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全過程
人體的消化系統就像是每家的下水道。每天都有大量的東西進入,只不過經過下水道的有毛髮、衛生紙、肥皂沫、洋蔥皮、剩飯、蜘蛛、沙灘帶回的沙粒、牙膏,偶爾還會有結婚戒指……不論是什麼東西堵塞了管道,我們都必須疏通,沒有暢通的排污管道,生活簡直讓人難以想像。
人體的管道
消化系統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人們自身的「管道」里也都運輸著種類、數量驚人的東西,人們希望自己的排水系統能將所有的東西運走。但人體管道恐怕並不總能理解我們吃進的古怪東西,所以人類就會出現消化問題,比如腸道阻塞、外溢、泄漏、斷裂破損。腸道不僅僅是條管子,相反,它們主動吸收、分泌,發送信號,進行新陳代謝。
與房屋的管道系統相同,負責消化的管道主要都是單向進出的,不過它也還有許多許多其他的小出入口,幫助將養料送達身體各處。典型的運輸路線是從上往下的,也有例外情況,重力或疾病會迫使食物和液體迴流,比如胃灼熱、坐過山車或是喝酒引起的宿醉。我們知道消化的基本概念:食物通過食道進入胃裡,接著走過6公尺長的小腸,最後到達結腸,駐留在那裡,直到人體將殘渣排出體外。但困難的是掌握這一過程的細節。這主要因為,消化系統的複雜程度不亞於大腦,在人體的微觀環境中,消化系統管理著人體內部與外界食物和水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平衡族帶著大家一起跟著食物,走上消化道,看看消化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結束的。
人體攝人的食物必須在消化道內被加工處理分解成小分子物質後才能進入體內,這個過程稱為消化。消化是由消化道來完成的,人的消化道由不同的消化器官相延續而成。
消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機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塊變成小塊,稱為機械消化;另一種是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把大分子變成小分子,稱為化學消化。通常食物的機械消化與化學消化是同時進行的。食物經消化後,其中所含營養素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質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或淋巴液的過程,稱為吸收。
口腔
牙齒的咀嚼,食物由大塊變成小塊。舌使食物與唾液混合,並將食物向咽喉部推進,同時舌是味覺的主要器官。唾液中的水分約佔99.5%。唾液的作用 ①唾液可濕潤與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覺;②唾液可清潔和保護口腔,當有害物質進人口腔後,唾液可起沖洗、稀釋及中和作用,其中的溶菌酶可殺滅進人口腔內的微生物;③唾液可使食物細胞粘成團,便於吞咽;④唾液中的澱粉酶可對澱粉進行簡單的分解,但這一作用很弱,且唾液澱粉酶僅在口腔中起作用,當進人胃與胃液混合後,pH值下降,此酶迅速失活。
食物在口腔內的消化過程是經咀嚼後與唾液合成團,在舌的幫助下送到咽後壁,經咽與食管進入胃。食物在口腔內主要進行的是機械性消化,伴隨少量的化學性消化,且能反射性地引起胃、腸、胰、肝、膽囊等器官的活動,為以後的消化做準備。
人在咀嚼食物時,舌頭也參與其中。我們已經知道的有四種主要的味覺感受——甜、酸、苦、咸。甜、酸、苦、咸是遺傳性味覺,因此我們對味道的喜惡源自基因。
咽與食道管
咽位於鼻腔、口腔和喉的後方,其下端通過喉與氣管和食管(esophagus)相連,是食物與空氣的共同通道。當吞咽食物時,咽後壁前移,封閉氣管開口,防止食物進入氣管而發生嗆咳。食團進入食管後,在食團的機械刺激下,位於食團上端的平滑肌收縮,推動食團向下移動,而位於食團下方的平滑肌舒張,這一過程的往複,便於食團的通過。
一旦咀嚼過程完成,食物就進入食道,接著通過食道和胃部的結合處。食道不是直直地下到胃部的。胃是彎曲在食道周圍的,這種開在側邊的通道口能阻止胃液迴流入口腔。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胃部會對食物變得敏感,胃酸增多。迴流其實是進化的最大恩賜之一。迴流引起的反胃、嘔吐保護了我們。
看看馬吧,馬不會嘔吐,所以當它們吃了有毒的東西後,就無法將毒物排出體外。這就帶來了絞痛,或者說是由消化道受損引起的劇烈腹痛。絞痛是馬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們應該慶幸人類能夠嘔吐、吐痰、還會嗝氣。這種排毒控制系統讓我們能將有害物質排出,但它也會造成胃酸逆流。
食道與胃部相交成銳角,食物通過後食道與胃交接處的賁門就會收縮,防止胃部食物迴流到食道中。膽囊儲存著膽汁,當食物團通過胃部的時候,膽汁就會分泌到小腸里。有時,儲存的膽汁會硬化,形成膽結石,人會感覺很疼,會迴流到食道里。
如果胃酸產生過多,或者深夜時過量飲食,胃就可能膨脹,胃液會漫到食道。
由於食道內壁的保護性不及胃部,食道也更敏感。胃部灼熱的感覺反覆出現時,就是胃食道反流,它還具有危險性,因為會引起食道慢性發炎,甚至引發癌變。
胃
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上端通過賁門與食管相連,下端通過幽門與十二指腸相連。胃的肌肉由縱狀肌肉和環狀肌肉組成,內襯粘膜層。肌肉的舒縮形成了胃的運動,粘膜層則具有分泌胃液的作用。
胃是人體的食物儲藏室,食物滑下食道,就留在胃裡。食物待在胃裡的時間越長,我們就越覺得飽,不想進食。由於堆積著食物,胃裡能發生許多事情。胃部有發熱的感覺,可能會猜想是輕度的胃食道反流或胃灼熱。在人體胃的內壁上,有一層起保護作用的黏液,它能使胃壁避免與胃酸和消化液接觸受損。一旦保護膜受損,胃部會發生潰瘍,也就是胃壁上有擦傷或坑洞。有時潰瘍會腐蝕多層胃部組織,深至血管,造成消化道內出血。
胃潰瘍一種是A類人士:進取心強,工作時間長,精神過度緊張,咖啡壺的蓋子找不到都會把他嚇一跳;一種是B類,這種人凡事悶在心裡,讓壓力慢慢地鬱積起來,緊張的心情會把他一點點地蠶食殆盡,就像斑馬屍體旁有一隻小禿鷹。
但是一種稱為H型細菌的幽門螺旋桿菌,它是潰瘍最常見的致病原因。區別胃食道反流與胃潰瘍最簡單的方法是確定疼痛部位。胃潰瘍的疼痛區域集中在腹部,尤其是肚臍偏上部,而胃食道反流患者常常感覺喉嚨或胸口疼。胃潰瘍患者頻繁進食會感覺舒服一些,因為食物中和了部分胃酸,但胃食道反流病人如果經常進食,病情則會加重。既然潰瘍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那麼病人就會把細菌傳播給其他人。
生長素是我可以分泌的一種重要激素。它能增加食慾,血清中的生長素水平在進食前升高而在餐後回落。它主要由我的內分泌細胞產生,與迷走神經傳入纖維的信號傳導一樣,透過血-腦屏障與位於下丘腦細胞的受體結合進而調節食慾。生長素對攝食發揮著重要的短期調節作用,並且外源性給予生長素能夠刺激人類和嚙齒類動物的食慾。
胃的運動
(1)胃的容受性舒張:胃在充盈的狀態下體積可增大到1000~1500ml,使胃可以很容易的接受食物而不引起胃內壓力的增大。胃的容受性舒張的生理意義是使胃的容量適應於大量食物的湧入,以完成儲存和預備消化食物的功能。
(2)緊張性收縮:胃被充滿後,就開始了它的持續較長時間的緊張性收縮。在消化過程中,緊張陛收縮逐漸加強,使胃腔內有一定壓力,這種壓力有助於胃液滲入食物,並能協助推動食物向十二指腸移動。
(3)胃的蠕動:胃的蠕動由胃體部發生,向胃底部方向發展。蠕動的作用是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以利胃液的消化作用並把食物以最適合小腸消化和吸收的速度向小腸排放。
胃液
透明、淡黃色的酸性液體,pH為0.9~1.5。成分組成:
(1)胃酸:胃酸由鹽酸構成,由胃粘膜的壁細胞分泌。胃酸主要有以下功能: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轉變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②維持胃內的酸性環境,為胃內的消化酶提供最合適的pH,並使鈣、鐵等礦質元素處於遊離狀態,利於吸收;③殺死隨同食物進入胃內的微生物;④造成蛋白質變性,使其更容易被消化酶所分解。
(2)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是由胃粘膜的主細胞以不具活性的胃蛋白酶原的形式所分泌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下轉變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可對食物中的蛋白質進行簡單分解,主要作用於含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的肽鍵,形成脲和腖,但很少形成遊離氨基酸,當食糜被送人小腸後,隨pH 升高,此酶迅速失活。
(3)粘液:粘液的主要成分為糖蛋白。它覆蓋在胃細胞膜的表面,形成一個厚約500μm的凝膠層,具有潤滑作用,使食物易於通過;粘液還保護胃黏膜不受食物中粗糙成分的機械損傷;粘液為中性或偏鹼性,可降低HCl 胃酸酸度,減弱胃蛋白酶活性,從而防止酸和胃蛋白酶對胃細胞膜的消化作用。
(4)內因子:由壁細胞分泌,可以和維生素B12結合成複合體,有促進迴腸上皮細胞吸收維生素B12的作用。
肝臟
肝臟除了能分泌膽汁外,還對人體製造蛋白質發布控制命令。腸胃吸收的許多食物養料都像通過漏斗一樣,進入肝臟,參與人體運作,比如凝血和積累糖類,以便能量需要快速爆發時使用。毒素會損害肝,比如酒精、一些清潔劑的氣味、感染,還有不潔的食物或輸血。例如,通過輸血傳播的病毒性肝炎比艾滋病更普遍。(肝炎傳染概率是百分之一,艾滋病是五十萬分之一。)有人若被染上了病毒的針刺到,患艾滋病的可能性是兩千分之一,而肝炎是四分之一。皮膚髮黃或尿色發暗都是肝臟受損的信號,預防肝炎的最佳方法是每天喝酒絕不得超過兩杯、盡量少吃藥、性接觸時要有防護意識、不要在通風差的地方濫用噴霧清潔劑。
小腸內消化和吸收
小腸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在小腸,食物受胰液、膽汁及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絕大部分營養成分也在小腸吸收,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由小腸進入大腸。小腸位於胃的下端,長5~7m,從上到下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十二指腸長約25cm,在中間偏下處的腸管稍粗,稱為十二指腸壺腹,該處有膽總管的開口,胰液及膽汁經此開口進入小腸,開口處有環狀平滑肌環繞,起括約肌的作用,稱為oddi 括約肌,防止腸內容物返流入膽管。
(1)胰液的分泌:
胰液是由胰腺的外分泌腺部分分泌,所分泌的胰液進入胰管,流經胰管與膽管合併而成的總膽骺位於十二指腸處的總膽管開口進入小腸。胰液為無色、無嗅的弱鹼性液體,ph 值為7.8~8.4,含水量類似於唾液;無機物主要為碳酸氫鹽,其作用是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胃酸,使腸細胞膜免受強酸的侵蝕,同時也提供了小腸內多種消化酶活動的最適ph 值;
有機物則為由多種酶組成的蛋白質。①胰澱粉酶:為α澱粉酶;②胰脂肪酶類:胰液中消化脂類的酶有胰脂肪酶、磷脂酶a2、膽固醇酯酶和輔脂酶;③胰蛋白酶類:胰液中的蛋白酶基本上分為兩類,即內肽酶和外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彈性蛋白酶屬於內肽酶;外肽酶主要有羧基肽酶a 和羧基肽酶b。胰腺細胞最初分泌的各種蛋白酶都是以無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的,進入十二指腸後被腸致活酶所激活。
除上述三類主要的酶外,胰液中還含有核糖核酸酶和脫氧核糖核酸酶。胰液中的所有酶類的最適ph 值為7.0 左右。
(2)膽汁的分泌和排泄:
膽汁是由肝細胞合成的,儲存於膽囊,經濃縮後由膽囊排出至十二指腸。膽汁是一種金黃色或橘棕色有苦味的濃稠液體,其中除含有水分和鈉、鉀、鈣、碳酸氫鹽等無機成分外,還含有膽鹽、膽色素、脂肪酸、磷脂、膽固醇和細胞蛋白等有機成分。膽鹽是由肝臟利用膽固醇合成的膽汁酸與甘氨酸或牛磺酸結合形成的鈉鹽或鉀鹽,是膽汁參與消化與吸收的主要成分。一般認為膽汁中不含消化酶。膽汁的作用是:①膽鹽可激活胰脂肪酶,使後者催化脂肪分解的作用加速;②膽汁中的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為乳化劑,使脂肪乳化呈細小的微粒,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使其對脂肪的分解作用大大加速;③膽鹽與脂肪的分解產物如遊離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結合成水溶性複合物,促進了脂肪的吸收;④通過促進脂肪的吸收,間接幫助了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此外,膽汁還是體內膽固醇和膽色素代謝產物排出體外的主要途徑。
(3)小腸液的分泌:
小腸液是由十二指腸腺細胞和腸腺細胞分泌的一種弱鹼性液體,ph 約為7.6。小腸液中的消化酶包括氨基肽酶、α-糊精酶、麥芽糖酶、乳糖酶、蔗糖酶、磷酸酶等;主要的無機物為碳酸氫鹽;小腸液中還含有腸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
4、大腸的消化吸收功能:
人類的大腸內沒有重要的消化活動。大腸的主要功能在於吸收水分,大腸還為消化後的食物殘渣提供臨時儲存場所。一般地,大腸並不進行消化,大腸中物質的分解也多是細菌作用的結果,細菌可以利用腸內較為簡單的物質合成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但更多的是細菌對食物殘渣中未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脂肪的分解,所產生的代謝產物也大多對人體有害。
大腸內的細菌活動
大腸中的細菌來自於空氣和食物,它們依靠食物殘渣而生存,同時分解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首先被分解為氨基酸,氨基酸或是再經脫羧產生胺類,或是再經脫氨基形成氨,這些可進一步分解產生苯酚、吲哚、甲基吲哚和硫化氫等,是糞便臭味的主要來源;碳水化合物可被分解產生乳酸、醋酸等低級酸以及co2、沼氣等;脂肪則被分解產生脂肪酸、甘油、醛、酮等,這些成分大部分對人體有害,有的可以引起人類結腸癌。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加速這些有害物質的排泄,縮短它們與結腸的接觸時間,有預防結腸癌的作用。
纖維
纖維是主要食物的社團活動組織人。這不是個讓人羨慕的工作,但確實能做很多大事。最重要的是,纖維讓消化後的食物成塊並鬆軟,讓食物可以輕鬆地通過結腸。纖維讓食物更容易通過腸道,而不用對腸道施大力擠壓,這就能避免憩室炎和痔瘡的發生。只有植物類食品中含有纖維。纖維基本上是無法消化的,通過消化道後是「毫髮無損」。纖維不含熱量,但會讓人產生飽的感覺,有助於防止過度進食。纖維的兩種類型可溶性纖維和不溶性纖維都對人體有益。不溶性纖維不易溶於水,也不會被腸道細菌分解。(這種纖維不能降低人體的膽固醇含量,但對消化系統還是有益的。)不溶性纖維常見於橙、葡萄乾、果乾、甜馬鈴薯、豌豆和綠皮西葫蘆,特別是在全麥或全穀類麵包中含量高(一定要全麥麵包才含有足量纖維)。可溶性纖維溶於水,它能調節新陳代謝和消化作用,穩定人體血糖值。它常見於穀類,例如燕麥、大麥和黑麥。豆類中也有可溶纖維,如蠶豆、豌豆和扁豆,一些麥片中也有。
推薦閱讀:
※今天室友提個問題:空腹喝牛奶會浪費蛋白質,但是小寶寶只會喝奶啊~何解?
※食用的水果與維生素片,其中維生素能否全部被吸收?人的個體吸收率差異如何?
※腸胃有問題,吸收不好的人如何增肌?
※減肥能吃堅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