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存在「名人效應」嗎?若有,如何削弱「名人效應」?
削弱「名人效應」,不公開顯示被關注人數,被感謝與贊同次數,或所有答案匿名是否會提供一種更公平的投票機制與更真實的最佳答案?
多數被贊同的答案都在解釋:名人效應 是一種合理的存在。
但就這個問題打上的標籤來看,我理解是一個「互聯網社區產品設計」問題。畫兩條曲線:橫軸是知乎註冊用戶數,縱軸是被關注數(數據虛擬)
作為一個社區的宏觀規劃角度來說,通常是用調控「公共資源」來達到曲線分布的微調,這其實應該是社區產品經理應該關注的事情,問題描述里提到的解決辦法,算是海量辦法裡面的一種,確實能降低名人效應,但負面影響也有,就是:工具化,「維基百科化」(很無趣,對吧)。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
對於那些「熱門內容」、也包括「用戶」,現在有點「浪費公共資源」,比如,經常同一個問題在我的feed里、我關注的話題里、知乎周刊... 我跑哪都看到這幫人、內容。這是「公共資源」分配不均形成了馬太效應,這些人和內容限制了新用戶的融入。@yolfilm老師描述的「我不關注他,但他的答案,一樣會經由我關注的人,送到我的頁面上。」這個情況,從社區產品設計上來說,恰恰不是一個太健康,值得炫耀的事情。一個有區隔的社區,才能讓用戶獲取信息變得高效,社區才會有生命力。
我在別的回答里,表達過對知乎「馬太效應」的看法,跟這個問題類似。
我印象里的豆瓣在100萬用戶的時候,最紅的人剛剛1萬出頭的關注數,曲線肯定要比知乎平滑,當然,知乎和豆瓣的價值也不是一回事,大家湊合理解下我想說的意思就好。看過很多新老用戶對知乎的抱怨,兩點都是間接地說明以上問題:
1 知乎小圈子,融不進來2 來知乎閱讀一個「團隊」博客這真是病,得治!
---------update 1---------
感謝幾位朋友的評論,但我覺得很多人可能都有誤會:我的答案是力圖中性地表達一種現象,而不是站在「名人」的對立立場。其實從開始有「知乎名人高調或低調離開」開始,我就在關注這個「社區生態」發生的變化,其實「名人」同樣是「社區區隔太弱」的受害者,其實你可以把@yolfilm的答案看成「我勤懇地回答、贊同問題違背了什麼?」,其實「名人」類似的感受很多,導致很多名人不敢「贊同」問題,回答每個問題比原先都要斟酌再三,因為背負了很多「知乎精神」的壓力,搞得開個小玩笑都要被噴,這是為什麼老人覺得知乎變水的原因。
這是社區的區隔弱造成的,類比組織1000個人唱歌:
方案1:990人聽10個人的演唱會。
方案2:草莓音樂節,有10個舞台,每個舞台不同大小分撥。方案3:扔進錢櫃KTV的150個包廂里。
你感受到的知乎更像哪個?
3個方案拋開主觀感情色彩來說,就是個策劃定位問題。再有一點,大家把知乎裡面體驗到的不爽歸結為「知乎精神」,要給每個人回答問題找到一個「綱領」,這很無趣,極其無趣。(個人認為)
我嚮往看到的一個知乎是:
一本正經地答歪著腦袋答反著答調侃地答隨心所欲地答猛答怒答瞎答...
怎麼答,都別衝出一幫人來罵老子:你丫違背了知乎精神。
把信息流通的方式以及區隔做好,讓信息和用戶形成合理地區隔(KTV包廂並不一定好,關鍵是合理)。這是我想說的「病」。
---------update 2---------
社區管理者應該相信,網站不過是(中文)世界的一面鏡子,這個世界怎麼,如實反映出來才「自然」。我喜歡一本商業雜誌的slogan:這個世界會好的名人效應的概念。
盲目贊同「名人」的答案。或盲目贊同「名人」贊同過的答案。知乎上所謂的名人效應是跟風的一種,但不是跟風的全部。下述只討論名人效應。答第二問。與 @Benjamin 的想法類似。
我以為,可以這樣做,在問題頁閱讀答案時,不顯示答題者,不顯示某答案的贊同者(可以顯示贊同數,以及按贊同數排序或按答題時間排序的選項)。只有當閱讀者對某一個答案進行了某項操作以後,比如贊同或反對,感謝或沒有幫助,收藏或分享,才顯示出答題者(和頭像),並顯示出贊同者。以後,閱讀者再回到本頁、再瀏覽答案,曾顯示過的答題者和贊同者依然顯示著,而沒進行過操作的答案的沒顯示過的答題者依然不顯示。(或者,在初次瀏覽並操作某一定長時間以後,閱讀者再次瀏覽時,把以前沒顯示的答題者和贊同者也顯示出來。「回顧模式」什麼的。)這種方式,和現在的首頁模式是衝突的。所以,應該首先設置選項,讓用戶選擇,是全部顯示答題者和贊同者、還是閱讀並操作後顯示答題者和贊同者,同時首頁顯示問題、進入問題頁的方式也有所區別。(或者,設置兩種首頁版式,直接讓用戶選擇首頁的版式,從不同的版式進入問題,一版會顯示答題者贊同者,另一版則如上所述。這樣就避免了單獨對問題進行設置,或許能一定程度上減少用戶重複、多餘的操作。等等。)答第一問。
盡量從旁觀的角度:或許在哪裡都有「名人效應」,想要徹底杜絕的不可能的;而且如果真能徹底杜絕,可能還不利於知乎的發展。所以我把問題里的「改進」改成「削弱」、而不是「消滅」。如果真的面臨改變,需要知乎人自己的權衡,而不只是我們部分用戶的呼聲。希望知乎能在不同的用戶之間找到平衡。或者,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可以先出一個如上述特殊版式的 app (或者傳送門什麼的,具體就不懂了)試水,不必急於操刀。我的感覺:至少現在,「名人效應」遠沒有嚴重到讓我難以忍受的地步。我所見的大多數高贊同答案都是有價值的。另外,我以為,一個好答案,並沒有「值得一百個贊同、還是值得一千個贊同」的區別,因為當贊同數多過某一門檻數後,數字的確切大小,大概只是曝光率高低的區別了(,或許這也是我對「名人效應」、「跟風贊同」容忍度高的原因)。引申,為什麼徹底消滅「名人效應」,可能不利於知乎的發展?
知乎要發展,網站要做大,用戶不能少。如果真的採取措施、徹底杜絕了「名人效應」,知乎也就徹底失去了「名人」的號召力和帶動力,接著,就會失去很多用戶(及其活動)。當然了,「名人效應」太嚴重,也會引起部分用戶的不滿,最終他們也會離開知乎。所以,知乎要繁榮還是要冷清,要灌水還是要高端,要群眾還是要精英,(要新浪微博化還是要飯否化,)都不是非0即1的數字化問題(,應該是比例、範圍問題)。意即,知乎官方允許用戶「水」、「跟風」到什麼程度、允許「名人」旗幟「火」到什麼程度,需要知乎人多方面考慮權衡甚至計算。如果知乎人進行了夠成熟、夠縝密的考慮,那麼,他們所做出的決定,一定不會全面地滿足你,也一定不會拋棄你而全面滿足你的反對者(,是一定不會,也是絕不應該)。(尤其是,想要做好一個網站,不能只歡迎、接納「高端」、「嚴肅」用戶,一定要能容納很多很多「普通人」。@蕭璘 社交性什麼的。)(尤其是,想要做好一個網站,除了維護這個網站具有特殊性、代表性的風氣之外,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不同用戶的個人習慣。)(於是,作為知乎的優質用戶,你可以提醒其他用戶自律自愛,可以批評其他用戶跟風灌水的行為。如果作為一個知乎人、站在知乎官方的立場上,你絕不應該明言拒絕、抵制對知乎不那麼認真的用戶們。若有能力,就引導、培養他們,若無能力,只能聽之任之。)沒接觸過網站工作,天真的回答僅供參考。
一切都來源於對如下兩個現象的解釋:
- 自己的答案贊同感謝少
- 有人的答案贊同感謝多
解釋有一個潛在傾向(我應當被自己和他人肯定)產生如下兩個前提:
- 自己的想法大部分是對的
- 自己和那些贊同感謝多的人,在答題時的付出是差不多的
加上兩個個正確積極的想法:
- 自己力求某些方面知識至上
- 人們大都是缺乏某些方面知識
得出以下錯誤結論
- 給"名人"點贊同的,多是不懂的人
- 自己給"名人"的贊同是"英雄所見略同"
- "名人"給自己的贊同,類似官方認可自己是對的
- "名人"是因為來知乎早
- 贊同感謝少代表自己沒被肯定
- 偶爾意識到以上幾條是錯的,就把這些結論套在大部分人身上了
- 專業領域裡,答案的長度與贊同票數正相關
於是做出了如下錯誤的判斷:
- 答題越多,關注者越多,贊同感謝越多,所以我要多答題刷存在感(惡性循環)
- 真理掌握在自己這部分少數人手中
- 知乎水了
- 名人效應,精英主義,小圈子,絕對存在,否則我的票數絕對會高
- 答案要長長長長長
其實迴避了幾個本質問題:
- 問題的話題與問題本身是否需要做些專業修改
- 自己是否窮盡了努力去思考
- 自己是否為自己的討論前提拿出完備可靠的考據
- 自己是否真的全面掌握了這個問題的大部分領域
- 發布答案前,是否會捫心自問,自己對這答案能算是認真負責么,自己真的懂么
- 因為問題,自己作出努力,收穫了不同的切入角度,全面的思考過程與知識,這本身就是最大的肯定
- 答案質量越高,獲得贊同感謝越多,關注的人越多(良性循環)
- 不是只有第一的答案才有意義,每個都有,每個都要好好看
- 善用關注,黑名單,屏弊話題,還有通知的設制,修剪自己的Timeline 知乎就不會顯得那麼水了
總之,大家都是為了知識與自我提升而來,誰都不差,請在肯定他人的基礎之上肯定自己吧。
如果真的希望票多關注多,努力提升自己,沒有捷徑。以下吐槽:本答案不適用於情感生活人生版,果粉T粉谷歌粉,五毛美分愛國賊,以及其他站隊問題。我猜知乎肯定有個內測版在試驗各種方法了,加油!願知乎更好!個人觀點:隱藏答題人會降低那些"被名人"的人被摺疊的幾率,壞處是一小部分人會有個個人收藏夾"這傢伙到底是誰"這題和民主政治有啥關係?確實如此。
名人確實有過人之處,但不可能在所有問題上都有過人之處。知乎上的神化名人效應非常明顯,凡是名人說的,一定是得票率最高的,也許是受國內教育影響深刻?或者是名人真的有那麼神?建議在點擊贊同/反對之前,不顯示回答人姓名和贊同票數,類似於中國好聲音的盲聽,知乎也可以使用這種「盲選」來促進大家關注好內容而不是名人。點擊贊同或反對之後,再顯示相關信息。所有社區(廣義的)都有「名人效應」,知乎也不例外。而且「名人效應」對知乎不一定是壞事。
先統一語境,我假定問題里說的「削弱名人效應」,主要為了解決這兩類問題:
1,馬太效應,名人佔用了資源,從而減少了普通人說話的機會,以及被認同的機會。
這種情況,解決辦法是利用人群、話題把用戶區隔,讓普通人在小圈子裡發揮作用。其實就是擴大長尾,類似豆瓣的做法。現在知乎用話題區隔得還不錯,用人群區隔的情況我沒研究,沒有發言權。
2,名人只有名氣、沒有學識,冒充專家誤導群眾。
這個情況在新浪微博很常見,凡人假裝名人、名人假裝公知、公知假裝聖賢……在知乎這樣以知識、觀點為主線的社區里,大部分群眾的投票很理性,名人假裝有學問的成本較高,這種情況還不足為慮。
再說一下「名人效應」對知乎的好處。
1,利用專家型名人。
如果知乎通過運營或者產品,幫助更多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成為知乎自己的「名人」,他們將提高內容的質量,並最終提高整個知乎的服務質量。
2,利用一般名人
知乎也應該多鼓勵其他名人投票,名人的名氣、人格,名人的判別能力、表達能力,這些都是答案的最好背書。1)問題剛發布出來,頭十個答案,全部自動匿名
2)問題剛發布出來,三個月內,答案全部自動匿名
3)問題剛發布出來,關注量和評論量在一定程度內,答案自動匿名。
4)「波浪退去,自然看到誰在裸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就能證明各位的方法是否有效。總有一些人是會發光的。總有一大部分人是喜歡發光體的。你既不能阻止別人發光, 也無法阻止大家喜歡發光體。
我覺得不需要刻意避免名人效應。儘管名人效應的確存在。在觀點類似的情況下:不顯示名字,很多人有時候會跟風選擇票數最多的;不顯示票數,很多人會選擇名人的;名字票數都不顯示,很多人會選擇長的;長短都差不多且觀點類似,很多人會選擇第一個。這些都無可厚非。用戶不會贊同自己反對的答案,這是肯定的。無論這樣的答案出自名人之手還是非名人之手。至於說觀點類似的答案名人被贊同更多,我認為很多名人在某些方面例如表達能力確實比較強(以前我回答過的問題,有一些雖然和yol等名人觀點類似,但我發現我確實表達的不如人家準確和精鍊,正如本答案,讓yol來表達相似的意思肯定會精鍊和一針見血得多)。當然,不少人盲目贊同無意義的名人回答,我覺得這是他的個人選擇。至少我沒有這麼做過。上面的答案提到的先點擊贊同再顯示名字和票數,這個策略有負面影響。當用戶逛某個問題但時間不充分的時候,他也可能會只看票數最多的或者名人的答案,這種情況存在且無可厚非。如果採用上述策略,將降低用戶在某些情形下使用知乎的積極性。
知乎的名人效應弱爆了吧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算是社區運營的基本問題,也是互聯網發展的基本問題。
去中心化,是必須的。
辦法:為問題列表提供不同的排序方法;為問題內的答案提供不同的排序方法,比如按感謝量排(名人的答案只要政治正確,就可能收穫N多的贊,但如果沒有信息量,就不會收到N多的感謝)。這個世界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聲音,有些聲音更是相當有權威性。
你真的會盲目地去聽信那些所謂的權威聲音嗎?
還是把自己的腦袋參與進去吧,只取自己覺得有道理的聲音! 所以,我的答案是:名人效應又如何?人情效應又何妨?「名人效應」 是有啦,但是幹嗎要削弱?大家來知乎就是尋個開心,又不是選村長,幹嗎要提供一種「更公平」的投票機制,而不是一種「更具娛樂性與社交價值」的投票機制呢?
回復 @yolfilm :
作為提問者,有兩點想說的。
1)我認為你扭曲了這個問題的本質與動機。「打土豪,分地產」 和這裡所討論的削弱「名人效應」的機制是不同的。我不贊同「打土豪,分地產」式的把「名人」的被關注人數和被感謝贊同數統統歸零。(那樣確實很不公平,我尊重你的勞動成果。而且如果沒有這些數據知乎人可能就少了一些incentive去認真地寫答案了。)我在這裡提倡的討論是是否可以有一種機制讓大家在選答案時不受這些數字的影響從而認真的看每一個答案,並在做出獨立的權衡後選擇贊成的答案。我認為這種機制有利於提高知乎上話語權的平等以及答案的質量。如你所說,」名人「也是白手起家,那既然有真學識,為何要反對這種更公平的投票機制呢?(有些人的討論把這個問題take很personal,說提問者是因為嫉妒「名人」。如果我也一樣,我可能會說因為這個提議觸碰到你的利益,所以你才極力反對。)但這個問題意在討論如何讓知乎整體變得更好,而不在個人攻擊。在我看來,你的答案個人攻擊與自我吹捧的意味比建設性討論的意味要多。在某種意義上,你的答案被贊同也反應了一定的「名人效應」,因為儘管你沒有客觀的討論這個問題並夾雜了很多個人憎惡以及和問題不相關的內容(如陳浩的例子,我沒看出這和削弱名人效應機制有什麼聯繫),你還是得了最多的票。
2)我之所以提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法。但在我看了@涮太 的答案後,我覺得那是一種更可行也更公平的方法。好像既沒有做到「打土豪,分地產」,也有效的提高了知乎的話語權和答案的質量。而且,她的答案在我看來是禮貌的有價值的,因為這裡全是客觀建設性的討論,沒有自我吹捧,沒有個人攻擊,純是就事論事。我認為這是一種好的風氣。
最後,還是感謝你回答我的問題。有,而且很恐怖 直接看圖吧
一句屁話能拿20k贊?是我沒看過新聞還是我低能看了新聞後就忘記了他們的年齡?需要您王尼瑪來用9個感嘆號18個回行再輔以一個『他媽的』來重複一遍受害者的年齡大小並在這個問題下面寫下您這麼寶貴的見解嗎?這麼說吧
如果有這麼一條新聞【某自媒體自導自演刪除自己的作品】引起熱議,然後我再去知乎寫一條回答『哇!這!是!那!個!自!媒!體!誒!』你說我能拿20K贊嗎?真的是粉轉路
大部分人對這件事的思考肯定遠比這一句屁話深刻得多,不管是從所謂的政治正確還是家長和相關部門的態度又或者是園方角度都已經分析到了一個高度了。然而這些有思想有靈魂的回答大部分都只是0贊,被王尼瑪這麼有質量的回答壓在下面(當然,若是真心關注問題的人會在看完高票回答後按回答時間排序去看看那些新鮮出爐或是沒埋沒的思想結晶,而不是片面地拾「高票回答」牙慧。相信真正的質量回答總會贏得應有的關注度)先不說前段時間王尼瑪自己刪除暴走大事件是否實捶,不管如何吸粉效果是出來了(不過一堆皮囊整天拿這事兒刷屏捧王尼瑪是真的煩),也不得不承認王尼瑪的節目做得確實是國內自媒體裡面一流的了。不過這個回答確實粗劣至極!我資歷淺薄知識面狹窄沒辦法去揣摩為什麼王尼瑪會發出這種答案。蹭事件熱度來讓這麼一個三觀奇正的形象更深入人心?還是要做中國內最敢言最敢抨擊社會陰暗面的自媒體?又是或者王尼瑪的文案團隊集體放假輪到本人親自強答一波?
要說為什麼這種狗屎能這麼多贊,只能是名人效應了,而在這種可怕的名人效應背後的,是更可怕的,更值得去深究的東西——小粉紅和皮囊亮點請自尋。
作為一個論壇,確實應該盡量削弱名人效應。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所有用戶回答的積極性,進而豐富問題的答案。至於樓主所提的建議,雖然出發點很好,但是我覺得並不可行。我覺得@涮太 在的建議可以嘗試,那就是在用戶對答案進行判定之前無法看到回答者的相關信息。避免答案之前的評價和回答者的身份來影響用戶對該答案的評判,決定評判的影響有且只能是回答的質量。雖然相比較以前,用戶在準確定位到滿意答案之前可能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但這種機制能更好地促進用戶的思考,加深對於答案的理解,同時豐富自己對於問題的認識,促使更多想法的產生。我覺得這才是知乎這個論壇帶給我們的最大價值,對一個問題獨立自主的思考要比直接接受答案重要得多!
昨天安裝的客戶端,第一件事就是推薦知乎名人,為什麼不是推薦話題呢?如何削減"名人效應"是一個問題,想不想削減,什麼時候削減,是另外的問題。利用"名人效應"形成一定規模再想辦法提高社交性互動性,未免不是一種策略。
覺得即使有也不是太重要,既然知乎是UGC那當然是內容為王,誰說的有道理誰就是「名人」
首先,我討厭這種名人效應。其次,我也關注了幾個知乎系統推薦的名人。 如果我是一個把知乎當論壇的人,我覺得名人效應很有意思,看看熟悉的人都幹了啥,有什麼新聞什麼的; 如果我是一個想獲得特定問題解答的人,我覺得名人效應並不利於我獲得最佳答案。 當然我認為知乎的設計是鼓勵名人效應的,不然就沒有首頁上的關注按鈕了。
有,自古以來一直都有,哪都不例外。相比於如何削弱名人效應,因為它實際上不能改變什麼。我更關注名人如何在高聚光度時候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能夠保持一如最初不受關注時的平常心、客觀度以及包容度。
有,哪裡都有。到是你說的:「不公開顯示被關注人數,被感謝與贊同次數」我覺得這個主意還不錯,但是不是強制,而是用戶自主選擇,可以選擇性的隱藏「所有答案匿名」則不現實。「被人認同確實是一種不錯的感覺「。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大牛們不建議人們在知乎上花太多時間?那該花在哪裡?
※有一種變老,是覺得所有知識似曾相識:知乎生態2.0觀察
※百贊回答覆活
※我的一部分在荒原
※知乎最值得關注用戶按粉絲數排名?
TAG: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