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走出取悅型人格?

題主是來自廣西某小縣城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女生。年幼的時候父親不在了,小時候和父親的關係好,以至於童年的記憶大部分是爸爸,媽媽的記憶在我童年中並不是很多。爸爸不在之後,我和媽媽在一起生活。媽媽其實把我一個人拉扯大不容易。但是她的性格比較強勢,導致我的性格比較懦弱。可能也有一些自卑吧。以前有過一種情況是她問我要什麼,我回答之後她就否認然後讓我用她的方式去完成一件事。後遺症大概就是長大之後我總是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習慣於依賴別人。即使是和很熟的親戚在一起也會有一種坐立不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我有時候寧願吃虧也要去幫別人,因為我聽不得別人說我不好。我媽媽當著我的面說過我不自信,畏畏縮縮,缺乏安全感。可是我也不想這樣。有時候我也覺得這樣很累,可是就是出不來。大家都認為是因為爸爸的去世讓我這樣。或許是,或許不是,有時候真的很想去到一個人都不認識的地方,重新生活。


蟹妖

本不想提的,點到為止吧。

也許有很多人認為你很友善,因為在別人眼裡,你的不好意思拒絕似乎成了你善意的一部分。

這樣的人同時也很容易妥協,因為好像有了別人的否定,自己都會很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好人了。

你會刻意為自己的所謂朋友做出迎合他們的事,還美其名曰成人之美。你也會無比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還安慰自己說你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存在。

而這一切的背後你忽略的,是缺失的獨立人格,是扭曲的價值觀念,是內心的空虛,以及你對你自己極度的不自信。

你早晚有一天看到,那個有事情就來找你,而因為你不忍心拒絕而全盤答應了的朋友,在你需要他的時候輕易拒絕你,而你還要為他找借口開脫。

你也早晚有一天會看到,你自己的友善和樂於助人,到最後全都是成人之美,自己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你也終究會明白,為了你所謂的友誼,你不遺餘力付出了你的一切,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卻一無所有。

你早晚都會看清,那些你無比珍視的人,不會把你的利益擺在他們自己之前。

如果這樣,你還是你自己嗎。

你身邊的人,會把找你當做理所當然而忘了你的好,因為每次你都有求必應。他們不會幫你算計你的時間精力錢,因為在他們眼裡,從來沒有把你放在第一位。

而你會在這種生活中慢慢習慣這一切,好像被人需要就是你存在的價值。

直到你遇到一個真心為你好的人,見不得你的委屈,看不下去你因為別人的事情錯過了你自己的未來。那個人看得清那些所謂朋友全都是在消費你,只與你玩樂,而全然不顧你的學業和事業。

所以真心在乎你的朋友,不會輕易找你,甚至不會輕易聯繫你,因為他知道你有求必應,不會浪費你與他的感情。

所以那個真正在乎你愛你的人,會替你計較你的得失,會期盼你的未來,會儘力替你補足你被別人消費了去的,以及十分痛恨你身邊那群把消費你當做習以為常的那群人。在乎你的人補給你的時間精力財產,是你曾經慷慨贈予別人所留下的巨大空洞。說明白一點,你會把愛你的人消耗殆盡,為了那些對你無關緊要消費你的人。

然而習以為常的不僅是消費你的他們,還有被消費的你自己。

除了被耗盡,沒有第二個結果。

這就是這種人的悲哀。與你好的人都在消費你,真在乎你的人會在苦苦支撐耗盡心力後選擇離開,到最後你終將孤身一人。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這一輩子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不僅要想的清楚明白,還要有本事守得住。

那些想在我埋頭看書時候邀我出去玩的,堅決拒絕,那些不管我現在是忙是閑,張口就提要求要我滿足的,堅決拒絕。這不是不友善,這是愛自己。

先愛自己,守住自己想要的,做好自己,才能再去愛別人。

無論朋友,父母,再親近的關係,大家都是獨立人。想的清楚,就走的出來。愛好自己,是為了用最好的自己,去愛真心在乎你的那些人。

否則自知不自製,你就是最最可憐的那一個。

願每個真心付出的人都被溫柔相待。

以上。


謝邀。

想擺脫取悅型人格,首先就得知道取悅型人格的成因。

我想,被認為家教良好、來自北方小城市的孩子們多少都有一點點取悅型人格的傾向。

我們被家長帶著到處串門;無論多大,家長說話我們不能插嘴;家長們聊天想了多久就聊多久,根本不管我們作為年輕一輩是不是已經無聊到要死。

最關鍵是,我們被教導要乖。

要不是後來家庭的變故釋放了我的叛逆能量,可能我也會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取悅型人格。

我在此並不想控訴我媽,在我自己身為母親之後,我更明白母親的控制欲有時候是保護欲的另一種化身——我們都本能地想要保護孩子脫離一切可能、哪怕僅僅是我們想像的危險。

但,身為母親,更應該懂得剋制。

回過頭來,身為一個已經被培養成有點取悅型人格的成年人,也沒必要緊張。

這也並不是什麼不治之症,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按照下面三個方面,就可以取得明顯的改善。

第一,減輕自己對於外界評價的重視程度。

取悅型人格的死穴,是太想聽到別人的讚美。

「你真是一個好人!」

「太感謝了!不然我都不知道怎麼辦了!」

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感激可能沒有大意義,但對於取悅型人格來說,這就是生活最大的意義。

所以才會攬下那麼多沒必要的工作,做自己根本不想做的事情。

在心中不斷強化「只有我在乎的人才有對我評價的權利」這個概念,會幫助你把取悅的範圍縮小化。

一下子完全不取悅這個世界如果有難度,那好歹,把不得不取悅的名單縮短下吧!

第二,嘗試說說「不」,你會發現並不會天崩地裂。

為了鼓勵自己擺脫取悅型人格,我有一段時間會刻意練習自己說「不」

然後你會發現,那些被拒絕的人,不一定因此而判定你是個壞人,而只是認為你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比如,你在忙,有同事要求你幫忙。你可以禮貌的拒絕,對方也不一定因此懷恨在心。

當然,他也有可能會不爽,之後想辦法為難你。但人生在世,想要讓每個人都滿意是沒可能的,你總會不知道因為什麼開罪一些人,那不如就順著自己的性情走,說不定還能收穫真性情的朋友。

第三,擺脫「取悅別人,才能活得更好」的念頭。

為什麼控制欲強的母親常常培養出取悅型人格的孩子?

因為孩子那麼小,只有依賴母親的庇護和喜愛才能生活。

取悅型人格最壞的影響,不僅僅在於會佔用一個人大量的時間和心理能量,最重要的是,它會讓一個人的思維發生變化——

「我沒有辦法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得想要的生活,我能得到得到的一切,都要靠那些我取悅的人賞給我。」

這種想法,本質上是一種自我貶低。它會讓取悅型人格的人感到自己虛弱,無力感爆棚。

無論對感情還是對生活,這都是非常、非常糟糕的。

試試看說「不」,每天都說,至少一次。

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得更有力量。

一不留神寫了這麼多,手都敲疼了。喜歡我這個答案的請給點個贊吧,讓我們一起做更有力量的自己。


上面朋友說的很多了,你還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嗎?

取悅是種習慣,是安全感不足時孩子自我保護本能導致的思維、行為模式,反應了內心的焦慮、不安。所以,你可以試著放下「人格」這一定義,重新視之為幼時經歷導致的反應「習慣」

既然是習慣,要想調節,就需要有行動。

試試針對潛意識裡的焦慮、不安做兩件事:

1、覺察。覺察內心渴望的變化,尤其當你想要取悅他人時的衝動。比如「天哪,我注意到我正想要得到他的肯定」,「我注意到這個人的話讓我產生了不安,我想辯解想讓她滿意」,「我注意到當我被否定時,胸內發悶,心跳加速,坐立不安,我想改變這種狀況」……

如果你能在行動之前,覺察到自身的變化,那有很大的可能你能即時處理不安感,從而避免取悅行為。

這方面的練習,你可以試試正念、呼吸、冥想等。你在大學,應該有老師能教你。

2、自我接納與肯定。取悅源於不安,其核心是為了他人的評價而喪失自我。要改變這種習慣,可以第一先試試接納自己行為的原因:「這是我兒時經歷的產物,它是我當時能想到的自我保護方法,沒什麼不好,但現在我成年了,我可以選擇改變這種習慣。」第二試試每天拿出5分鐘做自我肯定,對著鏡子亦可,寫出一段自己的優勢、自己值得讚美、值得自豪的時刻,讀給自己聽,並重新去感受那種美好,最後告訴自己:我很棒,我值得愛,他人的認可雖然很重要,但我不想將自己生命價值的決定權交到他人手中,我自己的認同更有力量……諸如此類

當你能通過每日練習,逐漸學會覺察自己感受的變化;能通過每天儀式性練習,逐漸將自我價值的判斷從他人手中奪回來時,你會發現,自己唯一需要取悅的,就是內心的需求。

祝好!


謝邀。

把這種狀態成為「人格」,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也是一個不容易改變的狀態。因為在沒有找到你的新「人格」的時候很難仍一個人拋棄舊有的「人格」,那樣可能面臨一種垮塌,沒有人會冒著那種風險。

取悅型人格要完成的其實只是一個問題:我是誰?

這個問題一點都不簡單,第一個問題是要有「我」,自我感,自主感,一種我能夠感受我的感覺,思考我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往往是很難實現的,用溫尼科特的概念來看,這是一個去掉假我,尋找真我的旅程。個體為了適應環境,不得不去適應養育著的需求和期待,而將自己的天性和想法深深藏了起來,甚至泯滅。

有了這個「我」之後才能以「我」為中心,作為主體,作為經驗的感受者,直接去體會,感受,而不是被告知該如何感受。這就是「是」。

第三步就是要回答「誰」,這個誰是你自己去開拓的,去用「我」感受,用「我」去思考,用「我」去決定,然後再次用自己去感受自己所開拓或者說建構的自我,去根據「我」的感受去調整。

這樣可能需要一個接納的抱持的環境,可以允許的環境,這個環境其實是指人。在這個環境裡面允許甚至是鼓勵你內心的自我感,自主感。允許和鼓勵你自己去體會和感受。允許你自己去思考和建構自己的活動和生活。

通常我們可能需要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如果不能,最起碼將開始試著將焦點放在自身身上,開始去體會和感受,哪怕開始還不能表達。


你一生都在取悅的,其實是那個難以取悅的媽媽。

就算我們長大了,但童年時和養育者是如何相處的方式,依舊影響我們一生。你把和母親的關係,泛化到現在的人際交往中去了。就算你的母親現在已經不那麼難以取悅了,她開始改變了,而早年那個嚴格強勢的媽媽的形象,早就內化在了你的心裡,不停的鞭策你,來取悅「她」(我打引號是因為這個內化的部分已經不是一個真人了,變成了你的一部分)。

如果你無法和內心的這個「媽媽」分離,告訴「她」你其實完全不需要去不停的滿足「她」,去符合『』她「的那些標準,那你走到天涯海角,依舊逃不開,因為「她」還在你心裡。而從心理上和父母分離,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有時甚至比滿足「她」還讓人痛苦。所以,你準備好了嗎?

——————————————————————————————————————————

公眾號:影心理

分答賬號名:心理諮詢師賈睿

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繫助理,微信號:xinliwanka

加入我的「飯糰」,看到更多心理學相關資訊和知識分享,以及影視劇的心理學視角分析,並可以直接向我提問。想加入的小夥伴可以私信我,我發二維碼給大家,或者加助理微信(微信號:xinliwanka),她也會發給大家。


謝邀。

我不是心理學專業,無法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以下以個人經驗回答。

首先,學著罵人!!!

對,你沒看錯,罵Ta懟Ta!

心理上不能卑微退縮,想瞬間提高自己比較難,但拉低別人就簡單啦!哈哈哈哈哈哈哈!

說我沒自信?

你TM還又矮又窮又失敗又沒人愛呢……

說我畏縮?

你TM還遇到點破事兒就只會叨逼叨呢……

說我能力不行?

你TM還欺軟怕硬呢……

類似的吐槽或罵,試著挑別人毛病。告訴自己不用怕他們。反正討好型人格不敢正面懟,那就心裡吐槽/罵。

相信他們不過是個愚蠢的人類罷了,何必在意他們的話。

關你P事!口亨!!!

其次,好好學習!

無知時,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容易被帶著走。足夠的知識跟見識,可以更容易發現別人的錯誤…然後,懟Ta啊!!!哈哈哈

再次,努力掙錢,實現經濟獨立!

有了錢,你的底氣更足!

有了錢,你說話會有人認真聽!

有了錢,身邊的人會更加認可你!

最後,努力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方方面面!

會提這個問題,說明題主有變優秀的期望。那就放飛自我,勇敢去做任何你喜愛的熱愛的讓你更加優秀的事吧!

附送我的座右銘:

有些事,現在不做,永遠不會去做

筆芯~共勉~

么么噠~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01

中國8大委屈

前段時間網路上出了一個段子,總結了一下中國人活的憋屈的方面,稱為「中國人的八大委屈」。

以下就是偉大的網友歸納出的8條中國人常見委屈,對照自檢,看看你中槍了幾條?

都不容易

你喜歡就好,隨便吧

別管我了

忍一忍就過去了

別傷和氣

那好吧

可以,沒問題,再晚我也會做完

習慣就好

翻譯成今天心理學的話就是「一個人應該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即便本心上做不到以別人為中心,也要假裝能做到」。

總而言之,就是要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委屈自己,悅納別人,如此行為上才能貼合一個主流並正常的人際行為標準。

——————

在長期這樣的文化要求下,中國人容易出現兩種傾向。

一種是變得虛偽,所謂心口不一。

表面上處處為別人著想,實際上卻十分的、處處的自私自利,外在的好人形象成為一種表演和扮演,俗稱「會做人」;

但還有後一種人,是真的變成了中國式的老好人。

這種人真的會處處犧牲自己,成全別人,一切圍繞著別人的需求轉,一切看別人的眼色行事,特別委屈自己,不敢表達意見,活的特別苦逼。

當後一種人發展到極端,就容易出現所謂的「討好型」的人。

即把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不敢做自己,表達自己,平常容易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

與他們表面總是在人表現出來的好人形象不同,在私下裡,他們其實內心衝突很多。

正是因為解決不了這些內心衝突,他們活的很累,很壓抑,很委屈、很抑鬱、生命很萎縮,甚至很憤怒。

——————

我今天想說的主題是:

如果把時間、精力及人生目標浪費在博得別人的喜愛上,你就會成為世界上最受愛戴的死人!

一個人不能做自己,處處取悅別人,以別人為中心,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之一。

02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有著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通常會具有如下典型特徵:

(1)「都是我的錯。」 | 對別人的感受過度敏感

討好型的人通常都對別人的情緒非常的敏感,別人有任何一絲不悅或者心情陰雲,他們都能快速而又及時的捕捉到,有時這種覺察甚至到了「自以為覺察」的地步。

遺憾的是,他們之所以這樣,通常是因為內心有一個不好的假設,即他們會認為別人的情緒變化跟自己息息相關。

他們有義務讓別人高興,似乎別人不高興就是他們表現不好造成的,他們非常害怕別人對他們有不好的評價,為了維持住別人對他們好的評價,他們必須深刻提高警惕,關注著別人,為的是趕在別人指責自己時,及時調整自己,讓別人對自己滿意。

因為這一點,他們會自動的在與別人的關係里,把自己放在滿足別人的位置上,類似於奴隸,而別人是他們的主人,一個奴隸必須時刻討好主人,也許就是討好者內心和行為的最真實描寫。

儘管有時候他們意識不到這種荒謬的邏輯,卻按照這樣邏輯規則在指導自己的行動。

(2)「我決定不了任何事。」 | 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討好型的人對於別人的負面反饋往往吸收消化很快,他們一貫的會採用別人都很強,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來解釋一切事情。

所以在討好型人格的內心裡會認為:「我根本無法決定自己的事情,而必須依賴別人的判斷和對我的評價才行」。

本質上,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是把自己放在一種弱者的位置上來獲取安全感的方式。

因為在討好者的內心裡,他們會認為「我都這麼弱了,我都這麼自我貶低了,我不會攻擊你,只會捧著你。你也就不好再來攻擊我,嫉妒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

他們害怕自己表現的強大和美好時,會引發別人的攻擊性。為了避免衝突,他們提前繳槍投降。

(3)「我害怕說不。」 | 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具有討好型特徵的人很害怕給別人添麻煩,因為他們有很深的不配得感,即會認為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是件很過意不去、很愧疚的事。

當他們獲得幫助時,往往會表現的受寵若驚,感覺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別人的幫助和恩惠。

與自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相反,討好型人格的人在面對別人的要求時,很難拒絕別人,即便當他們意識到別人的需求可能會不合理,他們也拒絕不掉,因為他們害怕一旦拒絕掉別人,別人會對他們不滿,對他們有很差的評價。

即便他們做出了拒絕別人的行動,也會反覆的給別人道歉,為的是試圖消滅掉別人的差評和不滿。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說《人間失格》里有這麼一段話,可謂是對這種心理的形象寫照: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4)「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 | 缺乏界限和原則

討好型的人做事以取悅別人為目的,害怕別人的不滿和差評,會導致他們在生活中沒有原則,在交往中也喪失界限。

一方面他們會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則,任憑別人無限制的對自己違矩而做不出任何反抗,比如有的討好者任憑別人跑到自己的生活里來指手畫腳,對自己指指點點,即便內心不舒服卻做不出任何反抗。

另一方面他們也容易突破別人的界限,希冀著別人為他們過度的負責,期待建立過度親密的關係,但同時常常因為別人不能滿足他們的期待而受傷。

討好型的人的這種缺乏界限,主要是因為他們自身沒有界限感造成的,因為自己界限缺乏,想當然的也會認為別人界限也缺乏,所以會引發各種人際痛苦。

03

哪兩類父母,

容易塑造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討好背後的本質是一個人的低自尊。

有兩種類型的父母容易塑造討好型的孩子。

一類是父母本身就是討好者人格,自尊和價值感都很低。

他們一方面會不停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就是要討好別人獲取生存,一方面又言傳身教許多討好的模式。

甚至從小時候開始,父母就會在對待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時,犧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滿足別人家孩子的需求,捧著別人家的孩子,照顧別人家父母的臉色,而委屈自己,犧牲自己。

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自我感覺就低人一等,不自覺的就容易討好別人。

一個家族在傳遞討好的時候,它一定會傳遞與之匹配的抱怨。

在外人眼裡,討好型的家庭似乎與世無爭,對外總是在示好。但是就像一個人一樣,過度的討好會引發人性的失衡。在討好者家庭的內部,也會有更多的抱怨和負能量釋放的方式。

除非發現這種模式的不合理,才會嘗試去改變,不然的話,他們就會一直討好下去,甚至把這種討好模式傳遞給後代。

——————

另一類出現討好型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著控制欲過強的父母。

在這種家庭里,孩子的一切必須圍著父母的需求轉,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意見和自我,孩子必須孝順,一旦孩子做不到這些,這些父母就會通過指責、批評、打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漸漸的,孩子內心的聲音被完全泯滅,而成為只依賴大人評價的傀儡,孩子變的膽怯畏縮,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覺得自己必須討好父母,因為只有討好父母,自己才有好日子過。

當他們長大後,討好父母的模式就變成了討好所有外部世界的人的模式。

——————

不管在哪種養育模式里,我們都可以看到,討好型的孩子從小就缺乏自我價值感,或者被剝奪了自我價值感,而「討好」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渠道。

為了獲得這種自我價值感,他們才會不惜自我犧牲、自我壓抑、自我委屈、自我矮化,努力努力的去滿足別人,以交換到別人對自己的滿意和好評。

04

長大後,如何走出討好型的人際模式?

要走出討好型的人際模式,可能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1)首先,要有站起來的意識

外界在評價對一個人友好不友好,佩服不佩服時,更多的是考量這個人的能力因素和對他人的價值。

如果你不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把精力用在討好別人上,時間久了,別人都會容易看不起你,忽視你,因為你對別人會越來越沒有價值。

改變討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有站起來的意識。

站起來就意味著要尊重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意願。

在合理的情況下,別人應該尊重自己有這些渴望和要求,因為自己配。

你要勇於捍衛自己的這種權利,而不是把這種權利拱手讓給別人。

(2)站起來的下一步是有膽量和勇氣為自己負責

討好型的人之所以甘於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就是因為他們想拋棄或者逃避自我負責的部分,他們不想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也不想冒險,他們只想依賴強者。

然而這個世界的真相是,沒人可以為別人的人生負責,也無所謂強者弱者,只有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是每個人逃脫不掉的責任。

既然逃脫不掉,不如直面責任和挑戰,去承擔它,而一個人的能力和勇氣也會在這種承擔中得到鍛煉而一步步強大。

(3)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禁錮和塑造

好多人的人生都活在原生家庭帶來的慣性行為模式里,討好者也不例外。

一個被否定過多的人需要重新去看待自己的早年模式,重新去看待自己內心那種求認可的模式更多的是由早年不良的教育模式引發的。

早年沒有獲得認可,所以對認可有著貪婪的渴求,不過是在彌補早年的缺失,而生命如果一直被這種缺失捆綁,就會嚴重影響自己的成長和外部關係。

走出原生家庭對自己的禁錮,就要擺脫原來塑造的一些舒適區,突破自己的恐懼區,比如原來覺得一旦有人對我不滿或者差評,自己就感覺天要塌了,要有災難發生了。

現在不妨嘗試著去做一做,看看即便以為引發了別人不滿或者差評的情況下,天有沒有塌,災難化的後果有沒有發生?

我們的那些恐懼更多的是父母行為導致的結果,但現在我們面對的對象是世界上的其他人,並不是人人都像自己的父母,一旦不符合他們的需求或評價時,就會嚴厲斥責自己。

即便遇到嚴厲斥責自己的人,也要意識到,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不再是個孩子,你完全有力氣捍衛自己的觀點和利益。

(4)別人對你的喜歡和接納並不是建立在你必須做些什麼的基礎上

討好者一般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模式,那就是我必須做些什麼,別人才會喜歡我,或者我必須不能表達出什麼,別人才會接納我。如果我自己什麼也不做,是沒有人喜歡我,接納我的。

其背後是自己無法接納自己,愛自己。必須不停的去獲取肯定。

其實生活的一個真相是,你無需去追求別人喜不喜歡你,接納不接納你,只要你自己喜歡自己了,接納自己了,你會發現全世界也都會接納和喜歡你,因為即便世界上還存在一些不接納或不喜歡,也無所謂了。

因為,只要我自己喜歡自己,接納自己就好了啊。

我就是我的世界,我就是我的一切。

討好的行為越多,自我被殺死的也就越多,可以說每一次討好,都是對自己自我的踐踏和凌辱,以至於最後即便獲得了全世界的「愛戴」又怎麼樣?

你真實的自我已經成為一個死人。

所以當你再試圖討好別人時,不妨看一下自己,朝著那個關係看一看,你會發現,這時的自己正在踐踏貶低弱化著自己,這種時刻,你是否有勇氣提醒自己:

我要做一個窩囊畏縮的老好人嗎?還是勇於喊出自己的需求,為自己頂起一片天,痛痛快快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 The End -


你實際上已經說出來取悅的原因了,就是媽媽在你幼年過度的權威和控制。

這樣的結果就是假性自我的養成。你好還是壞,完全取決於別人的反應。所以你真正的需求就被忽視了。把別人的看法放在第一位。

建議可以通過心理治療改善自我的認知。


我大學畢業的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好像和周圍很多同齡的女孩不太一樣。大家好像都有自己的主見,知道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我至今為止都不太知道。不敢自己買衣服,怕逛街,淘寶只敢買吃的,怕衣服買了不好看會被媽媽說丑。沒有審美,沒有很喜歡的東西,沒有興趣。只知道上學成績好,能讓媽媽開心。我很努力的考985大學,考公務員,跨專業考研究生。至今大學畢業6年,依然不敢自己買衣服。工作在所在的省會城市裡算是女生裡面收入很高的,但依然只有過年回家跟著媽媽才敢買。沒自信逛商場,怕看別人臉色,尤其恐懼去各種機關單位看別人的冷臉。領導布置的任務拼盡全力,就怕被別人說一句不好。想周圍所有的人都喜歡我。活得很累。我媽媽現在也會問我,你為什麼不拒絕,你咋就不會說不呢?可是我真的不會。。不知道是什麼病,怎麼治。。。


看你敘述和評論,你們母女兩人相依為命,你現在還考上了大學,能到現在這種程度,真的不容易。

你能夠在知乎這種平台上面提問求助,說明你很聰明,能夠體察到自己的困難。你是很幸運的。早些年我也有類似的困難,可惜當時網路沒有這麼發達,也沒有這麼好的交流平台。

1.你小時候和父親關係很好,後來父親離去。幼年失去父親,對男孩子是失去了強有力的安全感,和早期的男性榜樣。對於女孩來說,同樣是失去了安全感,同時會在青春期階段的性別自我概念發展階段,會造成困難。

按照發展心理學講,一個人小學階段和青春期前期是同性同伴團體發展階段。意思就是說,在這個階段,你平時交往最多的同齡人是同性小夥伴,你有很多小姐妹,小閨蜜。這個階段的前提是,有一個安全完整的親子關係。你缺少了父親的關愛,會在後面幾個人際關係發展階段受到阻礙。

比如你可能沒有親密的小姐妹。等你到談婚論嫁的階段,你會難以發展與異性的親密關係。這些障礙,自己很難克服。你現在還在大學,學校里會有心理諮詢室,面向校內學生的,費用很少,你應該儘快去求助,明確自己的困難,並且制定相關計劃逐漸克服,消除未來人生道路上的陷阱和障礙。

2.你母親是性格比較強勢的。你母女兩人相依為命,母親獨自承擔生活的各方面壓力,難免會激發這種強勢的行為模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堅強地活下去。但是這不是一種正常的女性形象。

你問問你自己,是否想成為你母親這樣的女性。如果不是,你需要尋找新的女性形象作為自己的人格榜樣。就從你的親戚朋友,老師學長裡面尋找。一個理想的女性榜樣,會讓你樹立起生活的目標和上進心。有了明確的性別榜樣,你通過和你的榜樣學習,模仿,溝通,請教,深層次溝通,全方位調整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內在精神和外在氣質。

3.你習慣依賴別人,沒有主見。這是你和母親一直處於共生關係狀態的慣性表現。你需要不斷強調自我。到什麼事情,一定要把你自己的想法,觀點,內心衝動,放在最高的位置上。我到現在還改不掉這種習慣,比如應聘的時候,談起工資待遇,我會說隨便給點就好;出去吃飯,大家點菜的時候,我會習慣性的說我不挑食都可以的,拒絕點菜。

這種行為模式背後,是自卑,自我位置靠後,從來沒有人真正重視自己,重視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沒有人真正接納自己。時間久了,你自己也會看輕自己,覺得自己的需要和看法無關緊要。這背後是一種深深的悲傷。

所以,你,還有我,我們這種從小不被重視的人,都需要努力。把自己的想法,需要,待遇,動機,放在所要考慮的所有人的前面,放在最高位置,放在第一位。要不然,誰也不會重視我們自己。就會永遠習慣依賴別人,永遠沒有主見。

4.你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多年。這樣的狀況,會讓你們兩個人之間形成深度糾纏。你和你母親之間的界限感非常模糊。很多事情,你會不自主以母親的看法為主,忽略或者壓抑自己的想法看法。這種習慣潛移默化,日深月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你現在在學校,以後會不在家鄉工作。你媽媽自己在家。你們現在,以後,都會處於一種匱乏性獨處的境況。

你母親,在你不在家裡的情況下,需要轉移注意力。不能繼續把所有的精力和關心都放在你身上。她需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小團體,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如不這樣,她會把精力放在重新控制你上面,每天全方位地遙控你的生活,直到永遠。

你自己在學校,要想辦法獲得足夠的人際心理支持。可以通過網路視頻和母親每天聊天一定的時間。具體聊天內容無所謂,重點是情感上的相互安慰,相互關心,相互鼓勵。這是一種除了吃飯睡覺之外保持健康的基本需要。當然你也可以嘗試和同學老師建立一種比較親密的關係,來獲得人際心理支持,情感上的接納。當然這種尋求心理支持的過程中,你始終要明確一點,雙方是平等的,你不是寄生在他人身上的。任何事情要平等交換,否則你會重新陷入依賴別人的狀況。

在重新梳理你和母親的關係方面,你需要始終明確自己的想法,動機,需要,要努力堅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就和上面所說的,這樣堅持下去,才能擺脫原來的依賴性,才能擺脫始終以別人好惡為第一考慮的狀態。

現在大學都有專設的心理諮詢機構,面對在校學生,費用不貴,你需要去預約求助。


謝謝妹子的小蠻邀,覺得這個 題主 真的好可憐,總是委屈自己屈就別人;但是又好可愛,願意為別人著想。看到這樣的人,我在知乎第一次答題有種「跑題」的衝動

試想,題主如果找到一個真心寵愛你的人,你又願意取悅愛你的人,這該是件多麼美好的事兒啊,你是他的最愛,他是你的全部,你只想讓他開心,這樣的妹子堪稱「宜室宜家」,應該是天底下所有男人最想娶回家的那類女人之一。如果可以,真希望你不要改,就保持這樣的人格,然後我把這樣的你帶回家~~~ ?(? ???ω??? ?)?

咳咳,我知道我跑題了,但我實在覺得這是個「溫柔又無奈」的問題,言歸正傳,取悅型人格不是不好,下屬取悅上級,學生取悅老師,子女取悅父母,戀人相互取悅,「取悅」或者說「討好」在咱們國家就不是個事兒,誰沒有個想討好的人呢?真正天不怕地不怕,誰的面子都不賣的,這樣的境界一般人還達不到。

問題是,題主你的取悅傾向溢出了,說白了就是——

在人際交往中,我有時候寧願吃虧也要去幫別人,因為我聽不得別人說我不好。我媽媽當著我的面說過我不自信,畏畏縮縮,缺乏安全感。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讓你改真是難,因為我也經歷過類似的階段,知道那種誰都想討好的狀態,那些心理上的方法,我就不建議了,我也不是心理學專業的。推薦幾個實踐性強的方法給你吧:

【忙】

往死里忙,忙死自己,如果你是學生,你就拚命看書背單詞;你是上班族,就加班累死自己,累到沾枕頭就能睡著的地步。當你極為專註的時候,會消耗你的全部精力,自然也就沒時間取悅別人了,親測有效,立竿見影的一種方法。

【挫折】

想取悅就去取悅吧,當你取悅別人發現到頭來誰也取悅不了,當你付出努力誰也不在乎,當別人都把你的取悅不當回事,也就是等你真正看清了 取悅=無效 的時候,那一瞬間,你的心情低到谷底,那時候你會明白一切,然後觸底反彈,相信你的取悅人格不攻自破了。

【自私】

不是真的讓你自私自利,類似於心理暗示,告訴自己,「取悅別人他們真的會感激你嗎?」「這個人真的值得你去討好嗎?」「取悅別人對你來說有什麼用嗎?」「憑什麼只能你討好別人,不能別人討好呢?」反覆問自己這幾個問題,心理素質過關,積少成多,有一天你自然會走出來的。

【強大】

取悅別人的人,大多像你一樣缺乏安全感吧,需要安全感最好還是強大自己,因為強大自己能解決任何問題,你比你需要取悅的人更強大,跨過這個山頭,你就安全了,你還需要取悅別人嗎?

【戀愛】

你取悅了別人,孤獨了自己,或許是時候找個男朋友陪在身邊了,有個貼心的人陪在你身邊應該會好一些,兩個人做點男女朋友做的私密事情,有一個可以傾吐秘密的人,把注意力轉移到戀愛上來,生活會更有希望一些,應該能緩解不少壓力。

最後,希望你能戒掉溢出的取悅人格,但保留一點點取悅的核心,留給你愛的人,去取悅你愛的人,不會讓你吃虧,只會讓你更滿足,會讓你愛的人更加愛你的!希望幫到你。

有用的話,請點點 贊同▲or感謝? or收藏,關注+ 就更好啦……( ̄▽ ̄)/


謝邀!

取悅型人格也叫做討好型人格。這類型性格的人通過討好他人獲得認可,獲取生存價值。就像我們只通過鏡子和影子來確認自己。而不看自己真實的情況。這確實和小時候的教養模式有關。在薩提亞模式心理治療里,把人的求生存模式,分為討好型,超理智,打岔型,指責型,一致型。我們應努力成為內外一致型,確立自我價值,通過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強大自己的內心,儘可能選擇對自己成長有利的人生抉擇。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自己無法自我成長,可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協助完成心理自我成長。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也是這樣的人,幾乎無可救藥。後來機緣巧合做起了小生意。慢慢的開始改變了。因為做小生意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利益最大化。時間久了就會成為本能。做生意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認清人的本質。什麼同學老鄉戰友甚至家裡親戚。都有可能為了利益出賣你。久而久之也就練成了自我保護了。


謝邀

我建議你去做正軌的心理諮詢

因為你的問題可能是個系統的問題,不是單一的取悅型人格問題

這裡條件有限,我們就取悅論取悅吧

一,面對任何人的任何請求時,如果你的內心是不願意的,哪怕有一點不情願。就大聲堅決果斷的說:「不!不行!沒得商量!沒有為什麼,我說不行就不行!」

不用任何解釋,更不要害怕,直視對方堅決回答

在心理學上,不懂拒絕和掏心掏肺,都源於內心深深的恐懼

二,你的恐懼來源需要系統分析。但不論是什麼,請擁抱她,擁抱你的恐懼,那是你人格中不曾被發現或重視的生命

三,取悅型人格其實不是問題,反而是很好的。但是你用錯了方向,不應對外,而應對內。就是對你自己,取悅自己。自我評價。

當你學會自我取悅,以「我」為主體,帶著強烈的主體感去體會,去感受,去做出選擇時,你的生命才得以逐漸展開,絕大部分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沒錯,就是迎刃而解

唯一的鑰匙就是:時刻追隨自己的心


因為你對自己不夠自信,希望通過取悅他人,獲得他人的一聲感謝,才有存在感,才覺得別人是因為那你當朋友,才會尋求你的幫助的,你有這種心理存在,才會不斷的取悅他人,這就導致了一個循壞。取悅他人——獲得存在感——當你是朋友——尋求你幫助——取悅他人。

說實話,一個人的自信是很難重建的,它取決你童年時期的自我定位。如果你童年時期就自信心少,到了成年,在各種對比中,自信心依然是少的。

要走出取悅型人格,只能對一些人說「不「,尋求你幫助了,超出你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就說不,告訴他這忙我幫不了,是在比較急的話,你可以向XX求助,他對這方方面比較懂。

對一些親戚,能親近就親近,假使他不把你當回事,你也不要熱臉貼冷屁股,別自討沒趣,實在不行就離他們遠點,別想著委屈自己能獲得他們的認同感。


嗯… 我也是這樣子 很害怕別人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 太在乎別人眼光 寧可自己吃虧一點 答主也是父親去世…和你情況差不多

然而後來 當自己夠獨立的時候 經濟和生活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子 身邊的人太多了 你的善良在同樣善良的人那裡無價 相反不值一文 索取的人永遠不會感恩 其實我覺得 沒事可以多做點喜歡的事 允許的話可以出去走走 小旅行 開闊開闊自己的眼界 你會發現 很多事情根本不值得你勞神 交朋友 不需要太多 一生能有一個知心的就很幸運了 未來 你會工作 更會發現人和人交往的各種問題 做好自己分內的事 不要參與到任何的一場是非討論里 么么噠 希望你早點自信起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