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知己?


後台的朋友,是心靈的休息地,在他面前,不必化妝,不必穿戲服,不必做事情,不必端架子,可以說真話,可以說泄氣話,可以說沒出息的話,可以讓他知道你很脆弱、很懦弱、很害怕,每次要走入前台時都很緊張、很厭惡,因為你確知後台朋友只會安慰你,不會恥笑你,不會奚落你。

況且,在他面前你早已沒有形象可言了,也樂得繼續沒形象下去。人生有一個地方,有一個人,在這人面前,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暴露弱點,可以是全身弱點,這是很大的解放。有此解放,人可以在解放一陣子之後,重拾勇氣,重披戲服,再次化妝,再次端架子,走到前台去扮演好需扮演的角色,做一個人模人樣的人物,博得世俗的讚美。

摘自《林語堂選集·後台朋友》


你對他,不設防,不偽裝,不記仇,不能忘。

他對你,談得來,玩得開,讀得懂,擔得下。


知己不一定人人都有,不一定只有一個,外在表現不盡相同,內在本質也千差萬別。但我仍以超強的洞察力發現了這些亂七八糟千頭萬緒的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上天的恩賜。


看到這個題目,就想到畢淑敏的一句話--你說起了一片葉子 ,她就知道風從哪裡來。哪怕你婚後愛上了另一個男人,你也用不著分辯自己不是一個壞女人,要商討的只是應該怎樣辦……她真誠而善良,絕不會把你的故事流傳。精心的信任和感情,就是不花錢的心理醫生。友誼是一種像水一般互相流動的物質,這一次你給予了我,下一次我給予你。 《關於愛情與友情的絮語》


富蘭克林說:「對所有人以誠相待,同多數人和睦相處,和少數人常來常往,只跟一個人親密無間。」

那個與之「親密無間」的一個人就是知己吧。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者耳。 以前上高中的時候總是讀不懂這首詩,覺得蘇東坡有點無聊,多大點事也寫個文章,不就是半夜出來遛彎嗎。如今想來卻忽然懂了,月光不難得,竹柏更不難得,若在半夜三更無法入眠,有一好友「懷民亦未寢」,還能陪你在月光下踱步,交談甚歡,實在難得。 知音難覓,現在我才懂得這句話,人啊確實是不能指望任何人理解你,包括你的父母,但如果有那麼一個人懂得,理解你在做什麼,能夠和你在很多方面「拍著大腿」附和,就真是上帝的眷顧,苦短人生中的大幸。

文如下:

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這邊對話框還在打這句話那邊已經發出了意思一摸一樣的話來


正本清源話中庸(十四)

原創 2015-12-25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

十五、中庸交友與交中庸之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看到《論語·學而》中的這句話,我想很多朋友心中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是啊,誰不渴望老友相聚呢?

(一)什麼是朋友?

我們天天在說朋友,什麼是朋友呢?

1、它是"五倫"之一。「五倫」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人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 《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2、朋友是精神層面上的相互幫助、解惑、砥礪。《論語·子路》云:「朋友切切偲偲」意思是:「朋友以道義切磋琢磨」,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清·梁章鉅在 《退庵隨筆·交際》中說:「按古今之論友道者,皆主切偲。」。

3、朋友是道義上的結合,所謂志同道合。《詩·小雅·常棣》中說:「雖有兄弟,不如友生」。為什麼朋友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卻往往勝過有血緣關係兄弟呢?唐·孔穎達解釋道:「朋友之交則以義,其聚集切切節節然,相勸競以道德,相勉勵以立身,使其日有所得,故兄弟不如友生也。切切節節者,切磋勉勵之貌。」

4、朋友以價值觀上的認同為前提,如果以利益為前提那麼就不是朋友了。朋友相處是平淡見真情。莊子言道:「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李白直接指出:「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朋友之間相處不是以金錢為條件的,但這並不妨礙朋友之間相互接濟。

5、朋友之間共同語言比較多,有相似的興趣愛好,所以他們希望經常相聚在一起交流,喝酒喝茶,討論各種有趣的事情。蒲松齡說:「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6、朋友有益友和損友之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正直,寬容,和博學的朋友就是好朋友,脾氣暴躁,優柔虛偽和陰險狡詐的朋友就是壞朋友。

(二)朋友的親疏遠近的層次

第一層次,知己朋友。

何謂知己?知心也!孟子曰:「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知己是人與人交往的最高境界,可遇而不可求。古往今來,人們對「知己」朋友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唐·王勃有:「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宋·王安石:「人生樂在相知心。」:魯迅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同懷視之。」。知己朋友的典範就是鍾子期和俞伯牙。他們雙方無須語言,心靈相通,子期死,伯牙萬分悲痛,於子期墳前,凄楚地彈了一曲《高山》,彈畢挑斷了琴弦,摔琴粉碎於石而去。「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漢書》)。知音已逝,彈與誰聽?又有誰懂?還有,知己朋友心是相通的,即使十年不見也如同隔日,心意相通,這裡有一種幸福的感覺。曹雪芹嘆道:「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所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惜絕大部分人是沒這個福氣的。

第二層次,刎頸之交。

《漢書·諸葛豐傳》言「刎頸之交」,也就是生死之交。雖然不一定知己,但為對方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不管是非對錯。朱熹說:「朋友,以義合者。」,義薄雲天。像三國的劉、關、張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司馬遷在描寫廉頗向藺相如請罪時曾經用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

第三層次,莫逆之交。

莊子認為真正的朋友是相視一笑莫逆於心。志趣相投,絕對信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可以達到歐陽修說的:「同心而共濟,始終如。」的境界。東漢的陳重和雷義堪稱莫逆之交,兩人一起研讀《魯詩》、《顏氏春秋》等經書,都是飽學之士。雷義被舉薦為秀才,雷義要把這功名讓給陳重,刺史不批准。雷義就假裝發狂,披頭散髮在街上替陳重奔走呼籲,而不去應命就職。太守張雲聞陳重之名,舉薦他為孝廉,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後十餘次向太守申請,張雲不批准。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為孝廉,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雷義因為代人受罪,被免職。陳重也以身體有病為理由,辭職一同還鄉。他們可謂榮辱與共,進退與共。

第四層次,真摯之友。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相互坦誠相見,相互幫助,切磋學問,共同進步;沒有虛偽,沒有隔閡,溝通無障礙;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關心,可共患難也可共富貴,相互不埋怨不嫉妒。不帶功利性但分是非對錯。《後漢書》載:山東人範式與汝南人張劭在太學讀書,畢業時,範式對張劭說:「我兩年後回來,那時我要去府上拜見尊親,再看看你的兒女。」兩人還約定了拜見的日期。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約定的日期將至。張劭把這件事稟告了母親,母親說:「分別了兩年時間,你與他又相隔千里,你怎麼能相信那約定的時間呢?」張劭說:「我信。」母親說:「要是果真如此,我要為你們釀酒。」到了約定的這一天,範式真得如期而至。這就是「信」與「真」!在人情薄如紙的今天,我們有這樣的真摯朋友便是有福之人了。

第五層次,普通朋友。

這就是如杜甫所言:「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四海之內皆兄弟。雖然缺乏心靈溝通,但在一起很愉快,禮尚往來,小事可幫忙,大事則推脫逃避。一旦有一方升官發財或一方窮困潦倒,朋友關係立即結束,達不到唐·賀蘭進明所言:「人生結交在終始,莫為升沉中路分。」。大部分人所謂的朋友都因「升沉」而「中路分」了。這種朋友關係是世俗的。

第六層次。酒肉朋友。

見面無真言,吹吹牛或相互吹捧吹捧。有酒則聚,有事則躲,除非利益到位。三國·曹植說:「今日樂相樂,別後莫相忘。」,但酒肉朋友轉身就忘。當今物慾社會,酒店、歌廳最熱鬧,人們相聚皆因精神上的空虛,需要打發時間,所聊話題已經與切磋學問無關,皆是無聊的內容,對彼此毫無益處。所以,當今所謂的朋友已失去了「朋友」的真義。朋友在今天已顯得彌足珍貴。

(三)共事中的四種朋友關係

第一種,既可以交朋友又可以一起幹事業。所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易·繫辭上》)。這是一種真正的朋友,充滿著理解、尊重、寬容、信任、照顧、犧牲、謙讓、負責、心心相印,這種友誼是經得起考驗的,接近知己,如馬克思與恩格斯,管仲和鮑叔牙。

第二種,能一起幹事業不能交朋友。這是單純功利性質的,有錢一起賺,沒錢就分開,以制度章程說話,大家無礙,以能力大小分工協作,如李宗仁與白崇禧。

第三種,只能交朋友不能一起幹事業。雙方沒有利益關係時在一起很愉快,一旦共事就會發生衝突。因為雙方價值觀不一致,觀念不統一,缺乏真正的交流和理解。結果往往是好聚不好散。共貧窮還好一點,一旦共富貴就麻煩了。弄得不好,不僅事業做不好,朋友也處不好,這在當今也帶有普遍性。

第四種就是既不能交朋友更不能合夥做生意,除了偶爾以酒肉相聚,其他則只能敬而遠之。

(四)交友的中庸之道

交友要秉持中庸之道,即「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即簡略而文雅,溫和合情理。朋友之間,重的是義氣之交,重的是肝膽相照。交朋友要交有仁德,有學問,有骨氣,真情流露,樸實文雅的文質彬彬的朋友(參考中庸系列之十)。細節上要注意一下一些問題。

1、孟浩然說:「知音世所稀。」馮夢龍也說:「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知己、生死、莫逆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不要把誰都當成這樣的朋友,否則就要失望和煩惱,甚至給自己帶來麻煩。

2、人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比較好,所謂距離產生美。走得太近,人身上的毛病就會肆無忌憚地表現出來,這樣反而不美。大家看,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男女雙方都會以最完美的姿態出現,後來親密了,很多人漸漸地都對對方開始失望,直到分手為止。所以,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讓親密無間變成親密有間,只有這樣才能讓婚姻保持常新狀態。朋友之交也要保持距離,除了朋友朋友有難,否則不要在金錢上扯不清;上下級要以禮相待,所謂「君子上交不謅,下交不瀆。」(《周易》)。

3、交朋友要無私,無私就是無求,既然無求,那麼不管到了什麼時候都不會有什麼得失。反之,交朋友抱有太多的期待,這是自私的表現。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只要產生了要求和期待,就埋下了煩惱、失望的種子。

4、觀人觀心不觀跡。人與人的性格、經歷、觀念各不相同,怎麼能一下子成為朋友呢?只有慢慢地了解,冷靜地觀察,細細地體會,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能建立友誼。要有一雙慧眼,要從細節中注意觀察對方,了解對方,這樣才能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要有遠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從今天要看到未來,把握分寸和距離。很多人被朋友所累,幹了很多蠢事,要小心。

5、要多交益友,多交諍友,多交亦師亦友的朋友,多交中庸之朋友。《抱朴子·交際》言道:「朋友之交不宜浮雜。」。不交損友,更不能交危險的人。遠離小人可避免許多麻煩,君子不與小人斗,更不可與小人交。

6、《戰國策》提醒人們,「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史記》又提醒:「以權利合者,權力盡而交疏。」所以,因權錢色而走近的所謂人並不是朋友。

7、朋友之間如果合夥做生意尤其要一板一眼,先小人後君子,把可能出現的情況全部落實到文字,以絕後患。

8、朋友之間誠信第一,不要亂許願,瞎承諾,辦不到的事情要明確說明白。今天不好意思,明天就沒意思了。

9、錢財上要「救急不救窮」,「救急」就是朋友遇到意外的災難,這種情況自然要全力以赴幫助,這不是錢不錢的事情而是道義上事情。「不救窮」就是平常沒事不要有金錢往來,不要把做生意、買房買車缺錢之類的事情帶進朋友的交往之中,這很容易破壞雙方的情感。

10、在金錢上要「親兄弟明算賬」,不要搞什麼江湖義氣,這樣早晚要「算總賬」。正是:「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轉眼如仇人。」。

11、在真正的朋友交往之中是不存在吃虧佔便宜觀念的,雙方坦誠相待,志同道合,一切自然而然,中庸而行,自然不存在什麼吃虧問題。但在世俗一般的朋友交往中存在這一觀念。人們誰都不願意吃虧,所以人人都喜歡愛吃虧的人,這是自私的心理作祟。

12、一個人應該學會從朋友人身上汲取營養,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從別人身上可以感覺到自己的不足,同時,在接觸的過程中我們也可能發現對方的不足之處,在及時指出來的同時,自己也要引以為戒,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比如,和一個善良樸實的人接觸,你會被對方的誠實打動,對自己的老於世故提高警惕;和一個博學的人接觸,你會認識到自己的才疏學淺和淺薄的表現欲;和一個純潔的孩子接觸,你會發現自己的靈魂被世俗污染的程度,從而激起對返璞歸真的嚮往;和一個快樂的智者接觸,你不僅會感受到快樂而且會在困惑中產生一種追求智慧的信心。同樣,當你遇到一個膚淺的夸夸其談者,你在感覺可笑的同時應該意識到無知的可怕;一個終身勞碌富翁的意志讓你欽佩,而他貧乏的精神世界卻讓你可憐。

13、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友的過程是淡淡的,「淡」才顯不易,才能長遠。淡味才是真味。濃酒、大肉等吃不了多少,甜、咸只能淺嘗即止,而淡茶則可長久,能欣賞淡味的人才是成熟的表現。宋·歐陽修說:「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小人之交濃如酒。酒肉朋友一見面稱兄道弟,熱熱鬧鬧,不是談賺錢,就是談某個人不是個東西,還有就是無聊而毫無價值的海聊。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因此無酒則散,各奔東西,不能長遠。

14、突然升溫的友情是有功利性的,甚至是危險的,要覺察,要警惕。

15、一個太容易對你好的人也會很快對你不好,因為當初他對你好沒有什麼理由,接下來的不好自然也不需要理由。遇到這樣的人應立即有所警覺,要麼離開他要麼適應他,否則就會輸得莫名其妙,甚至很被動。這種人的特點就是太易變,什麼人都能影響他,因為他容易輕信別人,因此他也會經常上當,上當多了就會多疑,多疑多了就會產生不疑,所以他會始終在多疑與不疑兩個極端徘徊。這種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太容易做結論或下決定,當然,這往往是不算數的。

16、要真正處好一個朋友,我們對自己要嚴格要求,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有就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東方朔傳》)。對朋友不要求全責備,要理解、寬容、忍讓、真誠、體諒、關心、照顧。

17、除非原則性的大問題,朋友因故無法繼續交往也盡量不要翻臉走極端,「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戰國策》)。馮夢龍也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總之,要按中庸之道交友,即不要濫交朋友也不要拒人於千里之外;既要真誠又要明察;既要有原則又要有寬容。同時,要交中庸之友,中庸之友就是那些既不瘋狂熱情也不冷若冰霜;既厚道又不迂腐;既開通又有自己底線的人。交友要隨遇而安,不要刻意追求,該清醒就清醒,該糊塗就糊塗。心不要亂動就什麼也傷不了你。同樣,你也不會傷害到別人。

通過我的微信號rdtpys查看我的公眾號。


人生有一個地方,有一個人。在這個人面前,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全身是弱點。

這是知己。


不太認同部分tx的回答,我覺得不一定要相互了解。

我的標準:

能夠互補,能夠互助,或者勢均力敵的互爭

一般來說處於同一個精神境界

我深深覺得比爾蓋茨和喬布斯應該算是知己,呵呵呵


知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


你心裡那些不為人知的,陰暗齷蹉的,只需透露一點就可以身敗名裂的,本以為到死了也萬萬不能說出口的心思,都可以講給他聽,也無需擔憂,他會因此而離開。


你說的他能理解,他做的你能接受。


知己就是半句多的人——說上半句就夠了。


1,在彼此的心裡都有屬於對方的特殊的位置,保護對方,為對方辯護。

2,傾聽對方並給予建議。

3,許下的承諾一定會兌現。

4,永遠對你誠實。

5,當你出醜時,不會嘲笑你,而是和你一起笑。

6,幫助彼此,不求回報。

7,原諒彼此,生氣也只是一時的。

8,對於誤會很快就忘掉。

9,永遠不說對方的壞話。

10,鼓勵並幫助彼此實現目標。

11,不嫉妒對方。

12,稱讚對方取得的成就,因為知己會希望看見彼此有所成就。

13,你不想你自己或者沒人相信你時,知己會信。

14,即使知己成了你的對手,ta也會衷心為你加油。


我覺得知己就是,當你和他兩個人坐在一起,而且房間里就只有你們兩個人的時候,即使互相不說話,而你依然不覺得尷尬的話,那麼那個人,一定是你的知己了。


必須符合以下所有三條:

懂你。

即使有地方不懂,也裝作懂你。

即使不懂裝懂被你識破,也依然努力去向你請教,應該怎麼能更懂你。

知己,如果是紅顏的,加分。因為對方只要假裝自己懂我,我就可以當她是知己了。

只是懂你的,是你媽。

只是不懂裝懂的,是你的下屬或者乙方。

只是努力想懂你的,是你學生。


我一直認為知己是個單向活動,彼此欣賞並非必要條件。

有一句話說,士為知己者死,很典型的單向活動的表現。士可以為了一個他認為知己的人而死,這裡沒有說他可以赴死的人也認為」士「是自己的知己。


就是當你都跟他知乎了,接下來就該知己了。


個人看法,知己是一個需要一定的機緣去結識的(廢話)、願意傾訴也願意傾聽的朋友。

我覺得這三個條件,最難的就是願意傾聽。我有一位朋友H,被我視作知己。剛認識的時候屬於損友一類,不涉及任何難過的話題,每天就是吃吃喝喝,拌嘴耍貧,確實比較對脾氣但也沒什麼特別感覺。直到一次(這就是一個機緣),他因為感情上的事情難過在樓道里喝酒被我撞見了,就過去一起喝了兩瓶,慢慢就聊了起來。他講起了感情上的過往,說實話我當時被他的細膩給觸動了(什麼鬼...)。按照我以往的性格我肯定會說這點破事你丫至於么,但當時我沒有,我生生的把這個嘴炮給憋回到了肚子里,因為我感覺我懂得他為何這麼難過。這個體驗對於當時的我非常新鮮,把我嚇了一跳,就像是那種真的走到別人心裡的感覺,我一度懷疑自己變得這麼善解人意是因為愛上他了(驚恐臉)。其實後來慢慢明白主要還是他傾訴有方感染力太強。但whatever,經過這麼一次深夜共飲我們能聊的話題越來越多,什麼都能說,各種中二的腹黑的陰暗的逗逼的一概不拒,想什麼說什麼,自由的很,有時候甚至翹課出去聊天。而且我這麼一個粗線條的人居然漸漸地能在聊天的時候偶爾感知到他內心的一點猶豫和遲疑,反過來就更是了,他像我肚子里的蛔蟲,有時候我還沒說話他就自己接茬說下去了。我們對彼此的好奇引導我們耐心的聽完對方講的每一個故事((不能再說下去了感覺這種表達太基了,然而我們都是有女票的直男。。。。

知己不一定和你想的一樣,只要你們都有完整的對世界的認知就足夠了。有時候不一樣反而更好。大學期間我們都經歷了家庭的小變故,一般在這種時候女票除了哭就會跟你說你別難過了這種類似於「喝熱水」式的好心但沒什麼用的話(對我不是直男癌XD),可是他會對我說:親人去世的時候是帶著痛苦走的,他們在天上看到頹廢的你只會更難過。當他說完這句話,我一下子就清醒了。我蹬上鞋套上外套去操場跑了十圈,恢復如初。類似的事情實在太多,我的成長之路絕對是我父母,女票和他一起鋪出來的。

最後,知己不是永恆的,是有時限的,一旦你們由於種種是由最終淡出了對方的圈子,漸漸地把對方的印象定格在了當年,那麼這個知己的身份也會隨著那個身影留存在你的記憶里。朋友都有保質期,如果有一天這位知己已經不再「知你」,大大方方把他放在回憶里吧。

祝題主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知己。匿了。


推薦閱讀:

TAG:知己 | 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