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卑越喜歡家暴?還是越自信越喜歡家暴
科普性文章
娛樂圈從來不缺家暴案件,家暴案層出不窮,有人被打的慘不忍睹 有人選擇自殺。
2011年8月,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的妻子Kim在微博上發文指責丈夫家暴,同時貼出了多張受傷照片為證,並提出離婚要求。
從其發的圖片可以看到Kim的耳朵、額頭、膝蓋淤血斑駁,讓人目不忍睹。這一事件引髮網友的熱議。
2013年2月,歷時一年多的「李陽家暴門」離婚案有了結果,李陽向Kim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財產折價款1200萬元。
又如,韓國女星崔真實在家中被丈夫暴打,隨後她被送進醫院治療。她控訴丈夫家庭暴力罪,兩人最終離婚。但崔真實一直未能走出陰影,2008年10月,她在住所浴室上吊自殺,終年40歲。
家庭暴力直接作用於受害者身體,使受害者身體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
美國的調查顯示,美國有1/4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平均每7.4秒就有一女人遭丈夫打,約有20%~30%的女人遭現任或前任男友的肉體上的虐待。家暴是婦女遭受嚴重損傷的最常見的原因,約佔婦女他殺死因的40%上。
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暴力?
越自卑越喜歡家暴?還是越自信越喜歡家暴?
大眾認為,那些越喜歡家暴的人常常是低自尊的,他們不自信,自卑。
當他們遭受了他人的嘲笑或經歷失敗後,常使用壓抑的手段,但是情緒依然還在。
所以在外面受了氣,到了家裡就會通過暴力的手段來宣洩情緒。
即自尊水平越低, 攻擊性越強。
這種觀點與大多的心理學者的觀點一致,在過去幾十年里, 研究者普遍持有這種觀點。研究者在犯罪分子、暴力團伙等不良社會團伙和正常人群身上均發現低自尊是高攻擊性個體的共同特點。
但是,隨著研究的進行,一些研究者認為攻擊性和自尊呈正相關, 即
自尊水平越高, 攻擊性越強。學者Baumeister, Campbell,Krueger 和 Vohs (2003)認為只有高自尊個體才具有高攻擊性,。
理由有二點:其一, 攻擊性行為需要個體具備勇氣和信心, 低自尊者膽小怕事, 規避
風險, 不太可能做出攻擊性的冒險行為。相反, 低自尊個體常與被攻擊相關。
其二, 高自尊個體為了維持其高水平的自我概念, 拒絕他人消極評價, 進而可能採取攻擊性行為, 尤其脆弱型高自尊者, 虛假、膨脹的自尊水平和自我威脅相結合,極有可能採取攻擊性來維持其脆弱的自尊。
例如,學者Ostrowsky 對青少年進行縱向研究發現, 高自尊能預測青春期後期女孩的攻擊性
行為。
到底誰才是對的?
國內學者施國春、張麗華和范會勇將近年來自尊與攻擊行為相關研究進行了分析。
在排除了文化差異、年齡等因素後、結果發現,攻擊性和自尊呈中等程度的負相關。即一個人自尊越低,攻擊性越強。採取家暴的概率越有可能。
對於這樣的結果,研究組認為
(1)自尊是人類克服自然和社會生存焦慮而產生的自主信念, 由於高自尊個體具有強勁的身心認同進而能抵制來自各個方面焦慮威脅, 而低自尊者卻難以做到。因此低自尊者焦慮、抑鬱水平比較高。而焦慮和抑鬱更容易易發誘發個體的攻擊性行為。
(2)自尊是個體與社會以及重要他人之間關係的主觀度量, 它反映了個體是否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狀況。因此一直根植於低自尊者內心的童年時期被拒絕的自卑感導致了個體的攻擊性行為和反社會行為。尤其當個體受到來自外界的指責、拒絕、排斥、侮辱時, 個體所產生的自卑和羞愧將使個體產生對他人的憤怒和敵意。
(3)低自尊者與社會聯結比較弱,弱化的社會聯結使低自尊者表現為社會規範的適應不良, 社會規範的適應不良導致了攻擊性的產生。
(4)低自尊者的替代性資源是非常有限的, 低自尊者由於替代性資源的缺乏, 他們更想通過極端的攻擊性行為引起他人注意, 進而獲得和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
(5)低自尊者持有消極的自我觀, 他們對自己的接納水平比較低, 其認知結構更多的與消極因素相聯繫, 可能存在著大量的攻擊性腳本,在認知資源相對缺乏的條件下, 更容易激活記憶系統中的攻擊性腳本, 進而引發衝動性的攻擊性行為。
參考文獻
施國春.張麗華.范會勇.攻擊性和自尊關係的元分析.心理科學進展.2017, Vol. 25, No. 8, 1274–1288.
推薦閱讀:
※24歲留英女學霸身價百億卻慘死在男友的拳頭下
※是女人放任讓自己被家暴致死嗎?
※【公益】幸福的陰暗面-親密關係虐待問題科普講座
※今天突然發現母親被父親家暴 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