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之死 | 沒有季風書園的上海是寂寞的

文/羅遲遲(本文已發布在公眾號LateLate)

2018年1月31日,上海最後一家季風書園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去年年中,讀者圈就已知曉季風的行將就木。在283天的漫長告別里,這裡照常舉辦著沙龍、講座、民謠分享會,除了牆面上日日變化的倒計時,似乎一切如初。大家彼此都有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對於季風離開的原因不談論、不解釋。也正因如此,季風才得以用一種有尊嚴的方式,面對如期而至的死刑。

季風書園於1997年成立,創辦人嚴搏非是文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初時只是一家40平米的書店,鼎盛時期曾在上海有過8家連鎖店,上海十號線圖書館內是碩果僅存的獨苗,陪伴讀者走過了二十年。

我親歷了它的告別儀式。一別往日的雅緻,蜂擁的人群為書店帶來了嘈雜、凌亂的氣息。復旦新聞系的學生、舉著單反的女孩、下班匆匆趕來的白領、好奇路過的老人...有人是沖著「買一贈一」的活動前來,也有人對季風關門的原因不甚了解,表達惋惜。更多的是季風多年的老書迷,大家安靜地購書,告別,離開。

這家與我幾乎同歲的書店,成立之初,就喊出「自由的思想表達,獨立的文化立場」之宣言。而偌大的上海城終於容不下一處文化地標的野蠻生長,我們親眼見證了羅曼蒂克的消亡。

我有幸採訪到了三位與季風書園有不解之緣的讀者。他們之中有著名的獨立唱作人,曾擔任過季風的演出嘉賓;有上海本地的上班族,是季風5年的鐵粉;也有年輕的海漂,在季風找到了這座城市的溫度...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卻對同一家書店有著相似的熱愛。讓我們來聽聽他們與季風書園的故事。


「大風之下,焉有覆巢之卵」

受訪者:Silvia,屠龍少女

Q:先談談你與季風之間的回憶吧。

A:對於季風最深刻的印象是是一場講座,關於安家落「滬」——城市包容與第二故鄉的可能性,因為我隻身來到上海是為了新的開始,也是想要在這裡至少安定一段時間。

當時是由上海交大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牽頭和季風的一場合作,涉及了三種不同身份的人,從不同角度闡述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一些感受,最重要的全場最high點是觀眾問答環節。

提到城市限容問題,有一個在座參與者,剛好是從事政府工作關於新政策的人員,而且不是彩蛋設定,非常人性化的解答了這個問題,那一刻,讓我意識到季風不單單是一個可供人閱覽的書屋和一片僻靜凈土,一個簡單的文化講座舉辦點,而是你可以看得到各類身份的人都對於書本以外現實生活中有參與和思考並且發聲的地方。如同一條曲徑鏈接了理想和真實,不單單是烏托邦。所以非常喜歡它的系列講座,可以管中窺豹,沒事就去晃蕩一下:)

Q:能不能談談你眼中的季風對於上海來說意味著什麼?

A:是一個窗口,但凡對於愛好讀書或者有思考的人都會從這一角發現新的天地吧。

Q:會不會影響你對這座城市的印象?

A:會的,這種形式的互動讓我覺得上海的每一點每一滴都是從小處體驗和修正出來的。多了各種形式的反饋,一個城市才能把更好的風貌顯現出來。上海適合讀書的地方真是多。

Q:是的,只要有心。那你覺得季風有錯嗎?如果有,你覺得它的原罪是什麼?

A:我是沒有想到它突然倒下了,所以很詫異,很莫名但仔細想一下也是有緣由的。目前所有的實體圖書店都在尋求轉變,包括說結合咖啡文化,結合熱點,轉向世俗大眾,但是季風的這種途徑,可能受眾依舊還是小,仍以學者類和高知類為主,在紙媒漸漸衰落的時代似乎是一種必然趨勢。而且選址再加上一些話題敏感性,在整頓的時候終歸會。

Q:季風的倒閉不是因為經濟原因...

A:我知道的,沒敢說。真的是可惜,這種通道的關閉。

Q:那你是如何看待(相對)小眾的季風書園關閉帶來的廣泛關注?

A:大風之下,焉有覆巢之卵。有的人不參與不代表不關注,不發聲不代表沒有思考。它的關閉正如我前面所說,關注者惋惜的是一種可能性再一次因為不可言說的原因失去了。

Q:嗯嗯,說出了我內心的聲音。談談你認知的季風精神吧,上海是否具備了這種精神?

A:開放與包容,尖銳與前衛。上海的開放包容是有局限的,只對有利於它的人群,前衛也是局部的,有冷冰冰的現實和直白的生存規則。

Q:你對未來(言論自由、輿論與公共空間的控制)是大體持樂觀還是悲觀態度?

A:悲觀吧。

Q:最後,對季風說一句話吧。

A:最後一隻海鷗在划過天空之後墜亡,我不知道它預示著什麼,黎明將至。


「季風的後繼者還有很多」

受訪者:Rio,上海人

Q:談談你與季風的回憶吧,50-100字就行。

A:哈哈,100字不夠!季風的回憶,大概是這樣的:在我畢業大概4年左右吧,開始是去上圖借書聽講座順便去,後來發現季風有很多人文社科的講座,就反而是季風去的更多。這四五年來,我去這家季風書園的頻率,大概能到一個月兩三次的樣子。那個時候全上海好像還有兩三家吧,後來就只剩下上海圖書館樓下這家了。平時想出去轉轉,要麼是找人運動運動,要麼就去圖書館博物館轉轉唄,主要也是因為變成單身狗了(這句可以別寫...)

Q:看來是老粉啊,那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活動、講座呢?

A:那就太多了,豆瓣你造吧?

Q:當然,重度用戶。

A:作為一個同樣的十年重度用戶季風書園的賬號,在最近被封殺前,還是長期關注的,每周的活動都會關注的那種。雖然後來其他地方的活動選擇多了,未必都去,但還真是每周都會看。

但你要說很有印象的,就是最近的了,最後一次去。復旦哲學小王子,講了一期現場版的哲學入門課程。感悟到了,有個好老師,能把哲學這種看似無聊的課程講有趣;感悟到了,忙著賺錢之餘,有時候也要思考思考人生...

這是最後一次去季風參加的活動。再往前,印象深的就是孔祥東了。他生日來的,當天講座最後給他辦了生日會。他講了兩個多小時,不僅關於鋼琴和音樂,更多關於教育的。還有知名段子手張佳瑋老師,2015年來的吧,也是爆滿;我有點想不起來複旦的葛劍雄是不是在季風講過課,個人很喜歡老爺子的講座。

季風,我可以給你講一天,哈哈哈!

Q:真是問對人了!那你覺得季風對上海來說意味著什麼?(比如所謂的季風精神,上海是否具備了)

A:應該說季風這樣一個特別重視人文社科的獨立書店,對一個上海這樣一個以金融科技著稱的現代大城市,意味著精神的世外桃源吧。

但是,要我說,季風的離開不可惜。因為即便在上海,季風的後繼者也真的有很多。

在楊浦,有一家挺像季風的:復旦大學的鹿鳴書店。包括復旦出版社的新的經世書局,可能更像,會請復旦老師講課。在復旦南區裡面,一般外人找不到,嘿嘿~

Q:嗯嗯,所以你對以後(言論自由、輿論與公共空間的控制)是大體持樂觀還是悲觀態度...

A:我自己學新聞傳播的,對言論自由從來沒樂觀過。但季風這事,我覺得還是換個角度吧,咱積極點

Q:是呀,我發現現在大家有個毛病,動不動就是1984,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好像每件事都有陰謀,要上升到官方控制一切的層面...包括這件事,本來平時不關注季風的也跳出來了,是不是其實根本也不是熱愛者,只是對官方額一切不滿,抓到了小辮子就批判一番...

A:如果這件事,能喚醒更多像你這個年紀的同學們,不僅是參與熱門事件的討論,而是未來更多去關心文化生活,關心人文社科,關心書店,那上海的季風書園大概也能瞑目。

Q:最後一個問題:談談季風給你帶來的影響/啟示/感慨吧。

A:過去五年,包括季風上圖上博上話,以及各種藝術館,組成了我業餘生活的很大一部分,無論是不是單身狗的時候,哈哈~但是,季風沒了不可怕,什麼官方壓制不壓制也不可怕,只要堅持熱愛,坐小菜場都能學習知識...


「有骨氣與溫度地活著」

受訪者:荷馬先生,獨立唱作人

Q:荷馬先生你好,作為著名的民謠詩人、獨立唱作人,你與季風之間有沒有特別的故事可以與我們分享?

A:此前與季風的聯繫應該是讀者吧,常會跑去季風買書和看書;一直很喜歡季風書園,對他們所做的事一直充滿敬意。前些日子好朋友莫染在季風舉辦音樂專場,我是演出的嘉賓。這才有了真正深入的接觸,同時與書店的經營者有過深入而誠懇的交談。

Q:季風對上海來說意味著什麼?失去季風的上海又將失去什麼?

A:借用季風的水哥今晚在現場說的話「如果說季風二十年在上海精神文化史留下了些什麼?我想首先是一種純粹,由民間自發的追求獨立思想和追求真理的一種執著狀態中的純粹,它給了我們很多力量和勇氣…季風的死亡把一家獨立書店的公共性推到了一個高潮,它散發為很多種子,進入每位當事人和讀者的心中,由此,季風的生死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些種子會自由生長。

Q:你如何看待(相對)小眾的季風書園關閉引起的廣泛關注?

A:說明了民眾對自由表達與擁有精神的獨立空間的渴望。還有便是季風書園多年堅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深入人心。

Q:你覺得季風有原罪嗎?

A:我不認為季風有錯。

Q:作為一名創作者,可否與我們談談,在當代如何處理好創作與言論之間的微妙關係(可以結合自身的音樂創作經歷)

A:好的創作者首先是忠於自己內心真誠地表達自我的。當然學會一種有趣而含蓄的表達方式在當下比較適合的

Q:談談季風帶給你的影響吧。

A:做一件有力量有骨氣有溫度的事在當下挺難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季風讓我真正開始思索「自由」和「自我」。有時候我和許多人一樣,不願意麵對一些宏大而飄渺的話題,就像不喜歡去關心politics一樣。但這些問題在往後漫長的時光里會跟我們發生關係(我們任何人都避不開影響)。雖然對獨立創作人而言,活得很好和做「有骨頭」的人都挺難的,但沒有骨頭和自我的人生應該說是毫無意義。季風對我的應該便是讓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採訪蜿蜒至此,像是心裡下過了一場雪。我對季風的紀念也要以此告終了。有時我也會羨慕北京人,他們有萬聖、理想國、單向街,而我們的漢源、季風卻在這個冬天相繼離開了。沒有季風書園的上海真的很寂寞。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座全中國最洋氣的城市,被一點點掏空了內核。


轉載請註明出處與原作者

撰文&攝影&採訪&編輯|chichirosie

推薦閱讀:

面對餓到抓狂的熊,戰鬥民族的科學家也認慫,「一噸的大魚我們送你了!」
8月10號外交部回應美國軍艦擅入南海:查證識別後警告驅離?
微博、SNS、RSS 對門戶網站新聞有哪些影響?
Ta讀起來像特洛伊木馬計,關係複雜如雷雨,如今Ta正一步步邁向百年孤獨.
哪種新聞標題看到後會覺得很噁心?

TAG:上海 | 独立书店 | 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