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熟地應對情感危機?

1

蓮姐已經剛剛有了第二個孩子, 3年的婚姻生活看著還算是甜蜜,溫馨,最近她卻道出了許多夫妻情感的話語。

蓮姐說:我曾為婚姻付出了大量時間,而這些時間毫無質量可言,它們被我用來爭吵、嘔氣、冷戰,讓彼此心力交瘁、負重難行。 某天夜裡蓮姐和老公專門去談這個問題。蓮姐第一次肯平氣靜氣地聽男人講自己的心聲,蓮姐老公對她說: 「每次看你不高興我也想哄哄你,但你太難哄了,怎麼做都不行,永遠一副冷冰冰的樣子,那我就索性不哄了。」 「你需要我做什麼,你就直接跟我說,不要讓我猜,我是真的猜不著,猜錯了你又生氣。」 「我不是不願意聽你的意見,但你非要強制命令,我就反感,就越不想聽。」 「你動不動就冷戰,總是不說話,我覺得很沒意思,只好自己看電視玩遊戲。」

蓮姐說,她和老公的 每一次長談,都是感情里一場革命,讓他們撥雲見日,走出感情危機的困局,重獲新生。 這麼多年,蓮姐說她一直引以為傲的,是她從不把生活中的情緒帶到工作中,而這一次,她需要的,是把工作中的狀態帶到婚姻里:客觀、冷靜、平和、理性地對待他們的每一次情感問題。

現在蓮姐的心態明顯比以前要平和許多,不再是那個稍有不快就鬧情感冷暴力的辣媽,生活中再次爆發的情感危機,她也開始放棄以前的冷暴力的處理方式,主動地去壓制內心的任性,然後和老公一點點溝通,最後情感危機也都在夫妻兩人平和的交流中逐一化解,夫妻感情也愈來愈好。

對於最親近的人,我們總是有種天然的安全感,那種安全感讓我們可以肆無忌憚的發泄出自己當時內心的不滿情緒,只因為我覺得我發再大的脾氣,你也不會離開我的潛意識,所以不願解釋,不願溝通。如果在和自己最親近的人產生矛盾時,我們可以像對待一個陌生人那樣彬彬有禮,耐心地和對方解釋自己行為背後的邏輯,與對方做好充分的溝通,也許就少了許多爭吵,雙方也會在一次次心平氣和的溝通中加深雙方的理解。

大多數的爭吵,都源於對彼此的信息了解的片段化造成的誤解,而溝通則是還原自己當時行為畫面的一個動態過程,還原的是事情的前因後果,知道了你的初衷,我才能體會的你的感受……感情,需要經營,需要溝通來消弭情感危機的雲煙。

2

王哥和女友相戀四年,從大學到畢業,感情磕磕絆絆,一直沒有消停。一次我問他為何相戀四年,無數次的分分合合,最後還是沒能留住對方,王哥彈了一下手上的煙,沉默了幾秒鐘,「分手一年後,內心真的還是不甘心,放不下,但是因為各種原因,結局已經無法改變,我開始認真思考這段感情,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真的有很多開心的時刻。但是,她的性格真的是有點…太固執,太不配合。每次都會因為一點點小事情,立馬翻臉,轉身就走,然後就是超長時間的冷戰。我自認為我的性格是非常平和的,每次鬧矛盾,我都會立馬主動認錯---雖然我根本就不知道錯在哪裡,但是一個大老爺們沒必要和自己心愛的女友慪氣。」

王哥又沉默了幾秒鐘,「可是,每次鬧出莫名其妙的矛盾後,我主動地打電話想去道歉、解釋的時候,卻發現她手機的提示音已經變成嘟的一聲,然後「您撥打的用戶正在通話中,請稍後再撥」了---很明顯,我被拉黑了。然後QQ,微信被也被拉黑了。我就是再怎麼想要挽救這段感情,對方起碼得給個說話的機會吧?最後我只能不得不打給她的室友,一個一個的打,跑宿舍樓下去敲她的窗戶,等在她上課必經的路上……就這樣,一個小小的事情引發的小矛盾,就這麼在她不給溝通機會的冷暴力中一拖就是半個月,然後雙方的感情裂痕就這麼越來越深,最終走上了大路朝天各走半邊的地步。如果當時能夠給我解釋的機會的話,我絕對不會讓她走掉的」

王哥的女友可能性格更加任性一點,結果就是在不給王哥溝通的機會中,慢慢地讓感情又回到了各自安好的原始狀態。王哥說,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別猜,你猜來猜去還是不明白。確實,在感情中,女孩子大都偏向感性,但是感情的經營,需要雙方成熟的內心共同努力。情感危機中,必要的溝通,花費的是十幾分鐘,消除的卻是幾十上百小時的爭吵和冷戰,收穫的是雙方情感的進一步提升。

莫讓十年之後「我們」的重逢,在耳邊響起的卻是「十年」 的旋律,與其經歷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最後卻只能殘存片段回憶,不如在當下愛情的經營中,彼此多一點溝通,讓每一次的情感危機爆發後,雙方的情感都愈加深厚,無形中也讓彼此的內心越來越近,一直到不能分離,最終走上共守白頭的浪漫小道。

如果相守一生,只需要在情感危機爆發的時候,彼此能夠成熟的面對危機,放下內心的衝動,回到溝通的談判桌上,那壓制暫時的不快又有何妨?願情感危機中彼此多一份溝通,願十年之後,執子之手,依舊如最美的初見。

覺得還不錯的話,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松悅閣】偶,微信ID:songyuege210~


推薦閱讀:

一周書單 | 發現之旅,博物人生
數博雲投稿開始啦 | 營銷文章即可參與投稿喲
張兵:人生如戲,全靠設計
美國大學為何也像國內大學一樣追求CNS?
意林有一篇文章 題目叫我喜歡你是寂靜的 正文是什麼?

TAG:文章 | 原创文章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