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初學階段到底需不需要多看大師作品?

有看到《建築師的二十歲》里提到說初學階段最好還是少看大師作品少看圖片書,不然容易陷入抄襲,迷失自我,走不出自己的風格來。但是在實際學習中,老師總是讓我們參考這個那個大師作品,甚至公然讓我們去抄。前期積累固然重要,但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很困惑,我還是覺得現階段大概用最原始的想像力來完成這一切才能走得更遠。


學設計和學攝影很像,你首先需要知道什麼是好作品,才有可能做出好作品。

在初學階段,特別是大一大二,大量的瀏覽閱讀建築作品的圖片書,可以非常直觀的提高建築審美,然後切身結合周圍的建築,發現究竟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

不得不說,不是每個人都有毅力去像安藤忠雄那樣攢錢游歐洲,但是親身去體會建築的空間和質感,直觀的感受尺度,是最為見效的。而圖片是除了親身遊歷外,最為經濟快速的辦法了,而且,你還能更直觀的看到平面圖。

原創當然最好,但是設計很多時候更像是一門改良的學科,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新的發掘和發揮。知道世界建築的歷史、文化、成因、亮點以及不足,胸中有丘壑,在解決實際題目的時候就能迅速的找出適合的解決方法。而老師希望你學到的是解決方法,而非抄本身。

而且廣泛的閱讀後,你也能看出同學的作品哪一部分出自哪裡,自己的東西可以避免和別人撞車。

有更高的追求,是很重要的,也是很痛苦的。你可以自己多積累一些自己的想法,畫一些草圖出來,也許等你系統的學完建築之後,你會發現這些形式終將用得上,而且是原創的,最不受約束的。

多積累別人的經驗,多見識高明的手法,多從問題本身著手,注重形式但不要拘泥於形式,創造好用的空間。

希望有所幫助。


親愛的題主,你好。

建築學作為一門龐雜的學科發展到今天,其廣度與深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除非你是安東尼·高迪,不然企圖僅憑自己的想像力和巧思就能秒殺自古代埃及人砌築金字塔以來數以千年的人類建築創造,這樣的機會大概是不多的。更何況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背後往往也傾注了建築師對於先人智慧、自然世界的悉心洞察和關注。所以,閱讀(無論是文字、圖片或是設計圖紙)大概就是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就像@袁牧 老師所說「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一樣,我們學生時代的創作很多時候只能算得上致敬,而遠遠談不上抄襲,更別說成為創作的桎梏了。我個人以為學生時代的閱讀永遠不會嫌多

如果老師建議你的書目你都已經過目,那麼不要激動,請再讀一遍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大師作品」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曖昧,畢竟這年頭大師太多了,但是有能耐把自己名字留在你的建築史教科書上的大師,多少還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不排除有天資稟賦的少年,在未來的某一天發現自己所學已經成為了創作道路上的障礙,別忘了「學而不思則惘」,思考和自省一直是建築師自我修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拓展眼界和思維是任何設計行當的必備技能。

最後,我還是想強調「思而不學則殆」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常態。

最後的最後,就算你勵志成為像哈姐一樣遊走在時尚圈的女魔頭,那麼至少也多看看雜誌,摸清楚在parametric之後,下一季流行的是什麼元素。

以上。


謝邀

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要去學習這門學科的歷史。

而以作品為主的學科,學習以前的經典作品當然是理所應當的。

經典作品,通常是歷史上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呼聲,在時代需求和社會共識的基礎上,提出了既代表時代與行業共識,又包括了個人獨特思考和貢獻的解決方案,也就是所謂大師作品。

這樣的大師作品當然要看,要狠狠的看,狂看不已。

但是因此你不得不去區分到底哪些才是大師作品,哪些只是曇花一現。特別是當代的。

而且你還得去關注大師作品所代表的那個時代到底是怎樣的,時代的底色如何,大師作品又從何而來,為何而生,妙在何處,等等。

而且這個時代的底色,不只是一兩段建築史上的介紹,而是去廣泛的調研當時的社會狀況遺迹(對當代來說就是當代社會的現狀調查體驗),社會與歷史文獻(甚至包括人民日報和新聞聯播哦),民間與官方追捧與反對的各種案例現場,以及當事人的陳述著作和實際表現,等等。

這樣知道了那些優秀作品(包括正面角色和大反派)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前景背景人物事件,以及作品本身的實際狀況和細節,自然也就知道怎麼去創作優秀的作品。

就像看電視劇一樣,看劇照是不解決問題的,你得從頭看起,另外多看背後花絮和八卦劇評,自然也就能猜得出結局了。

大體上這門死慢的學科也只能這麼慢慢來。

所以說只看圖片書當然是營養不良的,還會很偏執,這就是盲人摸象,愚不可及。

但其實大家誰不是歷史長河中的盲人呢?

先臨摹再創作,這是學習的基本方法。

當然,其實我認為一般院校建築教育的問題並不在於什麼大師作品,而在於對基本建築產業和建築技術的了解,以及基本技能培訓,上面說的那些多數人還輪不到煩惱呢。飯都吃不飽談什麼品味境界營養過剩的問題呢////

建築學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得拼很久才能看到圖片的全貌,之前只好一邊困惑一邊前行,別被自己某些來歷不明的理障所束縛,抓緊干是正道。人間正道果然是滄桑。


謝邀。

少看怡情,多看傷心。


建築學教程2:空間與建築師 (豆瓣)一書中,41-47頁(從勒·柯布西耶的寫生簿開始)對這個問題闡述得非常清楚,很後悔當年沒看,初期雖然可能看得不太懂但是一定要看。

其中:

產生新理論的創造力源於你積累的參考資料。同時你興趣廣泛,你越可以從建築形式簡單模仿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那種模仿是因為思想內涵缺乏造成的,你就可能擺脫那些四處流行的技巧和潮流。

是中心句。


太重要了,當你身邊都是shit的時候你的品味能高到哪兒去?建築很多地方都是很微妙敏感的!初期甚至最好只看大師作品吧,那種最底層的意識一旦建立歪了,扭轉他是要一輩子的事兒!


題主大人,如果你看了《建築師的20歲》,就應該放平自己,不要帶著要關注哪位建築師的哪個觀點的心理,而是對每個人所講所談都進行思考,結合自身的情況和特點有所取捨地吸納。

關於「看」名建築師的作品,書里說的跟你老師說的肯定是不一樣的。大學好歹是叫高等教育,將基礎專業課程學完,就別妄自菲薄地繼續用「初學者」麻痹自己了,基礎學完,就應該具備分析名家作品的能力了,此時,看作品可揣摩其創作思路,從而開闢自己的思維廣度,是有益的。書中另外一個建築師建議多旅遊多看,尤其多從建築的內部考察與思索也是一樣的道理。

建築也是一門創造的藝術,對概念、觀點的理解都不要太死板,日常學習不要太教條了,要多思考,多觀察,及時記錄下靈感,並常常回顧整理。


個人感覺分散著看大師作品見效比較慢,最多看個印象,以自己的現有水平,吸收不到太多東西。

建議集中地去了解一個個大師。從大師個人經歷、風格形成、理論要點等,一些系統性的文字入手,收穫會很大~

對於大師個人理論的部分掌握地比較好的時候,再去看作品,很舒坦。


學建築學初期是很難理解大師作品的精髓的。

多看大師作品,除了像眾答主說的那樣培養審美意外,就是給你一點平常的心態,和認真學習的理由。

當你想到一個自以為是驚世駭俗的點子的時候,大師其實很早就玩轉了。

當你學的越來越多,回想起大師作品也會覺得,大師真是牛。

當然你的點子確實驚世駭俗的時候,也可以回想一遍大師作品,發現大師真的沒想到呀,你就可以有底氣了。


這個困惑學藝術的會經常有。

按我們老師的話說,你想做一件作品,你可以看大量的大師的作品提高眼界,你也可以只按照自己的感覺來做。因為害怕受到別人的影響。不管哪種,你都要遵從自己的內心的真實感受。

不過建築和藝術還有一些差別。

我的建議是應該看,大量看,建築領域相關的建築師前100到200名,如果有這個排名的話,了解他們的作品,知道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他們的方法論是什麼(個人就喜歡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這樣,當你的老師在說作品的時候你都能知道是什麼樣的由來,你就會產生自己的想法,不只是[接收]還有[產出]。

建築會受到限制,注意別陷入了大師的世界,要有自己的世界。


還是可以看看的--比如--利用他做些有意思的東西----製作出來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推薦閱讀:

TAG: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