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到底生於哪兒?
看史書發現的這個問題。
一方面,晉書是這樣說的。善。當為崇岡峻阜,何能為培塿乎。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於西戎,文王生於東夷,顧惟德所授耳。今見眾十餘萬,皆一當晉十,鼓行而摧亂晉,猶拉枯耳。上可成漢高之業,下不失為魏氏。雖然,晉人未必同我。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於人心,是以昭烈崎嶇於一州之地,而能抗衡於天下。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后主,以懷人望。
一方面,孟子是這樣說的。
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
所以,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不同,文王到底是東夷還是西夷?
首先,我提出一個問題:炎帝黃帝之前,明明還有更古之人,為什麼我們卻只認炎黃為先祖?答案很簡單,華夏(泛漢)認同的是人文始祖,而非血緣始祖。
由於上古史料繁蕪叢雜,莫衷一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我們以正統史書《史記》為基礎,再參考其他文獻,透過「春秋筆法」來接近相對的真相。
在《史記周本紀》中,周人的先祖「棄」是帝嚳的後代,帝嚳出自黃帝一系,然後卻又說其母「姜原」踩了巨人腳印才懷孕生下了棄。我們知道,後來的劉邦因為出身卑微,而編造說自己是神龍的兒子,給自己親爹結結實實戴了一頂綠帽,但是帝嚳是五帝之一,按說周人沒必要如此處理。
那麼是不是五帝的時代,普遍附會神跡呢?我們再看《五帝本紀》中,從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不論關係多遠,都有比較明確的記載誰是誰的兒子。《夏本紀》中也明確指出夏禹是黃帝的玄孫,而唯獨《殷本紀》和《周本紀》中的「契」和「棄」是所謂的感神而生,很奇怪吧?
剩下只有一種可能,感神而生對應於比較落後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而棄所在的母系氏族後來被黃帝一系吞併了!那麼這支母系氏族的來歷如何呢?我們再看司馬貞補錄的《三皇本紀》,太皞庖犧(太昊伏羲)也是其母踩巨人腳印懷孕所生,而伏羲和女媧正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時期。聯繫前文,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周人來自更古老的世系,為了政治需要冒認黃帝後裔。
他們為什麼要冒認黃帝後裔呢?這就如開頭所說,華夏認同的是人文始祖,而真正的「華夏」正是始於黃帝。伏羲、女媧、與女媧氏聯姻的少典氏、傳位八代的炎帝、炎帝支脈的蚩尤,嚴格意義上來說都是前華夏時代。而這與現代人類學的研究結果,即漢羌藏血脈同源是相吻合的,於是就存在兩種情況:一是血緣相同卻分屬華夷,二是血緣不同而同屬華夏,以前者為主。
棄出自母系氏族,那麼是哪一支呢?他的母親叫「姜原」,而帝嚳的時代,炎帝一系早已融入華夏,這時候姜姓的母系氏族只有可能是羌,羌姜同構同源,一個偏重族屬,一個偏重姓氏。結合《周本紀》的下文來看,周人雖有遷徙,但其活動範圍基本都在西岐一帶,應該是西羌無疑。
我們再排查一下其他文獻:《世語》有「文王生於西羌」;《孟子離婁下》:「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只有西漢的《新語》說「文王生於東夷」,似乎是一個孤證。
我要說的是,炎帝黃帝同出於少典氏,蚩尤(東夷)是炎帝的支脈,而劉淵所屬的匈奴,據《漢書匈奴傳》的記載是夏禹的支脈。劉淵的意思是,既然華夏認同的是人文先祖,那麼就不必問出身,反正大家原本也是一家。劉淵漢化較深,自然有資格說這話,他的兒孫們可不行。像後來滿漢一家這種話,鬼才信呢!謝邀。
我沒時間仔細查,大概提個思路。
晉書這裡是出自《晉書·劉元海載記》,這段話是匈奴族的劉淵在稱漢王前說的,感覺更像是一種華夷之辨,一種站在少數民族首領角度挑戰華夷關係贏得合法性吧。
所以這裡面的東夷西夷可能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樣,或者說他這裡的目的根本也就不是為了表述文王的生地。
孟子是對的,至於原因嘛,文人為了對仗什麼都寫得出來。
千萬不要相信歌詞! 為了押韻,他們什麼都做得出來!
語曰:「文翻空而易奇」,以此言之文章之妙,不在事事徵實,若事事徵實,易傷板滯。後之為駢文者,每喜使事,而不能行清空之氣,非善法周天子一直自稱是夏族之後,大禹葬於浙江紹興,大禹與紹興一定有某種聯繫,跟附近的距今5300-4300的良渚古國可能有關,文王出於東夷,甚至出於浙江都有可能 。
唉。他生於中原。關中和關東都有可能,但關中的可能性更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