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中醫多長壽,原來這才是養生的不二法門!

我曾當面問過幾位首屆國醫大師,他們都是八九十歲的高齡了,我問他們:「您是怎麼養生的,有什麼訣竅沒有?」

其中一個國醫大師說他的養生經驗有三條:第一,吃得少;第二,從來不運動(這條不值得推廣);第三,一天三包煙(當然這個更不能推廣)。還有一位國醫大師,他的養生經驗也是三條;第一,幾乎不運動;第二,幾乎不吃熱東西;第三,幾乎不洗澡。另一位國醫大師說他的養生經驗有兩條:能吃能睡,沒心沒肺。我接著問他:「那您都吃些什麼呢?」他說:喜歡吃肥肉。

這些老人在養生某一個方面,比如飲食、運動……千差萬別。但是有一條卻是共同的:心態很好,換個說法就是懂得「養神」。 《道德經》里說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要讓飄蕩在外的魂魄回歸身上,「摶氣致柔」「復歸於嬰兒」就是養神。

養神歸根到底就是文化、修養、境界、心情。

亞聖孟子就是非常好的實踐家,他提倡「養浩然氣至大至剛」。其中核心環節是兩個:知言和養氣。

所謂「知言」就是「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即智慧、機巧層面的修鍊,精通融貫各種知識和技術;所謂「養氣」就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也,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中所說的氣,即通過修心、弘志來培養、引導而展現在身體上、表現在一舉一動中的一種至大至剛的大丈夫氣象,而這過程中引領、掌控心智和身體的力量就是氣。

其實,儒、道、禪、醫等各家的養生都非常重視養神的問題,儒家講正心,道家講靜心,禪家講明心,醫家講養心,而且各家都有自己的境界和次第。

儒家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還講「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道家講「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還講「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卓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禪家講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等五種核心次第,還講大眾、羅漢、菩薩和如來等諸多境界分別;醫家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還講「誦、解、別、明、彰」的為學次第……歸根到底都要強調一個「神」字。

推薦閱讀:

聽說,吃糖老得快嗎?想開始禁糖,可是連水果里都有果糖,有沒有大神能解答一下,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
是否中國人喜歡吃熱食而西方人喜歡吃冷食?是的話為什麼?
怎样煮银耳既营养又简单而且喝起来幸福感暴增?
請問銀杯子可以泡茶嗎?
冷飲對身體有哪些長期的危害?

TAG:儒家 | 道家 | 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