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如何解鎖「最高境界」的共享經濟?

如你所知,在O2O+C2C領域,被共享經濟之風率先拂過,逐漸嵌入到城市生活流程之中的是諸如生活服務等標準化的「人力」共享,但大概去年伊始,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作用開始惠及人類最欲求無限的器官:大腦,專業知識技能的共享在中國漸次開花。

某種意義上,分享「大腦」——以具體的人為信息載體,利用認知盈餘為他人提供個性化知識技能服務,讓整個社會的專業人士成為每個人的私人智庫,可謂現階段共享經濟的高階產物,這也暗合了技術發展將每個人的每項活動都變成一種合作的大勢所趨。

所以你當然可以感嘆「在行」誕生的時運。上線一年整,這款脫胎於果殼網的產品交出成績單:用戶超百萬,近萬名行家,開通九座城市,且以穩定頻率保持高曝光,被央視《朝聞天下》,《新聞直播間》和《新聞聯播》這種似乎離互聯網很遠的媒體三次重點報道。

嗯,在其他O2O領域試圖如細菌般席捲市場的背景之下,雖早已是行業領跑者,但「在行」跑得並不瘋狂,很好理解,「以人為本」的平台屬性使其必須控制甚至自斷擴張的腳步,正如姬十三所言,「商業模式創新的項目本來就需要教育用戶,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長期工作。『在行』是一個提供知識服務的社區,如果快速爆髮式擴張反而有問題。」

事實上,以合理的節奏把控知識交易的質量,維護以不確定性的「人」為核心的交易平台,理順供需兩端的關係,是「在行」以及「在行模式」發展的全部要義。

就像其他領域O2O平台之間的戰略重心傾向於商家一端,「在行」從誕生那刻起即是如此。在上線之後的冷啟動階段,迅速聚攏高質量行家,構築資源壁壘,是之後所有相遇故事的開始。而作為一個非標準化,且頗具社會學實驗意味的對接平台,前期用戶口碑遠勝平台交易頻次,這要求行家異常高企的准入門檻,行家通過率15%左右,事實上,「在行」成立早期首批邀請行家幾乎都是創始人和高管級別,而當行家數量與品類逐漸完成自我更新,「在行」亦是嚴控供給,以盡看門者之責。

更重要的是對行家的悉心維護。舉個例子,不同於生活服務類O2O平台對商家線上店面的格式化裝扮,當「商品」本身變成具體的人,這種線上裝扮無疑更「重」也更值得(要知道,早期Airbnb為房屋拍照令其受益良多),「讓行家自己上傳,太亂,大量職業人士沒有一張拿得出手的好照片,所以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在照片這件事情上,怎麼樣讓不同城市不同攝影師拍出來的照片風格比較接近,怎麼控制每張照片的成本,怎麼在不同天氣條件下拍出來的照片和諧,怎麼讓那些會拍照和不會拍照的人看起來和諧。」姬十三說。而這種非標場景下的「標準化」優化,在無形之中平添了用戶信任同時,也在潛意識中撩撥著行家的隱匿榮耀。

另一方面,當行家漸次到位,仍舊由於商品的不確定性,保持行家黏性與保持行家擴張同等甚至更為重要。平台一方所要做的即是調動行家積極性,換句話說,調動人性。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收益遞增原則和商品的可複製性能讓電商平台的頭部商家長久佔據頭部,但因行家時間具備稀缺性,「在行」選擇用動態平衡演算法去調節流量,讓每個月活躍行家的比例相對平穩,從而避免行家生態中的「強者恆強」。

當然了,人性幽深,哪怕遇見不同的學員會有不同的故事,但刺激適應機制讓不喜重複成為人類本能,一歲的「在行」也要面臨資深行家新鮮度下降的可能。對此「在行」也在嘗試新舉:比如線上(電話)諮詢,毫無疑問,這一更為碎片化的遠程服務能完善交易效率(開通線上功能的行家有更高的准入門檻,如接過 10 單以上);再比如對行家更具挑戰性的組團授課,可以想像,這種小而美的授課形式更能刺激行家的表現欲和活躍度,也為學員之間提供了極佳的社交資源。此外,「在行」還推出了一項「行家導師計劃」,將那些前輩行家組團,向新行家傳授當行家的經驗。

而談及學員,類似淘寶的評價體系,良善的反饋機制與評分系統(譬如行家分數是三次學員評分再計算一次平均分)也保證了在行生態的遊戲規則,從而進一步讓雙方供需兩歡。

而切換觀察視角,如你所知,人們習慣於將低頻視作O2O領域不盡人意的一面,當一年前「在行」上線時,評論者直覺上將其視作低頻應用,但梳理「在行」發展路徑,我們發現,它正向中高頻次完成躍遷——這就好比,買鞋是低頻次,但逛淘寶不是。

「在行」的起步有定位精準的落足點:著力打磨互聯網和職場——這兩個聚集更多早期嘗鮮者的話題,「如何拿到融資」和「產品經理如何轉型」等話題頗為惹眼。但常識是,人們總願將時間花費在與狹義上的「工作」之外,於是更多諸如穿衣,美食,減肥等生活服務類話題逐漸上線,這意味著,與產品邏輯異常簡單,品類卻極為豐富的淘寶類似,「在行」也愈發接近一個交易知識,經驗和技能的個體聚集起來的淘寶。

事實上,「在行模式」與電商有著極為相似的發展路徑:與電商興起時扎堆湧現的各領域垂直電商一樣,「在行」也已被近百個創業公司模仿並複製到垂直領域,但經過由分散到整合,今日電商格局依舊是綜合平台的天下,在我看來,知識技能交易市場或許會複製這樣的路徑。

嗯,無論如何,在一個自由連接的時代,人們已愈加想要分身於這個精彩斑斕的世界,多重職業的趨勢不可違,而更重要的是,當幾乎一切標準化服務被互聯網漸次滿足,非標無疑將成為新機,它需要野心,更需要耐心,好在這兩樣「在行」都不缺。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推薦閱讀:

面向遊戲玩家的共享經濟能行嗎?「老公休息艙」探訪之旅
如何看待首家共享充電寶「樂電」倒閉?共享充電寶行業是否迎來了洗牌期?
淘BNB&伙力食聯合打造「傑米飯局」| 5月15日杭州
共享籃球來了,共享雨傘也來了,共享女友還遠嗎?
張書樂:獲3千萬天使融資,共享雨傘能躲過共享經濟崩盤「暴風雨」?

TAG:在行 | 分享经济 | 知识共享CreativeComm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