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母親的功能需要「自以為是」
(此文已授權「十分心理」微信平台首發,轉發請與shifenxinli後台聯繫)
「自以為是」,百度詞條的解釋是: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認為自己的觀點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他人意見,形容主觀,不虛心。
前日閑聊,嗯,就是閑得難受時找點事做的那種聊,讓我在某一刻,體驗到對於某些情況來說,父母如果真的能夠「自以為是」,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好事。看,這就是做閑事的好處,閑中,就可以激發出一些中規中矩中無暇觸及的思想。
事情源於一個朋友的帖子,那個帖子里寫到一隻母貓生了五隻小貓,當五隻小貓被一隻只領養後,母貓的淡定與從容。我沒去關注寫帖子的人對於處理分離的領悟,而是一下子關注到了那隻母貓的折耳血統。於是就在群里發了一句「竟然讓她生了五隻,折耳貓的基因缺陷會讓他們老年很痛苦,好殘忍的人類」。一言引來諸多解釋,大家告訴我她是意外懷孕,我說到有些國家是禁止折耳血統隨意繁殖的,因為它們的缺陷會讓它們太痛苦。然後一位非常相熟的朋友便順勢給了我一個對仗的句子:「自以為是的人類」,因為對她而言,做媽媽的渴望是天性,人類沒有理由因為怕它們痛苦而剝奪它們生育的快樂。
其實我們誰都不是貓,所以誰都不能代表貓的情感世界,所以很顯然,折耳貓該生或不該生,兩種觀點都是自以為是的,或者都是自己內在情感、人生哲學觀的投射罷了。只是當我說不應該讓那隻貓生時,會喚醒很多人成長過程中被剝奪、被控制的體驗,可能會喚醒曾經作為弱者被傷害的憤怒(創傷喚醒);而她說應該生時,在包容尊重的初衷之下,卻可能隱含著對責任的放棄或者對開明母親的呼喚,或者對痛苦的否認,或對掌控命運的渴望(各種防禦機制)。所以,人世間的事情,真的沒有哪一件可以是絕對正確,而毫無壞處可尋的,所有的事情,不管看起來是好是壞,一定會有相對的一面隱藏其中。
倒是關於「自以為是」這幾個字,讓我想到了曾經歷過的一些人和事,讓我想到,他們生活中的艱難,恰是因為父母太缺少了「自以為是」的能力,所以造成父母與子女兩代人的苦惱。
A媽媽與兒子關係非常緊張,她在成長中是一個被傷害的孩子,所以她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諸多的困難。在孩子小的時候,她對孩子有很嚴苛的管束,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她與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緊張,慢慢地,她不再有能力與孩子抗衡,為了緩解與孩子的關係,她開始放手,當孩子獲得更多的家庭權力後,慢慢開始變得對父母頤指氣使,而她為了不破壞與兒子漸漸「變好」的關係,只能全盤接受孩子對她的不斷攻擊與傷害。當我問她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時候,她告訴我「我區分不出來什麼才是對的,也不知道什麼是應該拒絕的」。她內心缺少的,是「自以為是」的能力。
B女士與領導關係非常緊張,只要是領導安排的事情,她一定會用各種辦法給頂回去,然後她會滿腹委屈,覺得領導總是跟她過不去。後來她聊到她的成長經歷時,她自己對這個現象突然有了理解:她的爸爸是家庭中的頂樑柱,所以在家庭中有著絕對的權力,而她的媽媽是一個很懦弱的人,所以,在她的成長中,她很難感受到媽媽的價值。她的父母很寵愛這個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所以,她在家庭擁有除了父親之外比其他人更高的地位,包括她的母親。所以,在她的家庭中,她的母親是必須服從於她的。她帶著這個模式長大,她容不得別人指揮她。但是,她的生活也很痛苦,因為她感覺沒有人可以約束得了她,她內心的破壞衝動像野獸一樣難以控制,她說「我真希望那時候我媽可以多管管我,哪怕是打我也好,那我現在就不必這麼痛苦了」。在她與母親的內心世界,她們都沒有能力感受自己的「是」。
我們仔細去想想「自以為是」這件事情,在現代漢語里這是一個貶義詞,但如果我們拋開其脫離現實的自傲與自大部分(這種狀況本身就已經是人格中的非健康內容了),一個母親(孩子的主要養育人,不是單指「媽媽」這一個人)其實是需有能力「自以為是」的。當然,既然是自以為是,就有可能是錯的,但是,如果一個母親能夠冒犯錯的險,而堅持對自己決策的相信,這個母親的功能也不會太差(偏執者除外)。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孩子的學習問題了。
很多媽媽曾非常焦慮孩子小學不寫作業怎麼辦?孩子初中搞對象怎麼辦?孩子高考成績差怎麼辦?等等。一路焦慮過來,一路管束,一路對抗,到最終,可能還是怕什麼來什麼。而另一些媽媽從一開始就堅信孩子的事情應該由他們自己去努力,所以她們不陪寫作業,不督促裝書包,不陪著上各種補習班,但是,她們還是可以看到別家的的媽媽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心力,所以,如果缺少了點「自以為是」的能力,是很難耐受對比之下的焦慮的。但往往能夠耐受一年的焦慮,換來的卻是孩子自主的能力。
另一個例子是母親與嬰兒的關係,對於一個剛出生的孩子,ta沒有語言表達,肢體動作也尚在發展,母親理解嬰兒的需要,只能是來自「自以為是」:在觀察、感受孩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情感中去體會和理解孩子的需要。而這些,恰是一個有抱持功能的母親共情孩子的基礎。
在很多母親「自以為是」的功能不足的同時,更多的情況是「自以為非」,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增加更多的困難。比如一個在家暴之下無力脫身的媽媽,為了緩解被虐待的痛苦,她會將自己感受為壞的,所以才會被虐待。而目睹母親這些受虐經歷的女兒,往往會認同媽媽的受虐人格內容,或者自暴自棄,或者重複母親的命運,也有些會對母親反向認同,發展出強烈的對異性施虐的願望。
或者有些父母在壓力之下,無力試著去改變糟糕的命運,認為「我根本沒有能力變好」,於是就像是被卡死了,一邊抱怨命運的不公,給自己帶來太多的痛苦,一邊不斷告訴試圖幫助他的人:那些太困難了,我改變不了。他們無力從自己身上尋找資源,也無力下決心哪怕做出一點點改變。他們被幻想中自己的無能、糟糕等等嚇倒了,於是就只剩下了抱怨的功能,卻無力改變什麼。而他們的孩子,很可能也會斷續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自以為是」其實是需要非常多的能力的。比如自信,有的時候,一些比別人眼光長遠的人,在周圍人的眼裡會是自以為是的(貶義),這只是因為別人尚沒有他的眼界,所以也就無法看到他眼中的風景,當他與周圍人不一樣時,自然就會承受別人責備甚至貶低他的壓力;比如承擔責任、承受焦慮的能力,因為當一個人能夠堅持自己的選擇時,必須要同時有能力承受選擇錯誤的壓力,只有不被出錯的恐懼壓跨,才有可能堅定前行;比如清晰的心理邊界,只有邊界清晰了,才不會被他人的情緒所擾,才能區分出自己的權力和責任,從而避免來自他人的影響。
推薦閱讀:
※一個人喝醉了做了什麼事情,第二天完全不知道,是不是第二人格出現在喝醉的時候了?
※如何擺脫童年的陰影 創傷 ,克服長年形成自卑感?做到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自我認知?
※異常急躁,如何變得有耐心?
※INFP們是否對自己的INFP屬性很自豪?
※如果一個人格分裂的人,在第二人格的狀態下不小心照了鏡子,會發生什麼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