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抽象表現主義之「狂躁」的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或簡寫成Ab-Ex),又稱紐約畫派(The New York School),這個名詞最初用於形容美國畫家Arshile Gorky的作品利用作畫時隨意滴撒顏料產生的偶然效果表達自我與作品的關係,結合了「抽象藝術」與「表現主義」的概念。他們並不再現他們的情感,而是在畫布上直接表達出來,不強調幾何構成、美學與形象,以不精確、不可預知的方式,著重內在心理與表現力量,發展出一種極富畫家個人語言和潛意識想像的畫風,抽象表現主義一詞油然而生。創作的行動和情緒在作品中留下清晰痕迹,「行動」本身也是一種藝術表現,而「形象」不再重要。

19世紀末以來,美國一直是西方建築運動先鋒。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抽象表現主義在1946年正式出現,紐約才真正取代了歐洲成為西方當代藝術的重心,更在60年代早期達到巔峰,影響既深且遠。在戰爭期間逃往美國的眾多歐洲經營,比如亞美尼亞的Arshile Gorky、拉脫維亞的Mark Rothko、荷蘭的Willem de Kooning等,將代表歐洲的立體主義(cubism)和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等思潮紛紛帶入。以紐約為首的美國,開始在渡海而來的深厚基礎上發展新風格。但值得注意的是,抽象表現主義沒有統一的繪畫風格,這一標籤下的藝術家們除了背離反對的目標較為一致以外,就很少有共同之處了(內部還經常有後宮戲碼互相揶揄諷刺看不上)。評論家給予他們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標籤,然而他們自己不曾用過甚至嗤之以鼻(比如Jackson Pollock和Mark Rothko),也不曾想過以這樣的標籤訂定任何目標。

具體而言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氛圍兩大派別:

  • 以Jackson Pollock和Willem de Kooning為代表的行動畫家(Action Painting),把動作和姿態作為創作的基礎。
  • 以Clyfford Still、Mark Rothko和Barnett Newman為代表的色域畫家(Color-field painting),依靠大面積的色彩表達某種思想。

本文主要從市場行情角度著重介紹三位畫家,也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三位Ab-Ex畫家:Jackson Pollock、Mark Rothko和Clyfford Still。有一句話可以扼要的概括這三名畫家:Still gives us drama. Rothko gives us equilibrium. Pollock takes us to chaos.

縱觀近幾年的西方藝術市場,由於次貸危機的後遺症,2011年是個低谷,西方藝術市場十分不景氣(當年全球拍賣成交Top 10的前兩名是中國嘉德拍出的齊白石和北京保利拍出的王蒙,自1987年起,這是唯一的一次中國藝術家問鼎全球拍賣市場)。當時許多人都存疑:西方戰後及當代藝術的市場到了盡頭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了嗎?直到2011年11月9日在紐約蘇富比以$61,682,500成交的Clyfford Still - 1949-A-NO. 1, 1949完美地給大家了一個樂觀的答案:抽象表現主義勢必將帶動西方戰後及當代藝術的復興甚至再創新高。如今,事實證明,的確如此,而非是Pop Art。

Jackson Pollock(Jack the Dripper)

Pollock是二戰後的美國欲與歐洲爭奪世界文化中心地位,所打出的公關戰推出的代表性畫家。

1943年5月18日到6月26日。Pollock入選Art of This Century為是時35歲以下的美國藝術家舉辦的名為Spring Salon for Young Artists的特展。策展人包括Marcel Duchamp、James Johnson Sweeney、James Thrall Soby和對Pollock日後一舉成名很有幫助的三個人,Piet Mondrian、Peggy Guggenheim(創建古根漢美術館的古根漢家族成員之一,Max Ernst的老婆,曾大力扶持當時的新興藝術家比如Kandinsky)和Peggy的顧問Howard Putzel。Pollock當時聽了Putzel的建議送交了Stenographic Figure, 1942,現藏於紐約的MoMA。

一開始的時候最有決定權的Peggy對這幅作品並不感冒,但是Mondrian的一句話打動了她:「我正試圖了解這裡(美國)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我想這是美國到目前為止最有趣的作品,你一定要看住這傢伙。」 Peggy當時看不懂Pollock的畫,只覺得怪異可怕,但是他信賴Mondrian的眼光,開始了她收藏Pollock之路。其實何止Peggy,連Pollock本人當時也還不清楚自己要追求什麼?但是畫中Pollock獨樹一幟的韻律和平衡桿已經顯露無疑。在此之後的短短几年之內,Pollock很快找到了自己。

1944年4月由James Johnson Sweeney撰文的巨幅兩大頁文章《Five American Painters》在Harpers Bazzar上發表,著重介紹了包括Pollock在內的五位藝術家(Milton Avery, Morris Graves, Roberto Matta和Arshile Gorky)。一個月不到MoMA就從Peggy手裡買下了文章中著重介紹的Pollock的She-Wolf, 1943

隨後Pollock又在1947年和1950年兩次登上Times內頁專題介紹。但這場美國自導自演的公關戰的頂峰是1949年Life雜誌對Pollock的專訪,名為Jackson Pollock: Is he the greatest living pain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自此蜚聲國際的同時在美國國內也大街小巷人人皆知有Pollock這麼個人物。

我自認為Pollock的創作頂峰是1947-1951這段期間,尤其是1950年之前平滑稀疏輕細的線條重複圖案,而不是他1950年之後技藝成熟後創造出的繁冗厚重的筆觸。Pollock也是在這段時期將點滴畫(drip painting)孕育成熟發揮極致。「行動繪畫」是Pollock對他所處社會現實的對抗或逃避,是他個人經歷人生滄桑與不幸所積澱下的一種兇猛力量的宣洩。

巧合的是在1948年,Mark Rothko、Jackson Pollock和Barnett Newman都不約而同地找到了各自標誌性的表達方式(Mark Rothko的color field,Jackson Pollock的drip painitng和Barnett Newman的zip painting)。

很多人看了Pollock的畫,縱使不明白所以然,感覺就是隨便塗鴉。欣賞Pollock的作品不單單在於看畫作成品本身,在於Pollock創作的過程,Pollock將畫布平鋪在地,手持油彩在畫面上奔走的滴彩潑灑創作方式,引起了這是否是無意識地書寫的討論,甚至藝評家們藉助電腦的人工智慧去分析Pollock的作品。網上有關於Pollock創作過程的視頻,給我的感覺跟舞蹈一樣,非常優美非常有韻律,看過之後就會發現Pollock其實是非常仔細地控制畫面構圖,以意識在作畫,有別於無意識的書寫,Pollock的作品是Pollock有意識地喚起韻律的創作行為。

仔細一想,這樣的討論意義不大,如果有藝術家能像Pollock般持續拿出驚人的完美作品,那麼那些作品是否來自無意識地書寫已經無關緊要了。重點是要持續地、非偶然地一直創作出好作品,誰能持續地、非偶然地一直創作出好作品,就是一位大藝術家。有生命的創作跟無生命的計算機創作是無法突破的界線,科學在這裡是徒勞的。計算機是「計算者」,不是創造者。如果真能賦予計算機創作的生命,那人類跟造物者上帝就達到同一地位了。

大自然創作的Pollock的Drip Painting

「我毫不恐懼地改變、破壞影像,因為繪畫有他自己的生命。」Pollock自述。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的Autumn Rhythm, 1950(其實這幅畫不叫這個「秋韻」,而是Number 30, 1950,但是被當時的某個藝評家賦予「秋韻」之名後,就再也擺脫不掉了)。

狂躁的外表下,隱藏著細膩的詩意。瘋狂的畫面,毫無疑問是來自一個狂亂的心靈。凝視這些畫面良久,在瘋狂的表象之下,精密森嚴的秩序感油然而生,好像這些作品是從莊嚴的大自然里擷取下來,是大自然的一部分。Pollock的作品像自然之力,能量豐沛,閉上眼睛仍是久久不忘,狂風暴雨般的筆勢如宇宙的黑洞,彷彿能吸納人間的一切。

來說說Pollock的市場表現方面,早在1989年5月2日(當時Rothko還沒有現在這麼火,Rothko第一幅破$10,000,000的作品是在10年後的1999年),Jeffrey Deitch在紐約蘇富比就以$11,550,000的價格購得了Jackson Pollock的Number 8, 1950, 1950,創造了Ab-Ex的拍賣紀錄,雖然在半年後此記錄就被Willem de Kooning刷新了。

Pollock的Drip Painting精品大部分都在世界各地的各大博物館,在私人藏家手裡的為數不多,在過去的20年里(自1992年11月到現在),只有9幅Drip Painting在拍賣行成功拍出。他們分別是:

Jackson Pollock - Number 6, 1948 (Blue, Red, Yellow), 1948, $1,980,000 (1992/11/18, Christies New York, Lot 13)

Jackson Pollock – Number 19, 1948 (CR190), 1948, $2,422,500 (1993/05/04, Christies NY7664, Lot 10)

Jackson Pollock - Number 22, 1949, 1949, $1,762,500 (1994/05/03, Christies NY7872, Lot 10)

Jackson Pollock - Number 17, 1949, 1949, $5,272,000 (2003/05/13, Sothebys N07898, Lot 19)

Jackson Pollock - Number 12, 1949, 1949, $11,655,500 (2004/05/11, Christies NY1373, Lot 17)

Jackson Pollock - Number 12A, 1948 (Yellow, Gray, Black), 1948, $8,762,500 (2010/05/12, Sothebys N08636, Lot 12)

Jackson Pollock - Eyes in the Heat II, 1947, $6,242,500 (2010/11/10, Christies NY2355, Lot 33)

Jackson Pollock - Number 28, 1951 (CR346), 1951, $23,042,500 (2012/05/08, NY2557, Lot 22)

Jackson Pollock - Number 4, 1951 (CR316), 1951, $40,402,500 (2012/11/13, Sothebys N08900, Lot 10)

其中曾於1993年5月4日在紐約佳士得以$2,422,500拍出的Number 19, 1948於今年5月15日在紐約佳士得再次上拍,最終以$58,363,750成交,刷新Pollock的拍賣紀錄,20年升值23倍。

值得注意的是,20年間,成功拍出的Pollock的Drip Painting無一不是出自1947-1951期間,自2012年5月起,每一幅上拍的Pollock的Drip Painting都無一例外地屢屢刷新Pollock的拍賣紀錄:2012年5月、2012年11月、2013年5月…… 在下個月12日的紐約佳士得,又一幅Pollock的Drip Painting即將上拍:Jackson Pollock - Number. 16, 1949 (CR244), 1949,估價$25-35m。

此畫曾於2007年5月15日在紐約蘇富比上拍,當時估價$18-25m,但慘遭流拍。這幅就屬於我個人非常喜歡的1950年之前平滑輕細而非1950年後繁冗粗重的線條,沒準能繼續書寫Pollock的拍賣輝煌,要知道今年5月15日破紀錄的那幅Number 19, 1948估價也才是同樣的$25-35m。一切皆有可能,拭目以待。

哦,對了,說完Pollock的二級市場成績,那當然也要談一下一級市場成績。2006年11月2日,Jackson Pollock的Number 5, 1948以$140,000,000的價格通過私人交易的形式賣出,問鼎了當時世界最貴藝術品交易第一位的寶座5年之久,目前位於世界最貴藝術品交易的第三位。

排在它前面的兩幅分別是Paul Cézanne(塞尚)的the Card Players, 1893,在2011年4月被卡達皇室以$259,000,000的價格購入。

和今年3月Steven Cohen以$155,000,000的天價從Steven Wynn手中購得的Pablo Picasso(畢加索)的《夢》。

Pollock以無比英勇的雄姿,重新定義了繪畫藝術,不僅是前所未見的畫面與創作方式,在整個創作觀上也打破了傳統的界線,是平面繪畫,也是行動藝術、觀念藝術,甚至帶點雕塑的味道,徹底突破觀者既有的美學窠臼。無拘無束的自由韻律、平衡的色彩,創造出無與倫比的想像力空間,讓觀者回到創造宇宙萬物之時,驚見造物的神奇與瘋狂。

Pollock一個人,便創造了一個宇宙。

------------------------------完------------------------------

(Mark Rothko和Clyfford Still接下來會單獨寫文介紹)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