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常掏耳嗎?當心給細菌敞開了「大門」

很多人茶餘飯後或閑著沒事時就喜歡隨便拿支「耳勺」掏耳朵,有些人甚至養成了沒事就用髮夾、指甲等掏耳朵的習慣,覺得這樣很舒服,卻不知這很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把細菌帶進耳道里,引發疾病。

外耳道本身有自潔功能

人體外耳道皮膚非常脆弱敏感,掏耳朵時用力不當就會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發炎、潰爛,甚至出現面癱。

其實,健康的外耳道本身就有自潔功能,一味去掏,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讓耳屎出不來了。特別是那些腺體分泌旺盛、俗稱「油耳」生成速度更快,專門到醫院掏耳太麻煩,也不太現實。因此,自己掏耳要做到如下兩點:

1.最好用棉棍,輕輕在外耳道轉動,然後耳朵朝下,則耵聹可自行出來,盡量做到不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一般應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適當短一點,可根據自己情況掌握。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會在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著下頜運動,藉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出

常掏耳朵易損傷外耳道皮膚

人的耳朵從外耳道口到鼓膜這一圓柱狀的通道,叫做外耳道。其特點是弓形彎曲,皮膚薄嫩。耳道前半部的皮膚有豐富的毛囊及耵聹腺、皮脂腺。這些腺體分泌的油性分泌物同皮屑及灰塵粘在一起就形成了「耳屎」,醫學名為「耵聹」。 

別看「耳屎」名字不好聽,其實它對耳朵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因為外耳道內腺體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揮發性,這種氣味小蟲不喜歡,也不適宜細菌生長,因而「耳屎」就有阻止小蟲飛入,保護耳道皮膚的作用。

另外,外耳道的底部就是鼓膜,這是一層非常嬌嫩的薄膜。萬一在挖耳朵的時候不小心戳破了鼓膜,輕者引起中耳炎,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聾、顱內感染。


推薦閱讀:

26歲,請問我這樣是否有必要做漏斗胸手術?

TAG:健康常识 | 手汗症 | 漏斗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