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膚迷信背後的邏輯
導語:幾百年來的行業努力,卻不為大眾所知,無數代科學家的心血,都被紛繁忽悠的營銷迷信給埋沒了。
(一)
作為行內人,我經常會被人問到:給推薦個產品吧?也經常會被一些品牌或廣告公司聯繫,給做個達人推薦吧?
一般,我就禮貌的「哈哈」或「呵呵」回應,不輕易推薦品牌或產品。為什麼?因為1,我在行內多年,熟知肌膚問題往往非常複雜,必須仔細觀察診斷,才能對症下藥,不然,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對人對己,都不負責任。2,我不靠這個賺錢。
所以,我雖然寫行內文章,但從不涉及護膚理念、秘籍、推薦等信息。只是最近被閨蜜刺激了一把,我才發覺,原來還有一大波妹子,包括閨蜜,被一些傳統的護膚迷信所誤導,白白錯過了護膚的最佳時機,甚至造成過敏等各種肌膚問題。往往學歷越高,妹子越容易執迷不悟,也就越被毀不倦。作為一位資深學霸,我也偶爾感慨,如果沒進這個行業,肯定也會被誤導。
因為,這些毀人不倦的護膚迷信背後,有不可察覺的文化歷史背景和邏輯。原本,此文標題定為《那些誨人不倦的護膚迷信》,後來想想,覺得不妥。我不擅長像聖母或老師一樣,撕破嗓子去吆喝、感化、教導、勸說別人,只擅長客觀理性的分析歸納。所以,文章改名為《護膚迷信背後的邏輯》,只講歷史、講邏輯、講背景,至於對錯取捨,還是各人自己拿捏吧。
迷信1:天然去雕飾、素麵朝天最美。
很多人以為這條是自古以來的理念,其實不然。中國從3000年前開始,一直流行塗脂抹粉,只要銀子足夠,沒有哪家姑娘想素麵出門。直到建國後,這條理念才真正流行,可以說,這是當時的一項基本國策。
為什麼?當時國力太弱、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何談裝飾顏面?有了這項基本國策,可以讓女人安分守己、不要造反、不要忙乎外表,要和男人一樣參與革命生產。所以當時,姑娘們穿著千篇一律的藍色工服,留著一模一樣的齊耳短髮,臉上不敢擦任何護膚品,更別提香水。誰要是有一瓶花露水,得要上報組織。
幾十年過去,80後還是被如此教育——好女孩就要素麵朝天,天然去雕飾的美才是真的美。所以,好姑娘們就無比乖巧的素麵朝天,連防晒也不用,因為很多防晒塗上去又油又白,一點都不素顏。好姑娘更不會化妝啦,只有不好好學習的壞女孩才塗脂抹粉呢!
所以,好姑娘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被曬脫皮、被晒黑、皮膚愈來愈乾燥、黯淡、長斑,長痘之後置之不理、從不敢進美容院……總之,很多姑娘因此而錯過最佳護膚時機,皮膚底子徹底被毀。前段時間,我讀到畢淑敏的一篇散文《素麵朝天》,才越發了解,這條理念的危險之處,在於它是通過正兒八經的文化教育途徑,從而毀人不倦。
有一次吃飯,有一位皮膚暗淡的90後妹子驕傲的告訴我,她平時什麼都不用,因為她信奉天然美。我瞧著她脖子上的皮膚並不太黑,就是臉蛋黑,且有起皮過敏癥狀,於是心裡暗嘆,真是無知害死人。
什麼叫素顏美?不是所有的素顏都叫美。皮膚是生命組織之一,生命無比脆弱,皮膚也一樣。如果你置之不理,或者壓根不好好保護,只會加速衰老、死亡。任何時候,都不要傻乎乎的裸臉上陣,紫外線空氣污染灰塵雜質PM2.5,無一不在凌遲你的皮膚。哪怕你什麼都不願意塗,請一定要塗防晒。在目前的護膚行業里,最有效的品類是防晒,而且如今的行業技術,已經足夠發達,防晒不再油膩厚重,且耐水耐汗,非常舒服方便。
迷信2:化妝會傷害皮膚,不能化妝。
這條理念可以這麼翻譯「電腦有輻射,不能用電腦」。實際中,除了孕婦,可能沒人會因為輻射而放棄用電腦吧?
這其實是一種邏輯缺陷:A是壞的,所以不能做A。問題是:A的範疇很廣,層次很多,有好有懷,好壞也會隨著時間變化,缺少前提和限定條件,是有致命邏輯缺陷的。為什麼這條理念會流行?有兩個原因。(1)和迷信1類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不鼓勵化妝,就會創造出很多冠冕堂皇的道理去佐證。(2)中國人往往沒有好的化妝品習慣:不徹底卸妝清潔、粉刷粉撲不清潔、化妝品隨便放在潮濕的衛生間,這些不良習慣都會造成皮膚損傷。久而久之,就會認為是化妝品造成的損傷。
行業發展至今,技術每年都在進步,在持續提高產品效率的同時,降低過敏率。只要你不是皮膚極度過敏、或者已經被損傷,盡可以放心使用好的化妝品,只要習慣得當,尤其是卸妝徹底,就不會有問題。
但這並不意味著,當前的化妝品同時可以護膚。可能未來技術能夠達到這一步,但目前還不是,只能做到不損傷皮膚,暫時還做不到護膚。請注意,含有護膚成分,不一定能真正護膚。從成分到真正發揮作用,中間還有一大截路要走。打個比方,上等鮑魚,並不等於好吃,中間還有很多步驟要做,對吧?。
迷信3:食補才是護膚王道,不要靠護膚品。
如果食補真有用,人類還發明護膚品幹嘛?說來好笑,全世界也就中國,喜歡提食補的概念。這背後,一方面有很深的文化痼疾,什麼都是吃吃吃,什麼問題都想用吃來解決。另一方面,是深受中醫影響。
食補本身不錯,錯的是,人們用食補去替代護膚品,這純粹屬於混淆概念、漿糊思維、以及偷懶思維。皮膚不是藏在身體里不見天日的五臟六腑,而是日日沖在前線的身體組織。食補能夠通過調理五臟六腑,進而間接影響皮膚,但無法抵擋外在的環境侵害(氧化)。所以放心,你皮膚不會因為你吃了燕窩人蔘就怎樣,該起皮還起皮、該長皺紋照樣長。
換個邏輯想,如果食補有用,慈禧根本不用整那些美容方子吧?
迷信4:天然的,就是最好的。
這條理念也並非自古就有,而是2003年左右才開始流行,其實是商家推動的理念。
古人根本沒有天然的概念,因為所吃所用皆來自於天然。全球真正開始強調「天然」,是從石油的大規模利用開始。而中國人對天然概念的推崇,根源則是商家推動。
早年玉蘭油旁氏等國際大品牌進入中國時,全國女性根本不介意什麼天然非天然成分,只關心功效白不白。隨著品牌增多、競爭加劇,尤其是韓系品牌湧入,為了追求競爭差異化,各個品牌開始大力推廣「天然」概念,久而久之,在消費者腦海中埋下這個理念:天然的,就是最好的。
然而,商家所宣傳的「天然」,是經過剔除的概念。他並不會告訴你,這個產品除了有天然植物成分之外,還有其他非天然成分(當然都是非常必要的成分)。而消費者也固執的選擇性認為,天然就意味著整個產品都應該是天然的,不應該加入其他非天然成分(哪怕是必要成分)。但實際上,化妝品作為一種要調製、要大規模生產、要存儲、要頻繁使用的製造業產品,是不可能像自己家熬的綠豆粥一樣「純天然」,必須要加入必要的化學成分,以保證其穩定性、新鮮度、令人愉悅的膚感和味道。
這種買賣雙方不約而同的錯誤認知,會讓很多品牌躺槍、也會讓很多消費者陷入茫然無措——比如,隨便某個大V發出一些聳人聽聞的文章:「某某大牌化妝品含有防腐劑」「防腐劑的七宗罪」「某某天然產品並不天然!」接著,就會有無數信徒盲從,也有無數品牌躺槍。
究其根源,知識不夠,才容易迷信、容易盲從、容易不知所措、容易自己嚇唬自己。現在的化妝品行業已經不是一百年前,在自家爐子上隨便煮兩瓶就拿出去賣了,而是要經過工程師/配方師的精密調製與反覆測試,才會上市。要相信科學。
迷信5:只要補水就夠。
這條也是2003年以後,由韓系品牌炒熱的理念。
為什麼韓系品牌會炒作「補水」?原因有三:(1)韓國屬於溫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大多數韓國人皮膚比處於大陸乾燥性氣候帶的中國人更好,沒有太多皮膚問題,有問題也會早早去醫院求診,對護膚品的需求以基本補水為主。(2)補水最容易做。韓國的美妝行業起步很晚(因為建國就很晚……),但發展迅猛,迅猛背後是拔苗助長的短平快操作模式。(3)補水在當時最具有差異化。因為日本和歐美品牌當時在中國強調的是「美白&抗老」,而補水相對空白。
總之,「補水就好」不是天然的理念,而是被韓系品牌灌輸的後天理念。那麼,實際上真是只補水就夠嗎?換個邏輯想,如果補水就夠,那慈禧太后整那麼多美容方子幹嘛?不就天天泡澡+塗水就可以了?
皮膚是非常精密、複雜的器官,沒有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法。中國人思維里有個很大的問題——惰性。這種惰性表現在「單一思維」與「逃避思維」。比如妄想用補水單一方案,解決複雜的皮膚問題,以及逃避「衰老」。我時常感慨,中國女性可能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女性了,為什麼?總不承認自己老了——無論思想上承認不承認,皮膚客觀上老了就老了,補水是基礎,更需要抗老。
實話說,全球整個護膚品行業,在過去兩個世紀當中,一代又一代行業專家,就是為攻克一個終極命題:延緩衰老。所謂美白、補水、抗痘、抗敏等細分命題,都只是中途衍伸出來的小支派,技術難度並不大。很可惜,這幾百年來的行業努力,卻不為大眾所知,無數代科學家的心血,都被紛繁忽悠的營銷迷信給埋沒了。
(二)
迷信6:只信單品,不信品牌;或只信品牌,不信單品。
這條看起來互相矛盾,其實不然,本意是想讓大家不要走極端,要綜合考慮,要平衡。目前整個市場上,強大的品牌也有弱勢的單品,弱小的品牌也有強勢的單品。不可一概而論。為什麼會有這兩種極端思想?因為思維惰性與信息不對稱,市場上充滿了信息噪音。
所以,很多姑娘買了很多不同品牌的王牌產品,然後八國聯軍、齊齊往臉上招呼。最後發現效果並不明顯,或者有了效果也搞不清楚原因。如果你清楚化妝品的產品設計過程,就會明白,為什麼導購小姐會勸說你,買產品最好買一套。因為,我們在設計產品時,一般是整體思維,很少有單品思維。比如,我們首先會設計一個系列的整體概念、整體功效,然後讓這個系列的每個單品(潔面、水、精華、乳、霜、眼霜、面膜),都為同一個功效服務,共享一個概念和主要成分/機理,單品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配方程度。所以,往往一個系列搭配使用,才會有顯著功效。不同品牌的配方機理與成分不同,混合在一起使用,容易有副作用或衝突。
也有姑娘因為愛一個品牌,而購買它的弱勢單品,還固執的不願意更換。其實,再強大的品牌都有弱勢,世界上品牌還是很多的,新品牌小品牌也有諸多大牌所沒有的好產品。要多去了解、嘗試,不用一棵樹上吊著。但原則上,絕不推薦各位去嘗試「價格低、廣告多」的品牌——因為顯而易見,產品配方沒花多少錢。
迷信7:面膜。
很多人好奇問我:為什麼面膜這麼火?其實這和補水一樣的道理,是商家推動的理念。原因有三:(1)面膜好做。對比水乳霜精華而言,面膜的製造門檻很低。無數商家擁進來,拚命吆喝,攪動市場風向,最終造成面膜很火的現象;(2)國際大牌很少做面膜,給了國內品牌機會做面膜,競爭少,門檻低。(3)面膜的使用時間短,購買頻率高,更類似於快消品,而且面膜的即時效果明顯。
面膜本身沒有錯,但神話面膜、造成大家迷信面膜是危險的。為什麼?因為迷信會讓人失去理智,盲目信從某些根本沒有經過檢測的產品。面膜只是護膚品整個系列中的一個單品,需要科學合理使用,需要整個系列搭配使用,不可全部寄希望於面膜,也不可過於頻繁使用,更不要盲目一頭扎進代購或者微商。
迷信8:敏感了就什麼都不用。
很多姑娘在過敏後,習慣杜絕所有化妝品,其實反而可能會加重敏感。因為外在環境侵害,尤其是陽光,是造成皮膚損傷的一大原因。如果你不能物理防晒,也不採用化學防晒,不適當使用一些保護皮膚屏障的護膚品,會出現敏感惡化。
還有個情況很有意思:以前我們內部研究表明,亞洲女性中超過40%認為自己是敏感肌膚,而西方女性的比例就很小,雖然西方女性的皮膚病貌似更普遍一些。所以,這裡有一個概念差異:「實際敏感」和「認知敏感」。
如果是認知敏感,又什麼護膚品都不用,那顯然得不償失。如果是實際敏感,建議去就醫,在醫生的建議下適當使用護膚品。實話所,敏感的肌膚原理很複雜,很難一兩瓶護膚品就解決,盡量要就醫,當然要找好醫院,不然還不如啥都不用呢。
迷信9: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早幾年,這條理念也許是對的,當時國外品牌的研發能力、品質管控能力超過中國品牌;甚至很多姑娘千里迢迢讓人從國外代購,而不從國內專柜上買同名產品。為什麼?根源在於國力差距造成的不自信,這一點很好理解,不做贅述。
但現在,隨著國內的研發水平不斷前進,大批國外品牌也直接把工廠搬到中國,產品差距在縮小,甚至在部分品類和功效上,已經不相上下(指的是同等價位的品牌)。尤其是,中國模仿韓國,在護膚品的膚感和味道上,下了很多功夫,比西方品牌表現更卓越。很多西方品牌主要還是為西方人設計產品,膚感和味道並不舒服,尤其是那些壓根沒進入中國的品牌。如果在保證同等功效的前提下,當然鼓勵大家選擇讓你愉悅的產品了,畢竟護膚本質上是為了讓自己開心。
還有一點,就算是國際品牌,目前也會在中國銷售不同的產品,也許產品名一樣,但其中的配方已經過改良,更適合中國人的皮膚類型,所以代購的不一定適合自己。
迷信10: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信奉各種DIY。
這條理念和迷信4一樣,本質上是在追求「天然、安全」。但它不是後天的,是深植於人內心的理念——人本質上更信任自己。當然,淘寶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很多人在淘寶上賣自己DIY的產品,並煞有介事推廣自己的DIY方法,信徒無數。
DIY好不好?打個比方,如果是蘭州國際的拉麵方子,你勉強學學,是可以DIY出來的。但如果是米其林餐廳的方子呢?就算大廚親自在旁邊指導你DIY,都不可能一模一樣。同理,如果你只要求凡士林隨便抹抹,那沒事,盡情DIY吧。但如果你想對自己的臉好一點,就不要自己坑自己了。
化妝品不是簡單幾個成分攪拌攪拌就OK了,要全面考慮成分、機理、包裝、環境、時間、運輸、使用方法等無數環節,負責任的品牌一般要經過長達一年的反覆測試,才會上市。這些都是在自己家沒法DIY的。
過年期間,朋友圈微博瘋傳一篇文《2014年化妝品呵呵榜》。我看了之後,非常感慨,也很可憐我們的消費者——就是因為有這些一知半解的所謂專家、更多是想要出名的媒體或自媒體,打著科普名義混淆概念,假借打假來造假、假借防忽悠來忽悠大眾。可惜真正的專家,因為各種原因,很少發聲,也很難寫出這麼招人喜歡的情緒化文章。
往往,真理並不受人待見,因為它不可愛。但可愛的,不一定是真理。
1個月前,行內一位前輩(某原料廠的老總)給我發簡訊,言辭懇切,拜託我多寫一些行內文章,只要我肯寫,他們願意為我提供盡量多的原始技術材料。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能改變行業內外,信息不對稱、信息噪音過多、迷信盛行、為賺錢而不擇手段的狀況。
我當時心裡咯噔一下,有一種紅小兵被毛爺爺點將的感覺。我呢,熱心有餘、能力不足,胸大無志,知識有限,只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只為自己心裡踏實、開心、晚上睡得著覺,無所謂改變不改變,影響不影響。如果有幸能影響,哈利路亞。如果不能,反而徒增別人煩惱,那就善哉善哉。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美妝博物館】,歡迎關注【美妝博物館】(ID:meizhuangbowuguan)——中國第一美妝博物致知平台,全方位解密美妝。投稿、轉載、合作等事宜請聯繫:meizhuangbowuguan@163.com
推薦閱讀:
※秋季冷水洗臉真能預防咽炎嗎
※生活常識,你知道多少?
※求一些關於女性美容或者護膚的論壇?
※有沒有辦法不通過整容縮小鼻翼和鼻頭?
TAG:美容护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