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想進入某一研究領域的難度是不是越來越大?

科技發展如此迅速,各學科的知識體系變得越來越完善,同時學科之間的交叉變得越來越緊密,會不會造成進入某一學科或者某一研究領域的門檻越來越高?


不會。

舉個例子,已經沒有電子工程師會徒手畫內存,也沒有設計師會徒手畫整個大樓的設計圖了——藍圖這個詞也已經失去實際意義了。

在 Back to Country 之後不久,Steve Wozniak一個人擼出來了 Apple I 和 Apple II*(除了電源),Jobs 只是一個超牛的設計師+產品經理而已。這種從底層到抽象,從架構到實現的能力現在沒幾個人能做到,而 Wozniak 那時候還從 UCB 輟學,沒畢業*(實際上在那個時代 Full Stack 的人軟硬檢修順便空手造 PCB 雖然不是遍地都是,但也很正常)。

現在在任何一所大學裡面上 EE,最多到 Abstract Layer 就淺嘗即止了;畫一個 32*16bit 的 RAM已經算畢業要求,讓人徒手畫一塊內存的全部電路這種屠龍術教授都已經忘光了,而且會對你說:去試著看看 CAD。

同樣的,現在的年輕設計師在早就沒有徒手畫出一座艾菲爾鐵塔的能力了。非直觀的想像工作可以電腦建模,然後你拖著看3D 效果,原來那種老設計師走一圈就畫出三視圖的能力沒有多大用了。

因此現在只要掌握了生產力工具和應用能力就可以幹活了。沒有人再是 Renaissance Engineer


也有相反的因素使得進入一個學科越來越容易:

  • 更充足的教育資源:大學擴招、有經驗的學者數量大增,大量的高端儀器設備下放到本科教育等等;

  • 更先進的教學方式:突出代表是1)線上教育; 2)近年來本科生就開始進課題組參與科研的風氣日盛;

  • 計算機的發展:例如,讓人更多地做創造性工作而非瑣碎的數據處理和計算,大大延長了學者的學術生命,也使得學者短時間內就可以產生大量的有價值的信息;

  • 分工細化使得要熟練掌握的知識的範圍縮小

  • 學術交流加強:例如統一使用英文並且有 arXiv 這樣的平台;

  • 等等。

科學發展本身也在給科學教育正反饋,以上這些對於進入一個研究領域的利好因素在對抗你說的不利因素

很可能如你所說,進入一個領域對於人的要求更高了,但是現代教育的幫助下,個人達到這個高度的難度不一定增加了。當然,嚴格來說兩種相互抗衡的因素誰佔據優勢,我回答不了。


應該不會。因為很多情況下,研究某一種科學問題,其研究過程可能需要很高深的理論以及很長的時間,但最後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較簡單易懂。如果僅是入門,理解現有的方法和結論即可。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你去學習,總比你自己研究要簡單很多。


幾百年前十幾歲就可以出牛逼成果,現在要二十多三十歲才行。按這個趨勢確實要更多年積累才能出成果吧。畢竟知識是越來越多的。不過要是教育方法上能有巨大突破也許也不一定。


推薦閱讀:

國外是怎麼管理實驗室硬體設備的?
如何看SCI被賣,對科研人員有影響嗎?
如何在科研中「不跑題」?
作為農業類碩士,下地幹活難以避免,怎樣平衡科研中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比例,來體現一名研究生該有的價值?
科研工作者的待遇不正常,為什麼市場調節不了?

TAG:科技 | 科研 | 知識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