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一次攀冰,需要準備些什麼?

夏秋離去,凜冬已至,北方的岩區已經結冰,野外岩壁陷入沉默的冬眠里,但神奇的自然依然給攀登者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當水自柔軟無形化作雄偉的冰瀑,攀登者用身體尋求另一條垂直之路,去攀冰吧!

德國攀登者 Ines Papert 在 Kyzyl Asker 攀爬。圖片來自www.alpinist.com

攀冰擁有和攀岩相同的本源,繼承了人類探索的本能,但卻是在不同機遇下被發掘的。自 1840 年 Grivel 開發出首款真正意義上的冰鎬,Alfred Wills 1854 年首攀 Wetterhorn 路線開啟所謂「黃金時代(the golden age of alpinism)」以來,隨著阿爾卑斯山區的大量山峰被登頂,當時的攀登者想必已經感受過了大量的冰壁甚至冰岩混合線路。但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攀冰只是作為登山的一部分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攀登類型的多樣化,攀冰才逐漸從高山路線向外擴展,成為獨立的「玩耍」項目。

但是和登山、攀岩這兩位攀登運動的同胞兄弟相比,攀冰由於受地理和季節影響而更為短暫和寶貴。而中國的天然冰壁路線近年已經被開發了很多,不再限於北京密雲和雙橋溝,秦嶺、太行山脈、東北地區和高原地區的路線越來越多,冰岩混合路線也隨之增多。

中國已有攀爬記錄的冰壁分布地圖粗略版,數據全部源自網路,並未涵蓋各地線下資源。

不過,在真正開始你的第一次攀冰前,希望這些建議能有所幫助。

明確思考,想一想為什麼要去攀冰?

個人認為攀登是一項從精神開始的運動,這並不是指我在家裡的沙發上躺倒,用意念爬過了南極洲的大冰川。作為一項冬季戶外運動,除了單純的攀爬難度,攀冰還需要對抗寒冷帶來的不適甚至危險。也許我們該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在凍手凍腳的日子裡跑到荒郊野外去頂著割面的寒風在一條可能只有幾層樓高的冰瀑上爬上爬下? 答案只在每個人心中,但有了明確的動力,攀登的收穫可想而知。

打好基礎,讓身體提前適應寒冷

攀冰的環境是寒冷的,除了需要一定的運動基礎,還需要能夠適應寒冷天氣的身體。所以為了冬季的攀登,在鍛煉身體的力量、協調性和柔韌性之外,還需要提高寒冷天氣下運動的能力。這一點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質和訓練條件而定,並無統一的方法。但套路是一樣的,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逐漸提高在寒冷天氣下運動時的暴露程度,讓身體逐步適應低溫,並在低溫環境下提高輸出能力,例如冬季戶外跑步,或戶外的綜合訓練等。打好抗寒基礎,會讓你很快適應冰壁上的環境,從而更好地體驗攀冰的樂趣。

正確穿戴,攀爬過程中保持舒適的狀態

從左至右:冰鎬、一體靴、高山靴、冰爪、冰錐。圖片來自網路。

冰與石頭不同,天然的冰壁更為光滑,只用手和攀岩鞋難以找到合適的手腳點。勞動人民的智慧在時間和熱情的打磨下不斷發出光輝,冰鎬和冰爪的發明直接催生並大幅推進了攀冰和高海拔攀登的發展。

所以,如果你已經是一位「上道」的 climber,攀岩用的頭盔、安全帶、快掛、主鎖、保護器和繩索(防水最佳)都可以帶上,額外需要準備的部分則包括了冰壁專屬的冰鎬、靴子和冰爪(靴和爪有些是分開的,有些是一體的)。

圖片來自於網路

涉及到領攀的話,攀爬者還需要自主設置保護點,這就需要用到冰錐了,長短和數量需要依冰壁情況而定,配合快掛使用。繩降時,還會使用到輔繩套和冰鉤。不過,鑒於此篇文章主要是給第一次攀冰的同學們做個參考,建議還是先頂繩體驗嘗試為主,領攀的裝備部分暫不多做贅述。

建立安全意識,讓攀登可持續

攀冰和攀岩一樣,也屬於極限運動,加上環境和冰的因素,風險甚至高於攀岩,所以除了打好身心基礎,準備好裝備之外,還需要建立安全意識,雖然每個人對風險的接受程度不同,但「爬得安全才能爬得長久」這一理論想必適用於絕大部分的攀登者。

今年的冰季已經開始,謹以這篇遲到的小文,祝願大家都能安全高效地享受攀冰的樂趣!

推薦閱讀:

那些攀岩,滑翔,跳傘愛好者為什麼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玩耍,這樣玩耍的意義比生命本身的價值都要大么?
有什麼攀岩題材的電影?
攀岩時如何保護手指?
普通家庭消防器材怎麼用?
攀冰與攀岩有哪些相同之處?不同又是什麼?

TAG:攀岩 | 攀冰 |