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的佛教怎麼看待不凈觀?
佛陀時代有兩個基本而重要的修行方法,一是數息觀,二是不淨觀,合稱為二甘露門,即兩種進入不死境界的靈藥,一直至今日,小乘佛教地區仍普遍沿用此二教法。數息觀已如前述,主要為對治我們的散心及昏沈心,現介紹可以幫助我們對治貪欲心,特別是淫慾心的不淨觀。
不淨觀即觀身不淨,觀察我們的身體畢竟不清淨,此法觀成,能離五欲,故可得出世間禪,一般人之所以會有種種的煩惱,歸根究底,在於執著自己的身體,以身體為我,所以產生許多的慾望和貪心,由於身體經常是在不滿足的狀態下生存;肚子餓了想吃、口渴了想喝、冷的時候想穿、熱的時候希望涼爽……然而在沒有飢、渴以前,就擔憂、防備著即將來臨的飢渴,因我們是常常會餓、會渴的。正是為了己身的飽暖、安全和舒適,必須積蓄更多的飲食、衣物、金錢、家產等,這種對身外物強烈的貪著心,便成了心理上沈重的負荷。同時,我們的身體,除了有飲食、衣物的基本需求,還有男女性慾的衝動,告子所謂「食色性也」,便是「飲食男女」,稱為「人之大欲」。當吃飽了、穿暖了時,第三個淫慾的問題馬上就會發生。一切的糾紛、煩惱,都是從身體而有的。因此,修不淨觀,即是針對此一妄執,對症下藥,若能觀成,便可以解脫煩惱。
在南傳佛教地區,直到現代,尚有一些隱居山林的比丘,師父教弟子們修行這個方法的時候,如果要很快地、非常徹底地修成,往往會去募化一具屍首來讓他觀。因為不淨觀有兩種,第一種是觀他身不淨,第二種是觀自身不淨。觀自己比較不容易觀成,總覺得自己沒有什麼不淨的,所以要先觀人,觀他身不淨成功了以後,再看自己,就容易了。
若是因緣巧合,修行者找到了一個瀕死的信徒,而這個人和他的家屬都願意把遺體捐出來,供作修行不淨觀用的工具,等他死後,修行者就把屍體帶到深山裡,放下來,面對這個剛死不久的軀體打坐,並留心觀察隨後發生臭爛不淨的種種變化。
慢慢地,屍體改變顏色了,先變成黃色,再變成青紫色、黑色,繼而開始浮腫,腫了以後,經過日曬,就開始腐爛了,皮膚漸漸地裂開,一塊一塊、一條裂痕一條裂痕地裂開;在此同時,蒼蠅群集而來,直到整個身體都給蒼蠅蓋滿。隨著旦、暮,晴、雨等天候的轉變,蒼蠅時來時去,並且在屍身的腐肉裡產卵,因此屍身上就開始長出蛆來,這和露天廁所裡的蛆是一樣,是很肥癡的,牠們的嘴很尖,有點黑,鑽爬起來動作很快,一鑽一個洞,在腐肉裡鑽進鑽出的;大概最容易看到牠們鑽動的地方,是鼻孔、兩眼、雙耳、嘴巴,和身上已經出孔、流水的裂縫中。到後來,整個死屍都被蛆蟲佔據吃光了。
這時屍體的味道是非常臭的,死老鼠、死貓死狗的味道,想必各位都聞過,死人的臭味則比死老鼠、死貓狗,還要濃上千百倍!聞到這種臭味,你會不想吃東西,看到那種景象,你會想到身體是如此的不淨,一向被貪戀的人體的色相、形容、威儀、言聲、細滑及相貌,都是不淨的;並且你也會想到自身死了也是這個樣子。
繼續觀察下去,這個死屍啊,本來是膨脹了的,現在經過蛆蟲一段時間的吸吮鑽營,蛆又變成蒼蠅了,蒼蠅又產卵,於是有第二代、第三代的蛆在裡頭。死屍被蛆越吃越瘦,最後只看到攤在地上黑黑的一堆。如果沒有遇到大風大雨的吹打,這個屍體就是髒髒的、枯枯的、焦焦的,像什麼野獸的骨頭堆。骷髏上面,身體還是連著的,但極為難看,面孔、五官完全沒有了,皮也沒有了,肉也沒有了,只剩下尚未爛掉的筋骨。
遇到下大雨了,數日,或是一連數十天的雨季,乾枯的死屍又再度腐爛,筋也腐爛了。等到皮、肉、筋全都爛掉,便現出白骨。這以後,越看越乾淨,越看越清爽,逐漸地就像在博物館裡所看到的骷髏標本一般。可是博物館裡的骨架子是完整的,這時修行者所見的骨頭都是零散的,東一根西一根地散在地上。
然後再繼續看下去:有些細小的骨頭,或被風化了,也可能給雨水沖走了,或是給什麼小動物拖散了,只剩下幾根粗大、乾淨的骨頭。漸漸地,這些骨頭也不再是骨頭了,只見其潔白的顏色,然後,白色也不再是白色,從白色變成了白的光,而修行者四周的環境已消失不見,修行者自己就在這白光裡頭;接下來,甚至也感覺不到白光了,根本忘掉了環境,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已然入定了。
修行者在修不淨觀的時候,是不見人的,因為他身上也薰染了濃厚的屍臭氣味。每隔幾天,他到一定的地方拿取他人供養的食物,直到修畢全部過程,過一段時間才能下山。
最初作觀時,他是從觀實體的死屍開始,一直到看見枯骨,看見白光為止,要相當長的一段時日。等到觀成以後,每次一打坐,便能快速地由屍體的腐化觀想到光,一直到自己消失在光裡面,每次觀的程序皆同。那時,已經沒有真正的死屍在眼前了,完全是觀想,但是對所有的步驟已經掌握得很純熟了。
我們若依照如上所敘述的過程,用想像力,耐心而細心地觀察一個陌生的死者遺體,雖無實體,但當我們集中念頭觀想的時候,仍然可以得到力量,尤其是對於貪欲、淫念強的人,是有幫助的。
依據《禪法要解》所說,另一種從善師學習觀自身不淨,是觀自己身中三十六物,不淨充滿,觀所執著的他身亦然,若已達到厭離淫慾的目的,便息觀想之心。倘若欲著之心不息,當用兩種方式:其一是心理上貪瞋衝動強的人,最好用一點情緒性的意志力來輔助觀想,例如告訴自己:看到我自己了,唉,真是難看透了!太可厭了!人死了是這個樣子!現在又變了……。每一個過程都提醒自己一下、強調一下,一直到白骨出現為止,再進入白光。第二種人不常因身體而產生強烈的煩惱,所以不需要用情緒,只是很清楚地、一步一步地觀想一切的變化經過,到看見白骨出現以後,接下來兩個方式就完全一樣了。而所謂白色的光,這光是明亮、清涼而柔和的,不是像夏天猛厲的陽光。
依上述的方法修行,能夠很快地進入定境,因為這其間觀想的過程較為複雜,在注意觀想的時候,便能排除許多妄念。一連串的境界顯現時,心也同時跟著對象的變化而在變動,但這個變動是連續的,而非散漫、紛雜的妄動。平日心很散亂、念頭很多的人,最好還是由數息觀入手,否則可能一開始就妄想紛飛,不淨觀觀不起來了。
依據《坐禪三昧經》卷上的介紹,凡是淫慾多者,習不淨觀,當觀血肉之身,從足至髮,不淨充滿。活著的時候,身中三十六物,皆是不淨,何況身死之後。又說多淫慾人,有七種愛,以觀七種不淨對治。1.若著好色,當習青瘀觀法,乃至黃赤不淨等色。2.若著端正,當習膖脹身散觀法。3.若著儀容,當修新死血流塗骨觀法。4.若著音聲,當習咽塞氣絕命斷觀法。5.若著細滑,當習骨觀及乾枯病觀法。6.若愛著眾生,當習六種觀。7.若都愛著以上六種,則遍觀一切。
該經又說:「人心狂惑,為顛倒所覆,非淨計淨,若顛倒心破,便得實相法觀。」「愛著心息,即知不淨。」身為父母精血不淨合成,既得為身,常出不淨,衣服床褥亦臭不淨,何況死後遺骸!可見,若能修習不淨觀法,初則可以離貪淫,終則能成實相無相的觀法。
【聖嚴法師】「五停心觀」修行法之不淨觀
我想,簡單說,不淨觀的練習需要一定打坐基礎,需要對於屍體和屍體腐爛非常熟悉,同時對於佛法有不可動搖的信心。而且練習需要大量時間。我琢磨著自己應該是做不了的,特別是老師不在身邊的時候。沒事,多看看大便,琢磨一下自己吃了點什麼,做了點什麼,也可以了吧。問得有意思,也許不凈觀太可怕了吧?
不凈觀應該有兩種:一種是觀身不凈,一種是身壞滅之不凈。
所謂觀身不凈,從頭髮開始,一直觀到腳趾甲,分析其不凈,從而遮止對自身的貪愛。(所謂的觀不是看,而是觀察分析思辨)
比如接吻,發生於男女愛欲,可以給予詩意美妙的描寫,但也可以說成這樣:兩嘴唇貼一起,彼此品嘗如同鱷魚垂涎般的唾液,伴隨些許脫落的牙垢和泛起的胃酸,大家很愉快的將之持續。哈哈。
因為需求不同,同樣的事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欲求增盛的時候,接吻是極美好的,很甜很暈眩。對於欲斷身貪戀的人來說,他可以是很骯髒的。沒有對和錯,只是取決於自己的需求。需求變了,也許今天覺得美好的事,明天也會厭棄甚至於憎惡。人心就是那般反覆,看自己的到底想要什麼了。
觀身不凈是佛講的四念處之一(所謂的念處,就是心所安住的對境)。他是佛法。也許我們覺得這樣的佛法太無聊,無法接受,簡直太可怕了。這也正常,佛法本來也沒有要求我們一定去接受、去實踐。但我們試圖憑籍自己人生經驗,或者自己所學的一點哲思去辯駁,去破斥他,那麼怕也難。佛法的信仰不需要被尊重,所謂的尊重宗教信仰是當權者和無信仰者自以為有的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畏懼質疑挑戰不是佛教的做派。
那麼為什麼要通過不凈觀去遮止身貪愛呢?這裡可以說明一下:
我們在沒有做觀察的情形下,我們的下意識是以為我們的美妙身軀是不會壞的,會長久持續的(身軀不美妙的人也會這樣想)。當我們觀察以後,我們馬上知道,我們會變老,美妙軀體會變得醜陋不堪。這個是正常 人最粗分的觀察也可以得知。問題是對於身貪愛執強烈的人來說,會因老去而苦惱。那麼身貪心弱的人就會好些。有些電影明星就是因為這樣,在花樣年華自殺了,美曰是給世人留下一個美好的形象,其實是內心對於老去的恐懼,是因為貪愛自身心態引發出極大的煩惱,令其無法承受,最後一死了之。
佛法就是這樣,以不堪忍受的犀利,揭穿人心的假面,接著告訴我們,要以一種合適的手段去解除這樣無謂的煩惱——比如不凈觀。試想,假如那些自殺的明星能接受這樣的教法,她們會自殺嗎?我想不會的了,她們一定會繼續活下去,坦然面對老去,做一個優雅的老女人不是也很好么?至此,我們還會懼怕不凈觀給我們造成的心理負擔么?我們看到了佛的悲心——對於我們的人心有最最徹底的認識,對於我們的苦難有最大的感同身受,而給予正理的救濟。
觀身壞滅之不凈則是一種更猛力的辦法,具體不說了,那個更可怕吧。
不凈觀所要達成的目的是斷除對自身的貪愛,這個貪是基於常住人世的執實心,他所破的對象是這樣的心態,而不是破我們身體本身。即不是要我們輕視你的身體,糟蹋我們的身體 。這裡是有截然不同的區別的,也是佛法細微處,容易被誤會的地方。也不可不知!治標不治本
不知道題主想問啥?不凈觀,白骨觀聽起來是比較噁心,反正我個人不喜歡。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以修。我是修數息觀的
修持的方法,不下八萬四千,皆要遇到明白的導師指引才行,主要的是配合各人的習慣、生活背景等等。
從前,有一位佛弟子,教育了兩個學佛,一個是修白骨觀,一個則修數息觀,修了多年,未見成就,這位佛弟子無奈,就把兩位修行人帶到釋迦牟尼佛處,請佛想想辦法。
釋迦佛就問修白骨觀的人,以往是作何種行業,答以是打銀子的。 又問修數息觀的人,以往作何行業,答以是漂布的。 釋迦說,你們兩個人把修法對換一下就行了。原來漂布的人,看慣了無盡的白布,改修白骨觀很容易觀想成功,而打銀子的,工作細微,改修數息,亦易成功。 果然,這兩個人改換了方法,很快就有成就。所以,不是哪個方法好,是這個方法對那個人才好。————南環瑾《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
你覺得哪些是乾淨的?!
謝瑤的確是很奇怪的問題不凈觀、枯骨觀是佛陀親傳,這是三乘佛教公認的,你說正信的佛教怎麼看待不凈觀?
當然,對於某些根性的人不太適合修不凈觀或枯骨觀,那佛陀還親傳了安般,足夠了。
實際上,不凈觀的靈感,正是悉達多觀察凈觀而得。悉達多觀察外道修凈觀,外道觀女人是純凈的,純潔的,如水的。而我在體驗中也這麼做過,我觀男人是陽光的,健康的,純凈的,有營養的,所以我才能對男人有貪愛——這是一種想蘊的本能,是人人都有的。只不過悉達多指出了皇帝的新衣,逆人性操作,開發出了不凈觀。實際上不凈觀是悉達多早期研究的產物,不知道為何後來還推薦給僧眾。
大般若經 念住等品
第二分念住等品第十七之一「複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四念住。云何為四?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
「身念住者,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雖於內身住循身觀,或於外身住循身觀,或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而永不起身俱尋思,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受念住者,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雖於內受住循受觀,或於外受住循受觀,或於內外受住循受觀,而永不起受俱尋思,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心念住者,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雖於內心住循心觀,或於外心住循心觀,或於內外心住循心觀,而永不起心俱尋思,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法念住者,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雖於內法住循法觀,或於外法住循法觀,或於內外法住循法觀,而永不起法俱尋思,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卧時知卧,如如自身威儀差別,如是如是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正知往來,正知瞻顧,正知俯仰,正知屈伸,服僧伽胝,執持衣缽,若食若飲,偃息經行,坐起承迎,寤寐語默,入出諸定,皆念正知。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於息入時念知息入,於息出時念知息出,於息長時念知息長,於息短時念知息短。如轉輪師或彼弟子,輪勢長時知輪勢長,輪勢短時知輪勢短;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念知諸息若入若出長短差別。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諸界差別,所謂地界、水、火、風界。如巧屠師或彼弟子斷牛命已,復用利刀分析其身割為四分,若坐若立如實觀知;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察自身地、水、火、風四界差別。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從足至頂種種不凈充滿其中,外為薄皮之所纏裹,所謂此身唯有種種發毛爪齒、皮革血肉、筋脈骨髓、心肝肺腎、脾膽胞胃、大腸小腸、屎尿涕唾、涎淚垢汗、痰膿肪[月+冊]、腦膜[目+蚩]聹,如是不凈充滿身中。如有農夫或諸長者,倉中盛滿種種雜谷,所謂稻、麻、粟、豆、麥等,有明目者開倉睹之,能如實知其中唯有稻、麻、粟等種種雜谷;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審觀自身,從足至頂,不凈充滿,不可貪樂。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死經一日或經二日乃至七日,其身膖脹,色變青瘀,臭爛皮穿,膿血流出。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死經一日或經二日乃至七日,為諸雕、鷲、烏、鵲、鵄、梟、虎、豹、狐、狼、野干、狗等種種禽獸或啄或攫,骨肉狼籍,[齒+查]掣食啖。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禽獸食已,不凈潰爛,膿血流離,有無量種蟲蛆雜出,臭穢可污過於死狗。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蟲蛆食已,肉離骨現,支節相連,筋纏血塗,尚余腐肉。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已成骨鎖,血肉都盡,余筋相連。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但餘眾骨,其骨皓白,色如珂雪,諸筋糜爛,支節分離。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成白骨已,支節分散,零落異方。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諸骨分離各在異處,足骨異處,腨骨異處,膝骨異處,髀骨異處,髖骨異處,脊骨異處,脅骨異處,胸骨異處,膊骨異處,臂骨異處,手骨異處,項骨異處,頷骨異處,頰骨異處,其髑髏骨亦在異處。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骸骨狼籍,風吹日曝,雨灌霜封,積有歲年,色如珂雪。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余骨散地,經多百歲或多千年,其相變青,狀如鴿色,或有腐朽碎末如塵,與土相和難可分別。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如於內身如是差別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於外身住循身觀,於內外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隨其所應,亦復如是。
「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外俱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隨其所應,皆應廣說。
「善現,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外俱身、受、心、法住循身、受、心、法觀時,雖作是觀而無所得。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很奇怪的問題。不知道題主到底想問什麼?
如果只是就問題的字面本身來說,『正信的佛教怎麼看待不凈觀?』,那麼很簡單,不凈觀三個字本身已經說明了態度甚至方法。推薦閱讀:
※颱風來了,大家可以讀讀變億咒和消災吉祥神咒
※佛法追求的是徹底的意識的死亡和消失么?
※「八部天龍」在佛教中是什麼意思?
※雍仲本教是一萬八千年前最原始的佛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