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為什麼會變成傷害?
02-07
"愛"這個美娘,穿越了千年,而今卻依然風姿卓越,風韻猶存,她依然會撒嬌,會任性,會眉目傳情,會挑逗人心,會攝人心魄,她依然會讓迷戀者追逐沉迷,讓追逐者忘情所以。歷史的風塵,淹沒不了欲說還休的歲月滄桑,先知的經驗雖然代代相傳,然而人們依然猶如飛蛾撲火,不死不休地追逐愛的霓裳。
愛是什麼?也許是人類作為區別於其他物種的最有發言權的資本。親人之間,戀人之間,朋友之間,只要我們想獲得,便有愛的付出和給予,只要我們有慾望,便會有愛的信號和感覺。愛的話題口口相傳,故事多多,詩詞歌賦,民間傳說,舞台戲曲,行者的留筆,還有流浪者的悲歌……儘管如此,可謂經驗豐富,但是在愛的面前,人們仍然會有彷徨迷離,仍然會有混沌無知,分明是愛,卻生生地把愛變成了一種傷害。讓人費解的是,為什麼用心良苦換來的是一片辜負?為什麼全心全意地付出,得到的是漸行漸遠地逃離?為什麼會把摯愛的心,變成惡毒的語,為什麼會把火熱的情變成令人窒息的網?………世世代代的領悟,卻也世世代代的痛楚,於是我們不得不開啟對愛的解讀,不得不開啟對自己的審視。 親子之愛,可謂最真摯,最無私,最偉大,尤其是母親似水般的慈愛,時常是遊子的思念,離鄉的哀愁。無論是帝王之家,還是貧民陋室,血濃於水的親情,都會演繹出動人的一面,當一個生命呱呱落地,總會寄予一種希望,只是在隨後的成長中,有很多東西違背了當日的初衷。帝王之子,王侯貴胄的等級排序,權利之爭,讓愛變了顏色,反而尋常百姓還更顯質樸和仁慈。感念孟母的三遷,造就了先賢大儒,岳母的刺字成就了曠世忠良,再想想畫荻教子的心酸,陪養歐陽修的母親,不得不感嘆,慈愛不僅需要奉獻付出,更需要智慧,正確的三觀指導,需要勵志……親子之愛,不僅在於衣食住行的照顧,不在於琴棋書畫的盲目培養,不等於培訓學校的往返奔波,也不是帶他領略風光的一次次旅行。這種愛,可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身教大於言傳,不是盲目地跟風,就等於愛的奉獻。所以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前,問問自己,家訓是什麼?家規是什麼?如果沒有家族的文化,沒有家庭的信仰,教育只能是人云亦云,愛只可能付之東流。長者荒誕為何指望後代正直?不因人施教,愛又何能得體?於是,過於溺愛,或過於嚴苛,無非都是長者在尋找自己的平衡,在跟從世俗的節奏,他們唯恐被邊緣,唯恐被嘲笑的憂患和焦慮一次又一次的推送給下一代,並且美其名曰:我愛你!這句愛的沉重,讓多少孩子為之買單?一句"我為你好",綁架了多少人的良心?付出了多少慘痛的代價?稀里糊塗的親子之愛,到底是無私還是自私呢?是奉獻還是強制呢?是愛還是傷害呢?
戀人之間,愛是無底的深淵,一旦墜落,便很難一躍而出。從理論上說,悲劇的震撼力量遠遠大於喜劇的效力,所以古往今來,人們一邊嘆惋流淚,卻一邊在製造悲劇並享受其中。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白蛇許仙,似乎都在默默地告訴我們,遺憾、分離、悲慘、心痛,才是愛的宿命和最高境界,一種病態的傳習,讓戀人們在愛的時候,也潛移默化地模仿實施,於是當幾經折磨後愛情消耗殆盡,各奔東西之時,有多少愛可以重來的感概便含淚揮灑向世界。也有的人害怕歷史悲劇的重演,百般呵護珍惜,死死牢牢抓住愛人,唯恐他從指尖溜走,卻最後也不得不痛失,還弄的對愛從此失去了信念的力量。 因為有執念,有盲目,有太多的假設,也有過多的強制,少了正確的判斷,少了真正的理解,少了一份平和,少了一個尊重,少了真正的無私奉獻,所以我們常常把愛會變成了一種傷害。 一份痛的領悟,一句且行且珍惜的告誡,常常出現在各種自媒的昵稱中,自述中。願我們真的能夠將這位"愛"的嬌娘攬入懷中,讀懂她,征服她,並領略享受她的風采,與之同行。昱君2018.1.12
推薦閱讀:
※如何激發潛能?
※作為利物浦這樣一隻沒落豪門的支持者,球隊這麼多年成績不好球迷心態怎樣?
※不想申請國家助學金,但是家裡肯定不同意,怎麼辦呢?
※性(性反常)
※從小被拋棄,父母離異或者坐牢,是一種什麼內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