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什麼是無敵
敵,原意就是武裝對抗,守衛族邑。所以敵人,就可以理解為武裝對抗的人,後來引申為與我對抗的人,與我對抗即為敵。無敵是一種狀態,就是沒有敵人,沒有敵對勢力,戰勝了一切,所向披靡,是否真的存在這種狀態?
秦,嬴政,統一六國,最終敗給了死亡。漢,劉徹,逐匈奴通西域,最終敗給死亡。元,鐵木真,鐵蹄已經踏上歐洲大陸,最終敗給死亡。似乎這樣子看來,這一些所謂無敵的帝王嚴格意義上來說都不是無敵的,晚年的他們最懼怕的就是死亡,也就是說死亡就是他們最大的敵人,他們最終都敗給了這個敵人。是否真正意義上的無敵並不存在?也不是的,佛經中就有一個真正的無敵——金剛,金剛梵語「Vajra」,音譯為伐折羅或班匝兒,藏傳佛教中金剛薩埵心咒就是:「唵(om)班匝兒(vajra)薩垛(sattva)吽(hum)」。金剛的原意是眾神之王因陀羅王的武器,佛教中引申為一種「能壞一切,不為一切所壞」的無敵的力量。想想,能摧毀一切,又不被任何東西所破壞,豈不是無敵么?
那麼,金剛在哪裡,我怎麼樣才能掌握這個至高無上的力量?
來,聽我娓娓道來。
金剛這個詞在佛教中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般若,特別在密宗中有很多地方都有應用。就連日常生活中,金剛也有應用,就像金剛石、金剛鑽,似乎一切堅硬的東西都和金剛密不可分(當然了,那個大猩猩不在此列)。這裡又要提到《金剛經》了,它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果要用現代的語音來翻譯就是《到達彼岸的無上智慧》或者《達到彼岸之最上乘》,所以到這裡就完全談完了《金剛經》的經題,這一部經就是教授我們到達彼岸的無上智慧。那麼《金剛經》到底有什麼特別,能稱之為無上智慧,它又怎麼教授我們的無敵的法門?它又是憑什麼讓大乘八宗里的真言宗、法相宗、華嚴宗、三論宗、禪宗、天台宗都奉為本門至寶。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楞嚴經》中的楞嚴咒稱咒王,楞嚴咒住世一日,佛陀正法不滅,《法華經》稱為經王,不讀法華無知佛恩浩蕩,無知一乘方便。《金剛經》應可稱為法王,因為不明《金剛經》,無以明三般若,不證實相般若便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是因為《金剛經》能夠教授我們無敵,所以自古以來他備受推崇,它憑藉著一些似乎「大逆不道」的話語在三藏十二部經典中佔有重要地位。經云:「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幸該句乃是佛祖原話,否則真是造了謗法罪啊!),經又云:「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復云:「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如是等句,常人看來似乎自相矛盾,甚至有壞佛根本之嫌。此處我們再留一個坑第五節時我們再來解讀(各位讀者,實在抱歉,為您增添許多煩惱),但此處我們記住一句《金剛經》的經文,即:「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這就是無敵的甚深力量!
說到敵,不能不提我,人們常說敵我雙方。那麼「我」到底怎麼樣無敵?殺!這大概是大多數人腦海中生起的第一個想法,是啊,無即是沒有,殺光敵人就能無敵,連敵人的後代都斬盡殺絕,如此斬草除根方能無敵。是也不是?成吉思汗鐵蹄所到之處必然屠城,如此是否無敵?前文也說到了,他依舊敗給了死亡,某種層面是敗給了自己。所有戰將最苦惱的問題就是自己,戰勝外人容易,但是戰勝自己不容易。就比如說,一位所向披靡的戰將他身患絕症行將就木,縱使他往日橫刀立馬今時今日卻也不得不承受死苦。死苦,前文有說是八苦之一,也說了般若波羅蜜可以離苦得樂,既連死苦都能對付,那麼也就是說般若波羅蜜也是一種無敵。不過在這一段中我不打算提它,要說另外一種無敵的境界。無我,即無敵。敵我雙方是相對而言,既然沒有我,自然也就無敵了。看官要「吁!」的起鬨了,又搬出「無我」的老調子了,又說解決實際問題,實際上就是有我嘛,怎麼就能無我呢?
簡單來說,無我就是沒有對於我這個個體的執著。
我嘗試用一個簡單的故事來說說無我即無敵的道理。
話說在一家跨國大公司里,有兩個分區經理甲乙,甲資歷比較淺,乙則屬於開國元勛似,乙是一個眼裡揉不得沙子的人,要求很嚴格,甲在工作上的疏忽常被乙詬病,甲因為這樣覺得乙處處針對自己,恨死了乙,便開始與乙為敵,這一斗就是許久。在公司他和乙暗裡較勁,回到家算是身心俱疲。有一天他和奶奶聊天,奶奶知道了這個事情,便告訴他:「其實,你是不是該想一想他或許是對事不對人,就算他真是針對你你是否也可以把它當成對事不對人?」甲反駁道:「就是針對我,就是針對我!」奶奶又說:「如果沒有你,他針對誰?」他聽了奶奶的話,回家靜思一夜,似乎奶奶說的也有道理。他嘗試著,在面對挑剔的時候把自己獨立出來,當做一個旁觀者,觀察自己所做的事,聽一聽乙所謂挑剔的言語,漸漸的他發現,似乎乙針對的只是那個事情,並不是他本人,他開始釋然,開心了不少。
故事中,甲不開心的表面原因是因為乙的挑剔,實際上是他對於「我」的執著。奶奶的話是一種去除我執的樸素闡釋,其實看似簡單,就如同上節所說,也類似與1+1的道理。甲靜思的那一夜,就是對除去我執的一個思辨過程。過後將自己當做旁觀者就是對於思辨結果的一種嘗試。那讓我們的思維再次回歸佛教經典,因為寫到這裡大家又明白了一點,佛經或者說八萬四千法門是諸佛菩薩對於解脫的思辨過程的記錄,引導我們經由一些他們已經證明的結果去證明我們最本初的命題。
這麼說來,我們回歸本初或者說返璞歸真就是無敵?
還不一定,因為在佛教來說,剛剛那種所謂去除我執的思辨過程應該叫做:「證人無我」,證得人無我會有什麼收穫?證人無我,離人我執,得阿羅漢,即是你要跳脫輪迴生死自在的必要條件就是證人無我,證人無我,就是一種無敵,至少在凡夫眼中你無敵,因為你連死亡都戰勝了。除了人無我還有更進一步嗎?有,就是諸法無我,證法無我,離法我執,就是初地以上菩薩。嗷,原來人無我還有2.0模式法無我,而證法無我的思辨過程凝練出來就是《金剛經》和《心經》,這就類似於遊戲里的無敵作弊器,擁有了這個至寶就等同於擁有了金手指!
發散了這麼多,我們收攝一下,總結一下敵我。敵,現多做意動用法,解為「以……為敵」,當捨棄「我」這個本體,「以……為敵」就失去主語,也就是失去了力的源泉,沒有作用力,自然也沒有反作用力(牛頓第三定律),看來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在不同的層面上都為我們證明了佛法的精妙,離無敵我們又近一步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