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4年到1637年荷蘭鬱金香泡沫是怎麼一回事?


簡而言之三句話:

1、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瘋漲暴跌,被很多經濟學家視作經濟史上第一個『泡沫』。

2、 Charles Mackay在1841年出版了一本書叫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提到了這場鬱金香泡沫,引發學界以此為基礎的推斷、討論和再創作。

3、現代經濟學家(典型代表如Peter M. Garber)對『鬱金香泡沫』是否真實存在提出質疑,然而限於年代久遠數據缺失,難以有定論,目前學界仍有爭議。

【具體】

對於鬱金香一直以來有不客觀的描述,以百度百科的這一段為例:

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後,一些機敏的投機商就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不久,在輿論的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並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1634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1000元一朵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後就升值為2萬元了……正如當時一名歷史學家所描述的:「誰都相信,鬱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向荷蘭發出訂單,無論什麼樣的價格都會有人付賬。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復返。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隨從、夥計,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和舊衣服店裡的老婦,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1637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與上一年相比,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1637年2月,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就當人們沉浸在鬱金香狂熱中時,一場大崩潰已經近在眼前。由於賣方突然大量拋售,公眾開始陷入恐慌,導致鬱金香市場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潰。一夜之間,鬱金香球莖的價格一瀉千里。雖然荷蘭政府發出緊急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個星期後,鬱金香的價格已平均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的品種甚至不如一顆洋蔥的售價。絕望之中,人們紛紛湧向法院,希望能夠藉助法律的力量挽回損失。但在1637年4月,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從而徹底擊破了這次歷史上空前的經濟泡沫。

真的忍不住吐槽下,『病態的傾慕與熱忱』、『空前的經濟泡沫』這些誇張的詞句都體現了太強的主觀性。但是其描述的價格的大漲大跌確有其事。

(上圖摘自維基百科:Tulip mania)

關於鬱金香為何會如此昂貴,周其仁依據Peter M. Garber的研究,在其著作《收入是一連串事件》里寫到:

原來鬱金香的品種非常多。名貴的上品和大路貨各有各的買主和市場,市價不可同日而語。最名貴的鬱金香球莖的價格上漲由巴黎的時尚需求驅動,那時法國貴夫人和名媛流行的是用新鮮鬱金香——一年的花期不超過7天——來做服飾。作者(註:Peter M. Garber)找到了確鑿的證據:當時最別緻的鬱金香在巴黎單支賣價1000荷蘭盾。

鬱金香花可以用種子栽培,也可以通過球莖——中國讀者可以想到水仙花的球莖——培植。「球莖法」不但一年即可得花(種子法要7—12年),且能用一種「馬賽克病毒」來「破裂」(breaking)而成奇花異卉。從經濟的角度看,花可以賣錢,球莖當然就是資產。年收入1 000荷蘭盾的資產值5 000荷蘭盾,正如年租金1 000元的房產值5 000元,這算不得離譜吧?

要知道,時尚永遠以異為貴:那些獨到的新奇品種剛剛問世的時候,市場的出價總是瘋狂。就是在當代荷蘭,一個罕見的百合球莖的成交價你猜是多少?1987年的一個記錄是100萬荷蘭盾!這相當於1999年的69萬美元——整個一棟豪宅。

總結一下就是:鬱金香貴得有理。

緊接著的問題就是:貴得有理的鬱金香的價格為何會在短時間內大漲大跌?

Peter M. Garber總結了幾點原因,周其仁在《收入是一連串事件》里也寫到了

第一,鬱金香球莖每年9月栽入苗床,來年4—5月發花,6月移出,因此在9月至次年6月間的價格均為「期貨」價格。

第二,1636年中一大批非專業人士湧入大路貨市場。

第三,「新人們」做生意的方式不同於傳統規矩:

(1) 基本沒有書面合同;

(2) 不要公證人;

(3) 接單無須交納定金,只需每單付1—3荷蘭盾的「酒錢」(wine money);

第四,這些比較「野」的交易,地方法院不提供履約的法律服務。就是說,這些「風中交易」(wind trade)的喊價是用來撞大運的,買賣雙方都不當真。據記載,1637年2月之後,「賣家」要求「買家」按當初定價的3%—10%付賬而不被理會的,所在多有。

至於那些中規中矩的生意——主要是名貴球莖的交易,價格下跌的幅度要小得多。證據顯示,幾種稀有品種球莖在1642—1643年的市價約為其1637年2月頂峰價的16%—30%。就是說,年度平均跌幅在24%—35%,與後來18世紀鬱金香球莖市價的長期變動幅度相似。

總結一下就是:鬱金香大漲大落的價格只是個『報』價,並非實際的價格。

除此之外有一點也值得我們注意:

全部現代著作關於鬱金香狂潮的描述,皆來自一位M先生(Mackay)1841年一本書里的7頁。這本書抄襲了另外一位先生關於哈爾勒鬱金香市場的記載,後者除了援引一個英國旅行家——他1705年到過當地,對70年前發生的投機傳聞不過在日記里記了一句話——之外,全部摘自一本叫《GW》的小冊子。經考證,《GW》系荷蘭地方當局編寫,旨在規勸人民遠離投機活動,相當於我們今天看到的「抽煙有害健康」或「股市有風險,入市要謹慎」。

綜上:『鬱金香泡沫』很有可能並未真實存在過。

但是我覺得,經過幾百年來對『鬱金香泡沫』的解釋、探索和再創作,它已經成為一個獨特的『符號』,關乎金錢,操控,資本,秩序,慾望和群體狂熱。而這個『符號』能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已經使得其真實性顯得不再重要了吧。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Tulip mania

2、周其仁《收入是一連串事件》 收入是一連串事件 (豆瓣)

3、Peter M. Garber,Famous First Bubble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4, No. 2. (Spring, 1990), pp. 35-54.

4、The Dutch "Tulip Mania" Bubble (aka "Tulipomania") |

***本身並非經濟學專業,只是出於興趣對『鬱金香泡沫』做了一個小專題研究,希望有更專業的知友指教!



恰好有一款以這次事件為背景設計的桌游,也許玩一次就能體驗了,我在這裡介紹一下。

《鬱金香泡沫》

人數:3-5

時間:50-70min

文字量:幾乎沒有

在最近有關比特幣的新聞中,已經有不少將之比喻為「鬱金香泡沫」,在這裡科普下這個著名的經濟歷史事件:

17世紀初期荷蘭出現鬱金香泡沫,人們爭相購買鬱金香並不是因為其觀賞價值或是其他用途,僅僅因為大家認為加大購買量能夠使其價格上漲,最後自己能從中獲利。

就當人們沉浸在鬱金香狂熱中時,由於賣方突然大量拋售,公眾開始陷入恐慌,導致鬱金香市場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潰。一夜之間,鬱金香球莖的價格一瀉千里。

一個星期後,鬱金香的價格已平均下跌了90%,在1637年4月,荷蘭政府決定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從而徹底擊破了這次歷史上空前的經濟泡沫。

初次拿到《鬱金香泡沫》這盒桌游,就被摩埃一直以來的高品質配件吸引了,卡牌和版圖都比一般桌游的厚實,鬱金香色彩也很飽滿,總之摩埃從《歷史長流》到《迷你鐵道王》,硬體一直都是精品。

《鬱金香泡沫》也是採用中英雙語,文字量也不大,遊戲過程中幾乎90%以上的時間是不需要看文字的。

說到遊戲內核,也是延續了摩埃選擇遊戲的易學難精,遊戲難度不難,我一段話就能講清:

遊戲分為7-9個回合,每輪開始時3種不同顏色的鬱金香價格會有漲跌,之後大家輪流執行賣出手中鬱金香、購買新一輪鬱金香(購買時可能發生競價或者負債)、再次根據市場情況調整鬱金香價格漲跌,遊戲在翻到「泡沫破裂」市場卡時結束,此時所有鬱金香價格全部變為0,誰現金多誰贏。

我大致看說明書學了下,教學時間大概在10分鐘,比《迷你鐵道王》要複雜些,但仍然算輕策。

「鬱金香泡沫」事件最大的特點就是急漲急跌,我當時在玩之前很擔心它不過是一個套著這個背景外殼的股票遊戲,而且我現在也敢說《鬱金香泡沫》的所有機制都不新鮮,但設計師很巧妙的集合了再普通不過的幾種機制,把金融投機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和環節都表現出來了!

咱們一個一個說,當年「鬱金香泡沫」事件中,金融投機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和環節有這麼幾種: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泡沫的最終破滅和千百萬人的傾家蕩產。

如何表現出玩家理性的完全喪失呢?

首先,遊戲中有個收藏家NPC,把鬱金香除了賣給銀行外還可以賣給他們,並且收益更大,但是這個部分涉及元素收集,這就造成了玩家會為了把鬱金香賣個高價而囤貨(為元素收集),結果往往也會死的很慘……

那麼羊群效應如何體現呢?比如一張鬱金香卡,只有一兩個人想要,其他人根本不願意參與競拍,和平常的拍賣遊戲有何區別呢?

設計師改了常規拍賣規則:競價完成後,最終買家只付給銀行基礎價,拍賣時溢出的價格均分給參與競拍的玩家!

這就會造成明明這張卡我不想要,但大家都一擁而上參與,那我也上,反正最後只要不是我買到,我就能分到錢!這個設定簡直太有代入感了,遊戲時每輪我們都會不管自己要不要都哄搶!

另外就是如何表現出急漲急跌,設計師在鬱金香價格欄用了一個我覺得最亮點的機制,比如某個鬱金香漲價一格時,如果前方格子被佔了,它則會跳過前格,再往前一格,直到有空位為止!

這就會造成比如這種鬱金香本來上漲一格,最終上漲了三格!於是下回合大家開始瘋狂拋售,毫無理智!

另外急漲急跌我覺得會造成的麻煩是遊戲隨機性過大,《鬱金香泡沫》之所以設置了較為複雜的回合開始前和結束前發生兩次調整漲跌,就是因為第二次漲跌是可控的,規則是:拍賣結束後,全場卡牌最少的鬱金香顏色漲一格,最多的跌一格,這個簡單的設計保證了遊戲的策略度。

「鬱金香泡沫」事件的結果是大量恐慌性拋售,遊戲也有體現,「泡沫破裂」牌會被隨機洗進最底部兩張市場卡中,所以遊戲再最後三回合隨時有可能結束,這時玩家們都冷靜了,如何高價賣出手中鬱金香成了當務之急,遊戲前期和中期的哄搶蕩然無存!


我們國內就有君子蘭泡沫,就是鬱金香泡沫的翻版。

80年代末東北幾乎家家戶戶君子蘭,都是投機剩下的產物。


泡沫經濟。其實可以做比的是今日的股票,當一個公司發行股票,他的實際價值是5元,隨著公司的發展,他可以漲到實際價值是10元,20元,30元,然而價值是內在屬性,體現的是價格,注意是價格,可能被認為是40,50,60,在價格不斷被人追捧,一路可能追到800 10000 3000,比實際價值虛高了n倍,這就是泡沫,然而當一旦兌現時,發現供求的關係並不對等,嚴重脫離實際,人們就會發現他真實的價值對應的價格,於是泡沫就快破裂了。舉個例子,有人瘋傳,沙子要消失了,過去20一噸的沙子,立刻被瘋搶,到了80萬一噸,然後你花大錢存了80噸,結果人民群眾發現,沙子根本不稀缺,就值20,於是放棄爭搶搶購,只願意出20,好吧,泡沫崩潰,你的沙子砸在自己手裡了。


1636-1637年間,一個把荷蘭東印度公司分別二次打敗的政權在崩潰的邊緣了。

此時,此東印度公司的相對機會會增加,其地位也會大幅提高。

而所謂投資不過就是買入持有可能更貴的組織的份額。或者是與其有傳承,關聯關係的稀缺資源。

而鬱金香,早就在當地作為藩飾之物很多年了。

其與東印度公司的香料貿易有某種相關性。

此百里之國之勢成。

此時,其爵位能容賢士,其官職事業可以容下天下之能是,而循東印度公司之舊法,明用其善者,服好利之徒。

則人也有了。

此百里之地,可以王天下了。諸侯者後同而先危。

所以,這波風潮是必然會發生的。

比特幣亦如此。


16世紀中期,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不久,人們開始對這種植物產生了狂熱。到17世紀初期,一些珍品賣到了不同尋常的高價,而富人們也競相在他們的花園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種。1635年,一種叫Childer的鬱金香品種單株賣到了1615弗羅林。

為什麼人們甘願為一棵鬱金香支付購買大量其他商品的費用成本?一棵花能換12隻羊!對於第一次看見這個買賣的你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呢?!

這就是著名的「鬱金香泡沫」,而「鬱金香泡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

那什麼是「泡沫」?從上述的商品交換的關係中,也許你不難理解了,所謂「泡沫」,就是指商品價格偏離於其實際價值——那這個價值是怎麼來的?——就來自於市場上消費者在正常情況下甘願為該商品而支付的最高費用成本。之所以強調正常情況,是因為平時你是不會為了一顆雞蛋花10塊錢的!

那麼,為什麼人們甘願對偏離於價值的商品做買賣呢?答案就在於人們的預期上。

人性的兩大弱點,分別是貪婪和恐懼,前者是指盲目的看漲預期,後者是指盲目的看跌預期。而所謂盲目,就是指不客觀。而客觀,就在於擁有用邏輯去分析線索而得出合理結論的思維。

在「鬱金香泡沫」情況下,鬱金香本身只是一個符號,它承載的是市場上投機者的信心(貪婪的預期),人們都期望著這樣的高價會有下一個交易者接手,大部分交易者在「大漲的環境」下失去了客觀去評判價值的能力,而是甘願做傻瓜!因此凱恩斯有個「搏擊理論」:可怕的不是做傻瓜,而是自己做了最後一個傻瓜!

打個形象的比喻,這樣的市場下相當於你在玩「擊鼓傳花」的遊戲,而你只是個碰運氣的賭徒——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音樂什麼時候會停——即你永遠不知道有沒有下一個傻瓜!

同樣地,這也是所謂龐氏騙局的本質所在——創造出投資者的預期!這個項目本身並不具備產生利潤的能力,但它之所以可以持續地為前一批投資者帶來回報,資金來源只不過是下一批投資者手裡的錢,因此,只要有足夠的預期空間讓投資者信服並加入,這樣的遊戲就能玩下去,直到沒有下一個人上當。(這樣的規則有沒有很熟悉,對,玩得最轉的就是傳銷,這也是傳銷犯罪團伙為什麼要用暴力手段去發展下線了。)

對於當下所提的「房地產泡沫」,如今的高房價是否也是一種「泡沫」呢?這背後有各種解釋角度,由於篇幅原因,在此不多加講述。而要提的就是判斷房產的費用成本是否過高,就在於市場交易者支付的這筆費用占其實際購買能力是否過高。同樣對於貨幣的價值而言,若一國貨幣價值背後沒有足夠的商品生產能力作為支撐,它就陷入「通貨膨脹」的危機。而通脹之所以會產生,就要從經濟周期的運行規律去入手分析了。

從無到小,從小到大,資本註定要不斷膨脹,在經濟周期的初期發展階段,經濟環境良好,資本開始發揮作用,隨後市場越來越「火熱」,即投資者對投資充滿信心,利率不斷下調,流動性不斷釋放,最終「過熱」的資產價格沒有足夠的實體經濟進行支持,就是金融危機的爆發了。打個形象的比喻,兩者就是水和堤壩的關係,水位上漲,堤壩也要相應增高,而當水越過堤壩時,就是水漫金山後的遍地狼藉了。

為什麼資產價格就總會一定超越實體經濟呢(體現在社會生產商品的能力和數量),這就是源於資本的逐利性,可以理解是它的原罪,即隨著經濟發展,資本會更加偏愛於周期短、來錢快的金融投機市場,而不再是腳踏實地的實體經濟投資。

同樣地,經濟周期的規律適用於國家發展的規律,國家發展到一定規模隨著利益集團的固化和官僚體制的坐大,自然會出現衰退,若受不起外力的檢驗,就註定滅亡。但國家比起企業,它的總量足夠大和組織更為複雜,更有能力去消化各種各樣的危機。

這天下哪有不亡之國,不死之人,不掘之墳。這就是這個世界的「道」,事物總會新生,然後衰落最終滅亡。哲學的一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要聯繫在分析大問題的層面上,就見之於你的功力了。

荀子,《天論》,「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智者謀局,就在於想到的是百年之後的事情,設計一套體系讓後世即使在衰落期間也能有足夠的周旋的空間,從而儘可能地延續下去。

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要想在此生過得更有成就感,就要善於去發現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然後認真地遵循它們,憑藉對的方法,市場最終會給予你對的結果作為回報。

為了此生的實現,努力吧。

http://weixin.qq.com/r/JTmMlP-EpaLarbv392w3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經濟 | 荷蘭 | 經濟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