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卡仁波切:《修行者的一日》

懐閒斎主按:波卡仁波切的前世喇嘛噶瑪?謝拉?哦瑟,被視為月幢菩薩的化現。喇嘛噶瑪?謝拉?哦瑟年輕時便跟隨貢噶仁波切學習佛法,之後在一次朝聖旅途中停留在阿里地區的山中岩洞閉關,苦修一千次的千手千眼觀音斷食閉關,這令附近居民相當佩服感動。在他完成苦修準備離開時,當地人士敦請他留在當地建立寺廟,而噶瑪巴也有同樣的指示,於是他便留下創建了波卡寺。這篇開示指導不是讓行者一定要脫離生活和世間,而是在生活的點滴空隙中進行佛法的串習。因為是藏傳佛教上師,一些觀點與漢地行持不同,所以還請自己選擇、辨析,借用。

作者:波卡仁波切(1940年10月15日)

簡介:四歲時由第十六世噶瑪巴認證為喇嘛噶瑪?謝拉?哦瑟的轉世,從而回到前世的住錫地──波卡寺坐床。是藏傳佛教香巴噶舉傳承之法脈持有者,擔任多所寺院之閉關總導師,且廣受其他教派所推崇。

目錄

  法譯序

  波卡仁波切小傳

  卡盧仁波切對波卡仁波切的介紹

  第一章 簡介

  第一節 覺醒的四要素

  第二節 邁向覺醒的生命

  第三節 重視相對性的真實(俗諦)

  第四節 精神上的烙印

  第五節 從「相對」到「究竟」

  第六節 必然的改變

  第二章 一天中的修行步驟

  第一節 早晨之修行

  一、晨起的第一個念頭

  二、呼吸練習

  三、心的定位

  四、盥洗室--凈化之所

  五、獻供

  六、禮讚佛陀

  七、皈依

  八、觀音禪修

  第二節 用餐時的修行

  一、供養三寶

  二、供養本尊

  三、供養根本上師

  第三節 晚間的修行

  一、觀音禪修

  二、一天的總結

  三、祈願往生極樂世界

  四、供品之清理

  五、就寢

  第三章 不同情況的修持

  第一節 快樂之時

  第二節 痛苦之時

  第三節 病時

  第四節 於一些小狀況時之修持

  第五節 食肉之時

  第六節 電視

  第七節 面對各種情緒時的處理

  第四章 正確的引導

  十種善業

  十不善業

  幾個常用咒語

  --------------------------------------

  法譯序

  首先我必需指出,許多人皈依之後,在日常的修行中,缺乏明確的指引,而這正是大多數倍感至需的。如何能簡單有效地,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給每一天至少奠立一塊精神基石呢?

  這本小冊子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正是為什麼波卡仁波切對它十分的珍視;於書中我們找不到空洞的言辭,少有引論述理;但不少虔誠、具足發心的修行者皆深深覺得,這是一位菩提道上不可缺少的同伴。

  於1987的歐洲之旅,波卡仁波切以無盡的慈悲,將本書內容口述、錄音;並以無限的包容與耐心,接受攝影,以供本書插圖使用。

  本書不是以動人的故事或華美出色的思想,來迷惑內心;亦不是在閱後即擺回書櫃中的那一類書籍。相反地,這是一本作為一讀再讀,時時參考的書籍。

  本書由三部份組成:

  [第一部份]包括一些簡短的修行、祈禱,雖然起於初因缺乏習慣,會讓人認為有點繁雜,但日久轉易。它為一日確立方針,確定應有的作息與修行,用以滋養精神。我們將學習:

  ● 晨間修行的八步驟。

  ● 用餐時的修行。

  ● 夜間就寢前的修行五步驟。

  [第二部份]他交給我們一付心靈之鑰,有利於每日我們所面臨的各種狀況。高興愉悅時,痛苦或病時,應該怎麼做?諸如像開門、穿衣或過橋…等等,要如何利用這些平常事來修行?在我們生氣發怒、慾望或嫉妒心起時該怎麼做?還有該如何面對吞食我們生活的電視?

  最後,[第三部份]談到[正行]的大原則。

  正如智者之言,這本書自是彌足珍貴。然而對書中所教導的,只有認真修行,才能將其價值完全發揮,籍由書中的教示,我們將有所轉變。

  小書本,我們每天的朋友,當你能善盡所能時,我們將不再需要你,因為你已為我們所完全吸收,我們也將以感謝及尊敬之心,將你安置在最美麗的書架上。

  Francois Jacquement

--------------------------------------

  波卡仁波切小傳

  波卡仁波切,在幼年時便被認為[祖古],也就是一位已過世大喇嘛的轉世。他先於西藏接受了特殊嚴謹的教育,一九五九年因......流亡印度,並繼續學習,且度過數年的閉關苦修。自一九八一年起,他數度造訪西方,並對無數弟子傳授法教。

  他的一生,最初深歷西藏文明的薰陶,在年歲稍長後,因世事之變遷,而適處於印度及現代世界之中。他以一位完美、真實的佛教徒向我們傳達了他對真知的渴望、內心中無盡的溫柔慈愛,及對上師至誠不變的敬重。在盡覽本書中傳記及法教開示之外,可以隱約攝見波卡仁波切的光輝,感受到他所散發出那如宇宙般無窮之光芒,澤潤著眾生。

  載自[波卡仁波切的一生]

  --------------------------------------

卡盧仁波切對波卡仁波切的介紹

  於一九八七年八月三十日,卡盧仁波切在他最後一次造訪法國,於勃艮第(Bourgogne位於法東)千佛寺的落成啟用典禮中,在波卡仁波切侍陪下,對大眾做了如下的介紹:

  你們大概還不知道誰是波卡仁波切?

  不久以前,在藏西有一所名為[波卡]的寺廟,那兒住著一位偉大的喇嘛。噶瑪·協惹·哦色,波卡仁波切正是他的轉世。當中共軍隊到達西藏後,他逃到了印度,在那兒他遇到了我;從那時起,於大吉嶺(Darjeeling),他便一直在我身旁。

  最初,他在我的指導下無誤地完成了[四加行],那時他對西藏佛法的認識已經是十分傑出的。

  接著,我們於梭那建立了一所閉關中心,波卡仁波切於此進行了第一次三年三個月的閉關,致力於香巴噶舉派教法的修行,並接受所有教法的灌頂傳承及一切必要的開示。在這三年之後,我任命他主持索那達閉關中心。他先後完成了三次共近十年的閉關,於第三次閉關,他致力於學習噶瑪噶舉派教法,並完成了[那諾巴六瑜伽法]的修習。

  於錫金Rumtek閉關中心建成時,十六世DB法王亦任命他主持此中心;直至目前,波卡仁波切已在Rumtek指導了三期的傳統閉關。

  波卡仁波切是一位優秀的喇嘛,無論於聞思修及修持上皆十分圓滿。

  那諾巴曾授記瑪爾巴,在他的傳承下,每一位弟子皆優秀於其上師。

  所以,瑪爾巴的弟子密勒日巴的成就高於他的上師;同樣,波卡仁波切是我的傳承者,他將比我更偉大。

--------------------------------------

  第一章簡介

  第一節 覺醒的四要素

  覺醒是真實的快樂,它同時包含了入世與出世,是萬物的本質。我們只能在四大要素相結合的條件下得到它,這四要素是:①起因,②支撐,③輔助條件,④方法。

  1.覺醒的起因是於潛在狀況下,自然地,無所分別地表現於諸有情的心靈上。

  2.[支撐]指的是人身的存在,它優於其它的精神層面,因它可作為覺醒的工具,所以我們稱之為「人身寶」。

  3.輔助條件是指一位合格的精神導師,他為我們指引正確無誤的道路。

  4.方法是指上師所賜予的教導,這些教導皆是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法門,其中包含了顯經及密續。

  (注一)

  沒有這四要素,我們無法於覺醒的道上有任何進展,再則缺乏任何一項要素,也將使其它三要素失去作用。現在這四要素已聚集在我們面前,這使我們能善用、也更能珍惜自己的生命。

  想想我們今日的幸福,想想於過去生中我們所積的善因,讓我們把這些善因匯聚一起,更加速於覺醒道上邁進。

--------------------------------------

  第二節 邁向覺醒的生命

  放棄世間日常的一切活動,專一於精神上的修持,創造一些能令內心進步的理想條件。於此遠景之前,首先我們必須開始學習藏文,因為藏文將佛法十分完整地保存下來,而佛法譯成西方語文目前仍十分稀有。接著我們可以進行三年的閉關;並且只要我們能夠,我們也可以繼續進行為期幾年或幾個月的閉關生活。將整個生命都致力於學習、反省、及精神修持,這是對生命最好的利用。

  如果環境不允許我們受持一個完整、專一的教法(注二);我們仍然可以在不用放棄工作、家庭之下,、以一些簡單、規律的修持來潤澤我們的生活;例如我們可以做觀音禪修,利用假日到佛法中心,讓我們在喇嘛上師的教導下,更加深我們對佛法的認識,並與其他人一齊禪修,或者利用一個或數個禮拜來進行短期的閉關。

  假使我們連上述修法的可能性都沒有,也毫無機會到佛法中心的話,我們仍可以按照我們的生活來修持,並從中獲益。即使我們僅能花些微的時間來做,規律且專註地,如果天天、經年累月下,這一點一滴所累積起來的,將不可忽視。維持精神生活成為一種習慣,將自身內在正面的、深廣的潛能釋放出來,擺脫以往許多不好的習慣,便能避免惡業的形成。

  要知道我們的行為中,善與惡的色彩,是源自於烙印在我們精神上的習慣。依照這種習慣力所完成的行為,不論是好或壞,他們將產生業果,而在未來成熟之時我們一定會嘗到。同樣僅僅於我們心中產生一個正念、而這正念便在心中形成一種好的、正面的習慣或經驗。我們的口業與身業,也會同樣地烙印在我們的心中。

  我們必須每日專心檢查我們的身、口、意是否在正確的方向。使能切斷種種的不好、並儘可能朝正道邁進,如此我們將會有所轉變。

--------------------------------------

  第三節 重視二元相對性的真實(俗諦)

  僅管我們尚未確知那存在於[相對](俗)與[絕對](真)二相合一之真實性中(注三),[心]的存在形式(注四)--這真實的認知,便是我們所謂的「醒悟」。此[相對]與[絕對]的真實性,二者一般不被認為是一體的,而被認作是相互分離的。(注五)

  雖然善業與惡業皆缺乏二諦和合的真實性,他們的果報確是不會錯的:造業者本身的幸福,一定源自於自身的善業,而痛苦也一定起源於惡業。這種善、惡、因果間的關係,也是相對實性(俗諦)的一個特性。那麼我們為什麼必須了解善、惡間的區分及知道什麼要接受,什麼需捨棄?這是因為在究竟相對(真諦)的證悟之前,我們仍屈服於二元相對的現象之中,而一直處於無可抗拒的輪轉之下、僅管於相對的現象中缺乏自我的真實性。(注六)

  事實上,唯有心是依附於吾人所造的善業與惡業,而業的印記僅能固定於心所,也只有心能於苦或樂中體驗業果。僅管只有心為諸業所牽連,但俗諦方面,業果的體驗及貯存累積,確實是一項無法避免的過程。以事實來看,火是不會無緣無故自己存在的,如果把火放在手上,則立刻被燒傷。所以要知道攝受善業、摒棄惡業,直至解脫……。

--------------------------------------

  第四節 精神上的烙印

  在二元相對的現象(俗諦)中,我們所造作的行為(業)會在內心中留下烙印。

  這些精神上的烙印,是留在我們記憶過程中的簡單影像。例如我現在想:「我必須在五點時去買東西。」這個「想」(念頭)接著將離開我們的精神表面,然而它已在心裡留下一個記號。好!五點一到,這「想」又再度出現,我們便告訴自己:「是該去買東西的時候了。」這些由於「想」而留下的痕迹,就像消失在地面上的泉水,時間到了便又冒出地面,重新彙集成流。

  隨著同一種行為的重複發生,它於我們心中留下的印記,將逐漸地形成一種無法動搖,而且帶著強制性。酒精對於人體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一個人第一次喝酒時,他一定感到不舒服,更會覺得嗆人及全身火辣。如果這個人持續每天喝一點酒,第一次不愉快的印象將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種喜悅與滿足。總之,習慣之後,這個人便會認為酒實在很美味,最後到這習慣根深蒂固時,已是無法改變了。而它產生了什麼?這種日復一日的習慣,已在精神上烙下愈來愈深的印記。同樣的過程,正確的精神生活在心裡所烙下的痕迹,卻是正面的,有益的。通常在開始學習掌握一項好的習慣,並不是很容易。然而,慢慢地,一步步地做,漸次地要求自己,我們會發現愈來愈容易,並得到很大的喜悅。記得:當我們的精神和佛法放在一起時坐禪便是在修法;而不坐禪時亦是在修法。於內心獲得良性的、正面的印記是十分重要,而且必須不停的建立;今天修行,到了明天便放在一旁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要堅固一項好的習慣,必須要有規律及有毅力,如此幾個月或幾年之後,我們會了解,我們的不良習慣在減少,同時好的本性會如同花朵一樣綻放開來;有了如此的觀察與了解,我們必須於此道路上持續前進,直到成佛。

  經由負面行為所留下的記憶,並不是無法醫治的,我們可以藉由懺悔來擺脫,使負面的印記成為中立性;果報將不會發生。缺乏懺悔、反省,負面印記將每日增大加深。即使今日我們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惡行,但如果我們不立即發現並懺悔,小小惡行在我們心中留下的刻痕,將與日俱深。這有一點像錢擺在銀行,每天會生利息一樣,能在我們需要時,給予極大的助益。

  如果我們不能稍加留心,好的行為所留在心裡的良性印記,也能被抹減掉:如果我們對眾生從沒能供奉及布施的話,生氣、忿怒或其它不良的情緒反應皆能消滅掉善行所積的功德。布施、奉獻及迴向,不僅能保護已有之功德,更能讓它日日增長而不流失。(注七)

--------------------------------------

  第五節 從[相對]到[究竟]

  正因為我們無法超越相對性真實(俗諦),而使得存在於善業、惡業及苦、樂之間的因果關係,繼續支配著我們。身為初學者,我們無法立即證悟到究竟真理(真諦)。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面對這[相對性真實]。當我們若能在這[相對性真實]的生活中,採取一種正確的姿態,摒棄一切的不善,我們心中會發展出一種能自動引導至證悟究竟真理的能力。因此善用這二元[相對性真實],便能逐漸打通通往究竟的大道。

  初學者若一開始便著手進入[空性]究竟實相的禪修,那隻能給自己一道窄門,因此必須以[入世]的生活,做為修持的著路點。之後,內心的開發,將自然地把我們領引到一個於兩種修持相互平衡下所達到的階段:一是禪修及對空性的理解,另一是指於世俗中,身、口、意三方面行為之修持。接著愈深入證悟空性,愈能使已失去重要性的身、口、意,藉種種修行而激發出力量。

  對於我們初學者,僅靠著禪修空性,是非常困難的。禪修必須依賴我們的身體、言語、思想上的行為,及棄惡從善的力量這兩者的積極配合,這也正說明每日修行的必要性。

--------------------------------------

  第六節 必然的改變

  凡是跟隨佛陀教法的人,一定發覺,他們在行為、言談表達及思考方式中,有著顯著地轉變。倘若無此轉變,即使穿過佛法的大門,讓法教在我們心中留下愉快的回憶,我們卻將無法採收到碩大的果實。

  我們可以將一塊黑布放入紅色、黃色、藍色或綠色的顏料中,但黑布永遠變不成紅布、黃布、藍布或綠布,我們只是在浪費時間,而不會有任何改變。這也正說明,如果我們自身沒有產生任何轉變,這便是缺乏修行或修行不足的信號。

  反之,當我們將一塊白布浸到顏料中,白布便改了顏色。譬如浸染到黃色顏料,它會變成一塊光鮮的黃布。即使色染得不夠周全,也不會仍是一整塊白布,至少染上一些黃斑點。同樣對於我們精神上的修行,如果色染得周全,我們便可能於此生覺悟解脫;萬一,即使我們達不到這理想中的結果,也必須至少有些許的轉變:這便是相較於皈依前,我們的言行會些微地向善,我們的心靈應附著較少的惡意、貪婪,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善意、知足、慈悲及忠誠。

  我們應像白布一樣可以著色,而不應像塊永遠變不了顏色的黑布。為此,每日修行是責無旁貸的。

  注一:顯經是指記錄佛陀對大小乘所施予的法教經典,密續集結了金剛乘的教法。

  注二:法(Dharma):通往解脫的精神道路。

  注三:[相對]與[絕對]二相,便是[俗]、[真]二諦。

  注四:心的存在形式指的是[真實的本質],它超越了由[主體]、[客體]二元觀念所造成的幻相。

  注五:相對性的真實(俗諦),涉及到現象的存在形式。絕對性的真實(真諦),涉及到真理的無相。

  注六:我們必需更廣泛地理解[業]這個字;它不僅指肉體上的行為,也包含了言語及意識思惟。意思是一念生起即是造業,一句話語亦是業。另一方面,此[業]不作必然引導至另一目的解。同樣以慈悲善心及守護生命為動機,而祈禱、持咒、冥思禪坐,皆是善業。

  注七:善行之功德迴向,是指我們希望此善行所生之潛在善因,能利益到一切有情眾生。

  --------------------------------------

第二章 一天中的修行步驟

  第一節 早晨之修行

  一、晨起的第一個念頭

  為了有較充裕的時間來完成晨間修行,我們必須比平時早十五分鐘起床。(注一)

  醒來之後,我們讓自己坐在床上,以禪坐的姿勢,放鬆身體,然後思惟:

  願諸有情自輪迴的床上醒來。(注二)

  輪迴、苦皆似床一般:因果、業緣、情慾、妄想便像在輪迴的床上,演出無止無盡的夢。所以於每日晨起時,坐在床上,於心中祈禱一切有情皆能於業緣、情慾及無知中出離,也能於正知中醒悟。

  願諸有情皆能證得智慧身。

  於因地中,凡諸有情於自心中皆具佛性,皆是覺省的;故此我們祈願這潛在的本心能於諸妄想、業緣所覆蓋的夢幻中解脫出來,也願諸有情能速得證智慧身,達到究竟覺悟。

  在可能的範圍內,我們以高昂的聲音大聲念誦上述的祈願;若不行,則於心中默禱亦可。

  --------------------------------------

二、呼吸練習

  1.排出殘留的氣。

  我們還是坐在床上,保持禪坐的姿勢,雙手握拳置於兩膝上,深吸一口氣,後緩緩吐出,在吐出氣的同時,將十隻手指頭張開,此時手還是置於膝上不動。吸氣時必須注意,起頭時要緩,於中間時漸漸加強,結尾再變弱。僅管我們是以鼻子來排氣,但在呼氣的同時,仍要觀想氣由嘴及鼻孔排出。觀想一切自無始以來的惡業,於心中糾纏不休的愛欲、無明的面紗等種種毒障皆化為黑色的氣,自鼻、嘴及毛孔排出,並消失於無遠弗是。

  接著我們深深地吸氣,同時並將雙手握拳,觀想十方諸佛菩薩的慈愛化成五色光芒(白、藍、黃、紅、綠。)自我們的筆、嘴、毛孔進入身內。

  於上述呼吸法及觀想要領,我們重複練習三次。

  2.心氣不二

  在排出體內殘留的廢氣之後,我們將呼吸回到自然狀態,不要分心,放鬆,將意念全擺在呼吸上,讓心與氣合為一體。

  如此我們照這樣做七次呼吸。

  3.金剛乘中「氣」的凈化

  如果我們有受過灌頂,我們可以接下去將嗡、阿、吽三音節與呼吸結合在一起,這三音節包含一切咒的本質,及十方諸佛身口意的示現,也包含了我們所受灌頂的精華。

  在我們吸氣的同時,觀像一道白色的光進入我們的身,並將心中默誦「嗡」音,於吸氣飽滿之後,觀想,我們的心、胸之中充滿了紅色的光明,此時於心中默誦「啊」音。

  最後將氣吐出,並觀想所吐出的氣化為藍色的光明,於心中默誦「吽 」音。

  如此反覆觀想默誦三次。

  --------------------------------------

三、心的定位

  在下床之前,我們必須將心放在正確的方位上,以迎接及面對這一天的到來。我們將盡最大的可能來修持,並想:

  「今天,從現在起至晚上就寢前,我努力完成一切善,並拋棄一切惡,為了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解脫,我們將於心靈上努力修持,決不捨棄。」(注三)

  我們不要去想如此的修行會帶給我們自身什麼好處,倒是我們將發展出一些優點、長處,這些於心靈上的變化,可以讓我們減輕別人的痛苦,並引導終生覺悟,它是最真實、最究竟的快樂。

  重要的是,面對新的一天,我們必須給我們的心一個衝力,並時時鞏固我們於早晨所作的誓言,使我們不致於時間流轉中有所忘失。

  我們思惟:

  今日我避免以身犯過,

  今日我避免以語犯過,

  今日我避免以意犯過,

  今日我努力於有益之行,

  今日我努力於正言及善語,

  今日我努力於為諸有情滋養善心。

--------------------------------------

  四、盥洗室--凈化之所

  如果我們接受過金剛薩垛法的開示,或只是知道如何修持此法,在我們盥洗時,同時依照下列方法作觀修:

  觀想金剛薩垛在我們面前化現,從他清澈明凈的身中流出光明的甘露,洗凈我們內外的心身。同時他凈化自無始以來,身口意的業障。我們可於觀想同時念誦長的或短的金剛薩垛咒。

  在盥洗完畢之後,我們便觀想金剛薩垛化為光,融入我們的身內。此時,他的身口意和我們的身口意合為一體,讓我們的心住於無念。

  如果我們不了解如何觀想金剛薩垛,我們可以簡單地想藉著水和肥皂,洗凈清除一切的惡業及心靈的翳障。於此觀想清除業障的同時,我們仍然可以念誦百字明咒。

  百字明咒如下:

  嗡 邊雜薩垛薩瑪呀

  瑪奴巴拉呀

  邊雜薩垛喋諾巴

  地叉則卓美巴哇

  速垛卡唷美巴哇

  速波卡唷美巴哇

  阿奴惹多美巴哇

  薩爾哇悉地美札呀擦

  薩爾哇嘎爾瑪速雜美

  積當希瑞以呀 咕如吽

  哈哈哈哈霍 巴嘎問

  薩爾哇達他嘎達

  邊雜瑪美目雜

  邊知以巴哇 瑪哈薩瑪呀 薩垛阿

  短咒:

  嗡 邊雜 薩垛 吽

 --------------------------------------

 五、獻供

  在僅可能的情況下,我們應在家中設置一個小供桌,這是滿重要的,我們可以利用一個擱物架或一件傢具上放置一尊佛像,或一張佛的畫像或照片,於其前置上傳統的七供:水(飲用的)、水(洗凈用的)、花、香、燈、塗、果、樂;(七供事實上有八項供品,前兩項我們將它們算成一項。)

  於盥洗室將身體洗凈後,我們便要獻上供養。

  面對供桌我們做三次俯身禮拜同時念誦咒文如下:

  棍秋克 速木拉 恰克擦爾洛

  頂禮三寶

  拿摩 曼殊希利 耶

  禮敬文殊師利耶,

  拿摩 蘇希利 耶

  禮敬蘇希利耶,

  拿摩 優大瑪 希利耶 梭哈

  禮敬優大瑪希利耶

  並觀想面對我們,三寶及三根本(注四)齊現於空中,而我們皆受護佑於其下;加上所誦持的咒語更增加大禮拜的功德利益。

--------------------------------------

  六、禮讚佛陀

  接著於供桌前坐下,面對一尊佛像或圖片皆可;若行者空無一物,便觀想佛陀如平常一樣地,身著黃色袈裟,左手持缽,示現於行者面前。

  而以佛陀本質所示現的種種皈依境,皆環繞佛身,無比莊嚴。面對皈依境,行者念誦祈禱文三次。

  喇嘛 唐木巴 炯滇喋

  上師聖妙薄伽梵,

  (如來十號之一)

  帖欣 謝巴 札炯 巴

  如來善逝阿羅漢,

  揚他巴 作克貝 桑潔

  清凈圓滿正覺者,

  巴嘉哇 薩嘉 吐巴拉 恰擦洛

  榮勝釋迦能仁我頂禮,

  卻都 嘉速 契哦

  特此皈依,

  欽吉 拉都 梭爾

  祈加持。(注五)

  接著行者念誦釋迦牟尼佛心咒七次或二十一次:

  喋呀他 嗡 摩尼 摩尼 瑪哈

  末那耶 梭哈

--------------------------------------

  七、皈依

  此時行者仍晏坐在供桌之前,隨之便是念誦皈依文,皈依境就如同在「四不共加行儀軌」中所描述的一般。行者如果對圖境中的種種皆認識清楚,便觀想境中的一切於面前示現。如果無法觀想整個皈依境,行者可以僅觀想釋迦牟尼佛,或根本上師或本尊(觀世音菩薩或其他菩薩),於面前安立。

  念誦皈依文七次:(下列長、中、短文擇一。)(注六)

  長皈依文:

  巴爾滇 喇嘛 唐木巴

  南木拉 嘉不速 契哦

  皈依具恩根本及傳承具德上師聖眾,

  依唐木 吉爾擴爾吉 哈拉措克

  南木拉 嘉不速 契哦

  皈依諸本尊壇城聖眾,

  桑傑 炯木滇喋 南木拉 嘉不速 契哦

  皈依諸佛薄伽梵,

  唐木貝卻 南木拉 佳不速 契哦

  皈依諸正法,

  帕克貝 根敦 南木拉 嘉不速 契哦

  皈依諸聖者僧伽,

  巴喔 康卓 卻炯 松美措克

  耶謝吉見 倘滇巴

  南木拉 嘉不速 契哦

  皈依具有智眼諸勇父、空行、護法、守者眾中。(注七)

  中皈依文:

  瑪 南木卡 倘娘木見

  森木間 湯木界

  我與等虛空一切如母眾生,

  喇嘛 桑傑 仁因波切 嘉不速 契哦

  皈依上師佛寶,

  桑傑 卻倘 根敦 南木拉

  皈依佛、法、僧伽,

  喇嘛 依唐木 康卓 速不拉

  嘉不速 契哦

  皈依上師、本尊、空行母,

  讓森木 東薩爾 卻吉 固拉

  嘉不速 契哦

  皈依自心空明之法身。

  短皈依文:

  喇嘛 拉 嘉不速 契哦

  皈依上師,

  桑傑 拉 嘉不速 契歐

  皈依佛,

  卻拉 嘉不速 契哦

  皈依法,

  根頓 拉 嘉不速 契哦

  皈依僧。

  念誦皈依文是每天必做的功課,它是修行道路的基石,對三寶沒有完全的信仰皈依,我們便無法於菩提道上繼續前進,若相信修持大乘或金剛乘中的方便法門,而不需受皈依,則是犯了一項嚴重的錯誤。

  這是為什麼在受持皈依願後,必須每日發心誦持皈依文七次。若不如此,「皈依」是無法讓我們的心靈有所發展的。

  如同在受持皈依的儀式中,喇嘛象徵性的剪下我們的一小撮頭髮,並把金剛帶結在脖子上。看起來好像跟園丁一樣,拿掉一些花苞,砍掉一些枝葉,然後掛上一個標籤;然而,花朵、樹木卻沒有受到庇護。

  如果我們的皈依願僅限於貼標籤似的幾根頭髮,這願對我們而言,便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相反地,我們要每天以虔誠的祈禱念誦來滋養、加強、重豎我們的皈依願。每天觀想自身處於三寶的保護下,所有的痛苦,危難、恐懼皆由三寶護持,直至解脫覺醒。

  --------------------------------------

八、觀音禪修

  如果每天早晨,依照下述的經文,做簡短的觀音禪修。將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

  皈依及發心

  桑傑 卻倘 措克吉 秋克南木 拉

  諸佛正法賢聖僧,

  強秋不 瑟爾突 達克尼 嘉不速 契

  直成菩提我皈依;

  達克格以 謹梭克 吉貝 雖南木 吉

  以我布施等功德,

  (指六波羅蜜)

  卓拉 遍契爾 桑傑 竹不巴爾 修克

  為利有情願成佛

  (三次)

  觀想本尊:

  達克梭克 卡洽不 森木間 吉

  我等遍虛空有情,

  吉卒克 悲嘎爾 達威 訂

  頭頂白蓮月輪上,

  舍以咧 帕克秋克 見熱 息克

  「舍以」字化成聖觀音,

  嘎爾薩爾 偉瑟爾 恩阿滇 戳

  白色明凈五光燦,

  則祖木 突克傑以 見吉 息克

  莊嚴微笑悲眼視。

  洽克息以 倘波 他爾佳爾 則

  四臂首對為合掌,

  哦克尼 謝爾趁 悲嘎爾 南木

  後二持晶珠、白蓮,

  他爾倘 仁千 間吉 哲

  綢緞瓔珞珠寶飾,

  瑞以達克 巴克貝 堆唷克 梭爾

  上身穿著鹿皮衣,

  (麝香鹿,表大悲無礙)

  偉巴克 美貝 烏間 建

  無量光佛為頂嚴,

  暇不尼 多爾傑以 吉爾仲 修克

  雙足金剛跏趺坐,

  知以美 達哇爾 嘉不滇 巴

  背倚無垢滿月帷,

  嘉不涅 棍讀玉 哦喔爾 秋爾

  攝諸皈依處自性。

  (三次)

  禮讚:

  秋喔 涓吉 瑪癸 固多克 嘎爾

  尊者無瑕身白凈,

  作克桑 傑吉 烏拉 建

  圓滿彌陀頂上飾,

  (指阿彌陀佛)

  突克傑以 見吉 卓拉 息克

  慈眼悲憫視眾生,

  見熱 息克拉 洽克擦爾 洛

  頂禮觀世音菩薩。

  (三次)

  接著:

  帖大爾 則吉克 梭爾大不 貝

  因我專誠祈求力,

  帕克貝 固咧 偉瑟爾 翠

  --觀音菩薩放光明

  瑪他克 咧囊 出爾謝 姜

  凈諸惡業及煩惱,

  契虐 喋哇 建吉 興

  娑婆頓成妙凈土;

  囊居 皆卓以 呂恩阿克 森木

  光中眾生身口意,

  見熱 息克旺 固松 突克

  悉成觀音身口意;

  囊察克 瑞克東 耶爾美 秋爾

  悉與空性合如一,了知心空無二別。

  念誦六字大明咒

  嗡 瑪尼 悲美 吽

  此六字大明咒可持誦百次或更多;接著,讓意念化空,將心住於本質狀態上片刻後,繼續念誦:

  達克賢 呂囊 帕克貝 固

  自身他身一切身,皆是觀音之化身,

  扎察克 宜給 出克貝 樣

  一切音聲一切響,皆是觀音之咒音,

  真多克 耶謝 千波以 隆

  諸般心智諸種念,皆是觀音悲智運。

  給哇 迪宜 紐爾突 達克

  願我所修諸功德,

  見熱 息克汪 竹不秋爾 涅

  剎那成就觀世音;

  卓哇 吉克姜 瑪呂 巴

  一切眾生盡無餘,

  帖宜 薩拉 皈巴爾 修克

  悉皆成就觀世音。

  迪大爾 公木喋 吉貝 雖南木 吉

  觀想念誦功德力,

  達克倘 達克拉 哲爾託克 卓哇 棍

  願與同修命終時,

  米藏 呂迪 波爾哇 秋爾瑪 他克

  不可思議同往生,

  喋哇 間突 卒喋 皆哇爾 修克

  往生凈土超十地;(注八)

  皆瑪 他克都 薩究 惹不追 涅

  為利一切眾生故,

  竹爾貝 秋克究爾 賢屯 切巴爾 修克

  願我化身遍十方。

  接著此觀修,我們做如下的思維:

  「在這一天之中,於行走,於乘車或駕車之時,只要有機會,必不忘誦持咒語,並呼喚內在的觀世音菩薩之本心。」

  於外出時,我們可利用很多時間來持咒。持咒的方式可以實際上發出聲音來誦持,或者於內心默誦。

  如此便可結束晨間的修行。

--------------------------------------

  第二節 用餐時的修行

  當我們要用餐之時,不管是早餐、午餐還是晚餐,皆必須將飲用的食物作供養,並依照三式長短供養文(擇一)念誦。

  一、供養三寶

  敦巴 喇美 桑潔 仁因波 切

  無上導師正覺寶,

  究不巴 喇美 唐木卻 仁因波 切

  無上庇護正法寶,

  真巴 喇美 根頓 仁因波 切

  無上引渡僧伽寶;

  嘉不涅 棍秋克 速木拉 卻巴 布爾

  希有三寶皈依處,我以此食敬供養。

  佛陀是我們至高無上的導師,因為他教導我們解脫;佛法是至高無上的守護者,因為它能於此世界保護我們免於受苦,並能最終引導證悟究竟;僧伽是至高無上的引導,因為他能帶領我們於出離輪迴的道路上不致迷失。

  二、供養本尊(例如觀世音菩薩)

  秋喔 涓吉 瑪癸 固多克 嘎爾

  尊者無瑕身白凈,

  作克桑 傑吉 烏拉 建

  圓滿彌陀頂上飾,

  (指阿彌陀佛)

  突克傑以 見吉 卓拉 息克

  慈眼悲憫視眾生,

  見熱 息克拉 卻巴 布爾

  觀音尊前我供養。

  三、供養根本上師

  哦克明 卻吉 映吉 波昌 涅

  來自無上法界宮,

  讀玉速木 桑傑 棍吉 哦喔 尼

  三世諸佛之體性。

  讓森木 卻固 恩速木 敦則 巴

  教示自心即法身,

  雜滅 喇嘛 暇爾突 卻巴 布爾

  根本上師尊前我供養。

  將我們所食之物作為供養,會累積無量的功德,也因如此,這些食物將是利益精神的泉源。

--------------------------------------

  第三節 晚間的修行

  一、觀音禪修

  晚間於就寢前,於所設置的供桌前晏坐片刻,我們可依下列之程序,再簡短地修習一次四臂觀音禪修:

  1、念誦皈依文

  2、念誦六字大明咒百遍或更多。

  3、晏坐入定。

  4、迴向。

  二、一天的總結

  接著我們必須對今天做一番反省及總結。

  如果我們犯了錯事造了惡業,就要懺悔,自我譴責並希望:

  「願我明日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如果我們做了善行積了善業,便把諸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使其能早日解脫。

  三、祈願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接著做一段簡短的祈禱,願我們能往生極樂世界。

  噯 瑪 霍

  哦擦爾 桑傑 囊哇 他耶 倘

  無量光佛妙難倫,

  耶速 秋喔 突克傑 千波 倘

  右尊大悲觀世音,

  元突 森木巴 突千 託不南木 拉

  左為大力大勢至,

  桑傑 強森木 巴克美 擴爾吉 郭爾

  環拱無量佛菩薩。

  喋吉 哦擦爾 巴克都 美巴 宜

  但有無量之妙樂,

  喋哇 間諧 洽威 興康木 帖爾

  此即凈土極樂國。

  達克尼 迪涅 策培 秋爾瑪 他克

  願我命終隨即能,

  皆哇 賢吉 琶爾瑪 卻巴 如

  不生他界為斷障,

  (絕不往生他界)

  帖如 皆涅 囊帖 暇爾通 修克

  生彼親晤彌陀面。

  帖給 達克格以 悶浪木 大不巴 迪

  我今如是發願已,

  秋克究以 桑傑 強森木 湯木界 吉

  十方一切佛菩薩,

  給克美 竹不巴爾 欽吉 拉不都 梭爾

  無礙圓成祈加持。

  大呀他 邊雜 知以呀 阿哇

  波達 那耶 梭哈

 --------------------------------------

 四、供品之清理

  我們將早上供於杯中之水倒掉,並用凈布擦拭,再將供杯倒置。

  接著如早上一般,我們做三次禮拜,並誦持咒語。

  --------------------------------------

五、就寢

  姿勢:

  采獅子座入睡,側右脅而卧,右掌托頰,雙腿伸直,左手置於左腿上;這是佛陀涅槃時的卧相,以此姿勢入睡,利益是十分廣大的。

  觀想:

  一、觀想佛陀,喇嘛上師或本尊立於吾人之頂輪上,做如下之思惟:「明日,於幾時,我們將起床繼續修行。」隨後吾人以此虔敬之心入睡。

  二、也可觀想喇嘛上師,(或是佛陀、或是本尊皆可)身體明亮發光,大小如拇趾一般,放光住於吾人心輪處,以此觀想入睡。(注九)

  注一:我們會認為一刻鐘的時間可能無法滿足以下的修行念誦;實際上習慣之後,一刻鐘足夠有效地完成它。

  注二:輪迴:無法自主之因果循環;其意是在世間,諸有情於各種輕重痛苦之環境下,死而後生,生而後死,永無止境,而脫離輪迴即解脫。

  注三:這幾行並不需要念誦;它指出必需於一天的開始,給自己的心一股向善的推力。

  注四:三寶是指:佛、法、僧。三根本是指:上師、本尊及護法。

  注五:如來(梵文:Tathata)意為來去自如,了悟諸相之本質,不再為外相所欺騙。

  薄伽梵:意為「出有壞」,謂出離憂苦;指具有六功德,壞滅四魔的佛世尊;而除魔意指戰勝內在的敵人。

  注六:有各種形式的皈依文,行者可自行選誦。

  注七:本尊(Yidam)是以覺醒的凈光示現,行者藉由灌頂、禪修及持咒來奠立他們之間的聯繫;如觀世音菩薩是一本尊,他以多種形式示現。

  法(Dharma):法教。

  僧伽(Sangha):分為兩種,一是所謂的聖僧(已成就之羅漢、菩薩等),另一是俗僧(包括未成就之聲聞、緣覺)。

  勇父(Daka)、空行(Dakini)、護法(Dharmapala)三者合稱智尊,他們象徵開悟者的某些特色,分擔扮演護衛法教或信差的工作;類似於基督教的天使。

  注八:此處所指的凈土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凈土。

  注九:心輪不是指肉體的心臟,而是精神於身中之所在處,它位於身體中軸線之中心。

 --------------------------------------

 第三章 不同情況的修持

  第一節 快樂之時

  在一天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微小、但令心喜悅的事,如果我們不以精神修持之態度來面對,它們將無所用處。相反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將它們融入於修行之中,它們便能產生新的善業善緣。但是如果僅知汲取幸福,而不知如何做利用的話,將不會累積任何好處。快樂及幸福是過去善業之果報,這是一份好的潛力;但是若無法將此潛力再加強,它會被用盡。這正如同我們吃水果一樣,吃完了什麼也沒剩下。所以要將喜悅及幸福做為一種精神修持,我們必須思維這些好的果報不能僅讓自己擁有,還要迴向給一切眾生。這正如我們將正在吃的果實之種子播撒出去一樣,在不久的未來,它們將結出美麗的果實。藉由迴向,我們潛在的喜悅及善業將永不枯竭,現在善報之喜悅及幸福仍將是未來喜悅及幸福之源泉。

  當我們高興時,將心中的喜悅迴向:

  「願歡喜布滿了虛空!」(注一)

  當我們生理上或心理上覺得舒暢適意時,這無論是外境所帶來的喜悅或我們完成所處理的事務,皆必須注意到或希望一切有情能體證與我們一樣的喜悅。

  如果能夠的話,我們可以藉著以「自他交換」觀想來幫助上述的思維:觀想我們所呼出的氣皆是白色潔凈之光,遍撒每一眾生令其得到與我們相同的喜悅。

  此外,我們的幸福及喜悅,不應只是一種虛妄的滿足或執著;必須記得:這些幸福與喜悅皆是過去善業之果實,它們皆會逝去及夢幻,不是永久的。

--------------------------------------

  第二節 痛苦之時

  在痛苦之時,如果不藉此痛苦做為精神修持之支柱,情況將更加惡化到令人無法抗拒,並無法承受其所帶來之憂慮與焦躁,畢竟痛苦並非吾人所能避免的。

  將痛苦融入日常修持中,將可得到兩種利益:

  一、痛苦及憂慮會不再那麼重要,並因此漸漸減輕。

  二、思維於自身承擔眾生之苦,我們將生出廣大之悲心。

  當痛苦時,我們承擔這份痛苦並思維:

  「願此世界之苦海能枯竭。」

  自省:

  「我現在所受之苦,皆是過去惡業所成之果;此苦是無常,在惡緣枯盡之時此苦將盡。

  我非唯一受苦者,一切有情皆在苦中、痛中忍受一切艱難及失敗,他們所受之苦遠勝於我。

  其實,眾苦無量,我苦尚堪忍受。願我能替眾生受諸苦。」

  同樣地,我們可利用自他交換之觀想,思維由我們自身吸入一道黑光,藉由黑光,我們承擔眾生之苦。

  此外,若有人於一日之中不覺有樂亦不覺有苦,則此人可跳過此節之修行,但事實上卻無人能如此。

--------------------------------------

  第三節 病時

  當我們生病之時,做如下之思維:

  「我今所受之痛苦,是我於過去造就之惡業所結之苦果。我自當承發這個責任。余諸眾生所作惡業更甚,所受之苦皆勝於我。願眾生之苦、病皆融於我身,也願眾生皆離病解苦。」

  于思維之同時,作自他交換之觀想:觀想吾人吸入眾生病苦所化成之黑氣,接著呼出白色光明之氣回施給一切眾生。

  常常,我們可以意識到:疾病的經驗僅可能是對「心的存在」無法體悟,而造成錯誤的感覺。在實相中,「病」並不存在。生病時,就像在夢裡,而我們所感到一切生病所帶來的苦楚,只在此夢中;夢既非真,病亦是假。

  我們亦可觀想三寶所在的喇嘛上師,立於我們患病之器官部位,全身放光,有甘露自其身流下,灑於患病處,令我等減輕痛楚。最後,如果我們懂得修法,可以祈請藥師佛,並持誦其咒語,令我等減輕痛楚。

  --------------------------------------

第四節 於一些小狀況時之修持

  於日常生活中,面對許多不同的場合,我們可以採取一些適當的態度,使其能滋潤我們已趣向菩提之心靈。

  這些思維的培養,佛陀曾親自教示於顯經之中,我們可以將這些祈願文牢記並運用:

  當我著衣時:

  願我能著上謹慎及羞恥之衣。

  當我系帶時:

  願我也繫於聖行及戒願之帶,永不離背。

  當我啟門時:

  願我亦能啟開甚深證悟之門。

  當我開門時:

  願我能永閉下三塗之門。

  當我行路時:

  願我正於覺醒路上直行。

  當我乘馬(乘車、或其他交通工具)時:

  願我正乘於精進賓士之戰馬上。

  當我涉水(行於橋上、或乘於船上)時:

  願我越度輪迴苦海。

  當我順坡登高或行於樓梯時:

  願我正攀登於解脫之道上。

  當我到達目的地時:

  願我到達涅槃之城。

  當我會晤上師或了不起之人時:

  願我所遇,所跟隨者是位完美的上師。

  當我親見三寶示現時:

  願我能生於佛凈土。

  --------------------------------------

第五節 食肉之時

  食用被殺動物之肉,是一項非常不好的業因,所以能不吃肉是最好的事。

  但總是因環境的不允許,我們無法避免食用肉類食物;可是最起碼我們應避免為食用而殺生,不訂購活的動物,使其不為我一己之貪而遭殺害。

  我們於肉鋪商店所購買的肉品,是來自為供應一般須求而宰殺之動物,這不同於我們個人所直接訂購宰殺的肉品。食用此類之肉品仍有惡業,但較前者輕些。

  當我們食肉時,必須將我們的悲心置於此遭殺食之動物身上,念誦佛號,觀音菩薩心咒或其它咒語(高聲誦持或心念),並向所食用之肉吹氣,願此時此動物自下三界解脫,並得往生極樂凈土。

  如此做的話,不僅對此動物有所幫助,並減輕我們因食肉所造之惡業。

  --------------------------------------

第六節 電視

  佛陀對此主題並沒有明確的闡述,畢竟在他的時代里電視並不存在。然而今日在西方,大部份的人皆在電視機關消磨許多時間。

  適度的觀賞是無害的,但反之如果耗於電視的時間太多則會造成下列危害:

  一方面,浪費太多時間。在電視機前度過兩個小時,這段時間正是我們可以拿來專註於修法,用以儲存內在的善業;或也正可以這兩個小時來做有利的運用。再不然小眠一下或靜靜地休息,皆比在電視機前浪費時間要來得有益。

  另一方面,電視節目會傷害我們的心靈,我們已經習慣大量而繁雜的思考;供給大量的資訊,各式新知,及怪誕的想像,於我們的心靈,只會擴大我們的思流,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和平寧靜及幸福。

  對於修法者而言,能不看電視是最好的,或者只花極少的時間。

  然而,在偶爾觀賞電視之時,以更多的衡量標準來進行,并力求將所觀之節目做為如修法時所觀之物,同時應用下列之方法:

  供養:

  當我們從電視上觀賞到美麗的景色,花朵、山巒、大海、各形各色之美麗事物,思維將此美景供養三寶及精神上師。

  悲心:

  當我們觀賞到苦難的節目:戰爭、疾病、爭吵、死亡,我們思維:「眾生正受各種苦,願彼一切眾生皆能自苦中解脫,速成醒悟。」

  無常:

  電視向我們傳達了發生於世上的種種變動,種種情況的轉好或惡化,我們思維於輪迴中一切現象皆是短暫及善變的,不論好或壞,一切事物皆於變遷中。

  畢竟,真正的我,正是這世界本身,電視給我們的只是一縮小的模型,一個縮影的複製。這世界給我們的一些啟示,我們必須了解並回應於全世界,思考這些啟示會利於我們了解一切現象的普遍性。

  諸相非真:

  在電視節目上所示現的各種影象皆表現某種程度的真實性:我們見到了事物的多樣性,於行、走、言、思中的人們。事實上,這僅是真實的外貌;在電視影像之外,並沒有人,沒有這一些行為、言語、思想。一切的現象皆是一樣的本質,皆是缺乏自性真實的影象,仿若南柯一夢。

  看自己的心:

  時而,我們會注意到,電視是由「心」這個主體所認知的客體,然而把我們的心朝向他,將心放鬆並維持寧靜。

  只要少看電視,並利用上述這些方法,將不會給我們帶來危害,但僅在此條件下。

 --------------------------------------

 第七節 面對各種情緒時的處理

  每天,這五種毒素,也就是五個主要的情緒,或多或少,反覆地於我們心中生起。為了面對它們,有許多的方法,於下所列是一些反思性的建議:

  一、慾望與執著[系縛]

  [慾望]和[執著]這兩個辭彙,並不只用在男女關係上,它們也指金錢、食物、衣飾、物質的便利,愉悅的聲音、芬芳的香味等,對我們所產生的吸引力。撇開男女之間的吸引,我們似乎不太習慣重視其他方面的慾望。然而,一切的行動皆是將我們導向以感覺為目標:形色、聲、香、味及觸感的追求,同樣是一種慾望。

  當慾望於我們心中生起時,首先必須要對它有所認知,接著要了解雖然此所欲之物能帶來某些快樂,但此樂將有轉苦的一日。佛陀言:「沉緬於歡樂,就像舔食剃刀片上的蜜一樣,一陣甜蜜之後,痛苦很快隨之而來。」

  這並非意味著這世上諸樂皆不能為我們所利用。但假若系縛太強的話,所受之苦便一樣強烈,若系縛微弱,則苦便隨之較輕。假若我們很貪婪地舔食剃刀上的蜜,則會在自己的舌頭上造成很嚴重的傷口;又假若我們非常謹慎地舔食剃刀上的蜜,並知道在蜜糖之下隱藏著鋒利的刀刃,那麼受到割傷就較輕微。同理,必須曉得以謹慎及節制的心態來運用世上諸樂。一般而言,我們並不知道要謹守分寸,因為我們皆沒有意識到藏在蜜糖下的刀鋒,太著迷於蜜糖的美味,便毫無節制地舔食,於是便造成嚴重的傷害。

  二、嗔心與怨恨

  當我們陷入嗔恨時,當如此尋思:

  「我們回想一切眾生皆為我父、我母,我當發忍辱心及慈悲心。」(注二)

  「當某人怒向於我時,我當忍之。」

  「當我怒向於人時,將造成同樣的痛苦;反之,當人和悅於我時,則令我心喜歡。為令他人喜歡故,我必須對他人以相同之和悅及善心,因為此心正是我期盼他人所能予我的。」

  三、無明

  於心靈層面而言,無明是不知什麼是有利、什麼是有害。對治無明的法門,是學習法教了解因果,明白心的本質。

  四、驕傲我慢

  驕傲我慢能於心生,是藉附於許多理由:美貌、氣力、財富、文化教養、智力或在某些領域的才能。實際上貢高我慢是立於缺乏自省的基礎上。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我們自省,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存在著比我們更美貌、更有力氣、更富有、更有教養、更聰明或更有才華的人。如此我們便明了:自以為高高在上,只是愚蠢。

  從前有一隻住在井裡的青蛙,他視他所住的地方是一片廣大無垠的水域,沒有其他任何地方能與之相比。

  另一隻青蛙住在海邊,有一天他經過井邊,為了看看井裡有著些什麼,他一躍跳上了井欄邊。

  「你是從哪兒來的?」井底之蛙仰著頭問道。

  「我是打海邊來著。」另一隻青蛙回答道。

  「大海?大海有多大呢?」

  「哦!好大好大哦!」

  「有我的井四分之一那麼大嗎?」井底之蛙驕傲在問道,因為他無法體會海邊青蛙所形容的好大好大!

  「不!還要大呢!」

  「那麼,有這井的一半大嗎?」井底之蛙懷疑地詢問道。

  「不!更大呢!」

  「不然,它跟我這個井一樣大了?」

  「不!比你的井還大著呢!」井底之蛙認為他的客人在戲弄他。一個水塘會大過他的井?多愚蠢!總之他心裡有數,他問道是否可以去看看。

  海邊之蛙未覺有何不便,於是兩個朋友便朝著海邊跳去。

  可憐的井底之蛙!大海如此地廣大,大到他狹小的心靈承受不起:因為他一見到大海便暈了過去!而這正是他的自大之心,使他無法接受在世上居然存在著大過於井的世界這項事實。

  「大海?大海有多大?」

  「哦!好大好大哦!」

  自大我慢會令我們自身痛苦,也會令他人痛苦。如果,我們具有某些長處,自大我慢不會對這些優點有所幫助。如果,我們不具有這些長處,自大我慢亦不會予我們這些長處。

  五、嫉妒

  在我們對某人心懷嫉妒,或懷有某種怨恨不滿,只因此人擁有我們所沒有的,或者此人遇到某些幸運快樂之事,這時當思量我們的不滿沒有任何意義。

  反之當以他人的立場設想:

  「若我是此人,遇到某些好事,我是否會覺得別人在嫉妒我?不會的。那麼,於此同理,我的嫉妒只是一種愚蠢。」

  「別人有好事,並不是從我身上拿去的,若我能使他人喪失他所擁有的,這對我卻一點好處也沒有。」

  「嫉妒只是內心衝突的思想表徵。」

  總之,我們認為針對每一種毒藥都存有一種解毒劑:

  ● 愛欲:認知歡樂是痛苦的本質。

  ● 嗔恨:當以慈悲對治。

  ● 無明:當以智識克服。

  ● 貢高我慢:當思惟他人皆優越於我。

  ● 嫉妒:當歡喜別人的好。

  注一:這裡及下一節所引用的,皆是佛陀所言。請參閱華嚴經凈行品。

  注二:一切眾生,皆曾為我們過去生之父母。

 --------------------------------------

 第四章 正確的引導

  一切現象乃至於我們的心皆包含於兩種真實:相對的真實與究竟的真實。對於我們尚未證悟「心的存在型式」的人而言,是難以真正地了解到底什麼是「兩種真實相」。

  為了證悟心的存在形式,首先必須在相對實相中修行,特別是調整正確的修行方向,以理解:幸福源於善業,苦痛源於惡業。

  善業、惡業是屬於相對實相中的,於究竟實相中,善、惡皆不具自我的存在性。然而,我們此時尚未證悟究竟實相,只要我們尚未達到,諸行為及其業果的鏈系,仍是無法抗拒的。

  這便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無誤地認識:什麼應當接受,及什麼應當揚棄。如此,在相對實相中(世俗諦中),我們會避免受苦,並感受幸福。身、口、意的正確引導,必定產生幸福;身、口、意的錯誤引導,必定導向苦難。

  一般而言,我們所稱之「善業」是指我們的身、口、意一切行為,以其作用,從現在乃至未來能利益他人,饒益眾生。

  至於我們所稱之「惡業」則是指我們身、口、意一切行為,以其作用,從現在乃至未來,令他人招致苦難。這些行為若要細分,則會很複雜,但大體而言,是十分簡單的,我們以十善業及十不善業的分類來說明:

  十種善業:

  三種身善業:

  一、保護生命。例如在市場上購買尚存活著的魚、貝、蝦、蟹等,將它們放回海中。

  二、行持善業。施食予飢餓者,即使是一條狗或一尾魚皆相等。

  三、對妻子或丈夫忠誠。忠誠是生命內在和平的因素。不忠誠則招致許多麻煩及許多苦難。

  四種語善業:

  一、正語,說老實話。

  二、親近善語,不作挑撥事。

  三、慈語,以溫和的方式與他人交談。

  四、法語,特別是以持咒或祈禱來作為語業的正確使用(以正確的方法來導引語業,特別是指持咒或祈禱)。

  三種意善業:

  一、知足:

  滿足目前處境及所有。思維:

  「很好,這對我已經足夠了。」

  「這一樣可以。」

  知足是幸福的根本,不知足,我們一定會痛苦。

  二、仁慈:

  衷心祝福他人幸福。

  三、正知:

  發展對法教、因果律、覺醒的品質,及對心的本質之理解。僅管目前我們的智識尚不足以奠定一分完整的堅信,但必須尋思「這些教法一定是對的,真實不虛的;現在我無法完全理解,但這完全是我自心局限所造成的。我願於未來得到明白無誤的理解。」

  十不善業:

  三項身不善業:

  一、殺生:不僅指人類,也泛指一切動物、昆蟲。大多數的人皆未意識到他人也同樣地能感受到苦樂;或雖意識到人類的苦樂,但無法理解即使是動物,乃至昆蟲,皆同樣具有感覺,希望與害怕的本能。因此對一切有情,能善察苦樂一如:對人類、牛、馬、羊、綿羊、蒼蠅乃至極小的昆蟲,殺害這些有情,便是惡業。

  二、未經允許,恣意盜取他人物品為己有。

  三、對配偶與同伴不忠實。

  四項口不善業:

  一、以謊言欺騙他人。

  二、漫談空言引人失和。

  三、惡語傷人。

  四、進行無用的談論,沒有精神上幫助的言談,及無助於日常生活的談話。喋喋不休的空談大論,只是浪費我們的時間,更會挑起慾望、憤怒、嫉妒,最終總以不和收場。

  三項意不善業:

  一、貪婪:一方面妄想擁有他人之物,另一方面緊緊系縛於已所擁有。

  二、惡意:有著與眾人為惡之心(有著不顧他人利益之心)。

  三、謬見:認為因果律是錯誤的,不相信覺醒的各種好及不相信萬物依緣起存在的缺陷。嚴格說來,並不是對事理的無知,而是在知道時摒棄其所知之效用。

  依佛陀的法教來看,世上的喜樂及苦難,不是恰巧「就這樣」生成。也不是由天上的神所造,更不是我們對生活的能力夠或不夠。事實上,幸福與苦難源自我們的「業」,其意是苦與樂皆是我們身、口、意所作行為的結果。首先由心中產生意念,接著於身體或語言上付諸行動,一樣都是在造業。業的積聚一定要經由「三門」中的一門或數門:身門、語門或意門。這是為什麼行為的分類,要遵照這三項來劃分。

  --------------------------------------

幾個常用咒語:

  [觀世音菩薩心咒]用以發展悲心及愛心:

  嗡 瑪尼 悲美 吽

  [金剛薩垛咒]用以凈化業障:

  嗡 邊雜 薩垛 吽

  [無量壽佛心咒]用以長壽:

  嗡 阿瑪 惹尼 吉溫 滴耶 梭哈

  [藥師佛心咒]對抗疾病:

  喋阿他 嗡 貝堪則呀 貝堪則呀 瑪哈 貝堪則呀 惹雜 撒穆 嘎喋 梭哈

  [文殊菩薩心咒]用以開發心智:

  嗡 阿惹 巴雜 那滴 滴 滴

  [綠度母咒]用以消除危障及恐懼:

  嗡 達咧 都達咧 都咧 梭哈

彩蛋:

2015年1月21日早上10點至11點半,在印度菩提迦耶金剛座德噶寺大殿,在舉行的是波卡仁波切轉世認證儀式。
推薦閱讀:

隱僧連載——76
如何在念佛時觀想阿彌陀佛?有沒有具體的次第方法?
三  什麼是無敵
如何證明佛教的宇宙觀是真理,而不是因為信心而承認是真理?
人生面臨絕境時,至心念誦佛號菩薩聖號能否得到人生轉機?

TAG:藏传佛教 | 佛教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