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圍棋的核心就只是勝負,那它還有什麼意義?

本文是針對:古之四藝『琴棋書畫』,音樂、美術、書法在現代仍然發展的很好,不知大家對圍棋現狀及未來發展的看法如何? - 棋牌遊戲 寫下的一篇回答,題主擔心圍棋過分執著輸贏,會失去圍棋的文化價值和思想價值。不想寫完答案問題已經關閉,於是發在個人文章欄。原答案如下:

題主認為圍棋衰落的內核在於:

圍棋離開文化心靈層次的修養越來越遠?

如果圍棋發展的重心最後真的只剩下「 輸贏 」兩個字

我認為圍棋已經不是原來的圍棋了

其實很符合大眾對圍棋的理解。

可是,圍棋的本質,本就不是影視作品裡瀟洒的才子用來修身養性的遊戲,圍棋的本質是用棋子模擬戰爭,壓縮對手、絞殺對手、最終擊敗對手。

圍棋是勝負的藝術,離了對勝負的追求,圍棋就什麼都是不是。

如果說追求美學、追求感悟,很多日本棋手大概合乎題主的胃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超一流棋士大竹英雄,就是「美學圍棋」的典範。

大竹英雄,木谷實的弟子,與當時的林海峰一同開啟了「竹林時代」,便以追求棋型優美著稱。

他洋溢著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精粹,注重棋形的結構完美無憾,注重境界及優雅。他的棋風厚重強韌,是典型的日本古典主義本格派代表,被棋界稱為「大竹美學」。

他行棋之中,認為難看的棋形根本不能下,那樣只會玷污棋譜。這樣的思想影響了很多日本棋手,所以去翻翻棋譜,總會看到有日本棋手在明明尚有希望的局勢下,也會選擇推枰認輸,因為他不願意靠著不合棋理的手段攪亂局勢,破壞了雙方原本充實完美的棋局。

1996年冬,日本第53屆本因坊戰預選賽第2輪,當年的大野申行6段執黑對陣工藤紀夫9段,開局階段黑棋即出現失誤,直接認負。

於是,這張只有20手棋的棋譜,就此成為日本正式圍棋比賽史上最短手數記錄(不考慮棄賽)。如果看這20手的棋譜,左上的黑棋固然被殺的很慘,確實處於絕對劣勢,但棋局還有那麼大,如果換了韓國或者中國的棋手,想必按風格一定會繼續下去,想盡一切辦法爭取勝利。韓國的李世石便善於在死一片棋之後多處借用騰挪,最終劣勢之下逆轉局勢,一度被稱作殭屍流。

如果按悟道的思路來看,日本本格派這種思想大概倒是合拍。可在圍棋里,下出略顯無理的招數,儘力引導對方露出破綻,從而一擊制勝,就不算是一門藝術么?

1984年,首屆中日圍棋擂台賽,日本棋士小林光一六連勝,中方僅余主將聶衛平一人,對方還有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藤澤秀行三大超一流棋手,聶衛平已經退無可退。與小林光一的一局,聶衛平出現漏算,小林光一執白第140手靠,異常嚴厲。經過聶衛平的長考判定,只要對手正確應對,自己已經絕無勝算,只能推枰認輸。

長久的猶豫之後,聶衛平下出了第141手的頂,這是最容易誘發對手出錯的一手,除此之外,黑方斷無生路。

然後小林光一144一手隨手一扳,錯失致勝一招,聶衛平得以安全運轉,以2.5目的微弱優勢獲勝。聶衛平在後來回顧起這一手棋時,感慨「時至今日,每每想起本局,我都會覺得這是命運的眷顧。」

贏下小林光一後,聶老連勝加藤正夫和藤澤秀行,帶領中國隊獲取最終的勝利。更在之後比賽中取得驚人的合計十一連勝,力保中日圍棋擂台賽三連勝。以一己之力,生生逆轉了中日圍棋水平之間絕大的差距。在中國颳起圍棋熱,引導了許許多多的孩子開始學習圍棋。

謹慎思考,對陣之際即使毫無希望,依然頑強地引導對手誤算,不放棄任何一線希望,黑棋141手頂,聶老這一手棋依然是求道,勝負之道。

而日本的很多棋手也正缺乏這種劣勢之下頑強苦戰、對勝負充滿追求的心境,也導致日本棋手近年在世界的圍棋大賽中很難取得佳績。加之日本本土棋戰都提供高額獎金,很多棋手專心國內棋戰,鮮有在世界棋壇上閃光的棋手。

如今提到日本圍棋的衰落,也總有人舉出日本圍棋重在求道,而不在勝負的例子。我作為普通圍棋愛好者,當然也不好妄加臧否,只在此處引用聶衛平聶老的一段回復供參考:

無法講勝負了,就講道。圍棋是勝負的藝術,不能贏棋,就沒有藝術。當年的秀伯赴死局、因徹吐血局、幻庵因碩冒死挾持小舟到中國學弈之類,難道都是為了「道」?

圍棋是勝負的藝術,在棋盤上不能打敗對手的話,什麼道道都不是。

第八屆阿含桐山杯舉辦的時候,媒體曾發布出這樣的圖片:同一屆賽事里,中方和日方的觀戰現場氣氛迥然不同,中方的觀賽者多是踴躍少年,而日方的觀眾們大多鬢髮斑白——日本圍棋的逐漸衰落可見一斑。

沒有強烈的求勝心,就不能使圍棋保持活力。韓國圍棋在上個世紀末強勢崛起,就是靠曹薰鉉從聶衛平手裡奪取極富象徵意義的應氏杯的一場勝利。中國圍棋在本世紀開始趕超,一代少年精英嶄露頭角,也正是靠著一代前輩積極求勝為中國棋界打下的天地。

其實現在的圍棋,是越發展越好了。

當年吳清源吳老要遠渡重洋赴東瀛求學,日本圍棋一直是我們的老師。而現在我們建立起了職業的圍棋聯賽,如今日本也有年輕棋手參加到中國的聯賽里,歷練棋藝。我當然希望日本圍棋可以快快趕超上來,畢竟我小時學棋的時候,打的都是當年日本幾大超一流棋手的棋譜。

你說別太拘泥棋的勝負,多重視文化心靈層次的修養?

千萬別。

磨礪與求勝,這就是棋士的修行。

最怕的就是圍棋用了棋道的名字,變成花道、茶道一樣的古雅藝術。我們依然希望它廝殺慘烈、金鐵相交、執著勝負、生生不息。

the end


推薦閱讀:

有什麼關於陝西的冷知識?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民族同化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哪個更有優越性?
溥儀的文化水平有多高?
金庸主角而論,令狐沖武功真有那麼弱?
襲人是寶玉的第一丫鬟,為什麼寶玉吩咐晴雯送舊帕子而不要襲人送?

TAG:围棋 | 文化 | 棋牌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