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大家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來左右情緒。

情感的存在,使我們有了內在的行為動力——思考的慾望、學習的慾望、社交的慾望等等——它是人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否則我們只是不聞不問,不省不動的機器;它讓人懂得趨利避禍,例如效用主義(Utilitarianism);同時,它有利於人們產生,同理心和同情心,從進化意義上,必要的社交有利於種族繁衍......等等等等。總之,情緒對於人類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法國18世紀前後,啟蒙運動思潮提倡理性主義;而現代社會,我們普遍受過多年嚴苛而理性的普魯士特色教育。我們發現:情緒的失控,很多時候是不利的,有時甚至嚴重到左右邏輯判斷的地步。比如,「抑鬱症的產生」,「戀愛中的女人智商為零」,「拖延症難以根治」,甚至「sm文化的出現」等等,雖然上述例子對不同個體的利弊不同,但是他們都揭示了,情緒左右(甚至有害)理性判斷的現象(廢話啊喂),而這種過程往往是潛意識的,不受人控制的。

那麼,情緒反饋到底是怎麼一種機制?人的感情體驗怎麼產生?怎麼合理利用情緒,控制情緒?當我們在生活中面對起伏時,怎麼儘快調整狀態?——怎麼提高自控力?

對於這些有意思的問題,我儘力結合現有的科學研究,寫出一些可能的結果。(所以這是科普文啦:-D)

人腦神經系統的情緒,有兩個控制中樞,一個是自發的情緒反應中樞 杏仁核(Amygdala),另一個是高級情緒中樞 前額葉(Frontal Cortex). 後者是較晚出現的結構,而且物種越高級,其佔有的體積比例越大。在情緒的產生和調製過程中,二者相互配合。簡單來說,前額葉的特定區域會對杏仁核的情緒反應(原始的,衝動的)做出處理(協作),壓制其違反邏輯的因素. 而當前者的功能受抑而後者功能增強時,我們的理性就會受到壓制。一般情況下,這兩個區域處於協作狀態,劇烈的神經內分泌變化,通常是打破這種協作的誘因。

紅圈圈勾出的就是人的杏仁核結構

總結一下:杏仁核產生原始情緒,前額葉對其進行邏輯過濾;而神經內分泌的劇變,引起情緒失控(前額葉被抑制,杏仁核過於興奮)。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走極端,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為——他們神經內分泌水平變化太劇烈啦!

具體的,可以用幾種激素說明,例如在戀愛的過程中,內分泌的突變體現在催產素、抗利尿激素增加(需要親近/擁抱);睾酮/雌激素增加(性慾);多巴胺、血清素、神經生長因子增加(快樂因子)。這些激素的突變,使得情緒容易失控,前額葉的理性判斷開始變弱。因此,「智商為零」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

20世紀70年代,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唐納德·納夫圖林和他的同事以數學與人類行為之間的關係為主題,寫了一份可以稱為天書的報告。他們特意安排了一個演員(說成是邁倫·福克斯博士(Dr. Myron L. Fox,暗示是騙子),還幫他杜撰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簡歷)在一個教育研究學術論壇上用這份毫無意義的報告做了一次演講,並用雙面陳述、新的專業術語,甚至自相矛盾(hedging, invented words, contradictory assertions)等技巧來回答聽眾的提問,然後詢問台下作為聽眾的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問他們覺得這個演講怎麼樣。在整個演講中,聽眾似乎完全被這個演員看似深奧、實則毫無意義且自相矛盾的演講給征服了。根據聽眾的反饋意見,絕大部分聽眾認為福克斯博士的演講條理清晰、分析到位、非常棒。85%的聽眾表示,學識淵博的福克斯博士的演講組織材料的邏輯性非常強,70%的聽眾稱讚他用的例子,95%的聽眾認為他的講話非常具有啟發性。聽眾似乎從福克斯博士的胡話中聽出了偉大的智慧言論。這個奇怪的現象被稱為"The Dr. Fox effect".

激素的變化,會抑制前額葉的情緒和邏輯功能,從而產生「被忽悠」的現象。杏仁核和前額葉的反饋機制形成一種環狀拓撲結構,兩者互相影響,相輔相成。

拓撲的先聲:七橋問題(好吧雖然跟文章關係不大但是拓撲很有意思啊而且運用廣泛)

所以下一個「奇妙」的結論:

1、措辭精妙,聽上去很有說服力的言論,有可能只是一種騙術,它用了各種演講技巧,使人心理上感到滿足,從而影響邏輯判斷,讓人推崇。所以,接受信息的時候,請適當冷靜客觀;雖然做不到完全理性,但至少能或多或少規避一些沒營養的心靈雞湯。(這麼說我這篇文章也有運用演講技巧的嫌疑哈哈哈,但是這是科普文章,動機純良,求別拋棄QAQ)

2、既然人的激素水平可以被煽動,那麼學習一些演講說話技巧,對於交流想法、溝通經驗是可行的,因為它們能讓你更加傳情地表達想法,使別人感同身受——這無疑對交流非常有益。這也讓我聯想到同理心的話題,具體的可以看看這篇文章:有趣的社交two tips

另一方面,對於sm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用人大腦的應激系統來解釋。

內啡肽(endorphin),是一種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激素。能產生嗎啡、鴉片劑一樣的止痛作用和欣快感。

有研究表明,人在經歷痛苦、難受之後,大腦會分泌內啡肽來緩解疼痛,分泌多巴胺來產生快樂,這是一種負反饋調節。

展開來說,統計結果表明,童年經歷過長期的不幸之人,更有可能成為BDSM參與者——因為他們已經適應了內啡肽多巴胺的調節機制,並於潛意識裡期待安全感。類似的,比如人在跑步之後產生幸福感,其實也是由於內啡肽這東西的存在。

當然,說到sm就扯遠了。咳咳。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合理利用情緒,甚至控制情緒呢?

這就得看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痛苦的回憶很難忘記,而快樂的事卻沒記住多少? - 心理學

裡面各類回答非常豐富,不想跳轉的朋友可以看我接下來的簡要概括。

具體來說,在記憶的事件數和細節上,分別有:

  1.相對於正面情緒記憶,負面情緒記憶的數量多。

  2.相對於正面情緒記憶,負面情緒記憶的細節更豐富。

......

更為具有普遍性的結論是:情緒性的記憶持久性/持續性更好

可以解釋為: 情緒性記憶可以幫助人在回憶過去時代入,從而加強這些經驗,以起到減少錯誤,或者相反,掌握自己擅長的事(學起來更快樂)的作用。

然而研究數據表明,人在記憶正情緒經歷和負情緒經歷上的記憶力(結合強度和持久性)是不相上下的。

正面情緒記憶的記憶強度可能略高於負面情緒,二者都高於中性情緒記憶;而正面情緒下記憶的可靠性(準確性)低於負面情緒下的記憶可靠性,但二者還是都高於中性情緒記憶可靠性:

所以,其實影響我們人消極還是積極狀態的,真的只是心態問題。

結論:

1、遇見不順心的情況,最好的方法是即時調整情緒,因為負面情緒記憶容易持久,而這會讓人狀態持續消極。

2、做一個寬容的人,盡量給自己留下積極的回憶,懂得運用第一條技巧,減少不必要的負面情緒,可以讓自己更快樂——嚴格地說,現在和未來的快樂。

最後,說到寬容,可以看看這篇文章:什麼是真正的寬容? - 心理 雖然個人認為,高票答案有抖機靈之嫌疑(用了一大堆繞來繞去的數學公式解釋了一個離散數學基礎理論),但是他關於「認知函數」的想法還是很有道理——即隨著個人經驗的積累,判斷標準的合理化,人能夠更加包容多樣性,接受差異性。所以,人要不斷學習,積累見識,這不僅對個人成長有力,更能幫你更全面地看待問題,包容地對待周遭事物,對別人有利——實在是,雙贏啊!

  • 最後的最後:

也許有人會說,筆者寫了這麼多,用了這麼多研究啊理論啊統計數據啊實在是太冗長了,不如直接在生活中體會接人待物的妙招,哪裡有這麼教條的東西啊。

我的回答是,確實存在這個問題,我非常贊同。但是筆者本來就是一個情緒化過於嚴重的人,在情緒不受控制的時候,習慣找一些相對「理性」的東西來平靜自己的思緒——這是我自己喜歡的調節方式,說到底只是為了調整情緒和娛樂消遣之用(寫著好玩~)我並不是權威,也沒有那個能力成為權威,寫寫科普也只是希望大家看個樂~如果文章有與朋友們相左之處,我是非常歡迎討論的~

anyway,娛樂至上,快樂第一嘛~

補充材料:

如何快速走出焦慮,拖延,浮躁情緒?zhuanlan.zhihu.com/p/23

參考資料:

什麼是真正的寬容? - 心理

痛苦的事情很難忘,快樂的事情卻記不住多少?-恐艾干預中心

為什麼「浪漫的情感」會使人盲目? - 心理學

跑步30分鐘「內啡肽」水平上升 運動帶來幸福感

拓撲_百度百科

內啡肽_百度百科

杏仁核_百度百科

bdsm_百度百科(污)

多巴胺和內啡肽究竟有什麼區別? - 生物化學

推薦閱讀:

「不轉發就XXX」究竟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女人喜歡把自己比作貓?
人为什么会由爱生恨?
有哪些態度和行為,大多男生習以為常,卻讓女生覺得很low很討厭?
成年人怕黑是為什麼?

TAG: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 自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