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的銀河史詩——《基地》

基地,阿西莫夫,兩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阿西莫夫一生碩果累累,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而他三個最重要的系列:《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

「基地」這個名字沒有人陌生,本拉登所建立的恐怖組織就叫基地,很多研究者都認為是因為本拉登也喜歡阿西莫夫的《基地》,所以才以此命名。

劉慈欣的《三體》中也有以此描述:

泰勒想轉移這尷尬的話題,就把隨身帶著的手提箱放到床沿上:「我給您帶了一份小禮物,」他打開手提箱,拿出一套精裝的書籍,「這是最新阿拉伯文版的。」

老人用瘦如乾柴的手吃力地抽出最下面的那一本:「哦,我只看過前三部曲,後面的當時也託人買了,可沒有時間看,後來就弄丟了……真的很好,哦,謝謝,我很喜歡。」

「有這麼一種傳說,據說您是以這套小說為自己的組織命名的?」

老人把書輕輕地放下,微微一笑:「傳說就讓它永遠是傳說吧,你們有財富和技術,我們只有傳說了。

——劉慈欣《三體2:黑暗森林》

或許阿西莫夫更出名的,是其著名的機器人三大法則吧。此為《基地》專場,也就不探討機器人法則,雖然機器人法則也在基地系列多次出現。

基地在前後傳的一步步擴展中形成了銀河系一部壯麗的詩篇。

1 基地三部曲

基地》(1)一開篇講述了雄偉的心理史學和謝頓計劃。

心理史學的基本前提是:

(1)作為研究對象的人類,涉及的人口必須足夠龐大,使得整體可視為一群隨機互動的個體,因而能以統計的方法處理。

(2)研究對象中必須沒有人知曉本身已是心理史學的分析樣本。即須保證研究對象的隨機性和自發性。

哈里謝頓以整個銀河系的人類作為研究對象,在群星的盡頭建立了基地。基地的人對心理史學具體研究方法一無所知。

基地背後依託的強大的科技力量成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次次的謝頓危機中,基地上的人通過科技、宗教、貿易等手段完滿的解決了問題,證明了心理史學的預測性和可行性。

看完《基地》的時候我不過覺得故事有趣,社會大勢決定走向而非一個個英雄個體,這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致;通過科技、宗教和貿易等力量對社會進行影響的觀點也並不新穎,但他站在整個銀河的角度設計故事,通過一個計劃展現了銀河變遷和具體情景下的心理史學的影響就不得不說很有趣了。

《基地與帝國》(2)並不是一帆風順地按照謝頓計劃執行下去了,又開始令人驚喜。謝頓計划行進過程中出現了偏差:謝頓計劃的基本假設是人類總體不變,而未考慮人的進化和突變種的出現,而騾的精神力量使得計划出現偏差,於是第二基地登場。

第二本精彩之處在於提出了人精神力量的潛力。人的情感一直有著無窮的魔力,甚至是莫可名狀難以預測的,阿西莫夫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實在難以預測未來科技將會有怎樣迅猛的發展,也難以描繪出神秘的新科技世界,但考慮到心靈力量這點也真妙。

現代觀點通常把一個個人當做理性人來對待,放在時代背景下考慮其行為,通過大數據估計並預測可能的結果,但卻一直忽視了對心靈的研究。但人不理智,人時時刻刻都受情感左右,阿西莫夫選擇開發人情感力量作為新的手段的確是高明,描述也特別吸引。

《第二基地》(3)中第二基地用巧妙的手段最終讓謝頓計劃回到了正軌。第一基地發現第二基地的威脅後,對第二基地產生了敵意想要消滅之,而第二基地又必須在不影響社會大勢的過程中解決危機並且修正謝頓危機的偏差。

第三本的有趣之處便在於第二基地手段的巧妙性。謝頓計劃不可能毫無偏差,再精準的科學也會有一定的誤差,而心理史學一旦出現了微小的偏差,就會因蝴蝶效應的影響變得無比巨大,這個錯誤會以指數增長,一直到無限大,所有的計劃也付諸東流。

謝頓計劃成功進行這麼多年,也是因為有第二基地隱藏在群星的盡頭修正偏差。與第一基地全是科學家不同,第二基地的成員全都精通心理史學,且發展了心靈力量。他們通過細微的改變他人心靈,做出微小的干預將謝頓計劃維持在正軌。

阿西莫夫實在太聰明,他在構建了自己的邏輯系統後,會留下一點點小破綻,或是足夠聰明發現了不完整的地方,然後通過更精彩的故事進行反轉,一步步懸疑堆得水到渠成。

2 基地前傳

《基地前奏》(4)敘述了哈里謝頓創建心理史學的過程。心理史學說起來簡單,但實際研究起來卻很困難,聽起來很簡單的公設,不找到著手點研究的話,純粹只能一個概念,而無法著手行動。

哈里謝頓一開始的想法是:在研究人類社會時,有可能選擇一個起點,做出一組適當的假設,用以壓抑混沌效應,使得預測未來變成可能。心理史學以對銀河系中超過2000萬顆星球上的百億億居民為研究對象,用歷史上大規模人群的活動產生的一系列經濟社會政治效應,對此分析,試圖得出普遍的規律,用此規律來預測人類社會的發展。

而這個起點便是關鍵,在走訪了多個奇妙的世界以後他終於找到了起點。

第四本的有趣之處在於心理史學這個宏觀而迷人的名詞如何落到實處,找到著手點的過程。同時這部的鋪墊可謂是全7部里鋪墊最長的一本,在抖出最後的包袱時簡直稱得上精彩,與機器人系列掛上了鉤。

《邁向基地》(5)講述了謝頓如何將心理史學從概念一步步發展成為科學。心理史學作為科學,當然也展現了科學的樣子,是通過一點一滴不斷努力而達成的,需要不斷地修正和計算,而非一次領悟就實現躍遷,這便是心理史學的魅力所在。

因此在這一部,阿西莫夫著眼於心理史學一次次進步的過程,和哈里謝頓的個人經歷相關聯。心理史學在發展的過程中,謝頓也在經歷人生一道道關卡。

第五本的亮點就是對於哈里謝頓和他身邊人的刻畫。作為銀河系最偉大計劃之一的締造者,謝頓在後世被大大神化,而作為普通人的他的生活卻悲壯又唏噓。這是阿西莫夫臨近衰老和死亡時寫的一本小說,不免帶上了年老力衰的悲壯感,也是基地系列最飽含感情的一部。

3 基地後傳

《基地邊緣》(6)描述了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的衝突,和蓋婭星系的出現。在五百多年的發展後,謝頓計劃仍完滿地進行,甚至沒有一點偏差,但銀河已經不再是如謝頓設想那樣了。第一基地的科技大大發展,已超出謝頓所在年代可以預測到的極限,第二基地自滿情緒也在滋長,而新的星系也在崛起,新的衝突在醞釀,人類命運也站在三岔路口。

這一部可謂是跌宕起伏,最大亮點在於蓋婭星系通過心靈力量所促成的計劃。蓋婭星系所做成的複雜計劃使得三方力量對壘,在這個分叉點決定著謝頓計劃的成敗。從Trevize的選擇開始,謝頓計劃終究淪為神話與歷史。

這一部懸念設置實在有趣,先是第一基地的人通過謝頓計劃完美進行、毫無偏差推斷出了第二基地依然存在;後是第二基地發現謝頓計劃竟天衣無縫,發現了還有一群有更強的心靈力量的人也在默默維護謝頓計劃,還提出了微觀心理史學的想法;再是蓋婭所設置的三方會談,終究決定了銀河系的未來走向。

這個懸疑設置和故事設計的邏輯推導我只能說不能不服,在水波不興的表面下隱藏著洶湧的狂潮,阿西莫夫借用角色自己一步步在解決謝頓計劃的缺陷,一點點在挖掘更多的可能性,這招實在太高明了。

《基地與地球》(7)中Trevize在為自己的選擇找理由,尋找古老的失落世界,地球。在這部他走訪了一個個隱藏著的不知名的世界,最終找到了選擇蓋婭星系的理由。

這一本是阿西莫夫最長的科幻小說,銀河系的故事終於提到了我們現在還在的母星——地球,如同巡禮般的故事尤其使看過機器人系列的讀者感慨萬千。

這一部的格局再一次擴大,阿西莫夫的野心太過巨大。亮點在於Trevize和Bliss無休止的關於星球統一生命體和人的獨立性探討,一步步闡述整個星球融合瑋統一生命體的好處,並且在最後,為這種走向提出最好的理由和註解。

在《基地和地球》後他還想繼續往下寫,繼續擴展格局,但讀者不幹了、編輯不幹了,大家所喜愛的謝頓,大家所敬仰的神一般的謝頓計劃就這麼淪為了龍套,因此故事戛然而止。

4 基地與我

基地系列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於總有一環套一環。

原本以為謝頓不過想編撰一套銀河系百科全書,後來發現他想建立的是銀河系第二帝國。

基地的出現你以為是主角了,必將成就以基地為藍本的第二帝國。

後來出現了騾,再後來居然有一個第二基地潛伏在群星的盡頭。

第二基地完美解決問題,於是大家又以為原來第二帝國是以第二基地為藍本啊。

後來發現,所謂第一基地、第二基地都不如一個蓋婭星系厲害,謝頓計劃以孤立的個體作為考慮對象,並沒有考慮到會有整個星球作為統一生命體存在。

再後來發現,謝頓計划算是什麼,謝頓計劃的背後是丹尼爾更大的蓋婭計劃,而蓋婭計劃也是銀河系必將踏上的一條路,因為謝頓計劃的基本假設甚至可能不成立,因為有一條最基本的公設可能會被顛覆:以人類作為研究全體。

從銀河系內部的鬥爭一直擴展到人類不同道路的選擇,再上升到人類與銀河系外智慧生物可能有的衝突,格局真是一下子從後傳兩部變得宏大起來啊。

阿西莫夫在每一部都要顛覆上一部我們所以為的真相,逐漸展現一個美妙的銀河系全景。

他把故事設定得如此完美,每一次顛覆都出人意表。

他自己設置了計劃,又自己發現了計劃的缺陷,於是在一次次發現計劃缺陷的路上,他讓故事精彩無比。最牛逼的是與機器人系列無縫對接。

故事中有太多太多啟發的地方,而他小說構建的宏大程度,也讓每一位撰寫讀後感或書評的人成為了小說的奴隸。讀者根本無法從小說中跳脫出來,也難以像主人公一般提出更多關於心理史學的缺陷與未來走向,因為他自己,就在自己小說中展現了這方面高超的技巧。

關於在社會大勢下的一個個微小的個人,關於無論人類曾經締造的功績多麼偉大,也無法避免衰老和死亡的命運必然,關於精神力量能發揮出的作用,關於政治共同體無論多麼緊密也隨時分崩離析的探討,關於個人獨立性對於社會作用的看法,還有對於人類命運的抉擇,他這本百科全書站在基地的背後,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也給了我們他所認為的答案。

在《基地與地球》中,Trevize最終選擇了蓋婭星系。因為獨立的個體間所形成的政治聯盟鬆散無比,大家的利益不一致導致整個世界無法真正聯合成為一個整體,以對抗外來侵襲。只有犧牲個人的獨立性,形成整個銀河系所有生物的融合,化作一個碩大無比的統一生命體,共享同一個命運。

其實與劉慈欣在《三體》中討論的「給文明以歲月」和「給歲月以文明」有相似之處。

在阿西莫夫的設定中,也只有犧牲個人獨立性才是人類生命延續的最好辦法,這是給文明以歲月的唯一方法。

我從來站定給文明以歲月的角度,把人類的延續看為最重。在《三體》的設定中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即使犧牲民主,讓民眾處於一無所知狀態,即使要產生巨大犧牲,也在所不惜。因為人總是想活著,即使後來可能會經歷一段混沌時期,一段文明後退時期,為了文明的延續,為了生命的延續也沒有辦法。

但要整個銀河系蓋婭化,要所有人類失去獨立性,融為一體時,我卻有些害怕了。作為一個把人類個體自由看作至高無上的權利的人,為了人類的延續卻必須犧牲個人的自由,這代價大得令人咋舌。

人類就此要放棄掉那麼多年以來堅守的榮光了,為了給文明以歲月,必須捨棄掉以自由為藍本的文明。少數人的意見再不重要,群體內部也再無意見分歧。

或許蓋婭星系的文明是更高階的存在,所有人共享同一份快樂,每一絲力量都在統一體內部循環,一花一草一木都分享著同樣的意識,正如庵野秀明在《新世紀福音戰士》里所設計的LCL海洋一樣,人與人之間再無隔閡,都互相明白也互相理解。因此選擇蓋婭星系,也不是再無文明,而是獲得一份新的文明。

那麼似乎再無理由否認銀河的蓋婭化?

捨棄掉自己所有的總歸是痛苦的,在不明朗未來發展時總歸是害怕的,但我也只能像Trevize一樣,即使再不舍,即使再討厭蓋婭,也站定給文明以歲月了。

《基地》這一部恢弘的銀河史詩,也將在人類科幻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mp.weixin.qq.com/s?

本文同時發布在我的個人公眾號:metaCOSMO 上,非營利純分享無廣告,歡迎掃碼關注~

weixin.qq.com/r/x0xTS_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基地七部曲中的星球和機器人五部曲中的星球有什麼關聯?
在小說《基地》中,為什麼銀河帝國的科技會倒退?
基地系列中銀河係為什麼會採用專制的帝國政體?
第一基地與第二基地為敵可以被看作一個bug嗎?

TAG:基地三部曲 | 科幻 | 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