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來 (Rollei) 為什麼會衰落?


單說祿萊雙反。

雙反體積太大又太重,有視差,一般情況下只吃120底片(只能連續拍12張),在昏暗燈光下靠磨砂玻璃對焦困難(多數情況下會讓使用者想撞牆,不過也有一說是既然對不上焦那亮度也不夠被底片記錄下來)。不方便主要人群(記者,家庭)使用的特性註定是一款小眾商品。

拼機動性和易用性幹不過一眾135相機(單反/旁軸)。135膠片便宜,一捲能拍更多(36張)不需要一直換底片(Reload花越多時間,越可能錯過好畫面),如果是單反還沒有視差(所見即所得),焦段也豐富一分鐘之內魚眼轉大砲,畫質基本夠大眾使用。

拼專業攝影中畫幅裡幹不過哈蘇,人家換鏡頭方便,焦段豐富,色彩也好,還是所見即所得,和棚拍各種設備兼容又好的沒話說。哈蘇現代化也做得比祿萊好太多,在數碼化的今天也及時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位置。

如果說是要拍風景。。。。。還是別提了吧。。。。在大畫幅面前連個渣都算不上。。。。。。。

簡單來說雙反和BB機沒啥兩樣,比方便比不過手機(135單反),比信號(Niche)比不過衛星電話(哈蘇),註定被淘汰。

最後也只能賣賣文藝範兒和情懷了。。。。。

Yashica, Mamiya (這貨好歹能換鏡頭), 毛子露鼻頭(Lubitel),和一水國產雙反基本上同理。

利益相關:玩過祿萊但是買不起,國產雙反倒是玩了一陣子。

大學終於畢業了,將幾台在美帝千辛萬苦收的國際版和新版海鷗捐給了學校攝影社。僅此為念。


也就消費領域沒落(這個沒落如果定義為品牌沒落),類似的品牌也不在少數,他們主攻的是專業領域,類似廣告、高端婚紗等。

在專業領域重要的除了畫幅、像素、操控性之外,還有寬容度這種核心的指標,也就是容納亮度反差的範圍,簡單理解可以是灰階,類似5D2的有11,而更專業的相機配合數碼後背能達到14甚至可能更高,有些去掉低通的全畫幅也能達到14的高度,而這些在大幅場景下的體現就是質感更強烈,層次更豐富,把一張照片拉大到10米、20米,這時候細節的缺陷就變得更加明顯了。

在大概2008年以前數碼後背其實並不很流行,另外也是因為專業領域認可度並不高,費用昂貴的原因,那時候專業領域還是有很大的存量更願意直接使用膠片來拍攝,當然祿來後來其實也有中畫幅的單反相機,但確實,他的雙眼判斷的技術出生有一定的原因,導致用戶的斷層,畢竟用戶過渡非主要的使用習慣還是容易的,從哈蘇膠片後背換成哈蘇數碼後背只是錢的問題,但從祿來的雙反變成單反就是習慣問題,這是祿來11年出的中畫幅單反。

另外說幾個不常聽到的品牌,比如:

仙娜(Sinar),這個品牌在中大畫幅專業領域算是常用的。

其實哈蘇(Hasselblad)也算是專業領域的常用器材,要不是二手50x系列在國內文藝/逼格青年圈裡賣的還不錯,這貨現在影響力上也算沒落。

阿爾帕(Alpa),這個牌子我感覺純粹是為了技術攝影存在的,當然專業領域也是很有影響力的,類似時尚、建築等需要大幅面印刷的拍攝工作上。

Leica S(徠卡)系列,常見的是M系列,聽著好像連M8都覺得特別牛B,其實Leica M8在專業領域,連備用機都算不上,而M9以上的,基本都是情懷土豪專用(雖然我覺得單反裡面只有Leica是不會貶值的/除了M8),那不是幹活的,S系列才是幹活用的,如果Leica沒有M系列,估計也不會覺得有多知名。


有的產品就不是給普通消費者使用的,所以那銷量就是無法直視的。


市場太小眾,一般只有十分專業的攝影師並且只做圖片攝影的攝影師才用,我認識一個劇組的劇照師就用祿來拍劇照,平常做其他活就用尼康。


推薦閱讀:

TAG:攝影器材 | 相機 | Roll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