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應該也有不少在籍黨員吧,是不是有黨支部甚至黨委?類似最早的旅歐旅美支部當然國內有組織出去的不算?
我這裡說的不是成組織出去那種比如在海外做項目的項目組、醫療隊、工程隊也不包括使領館。是說散著出去但在海外聚集起來的黨員群體。
國內出去時還有黨籍的黨員應該不少吧(至少很多大學生出去時是已經在校入黨)為什麼現在反而沒聽說有類似過去旅歐旅美支部那樣的組織在發聲音?按三個黨員就成立黨小組的原則。海外一些中國學生較多的高校如伯明翰應該至少有黨支部了。美國一些大州甚至大城市如紐約舊金山整個黨委選個市委書記州委書記應該是沒壓力的吧。尤其是有使館的地區會召集組織么?沒別的意思,吃飽了腦洞撐開想到的,各位就當我跟各位擺龍門陣呢吧
我有個在德國的朋友臨行前真的考慮過這個問題(O_O) 個人認為遇上交黨費這種事可能會起糾紛啊……
因為都不是為信仰才入黨的,誰吃飽了撐著去組織什麼黨委,有這時間還不如去教會混免費晚飯吃吧……
根據教黨論的主張,中共作為人民教會,具有普世價值特徵。是應當把黨支部建立到世界各地的。包括美國支部,歐洲支部等等。
它要生活化,指導黨員及群眾的生活,就是婚喪嫁娶,從孩子滿月受洗於黨,到臨終關懷,以黨的名義。黨制禮儀並主導之。也要建立自己的准軍事組織,如民兵。這樣批量裝備武器,實現華人在海外的組織化,軍事化,那麼誰還敢惹華人?
中國企業開到哪裡,黨支部就建到哪裡。華人走到哪裡,黨支部就滲透到哪裡。而且完全可以以此吸收各國人民入黨。並在中共教黨基礎上建立政黨。
也就是說,中共是可以發展為全球性教黨的,而把其上的政黨作為伸向各國政治舞台的「觸手」。乃至在競選中獲勝,上台執政。
中共要學天主教的一點,就是政教分立。要學伊斯蘭的一點,就是教黨上立政黨,向各國滲透。並建立准軍事組織。這是一種「總體戰」策略。
如此,接班人問題就解決了。政府首腦退休後成為教黨領袖,就是國家最高權力,轉換為了教黨全球權力。從務實到務虛。仍舊是做貢獻。
其實這樣結合以資本代持論,新人民理論,可以實現中國的普世價值的全球擴張。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留學生自發成立黨支部有一大堆問題:上級黨委算誰?畢業了的話組織變動跟得上人員變動嗎?檔案轉遞到哪?所在國家/地區是否允許共產主義性質團體建立?入籍/永居以後黨員資格怎麼算?黨員在組織中到底做什麼工作?哦對了還有黨費怎麼交?日常運作資金從哪來?多久在哪開一次會?組織、宣傳、紀律各個口誰來管?一幫分散在各個地方,每個人時間安排不一樣的留學生憑一己之力搞得定?統統交給領事館的話,每次召集開會出席人數真的能到規定人數?
黨員出國前是要和原黨組織報備,依規停止組織生活的。回國後經過考察和大會討論通過,可以批准恢復組織生活。也就是說在黨章黨規上已經明確了留學生或者出國定居黨員的身份和組織關係的處理。
所以留學生黨員或者國外定居黨員,要麼依照6個月沒參與組織生活,沒交黨費自動脫黨,要麼組織關係保留在原黨i支部。
————————————————————
順便分享一個我們學校在外建黨支部的幾個小插曲。
相信許多學校都有成建制的中外合作,對台合作目班級。這些班級的學生在大陸的時候,也是會發展黨員,而且人數不少的。
那麼到了這些班級的學生要到姐妹校交流的時候怎麼辦?黨籍/考察時間怎麼算?
有那麼一部分學校就真的把黨支部開出國境去了!
例如我本人,大三學年從福建師範大學到台灣世新大學交流。為期一年。同行的有超過160位同學,可想而知這裡有多少是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吧。
一開始我表示過擔心:那我們在台灣,入黨考察,轉正怎麼算?
然而輔導員輕描淡寫地說:那就分立一個黨支部過去啊,人家隔壁學院去年就開始這麼幹了,這麼幹了,幹了!
結果,我們還真的建了這麼一個黨支部,福建師範大學XX學院本科學生第二黨支部。培養考察,發展新黨員,轉正,黨課一點沒落下。
沒錯,是在台灣,正兒八經的白區。一個沒有領事館沒有大使館,軍事演習假想敵之一的地兒有木有!
而且要知道,台灣當局的「人民團體法」第二條曾經明文規定:
「人民團體之組織與活動,不得主張共產主義,或主張分裂國土。」
然而從2008年6月20日起,「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44 號解釋」卻又把這一條給廢了,給廢了,廢了!
我們甚至曾經為了要在晚上開黨支部大會,以此向任課老師要求提前下課。而老師居然痛快地准了!
而且我們開會的地方很應景:世新會館的地下2層會議室。現在想想,頗有戰鬥在敵人心臟的地下黨員的神秘感。
這個回答團團應該出手,至少留學生很多未滿28周歲。 @共青團中央
國內的民營企業有的也沒有黨支部吧?
按照規定 黨員必須向領事館報道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中原政權沒有出現過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這種妄圖征服全球的帝王?
※為什麼許多民主黨派人士是醫生和歷史老師?
※「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永遠正確嗎?
※南京大學的校友們是否因為林忠毅的政治觀點而否認其南京大學學生身份?
※如何看待新加坡軍費首次超越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