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要看科普?

老鄉問我:有些人對科學有些抗拒,如何讓他們對科普書感興趣呢?

我回答,那不是讀者的問題,是科普書的問題。

但,仔細一想,實際上現在已經有不少好的科普書了。要是嫌書沉,還可以去買電子書,你要是不想花錢,網上也有好多好多免費的知識供人閱讀。

那到底是為什麼還是好多人不想看科普呢?

老鄉問:為什麼該看科普呢?

我支支吾吾半天,也給不出一個好的答案。

我老喜歡說:「最令人好奇的是好奇本身。」因為我覺得,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有好奇心。我們對火的好奇,讓我們吃上了熟食;我們對天空的好奇,讓我們在發明飛行器後僅用了半個世紀就登上了月球;我們對大腦的好奇,讓我們對千百年來的「靈魂」的理解有了更加靠近真相的機會。

可能更好的問題是:為什麼不該看科普?

這不僅僅是個反問,也是個自問。

這倒是讓我想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寫的一個寓言故事。

講的是有一群囚犯從小就被關在一個洞穴里,脖頸和手腳都綁在柱子上,不能走動、不能轉頭,只能往前看著投射到洞口牆壁上的影子。因為他們一輩子都只看得到那些影子,便深深相信這些影子便是「真實的世界」。(即使如此,他們的日子還是過得熱火朝天,譬如說投票選舉讓某些人得到特殊的地位和權利啊,在此不敢細說。)

而當有人掙脫枷鎖,走出洞口時,才發現以前看到的不過是虛影罷了。雖然這個寓言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柏拉圖用這個故事來隱喻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分不清虛幻和真實。

教育,無論是任何一個階段,無論是坐在教室里、還是後來需要跟上時代的進步而做的補充,很大部分都是由「科學」組成。

當然,你要是不了解科學,也能用支付寶去買東西,乘飛機去海島玩兒發朋友圈,抱怨最新款的手機還是不夠靈光,開車玩兒手機,被撞的XXXX,血流了一地,照樣半年之後還能出去瘋玩兒。

背後的原理、涉及的知識,你都不需要知道。你只需要有份糊口的工作,等待身邊的人都開始網購、買車旅遊,你跟風而用,或是出事後躺著送往醫院就可以了。

了解科學,或說看科普,不能讓你我明天吃得更好一點、這個月多買一個包、或是去參加同學會的時候被誇讚「是個好厲害的人」。

但,科學帶給你的也一定不僅僅只是「知識」,它是一種訓練,一個看世界的角度和一種懷疑思辨的態度。這又是老生常談了。真俗。但老生常談必有老生常談的道理。

采銅的新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非常暢銷。一方面我一點都不驚訝,因為采銅的文字可以說是高質量知乎回答的一個經典代表;另一方面我也非常驚訝,原來這麼多人都想成為一個厲害的人。但為什麼要成為一個「厲害的」的人呢?

每個人心目中「厲害的人」可能都不一樣。

對我來說,宇航員是「厲害的人」。倒不是說因為他們上過天,他們就厲害。而是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那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情,有多少未知的情況會發生,他們也能夠鎮定地去完成。

想像你剛剛從太空艙里出來,首次在太空中行走。左手握著扶手,右手就是我們的藍色星球。你的家人、你生命中一切重中之重都在這個星球上,而你與她之間的鏈接就在你的左手上。這時,你的右眼突然劇痛,看不見東西了,過一會兒,左眼也失明了。

萬籟俱寂。怎麼辦?你能不驚慌嗎?

加拿大航天員 Chris Hadfield 就遇到過這個事情。他說,那應該是他遇到過最令人恐懼的一件事情了。

但,不用著急,不用害怕,因為他知道這可能是因為眼淚的原因。在太空中哭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兒,因為眼淚不會下落,而是會聚集在眼睛周圍,甚至會導致暫時性眼盲。瞎了很麻煩,但,不用著急,不用害怕,因為他知道這是暫時性的,只要回到太空艙之內就好了。看不到?同伴通過音頻給他嚮導,告訴他哪裡是欄杆、哪裡有障礙物。這樣他在地球的指揮和同伴的引導下完成了艙外維修工作,並且安全回到了艙內。

結果呢?原來是之前用的洗髮露可能有些殘留物不知怎的掉落到了眼睛中,使得他流眼淚了。在此之後,他們便開始使用強生的寶寶無淚系列...(這真的不是廣告)

為什麼會這麼鎮定呢,因為他「知道」即使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也有好多種方法去解決它。

當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打心底里覺得佩服。對我來說,面對未知,還能夠無畏——自信源於知識——才是真正厲害的人。

有趣的是,科學首先教給我們的,是我們的無知。然後再是訓練我們如何面對無知,一點點地撥開迷霧。

它不僅讓你知道,生病去吃廟裡的香灰是沒有意義的;孩子長了虎牙,找巫女敲掉她的虎牙,是令人悲哀的;還可以幫你在了解到自己得了某某腫瘤後,知道去責怪醫生是沒有意義的,應該迅速地接受檢查治療。

更重要的是,它能訓練你,冷靜地面對無知,甚至直面無知所帶來的恐懼。

不知道在哪兒看到的,「不用講大道理,懂點常識就夠了」。我深以為然。問題是,好多地方,特別是內地,科學普及簡直難堪,其中 中央電視台的《走近科學》堪稱「典範」。

要是能多了解一些科學,像是了解一些神經科學,你可能還會意識到:無論你是什麼高校畢業的高材生,還是家財萬貫,還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大佬,我們都是被關在洞穴里的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連影子都談不上。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去嘗試掙脫綁住你的繩索,不要去往洞口外看看陽光下的世界。你就一直看著牆壁上的倒影好了。因為在很多人眼裡,那就是真實的世界。

科普是科學家講的故事。可能短短的一篇科普文章所囊括的知識,花了幾十、幾百、幾千的「厲害」的科學家畢生的精力去發現和挖掘,又通過對科學懷有熱情的傳播者為你量身打造,那為什麼不該看科普呢?

你願意畫1塊錢去聽一個人的悄悄話,花10塊錢去聽一個大v的Live,為什麼不坐下來看看書,讓自己變成一個厲害的人?

除了看書,我發現還有一個很讓人有收穫的方式,就是聽兩個很厲害的人交談。恰好昨天我看到知乎又在宣傳一個新活動,線下的讀書會:你們要的讀書會來了,從宇宙中第一個化學元素開始(附書單)。像這樣的讀書會,倒是不少見,但有兩個我從沒想過會有什麼交集的科學家一起討論,讓我實在是好奇心滿格。真是羨慕在北京生活的人...

最後我想用最近在紐約客上看到的一段話做結尾:

科學不是一個專業或是一種職業。

它是一個承諾,畢生用系統的方式去思考;

它是一種忠貞,不斷地通過實驗與觀測去搭建知識、了解自我和解釋宇宙。

P.S.:請求大家不要再叫我姐、大姐、小姐姐了。媽呀,尷尬癌都擴散全身了。我92年的!

————————

————————

我的新書《大腦使用指南》上市啦,各大電商平台都有售:噹噹、亞馬遜、文軒、京東、淘寶、天貓 等等。當然,你也可以在各大城市的實體書店看到它~ 最近新書做活動,客觀喜歡就別猶豫!麻利兒的!


推薦閱讀:

戒賭吧精神領袖:竊·格瓦拉
我知道感冒不要用抗菌藥物了,難道抗病毒也不行?
好好吃飯是一件讓人絕望的事|你知道進食障礙么?
為什麼水在4℃時密度最大,這一現象又有什麼意義呢?
科普時間:顫抖的雙手

TAG:科普 | 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