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驕傲月,談談性與性別

更新6/16/2016:

感謝大家的留言支持。因為奧蘭多的槍擊案,這兩天心情非常複雜。

學會去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共處吧,學會去用最大的善良和同理心來對待少數群體吧。因為,不管我們怎樣小心避免,人生總有一刻我們會發現自己也站在了「主流」的對立面。那個時候,我們希望他人怎樣對待我們呢?

原文:

你知道嗎?1969年6月28日星期六的凌晨,位於紐約市的同性戀酒吧「石牆」內,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和他們的支持者們突然遭到紐約警察的無故搜捕,並造成了流血事件。幾十年來對於政府和警察的不滿情緒在人群中爆發了。酒吧內外的性少數群體和他們的支持者們聯合了起來,持續示威了整整五個夜晚,向政府爭取本應該屬於他們的權利。這件事情又稱為「石牆運動」,它被認為是美國乃至世界現代LGBT權利運動的起點。這是第一次LGBT人群大規模的拒絕警方的逮捕。6月因此被全球的LGBT群體視為性與性別認同少數群體驕傲月 (LGBT Pride Month),驕傲遊行(Pride Parade)也在此月產生。

在我國,性與性別認同少數群體 (LGBT) 這一概念可能對不少人來說還是比較陌生。今天,我就借著六月驕傲月的東風,貼一篇舊文科普。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共號:什麼值得想 ( Beinsightful )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純」直男,「純」直女嗎?

什麼是「性冷淡」?

李銀河是女人,她的伴侶是一個看起來很像男人的女人,所以李銀河是拉拉嗎?

金星的德國老公是同性戀嗎?

……

作為一名活躍在美國性與性別認同少數群體(LGBTQ)社區的心理諮詢師,我收到過很多關於性取向和性別的問題,但是我對此並沒有簡單的答案。性的相關話題都是十分複雜的,因為人類的性本身,就充滿了不同維度的理解和流動性的含義。

有人認為,性別認同就是「你是誰」,而性取向是「你想和誰發生性關係」。我同意這樣的說法,但是深入想想,難道這兩個概念所包含的內容,不應該比這兩句簡單的解釋來得更廣,維度更多嗎?今天,我們就從最基礎的「性別」與「性取向」開始,來談談人類的性。

什麼是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就是你的大腦覺得你是什麼性別的、你是誰,以及你想讓別人看見什麼樣的你。你認同的性別會影響到你生活中的角角落落,比如你的穿著打扮,你在社會中的形象,別人如何回應你,別人對你行為的期待,你會去男廁所還是女廁所,你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有些人很幸運,他們大腦所認同的性別,和他們生理的性別是一樣的,所以他們可以自如地在社會中扮演自己的性別角色。我們把性別認同和生理性別一致的人稱為順性別人(Cisgender)

然而,有另外一部分的人,他們的生理性別可能是男性或者女性,然而他們的大腦卻一直認為他們是相反的性別,或者什麼性別都不是,或者什麼性別都是,這樣的人群就是跨性別人群(Transgender,也就是LGBT裡面的T)

金星撞火星的主持人金星,就是非常著名的「跨性別人」,從男性的生理性別變成了女性(Transwoman)。

然而,跨性別人群不一定是變性人(Transsexual),因為有相當一部分的跨性別人可能並不想要改變他們的生理性別,比如說李銀河的伴侶。根據李銀河的描述,她的伴侶有著不完全是男性的身體,但是李銀河把他當做男性來看。所以,李銀河的伴侶應當也是跨性別人群中的一員。

對於性別的認同其實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根據美國兒童醫生學會的研究,通常在三歲之前,兒童就能夠發展出模糊的性別認同了,在四歲的時候,兒童的性別認同就已經確定了。如果你不記得你小的時候什麼時候強烈的感覺到你是女孩或者是男孩,這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你的性別認同和生理性別是一致的。

什麼是性取向

性取向指的是你被誰所吸引、希望和誰產生浪漫的情感、願意和誰保持著親密的性關係。當然,生理性別在性關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願意保持著性關係的人所認同的性別,往往是在第一眼吸引你的因素。

一個「直女」愛上一個「直男」,絕大多數是因為他的男性化外表和氣質,而不是他的生殖器吧?因此,我個人覺得,認同性別在約會中往往比生理性別更加重要。因此,再拿李銀河的例子來說,因為她被伴侶的男性氣質所吸引,所以她堅稱自己不是女同性戀,我認為是非常合理的。

說到性取向,蹦到腦子裡就是異性戀、同性戀(Lesbian和Gay,就是LGBT里的L和G)和雙性戀(Bisexual,就是LGBT里的B)。其實,還有相當多的人,他們的性取向不在這三個條目中。

有一部分人根本不在乎性對象或者戀愛對象的性別(男性,女性或者跨性別者都可以),只要愛上了,就是愛上了,這部分的人會認為自己是泛性戀者(Pansexual)。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從來沒有對任何人產生過性慾,那這部分的人就是無性戀者(Asexual),也就是經常被人誤以為的「性冷淡」者。

其實,在一個正常發展的文明社會,一個人的性取向不應該會過多的影響到TA的日常生活。不像性別認同,性取向沒有社會性。你在便利店裡看到一個人,你不會說:「你好,異性戀/同性戀!」,你可能只會說「你好,先生/小姐!」簡而言之,選擇和誰發生性關係,和你與整個社會的互動並無關係。

有個常見的誤區就是很多人把性偏好 (sexual preference )和性取向搞混了。在日常生活中,這兩個概念可以互換,但在心理研究中,這兩種概念一般會被區分開來。性偏好指的是個人對性對象和性行為的偏好,是一種個人對於性生活對象、模式、方法等的選擇。而性取向無法通過個人選擇改變,是一種自然的身體召喚。比如說,一名女雙性戀者會自然而然地被女性和男性所吸引,但作為外貌協會成員的她可能會選擇和漂亮的女性或者帥氣的男性發生性關係。虐戀(BDSM)也是性偏好的一種。《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的疾病診斷中還有一種叫做性偏好障礙,指得是一些患者必須透過某些異於一般性愛的作為才能滿足其性慾,例如性慾對象指向無生命物體、屍體,未成年兒童,行為活動方式表現為窺陰癖、露陰癖等。

性別認同和性取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它們互相影響著。性關係中,重要的不止是你和誰在上床,更重要的是你想要自己被性伴侶怎樣地對待和接受。一個跨性別的女性(男變女,Male to Female)可能更在床上希望被當成女人來對待,不管她是在跟男人上床還是跟女人上床。

性的流動性——以上的概念可能對你都不合適

看到這裡,肯定會有充滿質疑精神的你跟我抗議:「喂喂喂,朵拉,我也不清楚我到底想跟誰發生性行為,我想要怎樣跟人發生性行為,你說的這些概念我都沒辦法把自己套進去啊。」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麼你很有可能會更加認同於酷兒(Queer)或者探索者(Questioning)這樣的稱呼。

早在1984年,著名的美國性學家金賽就發現了人類的性取向並不是從出生到死都一成不變的。人類的性是流動的、多元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同性戀/異性戀傾向,只是程度有所不同。2009年,美國心理學家、女權主義者Lisa Diamond博士在做了十年關於女同性戀者和女雙性戀者的研究之後,在她的書《Sexual Fluidity》中肯定了人類性的流動性,並把這個概念推廣進了主流社會的文化中。Diamond博士指出,人在一生中會經歷一次或者多次性別認同以及性取向的變化,性取向甚至性別認同都不是永遠一成不變的,所以傳統的性標籤(同性戀/異性戀)對於很多人並不適用。

根據這樣的研究結果,LGBT社區表示,那麼乾脆就用酷兒(Queer)這一稱號來形容所有不能簡單被歸類在LGBT這個框架里的人吧!酷兒本來是一些恐懼同性戀者的人想出來辱罵同性戀的詞語,但是現在卻被性少數群體社區用來表達性的多元性和流動性,充分體現了這個社區中人們的堅韌和機智。

還有一部分人可能還在探索自我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階段,那麼這部分的人可以稱呼自己為探索者(Questioning)

因此,為了體現性的多元化和光譜性,現在性與性別認同少數群體的正式稱呼應該是LGBTQQ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Queer and Questioning)。

參考文獻:

Diamond, L. M. (2008). Sexual fluidity. John Wiley & Sons, Ltd.Killermann, S. (2013). The social justice advocates handbook: A Guide to Gender. Austin, TX: Impetus book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5). Gender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Retrieved from Gender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朵拉陳精神健康站

一個簡單的心理隨筆,願意成為你人生路上的同旅人。

推薦閱讀: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有性方面的心理問題?
發現自己一直感覺單純可愛的妹子電腦里存了幾百個G的小電影,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你會怎麼做?
為什麼戳女生肚臍,就可以跟她們接吻?
最近聽過的很好笑的笑話?
如何優雅含蓄地表達想跟男神來一發的想法?

TAG:LGBTQIA | 性心理 | 性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