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肖恩·豪的《漫威宇宙》?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漫威宇宙巡遊,更多「漫威」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自從漫威電影大行其道,至少在國內,關於漫威的科普內容就開始大行其道。《漫威宇宙》這本書在國內出版,對於讀者們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全書梳理的時間線很長,甚至從馬丁·古德曼的發家史講起,涉及漫威歷史上重要角色的誕生,還有商業帝國發展變遷的重要事件。其中幾經起伏,涉及到的各種人之間的相互算計與傾軋,恐怕才是最大的看點。

畢竟,這本書的原標題叫做Marvel Comics The Untold Story,我們大可以理解為——關於漫威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明顯的商業色彩

然而,如果想從秘史的角度來期待這本書,可能就要失望了。

事實上,雖然肖恩·豪非常直白地將全書標題加上了Untold,但大多數的故事並不是那麼陌生。如果對漫威發展有所了解,那這些故事或多或少都是聽過的。特別到了70年代以後,出現的名字基本都很熟悉。

但是,作為肖恩本人來講——一個典型的美國專欄作家——從這本書中很多語句都能看出端倪。長句、大量的名字、修辭,甚至是展現文採的方式,配合上譯者的翻譯,簡直讓這本書十分難讀。

當然了,畢竟是和商業、財經類相關的專欄作家,這本書實際上是具有一定的商業專業性的。這種專業性,對於希望看到更多八卦的漫畫讀者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漫畫讀者對於很多與商業相關的內容大多並不感興趣,很多時候,他們的想法還和真正的商業絲毫不相關。如果我們要去看銷量圖背後的故事,漫畫讀者可能會對該年份對應的漫畫故事頭頭是道,而肖恩理所當然會關注一些其他的角度。

這其實可以被作為一種補充,因為縱觀從黃金年代至今,故事的好壞當然直接影響了漫畫的銷量,但還有一些潛在的營銷策略,讀者們並不能明確地感知到。在讀到60年代,漫威的銷量超過DC,不僅是因為創作層面和發行渠道的解脫,還有微妙的價格戰時,我不由得笑出了聲。

如果你不是一個專家

即使文字本身確實有些難讀,但書中的一些內容還是非常精彩的——或者說,在這家企業命途多舛的發展過程中,本來就帶有很強的傳奇色彩,更別說其中還有不少經歷只要講出來就令人咋舌的人。

可能因為篇幅有限,只有諸如斯坦·李、傑克·科比、羅伊·托馬斯和吉姆·舒特這樣的人能爭得比較多的內容,其他名字大多並來不及解釋太多。這樣的寫法,對於並不了解漫威歷史發展、對這些人名背後代表人物一無所知的讀者來講,無異於在文章中安插了一大堆根本看不懂的外星符號。

不僅如此,這本書中對於年份的描述並不看重,經常一整個小節都沒有提到具體的年份。這對於剛剛入門的讀者來說,也是一個閱讀層面的不利因素。

這一部分讀者,他們可能無比希望時間能夠儘快發展到80年代後期,因為至少到了那個時期,書上出現的名字,認識的就越發多了起來。於是,到了全書的後半段,整本書會意外地好讀起來,可能因為時間越接近現在,那些所謂不為人知的事情越少。

翻譯的障礙

很遺憾,作為一本13年左右就開始翻譯的書,《漫威宇宙》的譯者一看就是不太了解漫威的人。這個問題讓人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會造成非常大的閱讀障礙。

《化身博士》被翻譯成《基爾德與海德》,《號角日報》被翻譯成《小喇叭日報》,而鐳射眼同學有了一個新的諢名激光眼。這些翻譯總讓人有一種不愛做功課的感覺,當然另一方面倒又覺得情有可原。畢竟,13、14年與美漫相關的中文內容比現在更加小眾,翻譯可能陷入的疑惑也比現在要深很多。

值得一看,也值得了解更多

雖然對於這本書有各種各樣的怨念,但如果對漫威的企業發展感興趣,這本書還是可以詳讀的。友情的建議是:裡面提到的每一個名字可以先查一下資料,了解與他們相關的角色和作品,閱讀過程中再看到就不是天書了。

相應地,梳理時間做背景的了解也非常重要。肖恩著重傾斜的商業視角,也讓一些時代性的背景常識被忽視了。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於這些背景有非常充分的了解,也很難說是否可以將一些語言翻譯成更加簡單的信息。

如果只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肖恩能夠提供的信息倒是非常豐富的。尤其是當年漫畫公司如何控制版權、創作者們的抗爭以及後來版權價值的延展,這可能也是如今我們的相關行業正在經歷的事情。

我們應該關心生蛋的雞嗎?

很多漫畫讀者對《漫威宇宙》這本書非常不感興趣,用我一個朋友的話說就是「我不關心這些好吃的蛋是哪只雞下的」。當然,這本書本身的讀者指向也並非漫迷群體,但這種評價在我看來異常殘酷——如果連漫畫讀者都不關心「生蛋的雞」,那到底還有誰會成為他們爭取權益的支持呢?

肖恩在書中,對於斯坦·李和傑克·科比的才華絲毫不吝惜溢美之詞,但他對於二者後期矛盾的尖銳程度並沒有足夠的描寫。也許作為一個媒體屬性的撰稿者,根據現在所能看到的材料,他也無法判斷李和科比之間,到底誰說的哪一部分才是真話。但是,在美國漫畫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被剝奪權益的人,傑克·科比卻並不是唯一一個。

為什麼到了60年代後期,漫威的創作便走向了低谷?

很大程度上,創作者們知道自己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於是,他們不再創作新的角色,而是不斷在老角色上做文章。想想60年代初期,漫威重獲生機的原因,卻是因為一批新角色的誕生,這絕對是一種諷刺。

關注創作者,並保障他們的權益,這可能是讀者們能夠收穫最大價值的根本所在——不論在哪個國家,這個命題恐怕都會永遠存在。


斷斷續續龜速讀完,總體評價85分(100分滿分)。作者曾經是《娛樂周刊》的編輯,長期關注漫畫業,所以「乾貨」很多,然而寫作邏輯略有點亂,所以需要讀者對漫畫業有一些基本認知才能看出點門道來。另外中文譯本可能是由於譯者並不太熟悉漫畫行業(從豆瓣信息判斷,譯者的主要關注方向是互聯網創業),在譯名上存在一些問題。

另外,書名《Marvel Comics: The Untold Story》翻譯到中文應該是《漫威秘史》而非《漫威宇宙》,因為全書都聊的是商業模式和從業者的故事,而非角色和劇情。

接下來總結一些本書中提到的漫畫行業中的現象。

1. 以角色為中心的制度

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的漫畫跟現在不同,刊名往往是以類型為名,比如說讓DC得名的《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鋼鐵俠首次亮相的《懸疑故事(Tales of Suspense)》、蜘蛛俠首次亮相的《神奇幻想(Amazing Fantasy)》等等。

這些漫畫刊里故事很短,角色也不固定,但是漫畫公司很快就發現,有些角色特別受讀者歡迎,於是《懸疑故事》後來變成了《鋼鐵俠》、《神奇幻想》變成了《神奇蜘蛛俠》,逐步形成了現代的格局。

2. 審核對漫畫行業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和近年的中國類似,社會輿論都認為「漫畫就是給小孩子看的」,所以漫畫里出現恐怖、色情以及藐視公職人員的情節會引發官方以及一些保守的家長的反擊,最後導致了漫畫審查機構(Comics Code Authority)的出現。

雖然CCA並非政府機構,但起到了和中國的文化部門類似的效果,極大地限制了創作人員的發揮空間,不過後來漫威巧妙地借力打力,逐漸在對抗CCA的過程中佔了上風。我覺得比較悲哀的一個點在於,中國的漫畫創作者恐怕很難像漫威對付CCA一樣對付文化部(以及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信辦)。

3. 版權模式

早年的漫畫業,編劇和畫師只拿工資,任職時產生的知識產權全部歸公司。隨著漫畫市場的擴大以及玩具、影視授權等衍生利益的出現,漫畫家和公司之間開始有激烈的衝突。漫威這邊,強力畫師的流失大多和權益分配有關,甚至在最終導致了業界第三大公司漫圖(Image)的成立。

4. 周邊行業的影響

賣漫畫是個賺錢能力很弱的行業,所以這些漫畫公司到了後期要做做周邊商品開發,要麼試圖往影視方向走。這也就是漫畫公司的財務報表通常分出版、授權和影視三部分的原因。不過玩具商會影響到漫畫的內容,且不說有相當多的漫畫本身就是作為玩具廣告出現的,漫威的超級英雄漫畫也要為玩具服務,例如歷史上第一次混亂的「秘密戰爭」。

5. 影視業的逆襲

真正的印鈔機業務其實是電影。不過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功需要特效技術的成熟,以及能在漫畫和影視之間取得巧妙平衡的人。漫威影業最終成為了這樣的一家公司。


這是一部很精彩的書,能讓你看到美國漫畫公司較為真實的一面。但對於國內讀者而言,它不是太適合做入門級的美漫科普書。

《漫威宇宙》在選題上有些尷尬。它講的是漫威漫畫公司的整個發展歷程。所以它必須把每個時期的事都講清楚。但同時這本書的賣點卻又是揭秘美漫界不為人知的秘聞(就路人的標準而言)....這也就帶來一個問題:假如你要寫"通史"(不知該用什麼詞好~),就得概括全面,但礙於篇幅、主脈絡的限制,每件事所用筆墨要平均,且點到為止,以免陷進某件軼事里拔不出來;但如果你要寫的是「黑歷史」,就必須深挖細節,把每次勾心鬥角的來龍去脈梳理清楚。而這兩點,恰恰是矛盾的。比如斯坦·李和傑克·科比的恩怨,光要把這一件事講透,恐怕得單獨再寫一本書....你能看出《漫威宇宙》的作者很努力的想找到一個平衡點,但顯然他的功力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因為書中涉及的人名、刊名、著名事件太多。讀者可能會因為壓根不知道這些人是誰,直接跳過去看下一章。所以我覺得《漫威宇宙》這本書,最適合的其實是那些對美漫史有一定了解的讀者。倒不是說,剛入門的美漫讀者看不懂這書。你依然能在裡面讀到很多有趣的東西,但如果你能過幾年,等閱歷有所上漲後,再回看這本書,你肯定會發現更多樂趣。因為裡面總會有你以前沒吃透的細節。

文字風格上,正如 @LI路遙 的回答中提到的,「 長句、大量的名字、修辭,甚至是展現文採的方式,配合上譯者的翻譯,簡直讓這本書十分難讀。 」 。大部分涉及美漫史相關的書或文章都有這個問題。如果你經常閱讀一些影視媒體的報道,諸如好萊塢報道者、Deadline、綜藝等,就會發現這種秀文採的措辭很常見。不是說這麼寫不好,只是從翻譯的角度講,這種文風會對不了解背景知識的譯者造成困惑,甚至導致翻譯錯誤。

這次《漫威宇宙》的譯文總體還是很準確的。看得出,譯者對美漫的了解程度有限,而且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漫畫書名、人名也都保留了英文原文供參考。而且此書是早在兩年翻譯完成的,所以綜合來看,雖有不足,但完全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跟多年前,某出版社的美國漫畫史書籍相比,這簡直是良心之作。


- 漫威的所有漫畫都是從角色開始設計的。大概因為見證了超人的成功,DC 和漫威都是以角色為價值鏈核心的。

- 漫威創造作品時有很強的理念先行意味:為了國際化而做了一大堆美國之外的英雄,比如加拿大的金剛狼,為了女權運動風潮設計了一大堆女性英雄,為了黑人運動設計了 X-men

- 1961和1962年兩年里,Stan Lee 就完成了 Fantastic Four, Hulk, Thor, Ant man, Spider man, Iron man、復仇者聯盟和 X-men 的設計—設計是可以有爆發力的

- 相對於 DC 一堆三觀太正也頗為無聊的角色,漫威的角色充滿缺陷、恐懼和慾望,反而更富長期生命力

- Jack Kirby 對成功有決定性影響,即一名擅長分鏡和作畫的超級畫師勝過無數人

- 漫威的黃金時期是1961到1967年,就這麼短

- 漫威徘徊在低質量階段太久了,沒有在適當時間點進行內容升級是一大敗筆。2000 年之後做精品電影算是最終的成功升級

- 打通世界觀有助於交叉營銷,但也讓世界觀管理挑戰極大;特別是在漫威這種管理鬆散的機構

- 美漫和日漫有奇特的命運差異:除去可以被視作文學的 Graphic novel 部分,美漫成功的作品應該遠不如日漫多,我覺得應該是因為作者不擁有版權,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才還是少;但,美漫轉變為電影后,取得了遠勝日漫 media mix 規模的成就,端賴於好萊塢的工業化、體系化程度高,最近這些年好萊塢的每一部漫改作品,都致力於走出亞文化,走向真正的大眾。當然這也因為美漫是角色主導的,不像大多數日漫一批角色一段故事是唯一對應關係,美漫都是每個角色有無數故事,在不違背人設前提下編什麼都行。

- 漫威的歷史太混亂了,幾乎談不上有任何的現代企業戰略和管理,但它最終活了下來。在美國這樣一個尊重知識產權的社會及大市場,好創意總有立足之地。

還沒讀完。


還沒讀完。

————————自上世紀30年代,馬丁·古德曼進入漫畫行業後,漫威就開始了近80年的故事接龍。在這個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漫長的故事中,漫威成功打造出了一個具有超強場效應的宇宙系統。蜘蛛俠、鋼鐵俠、綠巨人、美國隊長、奇異博士等數千位超級英雄在這個宇宙中真切的「活著」,並成為眾多粉絲的某種心靈寄託。

漫威宇宙就如同一個滾動的雪球,將這一切都吸納進來,並成長為世界歷史上最錯綜複雜的虛構故事體系,囊括了成千上萬個相互關聯的角色和插曲。對於連續幾代的讀者而言,漫威已經成了現代世界的一大神話。

古德曼從一開始創造漫威時,他就意識到在漫畫之外的機會。然而,由於缺乏評估工具以及開發手段,他只是草率地用這些東西換回了一些零花錢。隨著粉絲基數的不斷擴展、娛樂形式更加多樣化、跨界技術和體驗的飛躍,漫威宇宙的潛能開始受到所有人矚目。漫威自身也在一次次碰壁中,進化著自己泛娛樂化的開發經驗。

當在摸爬滾打中逐漸成熟的漫威與IP傳統霸主迪士尼聯手後,高額票房讓所有人感受到了漫威宇宙的超強量能。在艷羨漫威擁有無盡資源的同時,返回它起點,讀這本《漫威宇宙》,聆聽其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對所有人都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


推薦閱讀:

TAG:書籍評價 | 漫威Marvel | 漫威宇宙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