷越深······

別以為世界就只有你看到的那麼大,你難以想像的事,每天都在發生,過去如此,以後如此,永無寧息,最多不過是程度有所不同罷了。當我們被上帝選擇,不幸的生於這樣一個黑暗的地帶,你能做的,就是孤獨前行,放下軟弱,拾起勇氣,自己就是自己的希望。

電影推薦

  • 推薦與本文相關的電影——沙漠之花、辛德勒的名單、第一滴血、斯巴達克斯、拯救大兵瑞恩、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被解放的姜戈、為奴十二載、盲井、盲山、老井、熔爐、索多瑪120天、告白、發條橙、猜火車、霸王別姬、活著、天註定、鬼子來了、盧安達飯店、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小鞋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意志的勝利、黑鷹墜落、藍風箏、末路狂花、我唾棄你的墳墓、七武士、美國毒梟、教父、二戰啟示錄、耶穌受難日、現代啟示錄、狂怒、1942、美麗人生、戰爭之王、特種部隊、勇敢的心、珍珠港、大紅燈籠高高掛、讓子彈飛、角鬥士、拆彈部隊、魂斷藍橋、賽德克巴萊、斯巴達300勇士、革命之路、美國往事、暹羅之戰、獵鹿人、全金屬外殼、野戰排、穿白絲綢的女人、羅生門、雙旗鎮刀客、鏢客三部曲(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兩桿大煙槍、罪惡之城、低俗小說、無恥混蛋、V字仇殺隊、光榮之路、與狼共舞、秋菊打官司、孩子王、一個都不能少、駱駝祥子、圖雅的婚事、可可西里、老男孩(韓國2003版)、搏擊俱樂部、殺人回憶、蝴蝶效應、燕尾蝶,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巴頓將軍、兄弟連、賣花姑娘、聚焦、永不妥協、素媛、魔鬼代言人、1944殘酷的戰爭(這電影看過的人極少,評分扯淡)、原野、人生、北逃、本命年、阿Q正傳、辯護人、狩獵、我們需要性、浪潮、逃離德蘭黑、到阜陽六百里、美姐、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推拿、心迷宮、烈日灼心、無人區、洞(法國越獄電影,1960版)、洞穴(看過的人極少,2012版)、狗鎮、伊甸湖、風月、邊走邊唱、看上去很美、獵犬、魯濱遜漂流記、荒島餘生、馬路天使、神女、暖春、橋(1969版)、無人知曉、蕭紅、放牛班的春天、追風箏的人、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自私的巨人、野山(一般我看過的電影都不會忘記名字,但我想這個電影名想了半天,苦逼,對社會底層生活的刻畫相當到位)、女魔頭(我老是記成公路殺手之類的,查了半天資料終於把這電影翻出來了,強迫症真傷不起!替我收了這電影吧,不容易啊我)······太多了,一時想不起來,這些電影都極好的貼合本文話題,沒有一部是爛片,精挑細選,只為讓你放心觀看,其它相關電影自搜,特別推薦——黃土地、蠻荒故事,上帝之城、七宗罪、芙蓉鎮、夾邊溝,這些電影,很多人都看過,但他們看完就忘了······他們選擇性的過濾掉社會的黑暗面,不是電影人沒有關注社會,不是他們沒有拍出真實的世界,而是各位看客、各位獵奇人、各位圍觀者自覺或不自覺的排斥和拒絕了這個世界的真相(你並不想標榜它的真實,你只想打擊它的無趣),所以鼓勵多看好電影,多看看底層人民,看看人生百態,電影會讓我們學到很多,某個時刻,你會懂,你的世界不是全世界······不要把你的世界強加給別人,特別在你什麼也改變不了的時候。

  • 更新本文相關電影推薦:釜山行、相助、迷霧、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完美陌生人

  • 更新本文相關電影推薦:地球之鹽,推薦本文後續文章(由於圖片過多,於是分離出來單獨成文,為此文子目錄)一生最愛的紀錄片誕生了—地球之鹽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專欄
  • 電影推薦:神級豆瓣豆列大合集
  • 我看過的電影:小海cosea畢生電影單
  • 最新感悟:在電影世界感受自己的無知,這世界好電影太多,窮盡一生也無法一一盡攬,過去總以為經典電影刷完,能看的電影就越來越少,最後發現,給自己1000年時間,恐怕也無法看完這世界的好電影,頓悟:別人的故事再精彩,都不比自己故事那般浪漫、可愛。

  • 如果對電影要求高,可以嘗試看這個推薦,現在很多人使用爬蟲程序抓取優質信息,毫無疑問,這一技術帶來的便利是無敵的,這些推薦單可以幫助我們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這在過去還沒有這個技術時是很難想像的,所以,有時會想像,自第一部電影就有這個技術,會讓我少看多少爛片,節省多少時間!好了,收下,不用謝······8分以上的豆瓣電影都給你(分類排序) - 宇宙酥的文章 - 知乎專欄
  • 類型電影推薦:有哪些好看的高智商懸疑電影? - 夏目的回答、有哪些好看的高智商懸疑電影? - 赤戟的回答
  • 有哪些質量很高的冷門電影?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小學和初中相對來說,意識還很薄弱,處於很無知的一個狀態,高中會好很多,對世界漸漸有了認知,但在貧窮或偏遠、偏僻的地方,都一樣混亂,那裡,你可以看到很多,學到很多,那裡,可以讓你認識一個真實的世界。

我非常支持知乎的一個答案:怎麼看永新校園暴力事件? - 侯少強的回答

這個朋友談了一些點,但剖析問題不夠深,沒有把本質的東西給挖掘出來,而這件事,要剖析本質,就要看完我前文中關於人性的內容 淺談 時間積累 虛榮心 優越感 對比競爭 無知無能 愚蠢 包容 自私自利 認知 分辨 判斷 歧視 原罪 哲學等話題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專欄

還是那個觀點:從古至今,暴力一直存在,只是太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選擇性的過濾。

罪惡是永無止境的一個東西,有些深植於人類的天性令人痛恨,但面對它們,我們又無能為力,暴力,衝動,優越感,歧視,虛榮心,無知,競爭,對比,傲慢,刺激/幸福/愉悅感、冷漠、卑鄙、無恥、偽善、孤獨、偷窺、八卦、圍觀者、看客、惡意傷害、殘忍、威脅、攻擊性、自卑、仇恨、復仇、埋怨、意志不堅定、怯懦軟弱、妥協、焦慮、猶疑、暗中傷人、道德輿論、背叛、恃強凌弱、麻木不仁、謊言欺騙、冷嘲熱諷、不負責沒擔當、脆弱、不包容、虛偽、健忘、衝動、墮落、沉迷、瘋狂、放縱······這些都可以直接用在暴力事件上,這些都可以解釋暴力事件,這些也基本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而其中最重要的罪惡是:無知無能、愚蠢、優越感、歧視、虛榮心、傲慢與偏見、競爭對比,還有無法抗拒的自私自利,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前文有補充說過,貧窮是最接近原罪的一種,這裡,剛好就用上了,暴力環境的一大要素,也就是貧窮……推薦電影——暴力街區……

現在,90後也長大了,新生代已經逐步遠離這樣一個暴力時代,但暴力只能抑制,無法消除,2016年的今天,在那些偏遠地帶,貧窮落後的地方,我相信,暴力依然是他們的常態,對,他們和我們一個時代!只要看完全文淺談 時間積累 虛榮心 優越感 對比競爭 無知無能 愚蠢 包容 自私自利 認知 分辨 判斷 歧視 原罪 哲學等話題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專欄,都會明白,暴力是永無寧息的惡戰,過去,它的直接體現就是人類戰爭,現在,轉化為了競技體育、運動、比賽、成績、語言暴力、輿論壓力、恐怖分子……等等。

而微博的這件事(一個女警察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對我刺激最大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圍觀者的自以為是,一群從沒有經歷過暴力的人,一個沒有被暴力環境洗禮的人,在那裡討論暴力時,帶著不屑與鄙夷,輿論又懷疑的態度,那個時候,我就在設想,真應該把這些人丟在巴西或者印度的貧民窟,讓他們在那裡度過他們的童年,那樣,他就再也不會如此天真……

後來初中,到了小縣城讀書,也發生過幾次印象深刻的暴力事件,曾經寢室的小夥伴們在外面廣場與人發生矛盾爭執,撞球室一群人朝我們走來,熊孩子們,撒手就跑,那場面,別提有多精彩……如今,依舊記憶猶新,不過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歡樂的記憶。對所有人,過去,都不過是一笑了之,面對曾經,我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天真無邪……有一次在動物園,一個小夥伴拆穿了別人的騙人把戲,被黑社會的混混追,想想看,還是初中生,就一群破小孩,呼啦啦的跑,跑到山腳,MD,發現少了一個胖胖,又跑回去找人……那個時候,寢室最威猛的夥伴會為了搶乒乓球台與人博弈,會為了籃球場與人撕逼……雖然現在回過頭去看,那時候好傻好天真,好可愛!但同樣明白了,在什麼環境,不是由你決定的,在那樣的環境就會有那樣的事情,我只想感謝他們的一路陪伴!從來沒覺得那是多麼愚蠢的事,無論是小學文憑,還是初中,還是大學,還是博士……哪怕明白,這是法治社會,也永遠無法改變一個人的經歷,社會會讓人真正成長!老虎待在籠子里久了,就不再是森林之王。暴力只可能減少,不可能停止,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事實,美國也暴力,每年都有無數槍殺案。

別說小學,初中,高中,即使在大學,即使是大城市,我相信,每個學校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吸毒的、賣淫的、販毒的、賭博的、暴力的······等各類人物角色,這是必然的,林子大了啥鳥都有,這句話絕不是一句空話,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人與人的差距巨大,只是我們生活在不同維度的世界,對別人的世界也一無所知,或者說毫不關心,除了獵奇心理外,更多的是,經意或不經意間的冷漠以對,雖然大多數人無法接觸到這些小世界,但它們一直存在,不會消失,不會停止,它們就像腫瘤一樣,惡性複製、侵染、傳播,直至毒害一個人的生命······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環境下,這些難以想像的故事,恰恰是他們的主流文化,看看中國的「配陰婚」,再看看非洲「沙漠之花」的「割禮」,以及「陪睡」、「燙乳禮」、「腹部作畫」、「戴唇盤」,看看美國過去的「膚色歧視」,德國的「猶太歧視」,烏干達的「兒童祭祀」,泰國的「自我刺穿」,衣索比亞的「插竹籤」,卡圖馬族的「強姦」,西伯利亞女人的「招待旅客」,塔斯曼尼亞的「寡婦」,哥倫比亞丈母娘的「洞房監管」,西瓦族的「食男精」,南美洲的「亂倫」,海達特撒族的「性替代」,緬甸的「胯下鈴鐺」,法屬蓋亞那的「新娘共享」,李安在電影喜宴中赤裸裸的展示了中國的「婚宴文化」、「酒桌文化」,除了這些,古代什麼女人裹小腳,殉葬,活人祭祀,皇宮太監之類的······這些,不是一部沙漠之花就可以拍完的,這些,不是難以相信就可以改變的,這些故事都真實的存在於我們的世界,這個時候你會明白,你的世界不是全世界。

世上最大的暴力事件是戰爭,破壞力最大的是戰爭,可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戰爭停止過嗎?2016年的今天,戰爭停止過嗎?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已經離我們半個多世紀,而就在21世紀的今天,這個世界,依舊有大量的國家和人民深陷泥潭,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蘇丹、剛果(金)、緬甸、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喬治亞、摩爾多瓦、哥倫比亞、馬里、中非、菲律賓、馬來西亞、索馬利亞、印度······動動腦子吧,口頭上的反對暴力能改變什麼?誰不知道暴力的傷害,又是誰發動的戰爭?誰來回答這個問題······分支文章推薦:一生最愛的紀錄片誕生了—地球之鹽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專欄我只知道,我懷著赤誠之心看待中國現在的和平(雖然中國周邊形勢異常嚴峻當前中國周邊形勢? - 小海cosea 的回答),我們是多麼的幸運,生活在這個國度······

reference:World War I

這裡有必要摘錄毛的幾句話來說明暴力的問題和我的觀點,摘錄就說明我理性上支持這樣的觀點。

  • 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 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

  • 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再鬥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他們也是決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

  • 人民靠我們去組織,中國的反動分子,靠我們組織起人民去把他打倒。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這也和掃地一樣,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再來看看另外一個版本,賽爾喬·萊翁內導演的「革命往事」中有句台詞是這樣說的:I know I am talking about,we are talking about revolutions!The people who read the books go to the people cant read the books,the poor people says,"we have to have a change."So the poor people make the change.And the people read the books they all sit around the big polished table and they talk and talk and talk and eat and eat and eat.Then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poor people?They died.Thats your revolution.So please dont tell me about revolutions.)
  • 如果他們要打,就把他們徹底消滅。事情就是這樣,他來進攻,我們把他消滅了,他就舒服了。消滅一點,舒服一點;消滅很多,舒服很多;徹底消滅,徹底舒服。中國的問題是複雜的,我們的腦子也要複雜一點。人家打來了,我們就打,打是為了爭取和平。

  • 我最想引用的一句話:槍杆子里出政權。(所以,再不要說什麼暴力咋滴咋滴了,普京不暴力就沒有現在的俄羅斯,毛不暴力就沒有新中國,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類歷史過去是這樣,2016年的今天是這樣,以後,還會是這樣)

  • 沒有暴力,就沒有毛的一句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reference:World War II

無關此文的摘錄(簡直不能更精彩,雖不是毛粉,但這些話讓人尊敬。)

  • 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 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處興旺時期,好象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就寄托在你們身上。

後來,經歷了一些讓人刻骨銘心的事,見過了社會的卑鄙無恥——明明是別人的無緣無故,變成了冰冷世界的無情殘酷,所謂的正義、保護,就是幫著壞人說話的一群笨豬。那個時候你會嘲笑自己:老子信了你的邪。歷史使人明智,宋江以為,他真的可以和朝廷和睦相處,融為一體,多麼可笑……相反,毛的思想是「槍杆子里出政權」,你不把槍抵在人家頭上,人家不會認輸,永遠不會!暴力雖然很偏激,但不得不承認,簡單,高效!無論如何,你都無法辯駁這個問題,宋江沒弄明白的,毛弄明白了,這就是他們的巨大差距······那個時候,以為離開了偏遠山區,就應該相信「他們」,沒想到,社會狠狠地甩你一個耳光!那以後,該出手時就出手!如果說小時候學到了什麼?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還有就是:博弈……後來也把普京說的——如果打架是無法避免的,那我就先動手了——當做至理名言。

寫到這裡,不得不繼續摘錄,以下,摘錄成吉思汗經典語錄,有些內容雖偏激搞笑,甚至不合時宜,但摘錄就說明,其精神內核,理性上我是一萬個支持的,雖然這再不是打打殺殺的世界,但他們的某些精神我依舊願意學習。或許,這就是人類天性中的瘋狂與暴力,慾望與衝動,作為此文的引用,再恰當不過。(年代久遠,無從考證,那個時候還是文言文,必然都是經過後人整理刪改的,不過一切都不重要,其精神內核才是我最關注的。當然,如果一定要說這些是「心靈雞湯」,那麼這些征服者的「心靈雞湯」我也是願意把玩的。)

  • 最無厘頭:男子最大之樂事,在於壓服眾亂,戰勝敵人,奪其所有,騎其駿馬,納其美貌之妻妾。
  • 打仗時,我若是率眾脫逃,你們可以砍斷我的雙腿;戰勝時,我若是把戰利品揣進私囊,你們可以斬斷我的手指。

  • 在明亮的白晝,要像雄狼一樣,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裡,要像烏鴉一樣,堅毅耐心!

  • 是上帝的懲罰,如果你沒有犯下那麼多罪孽,上帝不會派我這樣的人來懲罰處置你。

  • 不要因為路遠而躊躇,只要去,就必到達。

  • 意志差的,容易憂鬱,才華差的,容易煩躁。意中,無須憂鬱,心中,無須煩躁。

  • 苦難,能使人堅強,也容易使人暴烈;能使人容忍,也容易使人殘酷無情。

  • 若想治身,必先修心,責人之前,必先責己。

  • 美人和名馬,誰都喜愛。若只醉心於此,將身敗名裂。

  • 與其悲嘆自己的命運,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

  • 君子如果以小人之氣,就將失去其國度。小人如果以君子之氣,就將失去其頭顱。

  • 男人的苦難是一樣的。

  • 婚姻而論財,殆若商賈矣!(有其歷史背景)

  • 別等人家把箭,先要射穿他的喉嚨!

  • 戰勝了敵人,我們共同分配獲得的財物。
  • 要讓青草覆蓋的地方成為我的牧馬之地。
  • 不要想有人保護你,不要乞求有人替你主持公道,要學會靠自己的力量活下來!

  • 天下地土寬廣,河水眾多,你們盡可以各自去擴大營盤,征服邦國。

  • 你的心胸有多寬廣,你的戰馬就能馳騁多遠。

  • 我最最喜歡的一句話:在我的力量還不足的時候,我就得忍讓,違心的忍讓!

拿破崙說了哪些話?下面就來摘錄拿破崙的經典語錄,是不是心靈雞湯?無所謂了······(同樣無從考證,歷經時間的流變,還有諸如翻譯的準確性,信息傳遞的失真性,這些都只能自己分辨、判斷了,無論是不是拿破崙的語錄,其精神內核都是極好的。)

  •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 在我的字典里,沒有「不可能」。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不可能」只有庸人的詞典里才有。「沒有機會」是弱者的最好代詞。
  • 拿破崙在征俄慘敗時說道:「從偉大崇高到荒謬可笑,其間只差一步」。
  • 承受痛苦,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 一個人應養成信賴自己的習慣,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氣和毅力。
  • 我只有一個忠告給你——做你自己的主人。
  • 我性嗜奠基,不嗜產業,我的產業是榮耀和盛名。
  • 我的基本要素是工作,我生來就是為了工作。
  • 統治世界的是想像力!
  • 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勝之,做得好卻是判斷的標準。
  • 戰士們,在那金字塔的絕頂上,40個世紀在俯視著你們!
  • 再同意不過:在那些厭惡壓迫的人群中,有許多人喜歡壓迫別人。
  • 人生之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屢敗屢戰。
  • 永遠別以為敵人比你愚蠢!
  • 我承認我很矮,但如果你因此取笑我的話,我將砍下你的腦袋,消除這個差別。
  • 我的勤奮和我的榮譽,在我死後,足以鼓舞千秋萬代的青年。
  • 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之下。
  • 最可愛的一句話:在愛情的戰場上,唯一獲勝的秘訣是逃跑。

說到霸氣,歷史上霸氣的語錄是這樣的。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易水歌》

  •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宋·陳亮《水調歌頭》
  • 大丈夫生當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秦始皇南巡·叔父&項羽
  •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莊子·胠篋》
  • 寧叫我負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負我!——三國·曹操
  •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霍去病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沁園春·長沙》
  •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高祖·劉邦
  •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續資治通鑒長編》
  • 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
  •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喻中原檄》
  • 朕非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
  •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東漢末年·黃巾軍
  •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孫中山《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演講》
  • 史上最霸氣:犯我天威者,雖遠必誅!——西漢名將·甘延壽&陳湯

這裡,有必要再次引用前文的一句話:永遠不要試圖看懂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卑鄙和無恥,這個世界充滿惡意,這個世界傷人至深,這世界的卑鄙和殘酷,教會我們練就一顆強大的內心。

法治社會是什麼?保護你不受傷害嗎?太天真了!

法律不是萬能的,有時候,還來不及用法律解決問題,你就已經被傷害了,受傷害後再談法律?即使能用法律手段讓對方受到應有的懲罰,又有什麼卵用?那根本不是我們想要的,或者說,遠遠不夠……傷害已經造成了,即使他死一萬遍也無法改變現實!如果這種傷害是終身無法彌補的,那以後,再也回不到過去,我就在想,一個殘廢的人要怎麼原諒這個世界?法律,雖然抑制了這種行為,但當事情發生後,法律給你的不過是一個安慰而已。活於人世,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不受暴力事件的傷害是不現實的,有部電影——買兇拍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個時候,如何自衛才是應該學習的。當別人拿著槍架在你的腦門上時,你跟我說報警,你跟我說別衝動,你跟我說要動用智慧,你想告訴我什麼來著?法律手段?孩子,動動腦子吧!法律沒有錯,但法律不是萬能的!

再來談一下那位警察的演講一個女警察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朋友。我微博是這樣寫的——沒有經歷過這種環境的人太天真了,我在想,那個被打的人,被打5個小時,公共場合!在這5個小時,來來去去的人也許成百上千,但沒有任何人上前制止傷害,也沒有任何人真正幫助過他,報警算嗎?5個小時,人都不成人了,傷害已經發生了……站在他的角度,換位思考一下!這就是所謂的社會,都是事後諸葛,是想隱藏自私自利的天性嗎?永遠無法掩蓋!

知嗎?這世界最無助的就是——沒人幫你,你也幫不了自己。

觸動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很單純,這和本文探討的話題太逼近了,前文是宏觀性的談人性、哲學,而更新的這篇暴力文章就是要從微觀層面上來談這個話題!

寫這篇文章,我只想對看到此文的讀者說一句——珍愛生命,如果不幸碰到壞人,學會保護自己,傷害一旦發生,法律教會你的就不再是保護主義,而是後悔莫及!

法治社會不是你不惹人,而是人要犯你,這是雙向的,無法控制的,當一個人無助的時候,需要朋友的挺身而出,需要朋友的奉陪到底。

老毛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畢竟,這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壞人的猖狂,而是好人的沉默。

當然,在可以用文明手段避免暴力事件的地方,毫無疑問,果斷放棄暴力手段,本文僅僅針對無法避免暴力的環境,以及無法預測是否有發生暴力事件可能性的所有地帶。能選擇法律,當然選擇法律,這還用說嗎?

就在前幾天一個晚上,我一個人去踢球,和一個社會上的人發生矛盾爭執(如何判斷的,他罵我學生仔,怎麼不回去過性生活,以及他的素質等,可以判斷,他當然不是學生了),他要使用暴力了,隨手撿了塊磚頭,這個時候,打架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了,跑到足球場邊,撿一塊磚頭,開始吧,博弈吧,他放下磚頭,來,你砸!我扔掉磚頭,愛激將法激將法去······什麼是自我保護?就是在你洞察到對方的攻擊性時,在他做出傷害你的動作前,想一下李小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幹掉對方!(備註:發現別人在博弈中已經輸了的時候,頭腦要儘快收手,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各位自己掌控)

另外,一定要利用知識來保護自己,感興趣的學學人體結構吧,會有幫助的,比如:

知識是什麼?和暴力有什麼關係?看看《蠻荒故事》那個化學家就知道了,生活中也有用知識讓你刮目相看的另類暴力,下面這位就是中國的一位化學家,現實版的《絕命毒師》,推薦此文:有文化到底有多可怕? - 眠眠的回答

最好的武器是腦袋,最完美的方式是——和平。

還有,老毛說了: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所以,在此告誡各位,跑步絕對不可荒廢啊!

以上,僅個人觀點。

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

reference:War

World war

World War I

World War II

Thermonuclear weapon

Nuclear weapon

Missile

Human body

Anatomy

Circulatory system

——小海cosea 2016年9月12日 16:36

《壞人》

不怕壞人的明目張胆

就怕壞人的背後一刀

不拍壞人的狂妄猖獗

就怕壞人的陰險狡詐

畢竟,未知是最大的恐懼

卑鄙無恥哪裡敵得過

人心難測

人在江湖

牢記

人心險惡!

——2016年9月21日12:21

未經授權,所有回答/文章,拒絕任何形式的轉載,分享鏈接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書籍購買

郵箱:hoctoboy@gmail.com

微信:hoctoboy 微博:今日經濟hocboy (二維碼自動識別)

希望我的文章/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感謝你的關注與支持。

create is my all.魂盪魄,勇者雄心——小海cosea


推薦閱讀:

為什麼玩遊戲不花錢的人總是對花錢的人有一種優越感?
看動漫與中二優越帝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公知和所有既得利益者的滿滿的文化優越感?
為什麼一部分所謂的「原著黨」總是會有一種優越感?
為什麼不喜歡別人發現自己在努力變好?

TAG:思考 | 虚荣心 | 优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